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類招生背景下新生適應能力研究

2021-09-10 09:30張力曾蝶程琴李怡吳穎劉顯紅
科技風 2021年25期
關鍵詞:大類招生新生滿意度

張力 曾蝶 程琴 李怡 吳穎 劉顯紅

摘 要:實行大類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和教學改革的大趨勢。2020年,西南醫科大學在藥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以及體育學院首次實施了大類招生政策,我們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其新生適應能力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新生在心理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專業認同度、培養模式了解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我們著重分析學習適應、人際關系適應、滿意度三個維度,最后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類招生;新生;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滿意度

一、大類招生的實施與發展

所謂大類招生,是指高校在本科教育中按照院系或專業大類進行招生及培養的一種新型高考招生模式。學校在大學第一、二學期對新生進行通識教育,在此期間讓新生充分了解每個專業,結合自身長處和興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為第二學期結束的專業分流和選擇做好準備。大類招生模式給學生更多專業選擇的思考時間,有利于學生就業和未來發展,也有利于培養“通用型人才”,使其專業選擇更適合社會需求,是我國高等教育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一種全新教育模式[1],是符合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和教學改革的大趨勢[2]。2001年,北大率先提出“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教育方針,推行“元培計劃”,大類招生政策首次正式實施。隨后,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重點大學也都先后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施行大類招生制度。到了2011年,幾乎所有的985高校,半數以上的211工程學校,約20%的普通高校,都引入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模式[3]。

2020年,西南醫科大學結合自身情況并借鑒各院校實行大類招生政策的成效,制定并實施2020年大類招生方案,將人文與管理學院、體育學院、藥學院首先納入大類招生辦法試點:將人文與管理學院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歸類于公共管理大類;將體育學院的休閑體育專業和社會體育指導專業歸類于體育大類;將藥學院的臨床藥學專業和藥學專業歸類于藥學大類。

本研究中的大類招生新生特指西南醫科大學實行大類招生的三院系2020級大一新生。他們初入大學校園,需要時間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以及新的人際關系,并建立新的學習目標、人生目標。新生的適應能力是其綜合素質、身心健康的全面體現,也是學校辦學育人能力的體現。但是,大一新生多處于17—20歲的年紀,心智尚未成熟,認知尚有欠缺,其社會交往能力弱,心理健康問題容易發生[4]。在此背景下實行大類招生制度,難免加大其適應難度。因此,研究大類招生背景下新生的適應能力對于學校完善大類招生制度和學生的健康發展都十分必要。

二、“大類招生背景下新生適應能力研究”的設計和實施

本研究調查采用問卷法,共設計了75個項目,前6個項目為基本信息,包括新生的性別、戶籍、高中學科類別、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等;第7~15個項目調查新生對大類招生模式的了解程度與滿意程度,如平常學習的感受、遇到困難的態度與做法、對專業的了解程度、職業規劃、業余生活等方面;第15~75個項目采用方曉義、沃建中編制的適用于中國在校??粕?、本科生、研究生教育部《中國大學生適應性量表》[5],包括校園適應、擇業適應、學習適應、心理適應、人際關系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七個方面,我們本次主要針對新生的學習適應、人際關系適應和滿意度這三個方面著重研究,兼顧其他四個維度的關聯性。

調查對象為西南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藥學院、體育學院2020級實行大類招生專業的全體學生。其中,公共管理類共計205人,包括6個班;藥學類235人,包括7個班;體育類100人,包括3個班。問卷調查安排在10月份,即在新生入校后一個月的黃金適應期,問卷在各專業課間集中發放,并由施測人員為學生進行詳細的問卷說明,保證問卷的回收率與有效率。本次共發放問卷540份,收回問卷482份,其中有效問卷435份,問卷回收率為89.25%,樣本有效率為90.24%。收回的有效問卷中三大類專業人數的比例約為2∶3∶1,與三個大類專業人數的總體比例基本相符,本次研究按50%比例抽取每個專業有效問卷進行數據分析。綜上所述,此次問卷調查具一定可靠性。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從人際關系適應方面探究新生適應力

從表格數據可看出,在人際關系適應方面,男女生的適應能力沒有差別,來自城鎮的高于來自農村的同學,非獨生子女的適應能力略高于獨生子女,在班級擔任學生干部的同學的適應能力要高于沒有擔任學生干部的同學,文科高于理科。

男女學生的人際適應能力沒有差別,其人際關系都普遍較為融洽,雖然在刻板印象中,女生心思細膩,情緒性強,在群體中往往很難避免大大小小的矛盾,使得女生很難在人際方面有良好的適應性,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都已經成為較為成熟的個體,因而男女生都能盡量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來保持群體的一致認同,所以男女生之間的人際適應能力幾乎沒有差異。

來自城鎮的同學在人際關系方面適應力方面要高于來自農村的同學,這與家庭教育、思維模式、自我認知區別不開,城鄉之間經濟資源、人力資源、物資資源差異顯著,城鎮的同學普遍享受更為優質的教育,從社會認知上來講,城鎮學生接接觸到的社會面更多元化,所以在陌生環境進行人際交往,城鎮學生表現得更加自信,更能適應新的人際關系。

非獨生子女的人際關系處理更優于獨生子女,可能與兩種不同的家庭結構和父母教養方式有關。對于非獨生子女而言,來自家庭的關愛不可能做到絕對均等,在家庭中便要處理好兄弟姐妹中的親情關系,而獨生子女往往享有家庭中的所有關愛與期望,缺少與人分享的環節,與非獨生子女作比較,獨生子女就已經缺少了處理復雜家庭人際問題的機會。由于獨生子女從小鮮有與其他兄弟姐妹交流的機會,也長期處于不需要與人分享的環境,導致他們在人際關系問題處理能力上略低于非獨生子女。

猜你喜歡
大類招生新生滿意度
重獲新生 庇佑
2021國慶檔總票房43.85億元 滿意度創歷史新高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
新生月賽優秀作品
枯蓬新生
新生
涉農專業大類招生的探索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淺論大類招生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