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表征讓算理算法直觀顯現

2021-09-10 08:22秦虹
廣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關鍵詞:多元表征算理小學數學

【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元表征呈現算理的策略,提出動作表征、圖形表征、語言表征和符號表征等四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經歷由直觀算理到抽象算法過渡和演變的過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 多元表征 算理 算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130-02

所謂數學多元表征,是指將數學學習對象進行心理多元認知編碼并與之建立對應、建構意義聯系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痹跀祵W學習領域,絕大部分學習對象都可以用實物情境、教具模型、圖表、言語、書寫符號等五種類型來表征,由此可見,數學多元表征,可以多維度建構算理,多層次抽象計算過程,多視角歸納計算方法,讓算理算法“看得見”。

在探究計算題時,需要運用多元表征對算理進行解釋,讓學生從多角度深入理解算理,通過多元化的表征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解釋算理,易于挖掘計算的核心,呈現算理,建構計算過程,凸顯計算的本質屬性。在小學數學低年段計算教學中,學生在探究計算算理和算法的過程中有四種表征方式,即動作表征、圖形表征、圖表表征和符號表征。如何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多元表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這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F根據自己在低年段計算教學中的實踐,談談思考和體會。

一、動作表征,讓學生經歷操作的過程,探究算理

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多感官的參與有利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多元表征中,所謂動作表征,就是指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挖掘數學知識的本質,構建數學模型的一種方式。數學計算具有抽象性,學生容易只關注算法,漠視算理,久而久之就變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會簡單、機械地計算,導致只要題目有稍許變化,他們就無法理解和掌握。然而,正確理解算理是歸納算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要提供充分的自主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深入探究計算的本質,真正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9加幾》時,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9+5,但不會計算,這是學生遇到的新困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9加幾的算理,并歸納出計算方法,而這正是教學的重點所在。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算理,從而歸納出計算方法,筆者引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借助事先準備的學具(小棒、計數器)嘗試計算9+5。學生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這些動作表征,得出不同的發現:有的學生發現左邊擺9根小棒,右邊擺5根小棒,合起來就是14根小棒;有的學生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放到左邊,與9根合在一起是10根,右邊還有4根,10+4=14;有的學生是利用計數器撥珠子,先在個位撥9,再一顆一顆地撥5顆,當個位10顆珠子撥滿了,就把個位的10顆換成在十位撥1顆,繼續在個位撥余下的4顆,得14顆,等等。通過這樣的動作表征,學生能自主發現并理解9+5的算理,再引導學生將剛才的過程用簡單的數學語言歸納出算法,實現了本節課的預設目標,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借助學具自主學習的能力。

又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這部分內容時,教材呈現了一幅主題圖。(如圖1所示)

學生在理解題意后列出算式:12×3。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將12分成10+2,再相乘”的過程,并且能夠理解將算式分為“10×3”和“2×3”計算的算理,歸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如何才能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筆者設計了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環節:讓學生擺小棒進行操作,通過擺小棒幫助計算12×3,明白其中的算理。

學生先擺3個10,拿出3捆,表示3個10,即3×10=30;再拿出3個2根表示3×2=6;把兩部分合在一起30+6=36。這種擺小棒的過程,通過動作表征將算理直觀地呈現(如圖2)。在這個教學環節,教師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動手擺小棒,形象地呈現“3個10+3個2”的過程,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算理。一個小小的操作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了這一乘法計算的本質。通過動作表征,為學生接下來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打下了良好的算理基礎。

二、圖表表征,將抽象內容具體化、直觀化,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所謂圖表表征,是指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文字內容在腦中“畫圖表”,用畫線段圖、示意圖、表格等形式表現出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圖表表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使學生學會學習,實現過程性目標。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例題“計算12×3”時,當學生通過操作表征初步感知“分別用十位和個位的數與3相乘,再將兩個積合起來”進行計算之后,筆者設計在小組合作中提供點子圖給學生圈一圈,讓他們通過圈圖,直觀地呈現“10×3+2×3”的算理,通過圖表表征經歷直觀形象的算理到抽象算法的演變過程。

方法一:(如圖3)學生通過圈圖不難發現:12=10+2,左邊10×3=30,右邊2×3=6,左右兩部分合起來是30+6=36。歸納得出算法:分別用十位的數與個位的數乘第二個乘數,再把兩次相乘的積合起來。

方法二:(如圖4)12=6+6,先將12分成2個6,用虛線分隔成左右兩部分,每個部分的點子數都是6×3,是我們的表內乘法,就可以算得出6×3=18,左右兩部分都是18,18+18=36。

方法三:(如圖5)12=3×4,將12分成4個3,每部分點子數都是3×3=9,有4個9,9×4=36。

方法四:(如圖6)也可以用表格幫助計算,將12分成10+2,分別與3相乘,填在相應的表格里,再將兩個積相加。

學生用圈圖形和畫表格分析算理,表述方式呈現多樣化。學生已經有了圖表表征的經驗,此時就可以很快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梳理出兩位數乘一位數正確的算法。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由淺入深、由基礎知識到數學的本質,一步一步深入,引導學生通過圖表表征解析,讓學生充分經歷一個從抽象到形象的過程,不但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符號表征,讓學生經歷抽象的過程,歸納算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師要培養學生理解并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能力,幫助學生運用數學符號進行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痹谛W數學教學中,數學符號表征具有準確性、抽象性和規律性的特點,能夠充分體現數學學習的特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符號,經歷簡約抽象的數學表征過程,揭示數學規律。

例如,在教學“除加除減混合運算”時,為了讓學生自己理解運算順序的算理,在學生找出題中數學信息和問題后,筆者請學生說出計算時需要先算“一本作文本多少元”,再算“笑笑買一本作文本、一本英語本需要多少元”。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運算順序,筆者引導學生用數學符號表示題意。(如圖7)

在這個教學環節,利用符號表征“買3本作文本18元”可以先用18÷3=6(元)求出1本作文本6元,再用6+4=10元就能求出“笑笑買一本作文本、一本英語本需要10元”。用簡單的符號,清晰地呈現出“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的運算順序,進一步反映了思維的有序性。

學生在完成上面的練習題時也采用符號表征呈現運算順序,他們根據數學符號變化,直接提煉出計算順序: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讓數學運算順序的歸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四、語言表征,讓朗朗上口的語言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語言表征重在“說”,將計算算理轉化為朗朗上口的、合理的、可理解的語言,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多樣,強化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如北師大版一年級《9加幾》一課,在學生經歷9+5的算理探究、歸納算法時,筆者引導學生歸納出算理:看大數9,分小數5,9和1湊成十,加剩下的4是14。通過這樣朗朗上口的口訣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牢固掌握算法,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如,在教學用計數器幫助計算時,讓學生邊撥計數器,邊說出算理。如9+5,個位先撥9,9和1湊成十,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個位再撥4,9+5=9+1+4=14。在學生經歷了實物的直觀,逐步發展到語言的直觀,由基于語言的表述描述來代替基于動作和形象的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算理、熟練算法,提高效率。

總之,數學表征從內容上反映了數學學習對象信息的部分,但從形式上看是豐富的、互補的、變通的,合理運用數學多元表征,借助多元表征學習,能夠讓學生充分經歷由直觀算理到抽象算法的過渡,進而突破數學學習的難點,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發現、分析算理,歸納算法,從而讓算理算法“看得見”。

【作者簡介】秦虹(1974— ),女,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目前研究課題是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運算能力的實踐研究。

(責編 林 劍)

猜你喜歡
多元表征算理小學數學
淺談大班幼兒多元表征能力的培養
在多元表征中深化概念理解
小學高段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培養初探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