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的新風口應該怎么抓?

2021-08-31 11:35中安網
五金科技 2021年4期
關鍵詞:實體深度人工智能

文/中安網

隨后,各省紛紛提出自身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如浙江提出,加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廣東提出,將廣州、深圳雙城打造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集聚發展新高地;山東“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濟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濟南—青島國家人工智能發展先導區。

國家、地方政策加持下,人工智能正迎來新的發展大潮,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新風口。問題是,這一風口究竟應該怎么抓?

人工智能+實體經濟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科技,將對經濟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其帶來的生產力提高將超過前三次工業革命。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認為:“人工智能正在促進人類社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將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10倍,規模大300倍,影響幾乎大3000倍?!?/p>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核心部分。脫離實體經濟,人工智能的發展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央深改委第七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指出,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應用為目標。

人工智能可以為實體經濟注入新動能,助力實體經濟擺脫發展瓶頸,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效率,實現轉型升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既能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經濟支撐,又能提升實體經濟的效益,具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雙重意義。

賦能三產、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與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將促進三大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程度較低,農業生產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根據多功能農業理論,農業除了具有生產食物和纖維產品的功能以外,還具有可再生資源管理、提供生態服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農業的現代化具有綜合性內涵,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需要人工智能賦能、助力。

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可以打造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完善農業供應鏈,從而為農業轉型升級賦能。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實現農業的工業化生產,智能化管理,網絡化銷售,綜合土壤、氣候、水、微生物和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的數據,制定最優生產決策,充分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個性化需求,增加農業附加值,發揮農業的多功能作用,滿足人們對農業的多樣性需求,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人工智能有助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

從生產過程角度而言,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具備自優化和自適應能力,它可從兩個方面提高生產效率:一是能夠不斷地改進生產方式,優化生產決策,降低生產成本;二是能夠實施個性化生產,提高生產精準度,消除安全隱患,把生產與銷售一體化,最大程度地降低設備閑置率、產品庫存率。

從勞動分工角度而言,人工智能可對勞動力形成替代關系、互補關系和獨立關系。通過對人工智能和勞動力的科學分工與協調,有助于豐富勞動內涵,拓展勞動范圍,深化勞動分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智能化供應鏈。經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企業,人工智能可從事絕大多數可重復性的生產勞動,企業生產將具有綠色、智能、高產品質量、低勞動成本的特征,“無人車間”“黑燈工廠”將成為普遍化現象。

人工智能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助于解決服務業的“鮑莫爾成本病”問題。人工智能不但能夠替代人的體力,也能替代人的智力,甚至還將逐步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情緒智能。除了把服務業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以提高服務業效率以外,既擁有智能,又擁有情緒智能的人工智能,可以在學校教育、人力資源培訓、病人護理、旅游休閑、安保服務、物流配送等較廣泛的服務行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此外,智能辦公、智能購物、智能社交、智能穿戴、智能移動、智能家居等智能服務將使尋常百姓享受智能生活。

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

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首先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夯實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技術基礎。沒有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就缺乏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技術支撐。

人工智能產業本身屬于實體經濟,因此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也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產業是由人工智能硬件、軟件和網絡構成的新興產業。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呈現起點高、發展快的特點,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將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強新興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生產基礎。

新興基礎設施主要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和物聯網等。對實體經濟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改造,是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通過5G和傳感技術將形成“萬物感知”,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將形成“萬物互聯”,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將形成“萬物智能”,從而實現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慧制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

加強人工智能及其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打牢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人才基礎。

目前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研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數量都嚴重滯后于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要求,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跟不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步伐。與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人才也十分匱乏,不利于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人工智能及其相關領域人才的短缺成為制約中國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短板。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加快人工智能及其相關領域人才的培養,同時也需要大力引進該方面的國際領軍人才。

完善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制度基礎。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既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也會帶來風險和問題,亟待通過法律法規化解風險、解決問題。譬如,數據的產權界定、保護與管理問題,網絡安全問題,人工智能產權界定與保護問題,人工智能使用環節的責任事故主體認定問題,人工智能使用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勞動就業形式的改變引致的社會保障問題,結構性失業問題,收入分配擴大問題等。

需要前瞻性地建章立制,以規避重大社會風險和問題的發生,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保駕護航,促進中國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

猜你喜歡
實體深度人工智能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前海自貿區:金融服務實體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深度觀察
實體的可感部分與實體——兼論亞里士多德分析實體的兩種模式
數讀人工智能
兩會進行時:緊扣實體經濟“釘釘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