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報道理念

2021-09-08 07:30任愛熙
新聞愛好者 2021年8期
關鍵詞:貼近性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

任愛熙

【摘要】在泛娛樂化、過度商業化的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如何準確傳達大眾的聲音,特別是對弱者的關注,體現著媒體的責任和擔當?!逗幽先請蟆罚ㄞr村版)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報道理念,記者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和農民交朋友,讓農民成為報道的主角,講好他們的精彩故事,全媒體的報道方式增強了貼近性和親和力,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人民至上;農民主角;轉作風;貼近性;親和力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個體的命運故事都是這個時代的有力注腳,都是這個時代澎湃向前的不竭動力。作為一張面向基層的黨報,近年來,《河南日報》(農村版)轉變工作作風,記者用心用情走基層,不斷磨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讓農民成為報道的主角,提升了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增強了報道的貼近性和親和力。

一、讓農民成為報道的主角,是踐行習近平“人民至上”新聞思想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習近平關于新聞重要論述的鮮明特征就是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堅持以人民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和服務對象,滿懷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反映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分報道人民群眾的意見、愿望、要求和呼聲。

端正工作態度,提高業務素質,是黨報對每一個編輯記者的基本要求,是“人民至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傳播多元化,碎片化消息蜂擁而至,“個例”被無限放大,甚至出現了“有圖無真相”的怪現象,與傳統文化相左的“冷暴力”“隱色情”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主流聲音。盡管有鑒別能力的人對這些東西嗤之以鼻,但分辨能力較弱的人長時間浸淫其中勢必會使其三觀扭曲,對個體、家庭乃至民族國家都有不良影響。

在這種“亂云飛渡”時期,黨報編輯記者必須用習近平“人民至上”的新聞思想武裝自己,讓人民發聲,把噪聲壓下去,把真相拎出來。

作為一張宣傳“三農”的報紙,多報道、報道好農民是報紙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端正報道思想的具體體現。禹州市磨街鄉劉門村柿柿如意合作社300多名社員“合作社里喜算賬”;舞鋼農民陳向得家庭交通工具“加速度”升級,從買不起自行車到汽車開進家;……翻開《河南日報》(農村版),一個個真實、生動的農民形象展現在讀者眼前。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脫貧后的自豪,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成為報紙關注的重點。農民通訊員喬承祖在寫給《河南日報》(農村版)編輯部的信中說,“編輯記者撲下身子,深入基層,走車間,串地頭,訪群眾,用心用情,講出了接黨心、連民心的好故事”。

二、讓農民成為報道的主角,記者就要走入基層火熱的生活,傾聽他們的呼聲,和農民交朋友

蹲下去才能撈上來,作為“三農”媒體,“走轉改”就是一種工作常態。

沒有深入的采訪,不主動和群眾交朋友,就無法了解真實情況,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就是空談?!澳_底板下出新聞”,這是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總結,說的是新聞靠“七分采,三分寫”?;鶎佑肋h是好新聞的源頭活水。這樣的道理人人都懂??烧嬉禄鶎?,忍受酷暑嚴寒,飽經風吹日曬,心理上并不是人人都愿意。

《河南日報》(農村版)年輕記者多,他們大多家在城市,即使是農村出來的,也因為常年在外讀書工作,心目中的農村與現實中的農村早已是大相徑庭。為此,編輯部要求年輕記者一入職就必須補上“三農”這一課,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記者,要求記者每年都要到農村蹲點。凡是到基層采訪的稿子,編輯部在工作量核定時上浮一個等級,每月好新聞評選向走基層的稿子傾斜。

除日常報道外,編輯部每年都會圍繞一個主題組織記者集中蹲點采訪。2017年,開展“脫貧攻堅記者蹲點”活動;2018年聚焦鄉村振興,開展“走轉改——記者蹲點”活動;2019年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蹲點活動;2020年“傾聽河南脫貧故事,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顒又?,記者進村入戶,吃住在村,采寫了大量帶露珠、接地氣、冒熱氣、鼓士氣的鄉村一線新聞,如《紅彤彤的冀屯》《脫貧了,說啥都不能拐回去》《任小花家建新房》等稿件,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下中原鄉村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展示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體現了河南“三農”在推動中原更加出彩中的貢獻??梢哉f,每一次活動都極大地鍛煉了隊伍,都是一次國情村情民情的生動教育。

俯下身子才能聞到泥土芬芳,帶著感情才能撈到新聞活魚,追根溯源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

下基層,走轉改,不是麻木不仁、蜻蜓點水地走一圈,而是用心用情。進村、入戶、走心,把自己當成他們中的一員,去傾聽他們的呼聲,表達他們的訴求,傳揚他們的事跡。走進他們,你才會被感染、被感動,才能寫出真正帶著感情、帶著溫度的好報道。比如,《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基層貸款十分困難,編輯部遂推出了“農民貸款難”系列報道?!鹅柫x種糧大戶王團玲:想發展,但貸款太難!》《上蔡縣獺兔養殖協會會長陳華:想搞深加工資金成了“攔路虎”》《濮陽縣西辛莊村黨委書記李連成:申請銀行貸款門檻高邁入難》……九篇連續報道引起了河南省有關領導的關注,要求以省政府的名義召開全省涉農金融部門座談會,并特邀農村版記者參加。此次新聞幫扶,全省各級政府共為農民解決貸款2億元。這也更加堅定了報紙服務農民的信心。

走基層,也讓記者與農民越走越近、越走越親,記者把農民當親戚,農民就把記者當親人。

《河南日報》(農村版)駐平頂山記者丁需學常年在農村采訪,在全省“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分享了自己下基層的感受,說起與農民的感情眼眶濕潤:“一次,我到葉縣辛店鎮某村采訪,車正開著,突然排氣管脫落,無法行駛。一過路的村民認出了我,他停下車,鉆到我的車下幫我修,看一時修不好,他就讓我先開他的車走??次矣袔追植幌嘈?,他說,你幾年前到俺村采訪過,大家對你評價很高,你放心去吧。采訪完畢,我去取車時,掏錢給那個村民和修理鋪老板,他們死活不要。還有一次,我到魯山縣張良鎮老莊村山坡上采訪桃農賣桃難,車掉進地壟溝里,底盤挨地,無法前行后退,幾個農民見狀,二話不說將我的車抬了出來?!痹谂c農民的深度接觸中,他們的淳樸善良,他們的勤奮樂觀,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那么的真實,從一棵棵新鮮出土的作物中,在一捧捧鮮嫩的蔬菜里,找尋農民臉上的笑意,體味他們生活的甘甜,也不斷凈化著記者們的心靈,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態度,影響著他們對事物的判斷。

三、讓農民成為報道的主角,就要不斷提升報道水平,講好他們的精彩故事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都是追夢人、奮斗者。要讓農民成為報道的主角,并不是有聞必錄,而是要放到時代這個大背景下,去發現、挖掘他們身上的“高光點”,講精彩故事、辨是非曲直、啟思想之窗、導振興之向。

獲得河南省好新聞二等獎的《八個90后的種田實踐》,講述了八個90后青年種地的故事。記者在商水縣魏集鎮天華農業合作社采訪,發現那里有八個大學生,“畢業后,我們不想到大城市里送快遞、賣種子,正好劉記森招呼我們來種地”。八個人均是大專以上學歷,其中六人的專業相關農業與農機。除了負責合作社流轉的2000畝土地外,八個大學生還托管了周邊農民的一萬畝土地。他們分批參加了農業部的新型農民培訓,七個人獲得了無人機操控上崗證。他們到內蒙古耕地,慨嘆內蒙古的地塊好大,半個小時一調頭,“拖拉機GPS定位、智能加油,聽著音樂耕地,爽!”他們說,“未來農民會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F在到了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種地的時候了,我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有信心當好領頭羊?!笨梢哉f,在這八個90后身上,讀者看到了中國農村的希望。有力地回答了現在社會上“土地誰來種”的疑惑,報道刊發后,不少讀者給編輯部提供類似線索。

好的故事離不開記者的觀察。只有善于觀察,才能在變化中找到新聞,而有觀察力的前提是“學習”,學習能使我們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政策導向吃透把準,講故事更有高度。

《一頓飯,兩塊錢》講述的是沁陽市西沁陽村開辦老年大食堂的故事。記者在該村采訪其他報道,看到老人中午都到村里開辦的老年大食堂用餐。原來,西沁陽村“離焦作近,年輕人多是早出晚歸去打工,這樣一來,家里老人的午餐就出現了問題。中午不回家吧,擔心爹媽吃不好飯,中午回家吧,耽誤時間還累”。在廣泛征求村民們的意見后,村里建起了這個大食堂,周一到周五專門為老人供應午餐。聯想到現在的農村養老問題,記者深入采訪,報道最后得出結論:這個老年大食堂,讓老年人又過上了新時代的集體生活,老人不孤單了,子女也不操心了。正如該村黨支部書記孟祥所說:“沒準我們這種做法是未來農村養老的一條路?!笨梢哉f,故事精彩不精彩,不但要看記者腳上的泥土沾了多少,更要看記者的眼力是否獨到,腦力是否強大活泛。近幾年來,《河南日報》(農村版)獲得的河南好新聞獎絕大多數都是走基層走出來的。

“脫貧攻堅不但要做得好,還要講得好”。貧困農民是脫貧攻堅的主體,為此,《河南日報》(農村版)專門開設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專欄,大量刊登貧困群眾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依靠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的故事。南召縣殘疾青年連榮根“貨郎擔甩掉窮帽子”,南樂縣羅莊村羅艷超“豬窩里蹚出脫貧路”,封丘縣祝店村楊廣玲“事不成”變成“事事成”……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以自己拼搏奮斗的故事感動了讀者,成為農民街談巷議的美談。唐河縣王莊村的王萬才,平時酷愛舞文弄墨、斟詩酌詞。但由于兒子先天腦癱,妻子體弱多病,生活困頓、致富無門的王萬才終日借酒消愁。2016年,王萬才家被識別為貧困戶,在各項扶貧政策的幫扶下,他開始放下酒瓶拿起鋤頭,流轉土地種植西瓜和紅薯,2017年11月他主動申請脫貧。脫貧后的王萬才被評為縣里勞模,還當上了縣人大代表。有感于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王萬才寫下了12萬多字的脫貧日記,詳細記錄了他從最初的甘于貧窮、不思進取到后來執著奮進、順利脫貧的心路歷程。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為他出版了《唐河千帆過》,王萬才也成為河南省脫貧戶出書第一人。對于王萬才這個典型,《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不間斷跟蹤,4次報道。

有好的事實,還得有耳目一新、引人入勝的表達,說俗點就是“說人話”。農民的語言樸實、清新,都是大白話、大實話、家常話,但卻有味、耐品?!渡纤髾鍦显杏觥帮L光經濟”》一文中介紹王粉玲“靠手脫貧”,文章寫道:上梭欏溝“一號農家樂”的老板叫王粉玲,58歲了,中午正忙著招呼客人吃手搟面?!耙郧叭兆与y,沒錢買掛面、方便面,掏力用手搟面,圖的是省錢!”王粉玲說:“我也沒想到,這家里娘們兒都會干的,當下都成‘手藝了,來村里的外地人誰都稀罕這碗手搟面,原來圖省錢的手藝現在能換錢了!”語言質樸卻飽含哲理。

四、讓農民成為報道的主角,就要用新媒體形式多角度展示農民多彩的正面形象

當前,新聞輿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55億,占網民整體的28.2%;短視頻用戶規模超8.5億,其中每5個短視頻用戶中就有1個農民。[1]手機已經成為農民的新“農具”。不同的農民個體用各自獨有的方式在短視頻中表達著自己對經濟生活、文化傳播、日常生活的看法,呈現出一派熱鬧、多元的鄉村圖景。[2]毋庸諱言,個別土味視頻內容不雅、格調不高,有的過度炒作、污言穢語,為了迎合網絡受眾,耍怪搞丑,使農民正直、善良的形象大打折扣。加之現在網絡上未成年人群體增多,由于辨別能力不夠,一些負面的東西很容易影響到他們。

面對新的傳播環境,《河南日報》(農村版)積極強化新媒體的內容生產,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理念覆蓋到移動端。報社要求記者到農村采訪時,在文字成稿的同時要有短視頻配合,并計入績效考核?;剜l創業的新農人、致富能手、文化達人、新鄉賢……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登上《河南日報》(農村版)官方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用更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示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熱愛。

上蔡縣脫貧戶劉琴丈夫去世,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她養過豬、喂過羊,還到扶貧車間當臨時工,在脫貧路上不放棄不服輸,不但還清了債務,還光榮脫貧。她樂觀、陽光的性格打動了無數網友,紛紛稱贊她為“堅強的女人”。

五、結語

在價值多元、傳播環境復雜的當下,不管傳播形式、傳播途徑發生怎樣的改變,但內容依舊為王。主流媒體要履行好職責使命,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報道理念,深入基層,用心用情去感知人民大眾的所思所想,錘煉好“十八般武藝”,唯有此,才能在媒體深度融合這場大考中獲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20.

[2]楊彪,郭昊天.農民的“出場”:短視頻中的鄉村振興圖景與話語表達[J].新聞愛好者,2021(2):64-66.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編校:張紅玲

猜你喜歡
貼近性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
淺論縣市級電視臺民生新聞的貼近性與人文關懷
“人民至上”的真實含義與內在要求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讀懂穆青 弘揚穆青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