?

大類招生培養內涵、現實困境與路徑探析

2021-08-04 01:54李查
教育教學論壇 2021年22期
關鍵詞:大類招生通識教育

李查

[摘 要] 大類招生培養在國內高校發展迅速,其中蘊含“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與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相符,有助于培養新型人才,有利于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校在自主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改革實踐中積累了經驗,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問題。根據國內高校大類招生培養的現狀,結合西北工業大學大類招生培養的實踐,分析大類培養的內涵和目前的現實困境,提出在通識教育改革、管理模式調整、項目牽引的本科生導師制、多元評價體系等方面的解困建議。

[關鍵詞] 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專業分流;通識教育

[基金項目] 2020年度西北工業大學發展戰略研究基金項目“大類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改革探索”(2020FZY05)

[作者簡介] 李 查(1986—),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北工業大學教學研究與教師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2-0009-04? ? [收稿日期] 2021-01-25

大學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1]。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盵2]新的投檔錄取模式下,考生填報志愿的方式由以往“先選學校后選專業”改為“先選專業后選學?!?,專業成為考生選擇的第一級指標。在內在驅動和外在變革的雙重推動下,大類招生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高校采取按專業類招生的政策,將不同專業按照某種方式組合成一個大類,以大類為單位統一進行招生,學生入校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大類培養,再進行專業分流。據統計,截至2019年,78%的雙一流建設高校進行大類招生[3]。高校在自主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改革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也暴露了不少問題。本文根據國內高校大類招生培養的現狀,結合西北工業大學大類招生培養的實踐,分析目前大類培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一步提出解困建議,為深化大類人才培養改革提供思路和依據。

一、大類招生培養的內涵

(一)大類招生培養蘊含“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首先,大類招生培養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趨勢,擴大學生專業方向的選擇空間,是滿足學生專業自主選擇權的體現。根據啟動新高考綜合改革?。ㄊ校┑母母锓桨?,新高考改革改變了以往填報志愿先院校后專業的模式,更加突顯專業的分量,比如山東、浙江兩地考生以“專業(專業類)+院?!睘閱挝惶顖笾驹?,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等地區以“院校專業組”模式填報志愿。大類招生模式下,學生的選擇范圍不再局限于劃分細致的專業而是由高?!按虬钡膶I類,選擇口徑更寬,錄取機會更大。其次,大類招生培養的專業分流時間通常在入校后一至兩年,相比于高考后決定報考專業志愿,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專業分流的模式給了學生更多時間了解專業背景、發展趨勢、就業方向以及自身興趣所在,學生有望做出更加適合自己的選擇。筆者面向西北工業大學大類招生的137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研結果顯示,經過大類培養后34.38%的學生擬分流專業與高考填報志愿時的心儀專業不一致,學生重新選擇專業的因素前三位分別為自身興趣(56.9%)、專業就業率(52.87%)、成績結果(39.92%),與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專業的主要因素(自身興趣77.86%、專業就業率51.17%、家人建議36.48%)相比可以看出,經過大類培養后,成績結果比重超過家人建議成為學生專業選擇的重要因素,說明學生對自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習成績),更加偏重自己的選擇而非聽取家人建議,選擇更加理性。

(二)大類招生培養與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相符

人類社會進入了以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復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為特征的VUCA時代[4],對人的終身學習能力越來越重視。2015年9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的成果文件《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到2030年,確保所有進行學習的人都掌握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5],2019年2月,我國發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6]。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終身教育中的一個環節,需要為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提供支持。大類培養強調對學生的基礎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不僅為專業分流打造基礎,也為學生后續多樣化個性發展提供空間,更有助于實現終身學習。

(三)大類招生培養有助于培養新型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借鑒蘇聯經驗設置了專業和以專業為中心的教學系,有計劃地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7]。隨著國家實力的提升,高等教育事業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中國高校數量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到“十三五”末增長了13倍,在校生數量增長了近343倍[8]。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專業化教育模式暴露出培養口徑過窄的弊端,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9]?,F代社會知識傳播速度更快、渠道更豐富便捷、更新迭代周期更短,知識的獲取愈發簡單化,對知識的辨別、加工、創造能力愈發重要。高校需要培養適應性更強、學科視野更寬、更具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大類培養的課程體系必須滿足學生專業分流后的學科基礎知識需求,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學科具有普遍的適應性,通識教育也因此成為大類培養模式下必不可少的元素和特征之一。雖然通識教育在我國高校仍處于自主探索階段,但理論界普遍認同中國高校的通識教育,更加重視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0 ]。大類培養、通識教育,使學生拓寬專業化思維界限,構建更加豐滿的知識體系,獲得不同學科背景的思維方式,更有利于學科交叉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培育。

猜你喜歡
大類招生通識教育
大類招生背景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通識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專業建設的改革與實踐
涉農專業大類招生的探索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淺論大類招生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