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起高原地區沙門氏菌污染引起的群體食源性腹瀉調查分析

2021-08-23 12:38何旭鑫史二麗次仁卓瑪陳洲斯巴桑拉姆
醫藥前沿 2021年18期
關鍵詞:食源性沙門氏菌菌落

何旭鑫,歐 珠,史二麗,楊 洋,次仁卓瑪,陳洲斯,吉 拉,巴桑拉姆

(1 承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河北 承德 067000)

(2 阿里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西藏 阿里 859000)

2019 年7 月28 日11 時,阿里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某縣人民醫院電話通知:該縣鄉小學多名學生在校食堂聚餐后發生嘔吐、腹瀉情況,病程4 ~5 d。經調查此次事件符合現場流行病學特點,流調人員采集患者排泄標本、可疑食物和學校飲用水送往阿里地區疾控中心進行檢驗,綜合發病學生的口述情況和臨床表現,認定是一起由沙門氏菌污染事件造成群體性感染性腹瀉,現將調查流程及檢驗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定義

按照急性腸胃炎、感染性腹瀉病例、食物中毒的診斷標準進行,主要為腹瀉每日≥3 次,糞便性狀不正常,同時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全身不適等癥狀體征者,均可列入此次疫情病例的調查范圍[1]。

1.2 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按照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技術指南的要求,調查組明確病例定義,調查了該學校飲水和用餐情況,同時考慮病例的發病時間、發病人數和臨床檢驗資料、暴露的誘發危險因素和學校周邊有無相關疫情等[2]。

1.3 實驗室檢測

共采集排泄物5 份、72 h 內剩余食物8 份和學校飲用水2 份進行檢測。

1.3.1 致病菌檢測 按照《霍亂防治手冊(第六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4789-2010》等方法檢測霍亂弧菌、志賀氏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3]。

1.3.1.1 細菌培養 所有樣品經過前增菌處理,按照國標方法根據不同類型的增菌液劃線于相適應選擇性平板或顯色平板,恒溫恒濕培養箱中30 h 后觀察結果,觀察所生長的菌落的形態、大小及顏色,選擇優勢菌落進行二次培養,HE 平板菌落形態藍綠色帶黑心,菌落上緣光滑并輕微鼓起;XLD 平板菌落形態粉紅色帶黑心,菌落較大帶有光澤;沙門氏菌顯色平板菌落形態紫紅色菌落,菌落邊緣透明。三糖鐵實驗結果:不發酵乳糖劃線斜面呈紅色,發酵葡萄糖底層呈黃色并產氣產硫化氫。

1.3.1.2 鏡檢染色 涂片、火焰、染色和鏡檢為革蘭氏陰性桿菌。

1.3.1.3 生化反應實驗結果如下。

生化反應 結果 生化反應 結果 生化反應 結果 生化反應 結果ONPG - ADH + LDC + ODC +CIT + H2S + URE - TDA -IND - VP - GEL - GLU +MAN + INO - SOR + RHA +SAC - MEL + AMY - ARA +

1.3.1.4 血清結果鑒定 挑選符合條件的菌落進行A-F 群O 多價血清凝集,凝集結果為C1 群07 沙門氏菌。

1.3.2 核酸檢測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 核酸檢測法對所采集的標本進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埃希氏菌的項目檢測。試劑盒由上海之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3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測 參照生活飲用《GB5749-2006》的檢測方法檢測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大腸埃希氏菌[4]。

2.結果

2.1 基本情況

該校2019 年7 月27 日下午放假,15 名學生因家長有事未能回家而在學校寄宿。27 日17 時晚飯食堂的工作人員將該日中午剩下的土豆牛肉,輕微加熱后裝入菜盆中給15 名學生食用。經調查,該菜盆是盛放生牛肉用的,使用前簡單沖洗未經過嚴格消毒。晚飯后,食堂工作人員單獨就餐。

2.2 臨床癥狀

共發病15 例,臨床表現主要為黃色有血絲稀便伴有黏液(100%)、腹痛(100%)、惡心(63.2%)、嘔吐(84.2%)、發熱(100%),潛伏期6 ~20 h,病程四到五天,發病學生病情比較嚴重,給予抗生素、補液等治療方法效果良好。

2.3 流行病學特征

2.3.1 發病時間2019 年7 月27 日晚23 時出現首次發病病例1 例,28 日陸續發病14 例。

2.3.2 空間分布 發病15 人,共涉及班級4 個,均有共同進餐史。

2.3.3 人群分布15 例中五年級學生4 人、四年級學生6 人、三年級學生5 人。其中男孩5 人,女性10 人。

2.4 實驗室檢測的環境影響性及結果

2.4.1 阿里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地處于海拔4200 米的青藏高原,所用的儀器設備受大氣壓力略有影響,加之空氣中的含氧量較低,按照國標方法時間18 ~24 h 培養出的菌落形態較小,顏色上略有不同,經過反復實驗確證,已證實在正常培養時間基礎上,需要加之4 ~5 個小時才可以培養出符合國家標準的菌落形態。對本次實驗結果沒有影響。

2.4.2 致病菌常規檢測結果 從發病學生兩份糞便中和一份食物(土豆牛肉)中分別檢出沙門氏菌陽性菌株(3 株),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氏菌均未檢出。

2.4.3 核酸檢測結果 發病學生兩份糞便中、8 份食物標本采用熒光PCR 法進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及大腸埃希菌檢測。結果在2 份糞便排泄物和1 份食物(土豆牛肉)中均檢出沙門氏菌

2.4.4 水質衛生檢測結果2 份水樣菌落總數超標,并檢出大腸菌群和大腸埃希氏菌。

3.討論

沙門氏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細菌,容易被其污染的食物很多,如畜禽肉、水產制品、蛋奶制品、水果蔬菜,由于屠宰、生產、運輸、冷藏、銷售、加工等環節的紕漏,加之環境溫度的適合非常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發生,侵害的群體主要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嬰幼兒、中小學生、孕婦和老人等,如果控制不及時恰當就會引起大面積的流行[5]。近些年在國際上就有諸多國家發生過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據報道某大國連續暴發兩起沙門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流行,一起是因為接觸家禽導致48 個州近1 000 人發病,另一起與根類蔬菜有關,導致31 個州近400 人發病?!禔SW 微生物在線》雜志(ASM Microb On line)曾報道,沙門氏菌可以“鉆”進蔬菜葉脈的氣孔進行生存繁殖,可以避開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統,還能有效地避免加工洗滌時被水流沖走,有絕對大的機會感染宿主,這樣對于預防沙門氏菌增加了障礙。阿里地區位置處于我國的西南邊陲,西鄰尼泊爾、印度兩國,北面接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當地主要居民以藏族為主,主要食物以牛羊肉、奶制品、糌粑為主,隨著各民族的不斷融入,飲食逐漸變得多樣復雜,同時也加大了食源性疾病的發生概率。此次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群體癥狀比較嚴重,學生發病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較普遍,實驗室所檢測的標本未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痢疾桿菌等致病菌,因此是食源性疾病的群體性發病是沙門氏菌污染食物造成的[6]。具體原因分析: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 200米以上,高原地區氧氣稀薄,食物正常烹飪會有夾生現象,肉類食品加工需使用高壓容器,本地區注重于牛羊肉、奶制品、糌粑等民族特色的食品,由于傳統的加工方式,所以是存在著一定風險性的,加之學校對于食堂的管理不重視,食堂衛生條件比較差,學校聘用的廚師也是本地人員,衛生防病意識較差,刀具案板存在混合使用的現象,盆、碗、盤等器皿也存在生熟混用的情況,極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諸多因素誘發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針對沙門氏菌感染性腹瀉暴發疫情的流行特征,建議:(1)該學校要及時規范地開展消毒工作。對患病學生的吐瀉物和污染的衣物,應當按照消毒規范進行衛生處理,并對食堂、班級、學生宿舍和衛生間等區域開展消毒工作[7]。(2)嚴格要求學校管理領導和食堂工作人員避免給學生食用剩菜剩飯,采購人員不要購買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和無生產廠家及生產日期已過的食品,特別夏秋季節,注意室內氣溫升高和蚊蠅鼠蟻造成的食物變質等情況[8]。(3)學校創立宣傳日建立宣傳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預防腹瀉的知識,倡導學生養成不飲用未充分加熱的水、飯前便后常洗手等良好習慣,提高教師和學生加強衛生防病科學理念,可有效抑制食源性疾病的和其他傳染病的發生。

猜你喜歡
食源性沙門氏菌菌落
秋冬季高發食源性疾病的危害與預防
夏季食品安全頭號殺手——食源性疾病
不同emm基因型化膿性鏈球菌的菌落形態
歐盟擬制定與爬行動物肉中沙門氏菌相關
兔沙門氏菌病的診斷報告
食品微生物檢驗中菌落總數測定的注意事項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SPC在壓縮干糧菌落總數監測過程中的應用
基于細菌菌落優化算法含分布式電源的無功優化
MSL抗菌肽對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的預防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