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市獅子山隧道工程水文地質特征分析

2021-09-15 11:23劉立萍王自平
有色冶金設計與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隧址炭質富水

劉立萍,王自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二大隊,湖南郴州 423000)

獅子山隧道是資興市新區唐鯉大道公路段的重要工程之一,位于湖南省資興市新區唐鯉大道的中段。隧道進出口為斜坡,軸線方向呈南北向,隧道設計為拱式,寬約15.00 m,最大埋深為66.00 m,左線隧洞長約610 m,右線隧洞長約560 m,縱坡坡度在+1.947%~-2.763%。

本文為查明隧址區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對相關隧址區進行了詳細勘察,并對場地水文地質條件、隧道圍巖巖性及其工程地質特征、隧道洞口及洞身的穩定性等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該隧道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定量參數指標,并根據本場地巖溶灰巖及其水文地質特征,提出相應的整治措施。

1 隧址區水文、工程地質概況

1.1 氣象水文

隧址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日照強烈,四季分明。年降雨量為1 085~2 247 mm,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 466.5 mm,日最大降雨量為295.3 mm,最高氣溫為41.3℃,最低氣溫為-9.0℃,年平均氣溫為17.8℃。

1.2 地形地貌

隧址區所處地貌單元為低山丘陵地貌,地面高程一般在131.0~213.0 m之間,坡角為20°~30°,隧道山體表面多發育茅草和少量灌木。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為130.10 m,地表水、徑流水流向為北面向。

1.3 地層巖性

隧址區主要出露地層為石炭系地層(C1),進出口段表層以第四系松散人工填土(Q4ml)、殘積粉質黏土(Q4el)為主,局部地段出露淤積的淤泥質土(Q4pl)?;鶐r巖性主要由石炭系炭質頁巖夾砂巖(C1d)、石炭系強風化灰巖及中風化灰巖(C1y)等組成。

1)粉質黏土:呈褐黃色、褐紅色,稍濕至濕,硬可塑狀態。成分以黏粒為主,含少量強風化灰巖或風化粉砂巖碎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刀切面較光滑,搖振無反應。該層厚度為0.70~25.00 m,全場分布。

2)炭質頁巖:沉積成因,灰黑色,強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巖石極破碎,巖芯呈薄片狀至土狀,含炭,易污手,力學強度低,水理性質差。

3)石炭系強風化灰巖(C1y):沉積成因,灰色,強風化,裂隙較發育,含炭,裂隙面一般呈灰白色,巖體較破碎,有溶蝕現象,溶蝕面多有鈣華富集,局部發育有溶洞,厚度為1.80~22.70 m。

4)石炭系中風化灰巖(C1y):沉積成因,灰色,中風化,隱晶質結構,中厚層構造。裂面含炭,巖芯較完整,巖質較硬,裂隙稍發育,裂隙面一般較新鮮,巖石較完整,厚度大。

1.4 地質構造與地震

隧址區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地質構造。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01)的附件《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g,不考慮遠震,隧道區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屬相對穩定地塊。

2 隧址區水文地質特征

隧址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水、基巖風化網狀裂隙水及灰巖巖溶裂隙水,其補給、逕流、排泄條件主要受巖性及地形控制。各含水層富水性分述如下:

1)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賦存于殘坡積層中,分布范圍較廣,含水層厚度變化大,富水性弱,主要受大氣降水直接滲入補給。水位埋深為3.50~12.60 m,隨季節變化明顯。隧址區范圍內未見地下水露頭,地下水一般向溝谷鄰區逕流排泄。

2)炭質頁巖風化帶網狀裂隙水,主要賦存于炭質頁巖風化帶中,含水介質為基巖風化裂隙、層間裂隙及構造裂隙,含水性不均一,富水性受風化裂隙與構造裂隙控制,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上部松散層孔隙水補給,順層間裂隙、構造裂隙向地勢相對較低處以間歇性下降泉的形式排泄,水位埋深在11.30~30.60 m,透水性較差。

3)灰巖巖溶裂隙水,主要賦存于炭質頁巖與灰巖的不整合接觸面、灰巖巖溶裂隙及溶洞中,富水性不均一,主要受地形、巖溶裂隙發育程度等控制,其水位埋深在16.1~42.60 m,屬中等—強富水性。隧道施工時,局部溶洞發育部位可能存在透水或涌水現象。

隧道進口段為斜向坡,據鉆孔揭露,仰坡表部為殘坡積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強風化炭質頁巖,裂隙較發育,巖體極破碎,穩定性極差,仰坡進口段需進行加固后方可進洞。洞身段在ZK29~ZK44鉆孔揭露顯示以強風化灰巖為主,裂隙較發育,巖體較破碎,弱透水層,頂部若無支護易產生坍塌,可采用導洞或臺階分步開挖,二次復合支護。隧道出口段為斜向坡,仰坡表部為殘坡積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中風化灰巖,風化巖體厚度較小,穩定性較差,需加固處理后方可進洞,見圖1、圖2。

圖1 左線隧道工程地質縱剖面

圖2 右線隧道工程地質縱剖面

在隧道左線ZK29和ZK36及右線LK1+540~LK1+610地段均有揭露灰巖溶洞。這些溶洞主要發育在炭質頁巖與灰巖的不整合接觸面上,富水性較強。為了對隧道涌水量進行合理地評價,需要求取水文地質參數含水層滲透系數K、影響半徑R。在勘察過程中,ZK29、ZK36鉆孔揭露巖溶裂隙較發育,鉆孔見水量大,故選擇對兩個孔進行抽水試驗。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抽水試驗成果

3 隧道涌水量預測與評價

3.1 隧道涌水量預測

根據隧址區水文地質條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采用大氣降水法和集水廊道法對隧道日平均涌水量進行分析預測。

1)大氣降水法。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α為大氣降水入滲系數,采用勘察報告中的取值0.2;F為集雨面積,按照隧道兩側各400 m計;P為降雨量,按當地年平均降雨量來計。

按α=0.2,F=497 150 m2,P=1.47 m計算,可得Q0=400.44 m3/d。

2)集水廊道法。集水廊道滲流量示意見圖3。

圖3 集水廊道滲流量計算方法

單寬滲流量計算公式見式(2):

式中:k為滲透系數,根據抽水試驗統計平均值,k=0.123 m/d;H為含水層厚度,根據報告中地下水靜止水位平均值與隧道平均高程差值得到。h為隧道內水深,假設隧道內是干的,取h=0。L為橫向的影響半徑,根據計算得到。

積水廊道兩側的總流量計算公式見式(3):

式中:q為單寬滲流量;L0為垂直于紙面的廊道縱向長度。

按L0=530 m,K=0.123 m/d,H=25.2 m,h=0,L=88.73 m計算,可得Q=933.3 m3/d。

3.2 水文地質評價

隧址區地下水賦存于巖石節理裂隙中,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由于裂隙多被充填,且向下漸閉合,淺層巖體透水性一般較強,深部巖體透水性一般較弱。淺埋地段洞身圍巖透水性較強,地下水易呈股狀或涌流狀流出。

場地內巖溶形態主要以溶洞為主,場地內ZK39發現鉆孔溶洞1處,發育深度在15.2~19.8 m,溶洞高4.6 m,溶洞內全部充填黏土,黏土呈軟塑狀;場地內ZK40發現鉆孔溶洞1處,發育深度在34.5~37.0 m,溶洞高2.5 m,溶洞內全部充填黏土,黏土呈軟塑狀。

根據鉆孔在進口段、洞身段、出口段的探查結果可知:LK1+540~LK1+610地段揭露有灰巖溶洞等不良地質現象,該區域灰巖富水性較強,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透水現象,根據抽水試驗成果預測的隧道地下水涌水量達到878.71 m3/d,是本區應重點防范透水地段。

3.3 地下水效應評價

場地基巖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基巖裂隙和巖溶溶洞中。根據本隧址區鉆孔揭露的基巖情況可以看到,基巖主要為灰巖和炭質頁巖,強風化頁巖一般節理裂隙發育,故一般為強透水層;中風化巖節理裂隙較發育或不發育,且多為閉合,一般為弱—微透水層。由于地形利于地下水排泄,故大氣降水后,滲入補給的地下水在幾天內會自然疏干。

隧道地層中炭質頁巖主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水量較貧乏,弱富水,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大氣降水周期及降水量控制顯著;灰巖裂隙發育,富水性較強。場地內隧洞底板標高在141.50~155.60 m,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為130.10 m,隧道底板標高高于當地侵蝕基準面,有利于隧道開挖后的自然排水,只要做好隧道排水溝等設施,可以有效降低隧址區的地下水水位,不會對隧道底板起到頂托作用。

4 隧道施工建議

1)根據本隧道進口段的圍巖地質情況,建議進出洞口段加強洞頂的防護措施,防止冒頂片幫事故發生;施工時應注意及時排水,防止軟弱圍巖因浸泡時間過長而軟化,預防坍塌事故發生。

2)炭質頁巖與灰巖不整合接觸面部位巖石極破碎、巖溶較發育,可能存在坍塌、透水等事故隱患,尤其在LK1+540~LK1+610揭露有灰巖溶洞的地段。建議在加強鉆孔地下水水位動態觀測的同時,密切監測隧道內的地下水水壓和涌水量,采用超前探水、預疏干等預防措施,盡可能防止透水事故的發生。

猜你喜歡
隧址炭質富水
某花崗巖質隧道放射性評價及工程措施
營盤山隧道地層巖性及區域地質特征分析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質板巖引水隧洞支護結構優化研究
高速公路炭質頁巖高邊坡穩定性分析及施工方案
基于連續-非連續單元方法的炭質板巖隧道圍巖穩定分析
富水砂卵石地層錨索施工工藝工法
超級高密度電法在新疆某礦區富水性評價應用研究
干燥和飽水炭質板巖流變力學特性與模型研究
隧道建設對地下水環境影響的三維數值模擬
掘進巷道構造富水性電法探測綜合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