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鐵人三項運動員下高原不同時間模式下的負荷結構監控分析

2021-09-18 01:33齊華徐起麟宋秋喜張冠男
當代體育科技 2021年21期
關鍵詞:鐵人三項機能平原

齊華 徐起麟 宋秋喜 張冠男

(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河北石家莊 050011)

高原訓練是提高鐵人三項運動員機能能力的重要輔助訓練方法[1],高原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參賽取得理想成績,其主要問題為上高原、下高原及比賽間隔時間的節奏把握,為了增強高原訓練的效果,就要把握下高原時間段負荷結構的監控,合理運用下高原時間模式來進行賽前訓練,掌握競技狀態變化規律來更好地進行比賽。普遍觀點認為,長跑、馬拉松項目的最佳比賽時間為下平原后4~5d;中長距離項目為10~14d;短距離項目20~26d,以便下平原后強化速度訓練[2]。該研究主要針對兩種下高原時間模式展開研究,一種為下高原7d進行比賽,另一種為下高原21d進行比賽,通過生理生化指標對訓練負荷進行監控,找出競技狀態出現高峰的時間模式,為今后下高原參加國內國際比賽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河北省優秀男子鐵人三項運動員6名,其中2名為國際健將,4名為國家健將?;厩闆r見表1。

表1 河北男子鐵人三項運動員基本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法

(1)樣本的采集與處理

在賽前特定時間點清晨空腹安靜狀態下對測試者進行靜脈采血,主要測試指標為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尿素氮(BUN)、血清肌酸激酶(CK)。

(2)測試儀器

血常規測試儀器為貝克曼庫爾特L H750 全自動分析儀;尿素氮和肌酸激酶測試儀器為美國羅氏Reflotron Plus全血干式生化分析儀。

1.2.2 文獻資料法

查閱關于鐵人三項高原訓練的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并結合賽前測試結果對下高原后機能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1.2.3 數理統計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比較,取P<0.05為顯著性水平,P<0.01為非常顯著性水平。

2 研究結果

2.1 下高原至比賽間隔1周模式的負荷結構監控分析

研究下高原到比賽開始的最佳時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問題的實質就是高原訓練結束后,什么時間會出現身體功能的高峰,以及這一高峰可以維持多長時間[3]。在國內較多采用的時間模式為下高原1周內參加比賽,也多為體能類長距離項目采用的模式,被多次驗證為成功模式。

由表2可以看出,下高原第3天的血象指標為一個生理性指標高峰,由高原與平原的氧濃度差造成,在下高原第4天急劇下降,差異非常顯著,P<0.01,除了血球壓積比變化不顯著,其他指標變化顯著。在下高原第6天血象指標開始回升,所以在下高原第3天或是第4天比賽都是理想的時間點,如果是多日賽要考慮如何合理安排下高原時間。

表2 下高原1周內生理生化指標變化分析

2.2 下高原至比賽間隔3周模式的負荷結構監控分析

大量國內外研究表明,下高原至平原第3周為競技狀態的高峰時段,為中長距離項目出成績的最佳時間段。屈成剛在對成都軍區鐵人三項運動員下高原至平原的機能監控研究中指出,下到平原后,運動員HB、RBC、HCT等指標逐漸下降,直到第3周開始,各項指標才逐漸回升,到18~21d達到峰值[4]。建議高原運動員平原訓練時,在血紅蛋白出現上升時,可考慮增加運動負荷,尤其是運動強度,以達到強刺激、激發運動員潛能的目的,在參賽時間上最好安排在下到平原的第18天左右。下高原3周的血象變化較為復雜,再加上運動負荷的安排難度增加,不容易按照理論分析比出最佳成績。

由表3可以看出,血象指標在第2周和第3周波動幅度非常大,MCHC指標較為敏感,在第2周下降非常顯著,第3周上升非常顯著,P<0.01,HB也在第3周上升非常顯著,P<0.05,可以看出下高原第3周為血象指標的高峰期,而在第4周又稍有回落,說明高原效應在逐漸消失。

表3 下高原4周內生理生化指標變化分析

2.3 下高原前與下高原后機能指標變化特點

《世居高原鐵人三項運動員平原訓練期間的機能監控》[4]一文中指出,RBC、HCT在下高原2周內逐周下降,與高原值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0.01),1周過后HGB逐漸回升,RBC、HCT在2周過后開始回升,呈現出“V”型變化,但仍低于高原值。血清CK峰值出現在第2周,在該研究的30d訓練監控期間,CK變化呈現“W型,BUN值均處于正常范圍內,其值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高原運動員在適應平原以后,大強度訓練機體能較快得到恢復[5]。該研究通過下高原前4周和下高原后4周機能指標變化情況來找出適合鐵人三項項目特點的參賽規律。

圖1為下高原第2周和第3周HB、HCT的變化趨勢圖,可以看出在下高原第12天,HB、HCT值顯著下降,HCT的下降幅度更大,可能與紅細胞的體積減小,血容量在平原驟然增加有關,因而在下高原第12天不宜進行大負荷、大強度的訓練,不僅影響訓練效果,對機體的刺激較大,不容易恢復。圖2和圖3為下高原前后CK值和BUN值變化曲線,可以看出下高原前后訓練負荷安排的合理性與需要改進的地方。

圖1 下高原7天至15天HB和HCT值的變化趨勢圖

由圖2和圖3可以看出,賽前1周的負荷和強度都有驟增,對于下高原比賽是不利因素,因為下高原后生理機能處于復雜變化中,這樣的訓練計劃不利于下高原后訓練的執行和機體恢復。而CK值自下高原后下降幅度非常大,說明訓練計劃中減少了強度刺激,但是經過大賽證明這種安排是不合理的,BUN值較高,CK值較少,只是一味增加訓練量的訓練計劃不利于在比賽中取得理想成績。

圖2 下高原前4周至下高原20天BUN值變化趨勢

圖3 下高原前4周至下高原20天CK值變化趨勢

3 討論

在高原訓練中,上高原前、高原訓練期間及下高原訓練后的有效訓練負荷結構和訓練方法是高原訓練中的關鍵因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控制是影響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6-7]。下高原兩種參賽模式中,第一種模式是經過多次驗證較為成功的一種,訓練計劃容易實施,不用考慮高原-平原環境驟變帶來的復雜機能變化。血象指標在下高原第3天出現高峰值,利于進行單日賽,并取得好成績。而第二種模式要考慮的因素較多,例如下高原前的訓練負荷和節奏安排,平原的溫度、濕度及環境,都易造成紅細胞的流體粘度降低,紅細胞破壞增加,不利于訓練計劃安排,且該模式的時間跨度較大,掌握不好訓練負荷結構,會導致訓練負荷過大或強度刺激不夠,達不到理想訓練效果。因而第二種模式還需要在今后的實證研究中繼續探討,如果可以準確掌握機能變化規律和參賽時間點,將會對于體能類項目通過高原訓練提高競技水平有更大的幫助。

4 結語

(1)鐵人三項項目下高原1周內進行比賽為理想模式,下高原第3天為生理機能高峰期,利于單日賽。

(2)鐵人三項項目下高原第3周為機能狀態的第二峰值期,為競技狀態高峰期。

(3)下高原至平原后需要掌握合理訓練負荷,下高原前不宜進行大強度訓練。

(4)下高原后第2周為機能指標驟降期,不宜進行大負荷和大強度訓練。

猜你喜歡
鐵人三項機能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關——古云梯關探秘
機能時代
河流上的平原
平原的草
助冬奧!首支國家冬季鐵人三項隊落戶黑龍江
浪起山走
鐵人三項
每月新鮮
刑法機能新探
Beijing Review(2008年32期)2008-08-3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