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實踐

2021-09-10 07:22張廣麗
名師在線·中旬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教學實踐

摘 要:“立德樹人”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期提出的我國教育根本任務,而在教育過程中有效落實這一教育任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將簡要闡述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原則,并結合教學案例,探索其具體實踐策略,以期促進初中歷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全面培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立德樹人;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8-0089-02

引? 言

對于初次接觸歷史的初中生而言,歷史課程內容既神秘又有趣,既能夠從中了解很多歷史趣事,又能夠學習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文化,因此,學生有濃厚的歷史學習興趣。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科學運用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文化進行課程教學,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有效途徑,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塑造和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原則

(一)科學性與思想性原則

科學性與思想性原則指的是,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前,教師應深入了解任務的根本教育要求,掌握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特點,在遵循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活動,確保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過程符合客觀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二)階段性和差異性原則

階段性和差異性原則指的是,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落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急于求成、強行灌輸、刻意拔高,導致立德樹人與初中歷史課程實際教學相脫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階段性地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明確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使課程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教師要關注不同地區、不同學段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基礎及身心特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提升教育效果。

(三)連續性和綜合性原則

連續性和綜合性原則指的是,不要為了完成立德樹人教學任務而刻意破壞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連續性,改變其教學本質。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有其固有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不能因為過度追求立德樹人教育效果而使教學過程“本末倒置”,應在確保課程結構、教學邏輯不被打亂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優化與融合。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策略

(一)結合歷史人物,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歷史人物是歷史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中有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如岳飛、毛澤東、孫中山等,他們有著寶貴的品質和精神,如家國情懷、革命精神等。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發掘這些歷史人物及與其相關的歷史事件所蘊含的精神特質,靈活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將人物及事件形象地呈現給學生,進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蕩的春秋時期”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春秋五霸”相關內容時,可以這樣問學生:“想要成為霸主,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之后,教師采用分組討論學習法,引導學生從軍事能力、物質基礎和相關歷史事件等層面對問題進行探索和討論。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紛紛投入激烈的討論和交流中,并結合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典故,如“臥薪嘗膽”“退避三舍”“管鮑之交”等,準確提煉出不同霸主身上的優秀品質,如越王勾踐的隱忍堅持、吳王闔閭的勤懇踏實、楚莊王的爭強好勝、晉文公的信守承諾、齊桓公的心胸豁達等,從而達到健全人格、提升思想品質的教學目的,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1]。

(二)結合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結合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落實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歷史事件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良好素材,如體現保家衛國的鄭成功收復臺灣、戚繼光抗倭、抗日戰爭等;體現民族融合的遼宋和戰、文成公主入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國家意志、主權意識、依法治國等理念,強化對學生的家國主權意識教育、民族團結統一意識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從歷史事件中自主感悟家國情懷,進而增強他們保護家國的意識。

例如,在講授“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張騫出使西域”的具體史實,提出以下問題:“根據史實可以知道,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先后兩次被匈奴抓獲。十年扣押期間,單于不僅沒有殺他反而為他娶妻生子,采用威逼利誘的方式挽留他。如果換作你,你會怎樣做?還會繼續完成國家的西行使命嗎?”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將自己“化身”為張騫,設身處地地進行思考。結合史實創設問題教學情境的方法,能夠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情感共鳴。學生雖然難以真正體會到張騫當時的真實想法,但是能夠在教學情境中產生自己的想法,如面對同樣的歷史環境,有的學生會猶豫,有的學生會堅持。正是在這種“如何取舍”的自主思考中,學生才能從內心深處體會到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深刻的家國情懷,從而樹立良好的家國意識,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2]。

(三)結合歷史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歷史課程既包含中國歷史的內容,又包含世界歷史的內容;既包含歷史事件的了解,又包含歷史文化的傳承。人類文化是一個整體,從古至今,各國文化獨立發展又相互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不同國家歷史文化的解讀,通過對比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體現出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意義和價值[3]。

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古代埃及”一節的教學為例。古埃及和中國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在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領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將古埃及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進行對比。這樣既能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發展,也能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從發明時間、記錄原理、應用范圍等多個角度將古埃及的“太陽歷”與我國特有的“農歷”進行對比教學。通過對比,學生了解到:“陰歷”比“太陽歷”提出的時間略早,說明華夏民族對歷法的研究時間更早;由于“太陽歷”由地球公轉推演而來,具有較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因此被廣泛應用,而“陰歷”則由月相推演而來,其應用具有局限性和地域性;從實際應用層面來看,農歷更符合我國農耕需求,其對氣候、溫度、季節變換情況的反映更加準確。

通過上述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教學,學生不僅了解到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風采,還能夠在對比的過程中感受到華夏文化的璀璨,慨嘆祖先的聰慧。高效的歷史文化教學既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意識,還能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不同文化間的交融與競爭,從而引導學生樹立傳承民族文化、為民族騰飛而奮斗的意識,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全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4]。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點”,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利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自主、深入的分析和感悟,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對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了解不同文化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安海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教育思考與分析[J].農家參謀,2020(05):283.

年明點.“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1):20.

劉虎虎.“立德樹人”目標下中學歷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初探[J].文山學院學報,2019,32(02):115-120.

賓業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探索: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課為例[J].廣西教育,2020(01):45-46+81.

作者簡介:張廣麗(1974.1-),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

猜你喜歡
初中歷史教學教學實踐
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漫談
初中歷史探究式學習的教學途徑
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情感的培養策略
基于三維軟件和云班課APP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中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反思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