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時代期刊編輯提升三大能力探析

2021-09-10 07:22廖糧糧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3期
關鍵詞:內容為王選題策劃融合發展

摘要:在新興媒體影響力越來越大的背景之下,傳統期刊的編輯既要堅守“內容為王”的共識,亦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投身媒體的融合發展。要促進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的期刊編輯一方面必須錘煉自己的選題策劃能力和編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必須以創新的姿態投身融合發展的熱潮,在內容整合、呈現形式和知識服務方面大膽創新,提升傳統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期刊編輯;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刊物質量;融合發展;“內容為王”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3-0198-03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新興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傳統期刊的編輯應當何去何從?從本質上來看,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出版的根本立足點仍然是保證內容的優質供給。目前,“內容為王”已成為出版行業乃至全社會的共識[1]。傳統期刊的優勢在于內容生產的專業能力以及長期積累形成的公信力。因而,融媒時代的期刊編輯一方面應該繼承和發揚編輯傳統,努力錘煉自己的編輯業務能力,包括選題策劃能力、編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應該積極投身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利用互聯網增強傳統期刊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談談融媒時代如何提高編輯的選題策劃能力、編輯加工能力和融合媒體發展能力。

一、選題策劃:傳播主流文化,緊扣時事熱點,堅持多樣包容

選題是期刊的基礎和靈魂。選題策劃是期刊出版活動的起點,是每期雜志的工作統領和風格、特點的體現[2]。每本期刊都有不同的選題定位,然而也存在共性:一是尋找自身期刊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切入點,以達到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目標和要求;二是熱點話題與傳統話題相結合、嚴肅話題與輕松話題相調配,以多樣性、包容化的內容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從這兩個共性出發,編輯在選題策劃時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主流價值觀念

當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復雜。作為期刊編輯,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將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念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找到期刊與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契合點,才能掌握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和話語權,為我們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作出貢獻。筆者所在的《英語文摘》是以摘譯外電外刊精華為期刊定位的新聞英語雜志,面對外國媒體的各種思潮,編輯們更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在選題策劃時堅持將時事熱點與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念相結合。例如,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沖擊之下,當今世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抬頭,“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成為一段時期的“常態”,然而中國始終堅信,全球化無法逆轉,不會終結,其發展的大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作為關注世界新聞的英語刊物,編輯部在策劃選題時始終堅持弘揚全球化發展理念,從不同的視角闡明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性。如期刊曾策劃刊登了《緊張局勢凸顯全球貿易重要性》(2020年2期)、《新冠疫情的暴發遠不是讓各國變得更加孤立,而是讓全球化出現改觀》(2020年5期)、《為什么美中供應鏈脫鉤雷聲大雨點小》(2020年9期)等文章,指出政治格局變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全球化貿易不僅沒有“退潮”“脫鉤”,反而朝著更加緊密、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甚至成為緩和國家之間緊張局勢的穩定因素。這一系列文章與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相呼應的,以基于事實的分析為讀者講好世界發展趨勢的故事,進而印證著中國對外政策的正確性。

(二)緊扣社會熱點,結合期刊定位,將熱點問題做出新意、做出深度

與報紙相比,期刊的時效性不那么強,因此對熱點問題的關注不能滿足于事件發生的信息傳播,應追本溯源,探討事件發生背后的緣由及產生的后果。在做選題策劃時,應避免人云亦云,要善于找到新的角度,深入分析所在領域的熱點問題。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發是每一個期刊都必做的話題,它不僅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而且是對經濟和社會具有變革性影響、必定會載入史冊的大事件。在策劃刊登新冠肺炎疫情相關選題時,《英語文摘》立足于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的新趨勢:商業世界產生了哪些變化,城市政策有什么新動向,人們的社交習慣與以往相比有何不同。在分析新趨勢時,既有宏觀方面的分析,也有微觀層面的透視。如《新冠肺炎下世界經濟的對癥良藥》(2020年5期)、《企業生存指南:新冠病毒危機將改變商業世界》(2020年7期),有利于讀者把握新冠疫情下的宏觀經濟發展趨勢,讓讀者對新冠疫情的影響有深度的認識;再如《新冠疫情下虛擬旅游風口已來?》(2021年3期)、《適合騎行的“慢行街道”正改變著城市》(2021年2期),從小角度切入,以一個行業的突然崛起、以一個新興政策的推行,讓讀者從微觀且有新意的層面讀出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队⒄Z文摘》作為一本介紹世界全球風云變幻的雜志,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的宏觀和微觀熱點話題等均有反映,雜志內容能夠做到有深度、有新意、內容理性全面,能讓讀者有所收獲。

(三)從讀者需求出發,策劃一些常說常新的傳統選題,將熱點話題與傳統話題相結合

我們期刊的用戶是誰?他們反復思考的問題是什么?他們的困惑在哪里?他們的思考和困惑就是編輯洞察讀者需求、策劃選題的最好遵循點。筆者曾經為英語學習類期刊策劃過“我怎樣學英語”的選題系列,邀請不同年代的英語老師介紹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老師們從自己擅長的語法、翻譯、閱讀、聽力、口語等方面談自己的經歷與研究體會,一方面能讓讀者窺見不同年代的老師在學習英語的方式、方法、材料上的不同,大多帶著時代的教育烙??;另一方面老師們寫出來的學習經驗和研究英語方法對讀者很有啟發作用,而且他們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也能激勵讀者。這一系列做了幾年,文章除了在雜志上刊發,還分享到公眾號中,并結集成電子書《英語學霸煉成記》,受到了讀者的歡迎與認可。

二、編輯加工:秉承四大精神,強化使命感和責任感,確??镔|量

內容質量是期刊的立足之本,無論出版環境如何變化,編輯的角色如何轉變,編輯應具備對稿件提出意見、正確修改和把關質量的能力,即要具備過硬的編輯加工能力。編輯加工能力仍然是編輯最基本的業務能力,是編輯的工作重心,也是編輯的看家本領。唯有沉下心來做好編輯加工,才能保證期刊的內容質量,才能實現期刊的社會效益。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應秉承四大精神——質疑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和學習精神,提高編輯加工的質量。

(一)編輯應具有質疑精神,這是做好編輯加工工作最重要的思維能力

編輯作為作者稿件的第一閱讀人,應有嚴格的把關意識,要以質疑的態度來判斷文章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是否正確,文章的觀點是否合理,知識是否正確,邏輯是否嚴密,語言是否符合表達規范。只有對編輯加工的內容持質疑的態度,我們才能更加細致地推敲,才會多問幾個為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其依據的是哪些事實?文章前后有何聯系,邏輯是否正確?作者的說法與客觀事實是否相符?面對每一篇稿件,我們都要在腦子里問這些問題,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發現稿件的問題與錯誤,并予以糾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面對優秀作者或譯者,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人都可能犯錯,優秀的作者或譯者也不例外,也許他們對難點的處理非常恰當,但在一些簡單問題上可能會由于一時疏忽出現錯誤。因此,稿件無論出自誰手,都應該一視同仁,以同樣的質疑精神嚴格把關,杜絕問題。

(二)期刊編輯應秉承工匠精神,要字斟句酌、精雕細刻,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編輯的頭腦中始終要繃緊一個信念,那就是“打磨好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錯誤”。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能以讀者的心態來審讀稿件,不能走馬觀花般地閱讀稿件,而應該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來細讀稿件,仔細推敲文章中的每一個字,判斷文章和句子的觀點、邏輯與結構有無問題,仔細推敲用詞的恰當與否。要以精雕細刻的態度來打磨文章,使主題更加突出,結構更加嚴謹,文字更加精煉,從而提升文章的層次和水平。筆者在編輯加工英譯漢類稿件時體會至深。英語并非我們的母語,且英語的篇章敘事結構、句子結構與漢語有很大差異,英語詞匯也經常具有一詞多義的情況,有些生僻含義編輯并不能了如指掌,而且我們通常不具備母語者那樣的英語思維,文化差異也會帶來誤解。此時唯有字斟句酌,使勁摳字眼,編輯才能發現疑問之處,進而查閱資料予以訂正或完善。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還要仔細查閱英語背后所透露的事實和背景,做到消滅事實性差錯和知識性差錯的問題。而在譯文的打磨方面,編輯也有大有可為之處。編輯除了要具備較扎實的文字功底之外,腦子中也要始終有追求“信、達、雅”標準的意識,要始終牢記譯文要寫得地道,反復咀嚼原文和譯文,從而為譯文增色。

(三)期刊編輯應具有合作精神,嚴格執行“三審三校一讀”制度

期刊編輯工作高效而緊湊,“單打獨斗”是無法保證刊物質量的。每一位編輯都有自己的知識局限性,重復面對稿件也會產生視覺疲勞的問題,因此工作中肯定會有疏漏之處。編輯千萬不要認為,稿件自己看過數遍,肯定沒有問題。每個人知識結構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崗位性質不同,發現的問題就會不同。因此,期刊編輯千萬不能存在僥幸心理,應嚴格執行“三審三校一讀”制度,確保出版流程正常有序進行。編輯人員和校對人員應當具有合作精神,對于別人提出的意見要認真核實、虛心接受,發現稿件的問題,也要有理有據地提出意見。期刊編輯部成員只有各盡其責,相互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期刊的質量。

(四)期刊編輯應具有學習精神

期刊編輯所做的選題廣泛,稿件細節繁雜,而且很多稿件涉及前沿問題和社會上涌現出的新事物,因而編輯需要具備持續跟進學習的精神。編輯的學習體現為平時的內功修煉和編輯加工時的學習。平時的內功修煉應以成為專家為目標,努力鉆研自己所在領域的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與作(譯)者深度對話,才能在編輯加工過程中發現作(譯)者沒注意到的問題,以確保自己做好質量把關,雕琢出精品內容。編輯加工時,我們應該堅持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在編輯過程中遇到任何自己不懂或有疑問的地方,編輯都應查閱稿件所述事件的背景和事實,設法理清作者的內容邏輯,邊干邊學,判斷稿件內容是否有理有據。編輯加工稿件之前,也可以跳出稿件本身,事先學習稿件所涉及主題的相關資料,邊學邊思考稿件本身是否客觀、理性、全面,這樣能夠更好地從主題和結構上把握好稿件的方向。

三、期刊融合發展:充分利用線上平臺,以創新姿態提升傳統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盵3]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推動下,新興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客戶端和社交媒體獲取信息,傳統媒體應順勢而為,以創新的姿態推動期刊的融合發展,努力構建全媒體發展格局。除了使期刊內容從紙質化向數字化載體發展之外,即使規模較小的期刊編輯部在人力與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大多也能通過入駐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來保持與讀者的親密互動,提升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傳統媒體有內容生產和積累的優勢,具有強大的作(譯)者隊伍,有長久積累而成的公信力。編輯可將自身的優勢與新技術手段相結合,形成線上線下良好互動,來提升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具體來說,可以從期刊內容整合、呈現形式創新、知識服務延伸三個方面進行。

(一)編輯應具有內容整合的意識

為了讓期刊內容走進更多讀者,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許多期刊都將紙質期刊的內容“二次利用”,搬到線上平臺。相對于紙質期刊而言,線上平臺無內容篇幅的限制,而且具有即時發布的特點,因而如何巧妙整合紙質期刊的內容以適應線上平臺讀者閱讀的需求,是期刊編輯需要思考的問題。編輯以系統化思維重組已生產出來的期刊內容,使平臺的內容呈現更加立體化。一方面,編輯可以從最近期刊和往期期刊中選取與當下社會熱點相關的文章,以“蹭熱點,內容實”的方式提升期刊內容的曝光量;另一方面編輯可以發揮自己的策劃能力,圍繞某個主題選取多篇期刊文章,在同一日的推文中展示,讓讀者能夠系統地獲取某一個主題的內容,而不是分散地獲取內容信息。例如,在英語四六級考試之際,筆者曾經將往期雜志中最經典的聽力、閱讀、翻譯、寫作各題型的輔導文章加以整合,給考生予以復習方向與考試技巧方面的指導,這樣的整合能夠讓讀者對某一問題獲得全景式的認識,能夠進一步凸顯出期刊內容的分量,并滿足讀者獲取知識的需要。

(二)編輯應創新表達與呈現方式,使內容呈現更有溫度,更貼近讀者

網絡語言相對表達規范的期刊文章而言更加輕松活潑,具有創新性、形象性、詼諧性等特點。在尊重語言規范的前提下,編輯在網絡平臺發布內容時可以適當地遵從網絡語言的特點,使表達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編輯可以在導讀和標題上下功夫。據筆者觀察,現在媒體善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取標題——不直接點明新聞內容,而是告知“發生了一件大事”引發讀者的好奇心,讓讀者忍不住點開看具體內容。例如,公眾號“版話兒”取的標題“這次,總編輯會客廳搬進了演播室”、公眾號“新華社”的標題“中國給印度捐贈的物資上,印著這八個字”都是捕獲流量的誘惑性標題。除了標題等,平臺的內容也可以以更加形象化、創新性的呈現方式來進行傳播。移動閱讀的讀者通常是碎片化閱讀,以泛讀為主。編輯可以創新圖文樣式,在排版文章時配上關鍵圖片、音頻或視頻,通過加粗、變色等突出文章重點,引起讀者的注意。

(三)編輯應拓寬思路,做好知識服務延伸

全媒體時代講究的是對內容的立體呈現,不僅要通過文章展示期刊內容,而且可以通過錄制音頻和視頻為讀者提供更多的知識服務。無論是大眾類期刊還是行業期刊,都可以讓作者從幕后走到臺前,以聲音或視頻的形式來推介自己文章的要旨或觀點,為讀者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內容服務,同時也能為期刊起到一定的推廣作用。期刊甚至可以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利用期刊的作者資源、內容資源、鏈接讀者的渠道等,積極研發新的選題策劃和產品,通過錄制課程等方式為讀者提供更多創新性的知識服務,延長期刊的內容生產鏈,在創新中闖出一條新路。

四、結語

在新的媒介環境之下,編輯唯有沉下心來,扎實練好自己的基本功,提升自己的編輯能力與素養,以創新的姿態迎接融合媒體的發展,才能確保期刊內容的高質量供給,才能在未來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參考文獻:

[1] 楊瑞勇.關于未來出版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J].中國出版,2019(19):24-26.

[2] 康娟.傳承工匠精神 做好期刊編輯工作[J].出版參考,2017(9):71-72.

[3]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2.

作者簡介:廖糧糧(1985—),女,江西南康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編輯能力與素養。

猜你喜歡
內容為王選題策劃融合發展
淺談科技類叢書的策劃
淺談民生新聞報道
關于新形勢下提高黨刊編輯素養的思考
淺談圖書選題的立體化經營思路
廣播融合發展中的取勝之道
營銷作輔,內容為王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傳統媒體走出“融合發展”誤區的理論與現實
大眾文摘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內容突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