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徒南鄉田歌初探

2021-08-27 17:22祁新雨
藝術評鑒 2021年13期
關鍵詞:傳承與保護功能

祁新雨

摘要:我國自古就有“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說法,民歌歷來是人民生活的藝術概括和縮寫,是人們思想觀念、文化心理和習俗方式多方面的真實反映。南鄉田歌既有吳地細膩靈秀之美,又有楚地山歌粗獷樸素之風,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較為完整地繼承了我國民間藝術的優良傳統,值得進一步挖掘和研究、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南鄉田歌? 功能? 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078-03

田歌是勞動人民在從事田間勞作或者休息時所傳唱的民間歌曲,是無樂器伴奏的清唱,它是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獨特藝術風格的歌謠,是人民群眾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漫長的年代里共同創作的閃耀中華民族智慧的藝術形式。田歌主要流行于長江流域等平原稻作區,反映的是農耕文化,是一種形式獨特、內涵豐富的民間藝術形式。

一、南鄉田歌的地域和時代特征

鎮江市丹徒區地處江南,境內上黨、寶堰、榮炳、三山、上會、黃墟等相毗連的六七個鄉鎮,因其地處丹徒南部,民間稱這一區域為“南鄉”。這里西鄰南京,東與常州接壤,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自古以來,丹徒南鄉以種植水稻作物為主,收兩季或三季稻,勞動強度非常大,每逢農歷六月,水稻種植就到了插秧、蒔秧、耥稻、耘稻的繁忙季節。農民們頭頂酷暑,腳踏水田,田間作業很辛苦,非常需要有某種方式來減輕繁重的勞作所帶來的疲乏,田歌由此產生。田歌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愉悅了勞動者的心情,而且協調了勞作關系,調節了勞作現場的氣氛。因而勞動人民常說“不打號子不起勁,打起號子抖精神”。

丹徒古代歷史上屬于春秋時期吳文化與楚文化的交界處,號稱“吳頭楚尾”,因此丹徒方言鮮明地帶有南北雜糅的特點。南鄉地處茅山山脈之東冀,在歷史上特殊的政治、經濟、地理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這里成為吳方言和江淮官話分界的過渡帶,南鄉的周邊村落,往往語言都有所不同。

南鄉田歌不論在曲調、旋律還是歌詞等方面都與江蘇其他地區的民歌纏綿細柔的風格不同,其精髓就在于變化多樣且豐富多彩的地方民歌聲腔,因其所賴以生成的地域文化的影響,其音韻、歌詞、旋律既有吳地細膩靈秀之柔美,又有楚地山歌粗獷樸素之風,兼具粗獷奔放和細膩委婉的風格。南鄉田歌適于用方言演唱,如用普通話演唱,就失去了它獨特的韻味。只有熟悉當地方言的人,才能領略到方言歌曲中蘊含的鄉土氣息。

南鄉田歌還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封建時代,盡管時有所謂“呈平盛世”,但生產力的發展畢竟落后,交通不便,彼此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這一片區的人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至多是本村本族之間的相互唱和,因而南鄉每一個鄉村的田歌唱法、音樂旋律不一,各具特點。

二、南鄉田歌的形式和種類

從現有收集的南鄉田歌內容看,各種場景皆可入歌,體現了勞動者的智慧:筑壩修渠有打夯歌,山坡放牧有放牛歌,田間耕作有耕田歌,引水灌溉有車水歌,擔谷挑泥有挑擔歌,水稻插秧有插秧歌,麥場打麥有打麥歌,等等。

(一)勞動號子

南鄉田歌的勞動號子是以實用性為主要功能,篇幅較小,以單聲部歌曲占大多數,為了適應多種多樣的勞作方式需要,南鄉的勞動者創造了多種號子類型——車水號子、打麥號子、挑擔號子、打硪號子、牛號子。演唱形式是一領眾和,領唱者指揮集體勞動,領唱與和腔交替進行,便于帶動勞動節奏和調節勞動呼吸。勞動號子在南鄉田野年復一年的肩挑背扛中,一代代延續下來,成為南鄉田歌極富魅力的個性特征。

1.車水號子

丹徒南鄉地處丘陵地帶,生產稻米水田遍布,從江河和水塘里車水翻山灌田是讓稻麥生長的必要條件。僅僅在南鄉就有20多種不同的車水號子,有滾號、長號、搶號、小號等。在《鎮江地區民歌選集》中就收錄了16首車水號子。

車水號子有兩句頭、四句頭、五句頭、五句半等,也不乏有十幾句的長歌,把一年四季花的民間諺語融合進去,顯示出人們的生活智慧。其他的車水號子大多只有一句歌詞,或全曲只唱襯詞,一人唱完一段,下一個人接著唱。

2.打麥號子

打麥號子是勞動者在打麥勞動中傳唱的山歌,一人領唱,眾人合和,有的時候也會有眾人領唱,眾人和?!洞螓溙栕印贰按篼溕蠄鲂←滭S來,喲吼來,喲吼來哎,男女老少下田忙啊,喲吼來,今年豐收有指望,麥子收的堆滿倉,一季收了一年糧”……農務繁忙,歌唱和勞動結合在一起,使人忘卻了農忙的煩惱,勞動者口中呼喊著的“哎呦嘿”,鉚足了力氣,打麥連枷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打麥號子節奏,打麥場上回蕩著此起彼伏的呼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3.打硪號子

區別于車水號子與打麥號子,打硪號子是工程號子的一種類型,工程號子主要應用于協調性較強的勞動中?!舵偨貐^民歌選集》收錄了兩首打硪號子,打硪號子激烈,粗獷,歌聲帶有明顯的號召力,歌聲一起,打硪的人齊心協力,隨著歌聲的節奏,將石硪上下抬動。打硪號子有固定的曲調,但沒有固定的歌詞,使用了常見的一句一應的合腔形式。歌唱靈活自由,歌詞可以即興發揮。打硪號子節奏簡單樸素,在《打硪號子》中,切分節奏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反復強調,樂句短小精煉,結構清晰簡樸,是勞動者雄健有力、充滿熱情的勞動精神的反映。

(二)田秧山歌

田秧山歌是人們在野外勞作時用來消除勞作的單調和乏味。在當地民眾的生活中,水稻的生產關乎他們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間要經歷的蒔秧、車水、耘稻、耥稻、除草、灌溉、收割等多道生產工序,每道工序無不浸透著農民辛勤的汗水,他們用演唱山歌的形式抒發自己內心的期盼與寄托,或者把勞作時的煩悶和辛苦轉移到別處,形形色色的稻作田歌唱出了勞作的艱辛。

1.插秧山歌

“插秧”又稱“蒔秧”,每年的黃梅季節便進入了蒔秧的季節,蒔秧是水稻耕種重要的一個環節,人在插秧時頭頂烈日,彎腰曲背,兩只手腕懸空,兩腿平拖,非常辛苦?!恫逖砩礁琛烦溃骸安逖硪逖砀?,兩手彎彎插六棵,六棵頭上結白米,桑樹頭上結綾羅”……是對農民插秧時艱苦狀態栩栩如生的刻畫。插秧山歌既有領唱、合唱,也有專門的歌手站在秧田負責演唱,為的是提高勞動效率。通過唱和,插秧的枯燥乏味感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和周圍人競賽的趣味,插秧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2.耥草山歌

耥草主要是除草、疏松土壤、促苗長。耥草是細活,一般由婦女承擔,所唱的節奏明快,音調悠長,有領唱、合唱等。從內容上看有的描繪勞動情景,有的觸景生情。山歌“天上小星星朗朗稀,莫笑窮人穿破衣,要想一日換天地,就靠我們組織起”……真實反映了當時南鄉勞動者的窮苦生活、對未來美好生活愿景的期待,也有用勞動換來富裕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3.放牛山歌

南鄉田歌的放牛山歌一般是一問一答的形式,以牧童對答的形式為主,意趣盎然。比如《蕎麥花開白如云》,它和浙江樂清的《對鳥》有異曲同工之妙。問:什么花開紅似火?什么花開白如銀?什么花開節節高?什么花開黑良心?答:桃花開花紅似火,李花開花白如銀,芝麻開花節節高,蠶豆開花黑良心。這類山歌是牧童遙相呼應所演唱,曲調靈活多變,沒有固定歌詞,是文化素質、聰明才智、應變能力的綜合考驗。

三、南鄉田歌的內涵與表達

南鄉田歌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時期,是此地民間音樂的活化石。它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表達了復雜的情感,有著豐富的內涵。

(一)調節情緒

勞動者在長時間單一勞動中難免產生單調、饑渴、乏味、孤獨等感覺,會影響勞動效率,通過田歌能很好地調節氣氛、提振精神、鼓舞士氣、提高效率。如種棉山歌《十二月棉花》歌詞比較長,從正月選種,二月下苗,一直唱到十一月織棉花,十二月做衣裳。前后十二段,娓娓唱來,情趣躍然字里行間。

(二)吉祥祝福

如流行在谷陽鎮一帶的砌房山歌《掛紅布》就只有四句唱詞:“掛塊紅布結兩個球,好比獅子滾繡球,滾到前檐生貴子,滾到后檐砌高樓”。是農村砌房造屋時所唱的吉語,表達的是對生活的向往,反映的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價值觀。

(三)表達批判

如流傳于上會鎮一帶的《耥草山歌》:“耥草好比姐梳妝,梳落雜草好長糧,可惜稻好無我份,一年到頭替‘鬼忙”。這首歌言簡意賅,比喻形象生動,是舊社會勞動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表達了對剝削階級的憤恨,堪稱是南鄉版的《詩經·伐檀》。又如插秧山歌《童養媳的日子真難過》則是凄婉哀怨,唱起來令人肝膽破碎,柔腸寸斷,體現出普通農人的吶喊。

(四)統一步調

如打麥山歌是一人領唱,眾人合唱,人們在連枷劈啪聲響的伴和下,應著連枷上下翻飛的節拍,唱著簡潔明快、鏗鏘悅耳的山歌,有利于統一節奏。又如筑壩修渠時唱的打夯歌、擔谷挑泥唱的挑擔歌等等,都有提振士氣、統一勞作步調節奏、有利于生產的作用。

(五)計時計數

一些車水號子如《數螃蟹》《數麻雀》具有記時計數的功能,具有實用價值。在以往沒有計時器也無法知曉水量的情況下,通過數螃蟹和數麻雀的方式,大致估算時間和車水量,每數十只螃蟹就知道田間抽了多少水,從一只螃蟹數可以數到一百只,勞動者把水車踩得飛快,邊車水邊唱歌讓勞動的人們干勁十足,這種既能計時,還有輕松活潑的自娛模式讓人們充滿力量,昂揚斗志,統一了車水的步調,便于合理分配作息時間和估算各田畝的灌溉水量。

四、南鄉田歌的現狀、傳承與保護

筆者先后走訪丹徒三山等南鄉部分鄉鎮以及丹徒區文化中心、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采訪了孫阿英等南鄉田歌傳承人、有關部門負責人,發現隨著歷史的演進,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舊有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方式深刻改變,田歌藝術生存的原生態土壤日漸消逝,所謂的“歷史的田野”不復存在。南鄉田歌傳承人逐年老化,更多的孩子不了解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不認識勞動工具,只能通過圖片和實物展覽了解它們,自然難以領會田歌表達的內涵和情緒。南鄉田歌進入一種流失、衰弱、消亡的狀態,和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問題。

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全社會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部門、教育界、學術界都對南鄉田歌進行了深入挖掘、研究和推廣。2007年,南鄉田歌被列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孫阿英成為省級文化遺產傳承人,南鄉田歌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在教育主管部門推動下,丹徒區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已經把南鄉田歌單獨作為一個獨特的本土音樂課程。南鄉田歌傳承人孫阿英在她開設的三山藝術幼兒園組建了“谷娃藝術團”,設立了展示館,編寫了專門的田歌校本課程,培養孩子們對南鄉田歌的熱愛之情,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丹徒文化館組織開展田歌主題展示活動,通過演出、展覽、專欄和講座等多種方式向社會介紹丹徒的田歌知識。丹徒區每兩年舉辦一次南鄉田歌大賽,以比賽的形式激勵當地人們學習和演唱田歌,通過媒體的報道和宣傳,擴大了丹徒南鄉田歌的影響力,田歌走出了丹徒小城鎮,走上了央視舞臺。

鎮江的一批專家學者,進一步加強了對南鄉田歌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鎮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徒區文化中心等各級文化部門也進一步加強了南鄉田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保護和推廣等工作,南鄉田歌的價值和影響將進一步發揚光大。

五、結語

藝術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田歌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形式,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承載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和歷史過程,是人們精神世界的主觀反映。丹徒南鄉田歌出自民間,來自歷史,根植于民族沃土,承載著農耕文化,吮吸著民間永不枯竭的藝術甘泉,同時滋潤著人們的心懷,南鄉的勞動者熱愛它,一代代口口相傳,通過田歌的演唱獲得內心的滿足,消除了勞動的疲乏,調節了勞動的節奏,提高了勞動的效率。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加強對南鄉田歌的挖掘、整理、研究、保護、傳承和推廣,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走向新的未來,煥發出新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和長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鎮江地區民歌選集(1-2集)[M].鎮江:鎮江地區文化局,1980.

[2]張佩吉.長江流域田歌的初步探究[J].中國音樂學,1988(04).

[3]笪遠毅.鎮江過渡帶方言的考察[J].江蘇大學學報,2003(03).

[4]單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5]孫偉.吳頭楚尾田歌情 江蘇鎮江丹徒田歌藝術研究[J].藝術探索,2009(06).

猜你喜歡
傳承與保護功能
數學的翻譯功能
關注基向量的解題功能
2IN1廚房漏斗
我有特異功能
功能關系的理解與應用
河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研究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新探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
關于揚州口頭文學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鄉鑼鼓樂“小咚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