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秦腔旦角藝術唱法的創新思考與教學實踐

2021-09-26 11:47李瑾行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7期
關鍵詞:唱法實踐創新

李瑾行

[摘? 要]旦角是秦腔行當及角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以唱為核心的戲曲藝術,行腔與唱法運用是否得當不僅對戲曲藝術的表現力具有重大的影響,同時還對秦腔藝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對自己這些年在秦腔旦角教學一線實踐經驗的剖析,對秦腔旦角藝術唱法如何在發展中結合時代審美要求進行創新的問題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研究的側重點是秦腔對民族及美聲唱法的借鑒與學習,就是在使秦腔旦角藝術唱法更趨完善的同時,又兼具新穎獨特的時代感。

[關鍵詞]秦腔旦角? 唱法? 創新? 實踐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9K044)。

秦腔是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它的音樂結構形式屬板腔體,固定板式有“六大板式”,其音樂和唱腔旋律也是根據方言的四聲調而產生的,秦腔唱法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總體的演唱風格是:大氣恢宏,高亢激越,凄美纏綿,直起直落。秦腔表演“四功五法”基本功中的“唱功”是最能反映其劇種表演風格及特點的。因為唱是戲劇的語言,是區分各劇種風格的核心標志。本文對秦腔旦角藝術唱法及其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其中包括秦腔對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恰到好處地借鑒和吸納,創新秦腔表演方法及演唱技巧,使秦腔聲腔藝術在不失其風格的基礎上,技法變得更豐富,唱腔變得更浪漫且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以及更符合文化導向和人們的審美,尤其是能得到青年人的青睞。

秦腔旦角傳統唱法要義

旦角是戲曲行當的一種,指的是戲曲舞臺上各種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分老旦、正旦(青衣)、正小旦、小旦、刀馬旦、武旦、媒旦、閨閣旦等。秦腔旦角傳統唱法歷經千錘百煉,已形成其固有的風格并有著濃厚的韻味,其用聲特點有共性亦有差異。行當不同,發音部位和聲音形象及產生的歌唱藝術效果就不同。秦腔旦角演唱時多用真嗓,但在拉腔時結合假嗓,聲音清脆婉轉,強調腦后摘音,中低聲區時胸聲共鳴多,真聲音色明顯,高音區帶一些假聲,使得音色明亮有力,聲音位置較高。

1.老旦類型與聲線特點

老旦在傳統劇目中指老年婦女,有富貴貧賤之分。富貴老旦著裝尊貴華麗,儀態豐盈,大氣穩健。唱腔與用聲蒼勁有力,渾厚深沉;唱念音調比較低沉,曲調相對平緩一些,多用本嗓,做功偏于年邁衰老之形象。要求聲如洪鐘,音色寬厚,偏重于胸腔共鳴作用的發揮,打開各個共鳴腔體,放低喉位,穩住氣息,靠腰腹部力量來掌控聲音的強弱大小。貧窮老旦著裝簡單樸素,外形蒼老,飽經風霜。

2.青衣類型與聲線特點

青衣也稱正旦,分褶子青衣、花帔青衣及蟒帶青衣。在秦腔中多扮演性格正直、舉止端莊大方的中年女性,主要以扮演正劇或悲劇人物為主,在秦腔舞臺上屬挑大梁的行當,無論是表演還是唱腔,都形成了其獨具魅力的風格。

(1)褶子青衣單指穿素色褶子的正旦角色,顏色以黑色、青色為主,社會地位比較低。以唱功為主,大部分為悲劇人物,偏重于唱功,也有唱做并重的,利用水袖、跪步、搓步、翻身、圓場等程式化的表演動作來表現人物情感。

(2)花帔青衣指身著各色花帔的正旦角色,顏色有黃、紅、綠、藍、黑等,根據年齡、身份、地位的高低選擇相應的穿戴,花帔青衣在秦腔戲中所占比重是很大的。

(3)蟒帶青衣指扮演太后、皇后、公主、誥命夫人等皇親國戚或有身份地位的正旦角色,正旦行當的共同特點就是重唱功。

青衣的整體表演風格是穩重端莊、知書達理,聲腔特點是高亢洪亮、通暢渾厚、干凈圓潤,吐字要求穩、準、狠,唱腔需滿口腔來唱,要求拖腔要樸實規矩,大氣飽滿,充分運用真假混合聲的共鳴腔來完成演唱,演唱時的節奏與速度相對較慢,感覺渾身上下都是聲音,這樣的唱法會顯得聲音更圓潤飽滿,通暢大氣且穿透力強。正旦在某些唱段中為表達情緒多運用胸腔共鳴來增加聲音的厚度,因而被渲染的聲音會顯得渾厚有力、洪亮激昂,音色純凈、明亮且豐富,在處理旋律時,委婉細膩且高、中、低(音)都游刃有余,情緒豐滿,感情充沛。同時每個字的收聲歸韻都很講究,比如出字時字頭輕重長短、氣息強弱控制、歸韻準確與否等都會影響唱腔及對人物情感的準確表達。因此,青衣的用聲是混合聲,其充分發揮了各個共鳴腔體的作用,從用聲比例上看,頭腔共鳴、鼻咽腔共鳴相對用得多一些。胸腔共鳴是聲音的根,在表現悲傷、激憤情緒時,其作用就是保持聲音的渾厚度和力度,使之更加通透明亮,鏗鏘有力。只有靈活而巧妙地發揮好各共鳴腔體的作用,增加聲音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才能準確而生動地表達出人物情感。

3.正小旦類型與聲線特點

正小旦在戲曲行當里指剛成婚不久的少婦。聲音形象、表演風格和唱腔介于青衣與小旦之間,是秦腔中一個特殊的行當,聲音形象比正旦稍多些嬌嗔和甜美感。

4.小旦類型及其聲線特點

(1)閨閣旦在戲曲行當中泛指富貴人家未出閣的妙齡少女。個性含蓄優雅,端莊大氣,知書達理,在表演上要求舉止大方得體,且唱功和做功并重,對聲音的處理是以胸腔共鳴作為支撐的,偏重于鼻咽腔和頭腔共鳴作用的發揮,唱腔特點是甜美圓潤,委婉纏綿。

(2)小花旦指性格開朗、活潑可愛、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單純美麗的少女形象,分玩笑旦、潑辣旦。玩笑旦表演一些精于算計且油腔滑調愛說愛笑的旦角。玩笑旦演唱時主要以純凈、甜美的嗓音來表現人物形象,注重做功與外形塑造,在表演上講究腳步的輕快、手指的靈動、眼神的靈敏、腰身的輕巧,面部表情比較豐富,注重通過細節表演展現人物特點,再加上扇子等表演道具,能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鮮活,要求人物情感和行動結合得要比較好。潑辣旦指劇目中一些性格潑辣、刁蠻、刻薄的婦女角色。

小旦在用聲方面,要求聲音甜美圓潤,清脆明亮。小旦的發音位置相對靠前,要求聲音稍發嗲一些,其聲音的共鳴主要靠頭腔、胸腔及鼻咽腔共鳴的混合作用完成,然后再結合正確的吐字、口型保持高位置的演唱不變。根據情感需要,有比例和有側重地運用各共鳴腔體,以增加聲音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5.武旦類型與用聲特點

(1)武旦指身懷武藝的女性,也指武藝高強之人。在戲曲旦行中不是以唱見長的,而是以戲曲的各種武打技巧見長的。一般對武旦的唱沒有過高的要求,但其在吐字、唱腔的處理上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的。武旦的念白吐字相對其他行當來說語速較快,出字歸韻要擲地有聲,鏗鏘有力,聲音要求清脆明亮,發音方法與小旦相似。武旦一般穿比較緊身的戰衣或夜行服裝,且頭箍英武巾,所表演的一般是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

(2)刀馬旦同武旦一樣,都是身懷絕技、武藝高強之人。但其有別于武旦的地方是,刀馬旦所扮演的基本都是將帥,人物性格剛烈,多以塑造身懷武藝或絕技的女英雄為主,其裝扮特點鮮明,一般扎女靠、執馬鞭,對刀槍劍戟比較精通,對做功(表演)和武功要求比較高,唱腔直起直落,簡潔明了,動作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比武旦多了幾分沉穩和霸氣,多表演的是智勇雙全、勇猛善戰、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

6.媒旦類型與聲線特點

媒旦又稱彩旦或丑旦,其個性滑稽幽默、詼諧風趣、張揚潑辣、表情怪異、著裝搞笑、表演夸張,在戲中屬于被譏諷、捉弄的角色,多指媒婆、店婆等類人物。舞臺表演動作能大能小,在規定的程式化舞臺表演時空里,其唱念很講究藝術性,唱腔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講究念白的藝術性,并帶有一定的模仿性,喜怒哀樂隨時可見,受情緒的影響,偶爾可以聲音放縱而不用去管其是否純正,唱腔與聲音形象必須符合風趣幽默的性格特點。媒旦這種滑稽的表演為旦角舞臺藝術增色不少。

以上各旦行在表演過程中,對動作、唱念的強弱快慢、抑揚頓挫等的把握,是根據人物性格及情緒的不同來確定的,這些都必須在規定的情感和節奏范圍內完成。角色的身份、地位和年齡不同,用聲的部位、音量、音色共鳴及產生的藝術效果就不同,這就是秦腔旦角藝術唱法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地方。

秦腔旦角藝術唱法的魅力,是音樂、唱腔、表演、化妝、服裝、舞美、舞蹈、燈光等的一個高度融合,表演者通過舞臺藝術程式化的表演呈現給大家。

秦腔旦角藝術唱法創新

在秦腔旦角藝術唱法中,傳統“吼唱”的習慣已難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而且“吼唱”對演唱者的聲帶會有傷害。因而需要我們探索和優化秦腔旦角藝術唱法,在認真研究與吸收前人唱腔優點的基礎上,大膽借鑒融和歌曲的演唱技巧,豐富和優化秦腔旦角藝術唱法。

1.注重吸取美聲唱法技巧,以“歌”促“戲”

聲音是歌唱的前提,技巧是歌唱的支撐,情感制約歌唱效果,只有三者協調配合才能生成完美的藝術效果,因而只有經過科學而嚴謹的聲音訓練,才能取得較好的聲樂表達效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借鑒美聲的一些訓練方法,如要求學生站姿規范優雅且能控制好面部表情,通過訓練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形象,使其能更好地進入正確的歌唱狀態。培養學生正確的呼吸方式,氣是歌唱的動力,正確的呼吸方式能為學生的聲音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鋼琴進行發聲法練習,再結合歌曲訓練方式,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學生的發音方法。

2.注重吸取民族唱法,大膽嘗試板式調整

筆者在多年的舞臺演唱和教學實踐中發現,“聲樂”不但可以保護嗓子,而且可以使聲音通過不同共鳴腔體的共振而構成“混聲”,學生掌握之后不僅可以自如運用聲音,還可以隨意變化和調節聲音。筆者在初始的嘗試階段,也遇到了秦腔與“聲樂”間的一些矛盾沖突,如聽眾反饋說唱法太洋,缺乏戲味。筆者經過反復實踐,在保留秦腔風格及其韻味的基礎之上,將秦腔與“聲樂”進行了一系列的融合,合理地吸收民族、美聲、通俗唱法的一些技巧,豐富和美化秦腔的聲腔,再結合秦腔“四呼、五音”及“十三轍”的收聲、歸韻技法,以胸腹聯合式呼吸作為支撐,充分借鑒和發揮民族唱法花腔女高音的特點,在氣聲共鳴的情況下再結合秦腔唱法中的發音、吐字、噴口、頓音、裝飾音、挫音、戲劇美學中的阻音(虛實阻音)及陰、陽、上、去等平仄關系,使秦腔在不失其本質的基礎上與歌曲融為一體,使其既具有現代音樂元素的旋律美感,同時又不失秦腔風格及其韻味。比如在表現人物悲憤交加情緒時,可以吸取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中的一些發音技巧,然后結合胸腹聯合式呼吸法,依靠咽壁的力量,充分發揮各共鳴腔體的作用,用丹田氣,再結合戲曲噴口把字頭瞬間推出,使帶字頭的氣流通過口咽腔、鼻腔直沖向頭腔,達到頭腔共鳴的效果。經過潤色后的聲音變得豐滿、圓潤、透亮,聲音高而不炸,音區跨度較大,情感對比強烈,其高腔圓潤清脆,高亢激越,極具穿透力,好似金屬類的鏗鏘聲,有效地增強了聲音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彩腔”又叫“二音子”,是秦腔唱段中的最高腔,隨意性強,對劇情和唱腔起著修飾渲染作用,它是唱腔變得更加激情的一個抒情手段,是編織鑲嵌在板式唱詞或依附于語氣詞上的一種非常別致而又富有情趣的拖腔藝術。每當戲劇情節異常激蕩或有特殊意境但一般唱段不能很好表現時,就會采用它形成強烈對比,以更好地完成情節和人物表演所需。演唱過程中在發揮彩腔優勢時,一定要注意克服通常那種使用彩腔時的薄而無力、小而擠、散而窄的不良發音。但由于彩腔的發聲技巧太難掌握了,這就導致很多表演者望而卻步。為了克服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運用時融入滑腔的唱法,稍靠近美聲發音位置,但也不宜太靠前,借助民族美聲的混聲唱法,把真假聲緊密結合起來,采用胸腹聯合式呼吸,使真假聲在完成高低音回旋的音符群時轉換過程更自然圓滑,不露痕跡,自然轉換,在聽覺上給人一種沒有換氣的感覺。當然,同一彩腔的用法不同,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也不同。

秦腔旦角藝術唱法教學實踐

“唱”居秦腔表演首位,因而我們在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和完善秦腔唱法,使其更具時代感,更能符合人們的審美。

我們要想秦腔旦角唱法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學會在對比和借鑒中創新。傳統秦腔旦角唱法屬本嗓唱法,真聲用得多,不太講究發音方法及聲音位置,單憑嗓子唱,雖然注重情感和韻味,但卻忽略了聲音的美感。在客觀條件方面,由于過去的設備比較落后,音響也比較簡陋,伴奏樂器單一,演唱者為了能讓更多的觀眾聽清楚,他們往往會鼓足了勁扯著嗓子唱,也就是“掛嗓子唱法”,在用聲上不講究科學方法,在聲音強弱大小控制、音色及共鳴運用等方面也不講究,只注重情感宣泄,不注重聲音美感,因而就養成了“吼唱”習慣,這種唱法既不科學又容易傷害演唱者聲帶,而且發出的聲音也不夠悅耳動聽,擠、卡、沙啞等比較嚴重,而且會導致演唱者嗓子耐受力變差。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傳統秦腔旦角唱法和口傳心授的教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現在學生的學習需求了,傳統秦腔聲腔傳承有其獨特的方法和特點,老一輩藝術家主要是口傳心授、師徒相傳的教授方式,雖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其系統性與理論性不強,在用嗓方面存在著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再加上現在的生源不是很理想,很多學生存在著發音不準、高音吃力、嗓音沙啞、音域窄、呼吸方式不正確等問題,甚至有時還會出現聲虛、漏氣、擠卡等現象,尤其是處于變聲期的學生在演唱上就更難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效果了。

由于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筆者作為一名秦腔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有改變這種情況的責任。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舞臺經驗和教學實踐,摸索總結出一套比較符合教學實際情況和教學工作需要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首先是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其次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相應的創新;最后是將美聲、民族聲樂的技巧融入秦腔的演唱之中。

1.綜合運動開嗓法(結合正字正音練習)

綜合運動開嗓法的特點:結合正字正音練習要求邊運動邊發音,動作可以隨著喊嗓的內容靈活多變,但運動的節奏與喊嗓的節奏快慢要一致。這樣訓練的好處是:一是既鍛煉了學生的耐力,又使其活動了嗓子。二是有助于學生氣息下沉呼吸靈活。三是鍛煉了學生語言節奏和動作節奏的協調性,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四是增加了學生的自信。高調喊嗓的運動過程,可以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改變他們膽小的心理狀態。五是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美聲為基礎,注重聲樂訓練,以“歌”促“戲”

在遵循科學發聲的基礎上繼承傳統,改變一些不良的演唱習慣。采用科學、系統、規范、個性的聲樂訓練方式,如用鋼琴對學生的音準、音高、樂感進行訓練,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音節練習由三度逐漸向八度遞進,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以“歌”促“戲”,“戲”“歌”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音樂及他們的秦腔唱法鑒賞能力。用美聲練習為聲音打基礎,注意學生呼吸方法的運用情況,以民族聲樂唱法作為基礎,通俗流行音樂唱法作為補充,對學生進行系統而規律的聲樂技巧訓練,以“歌”領“戲”,用流暢優美的歌曲旋律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對秦腔的熱愛之情。根據秦腔唱段的要求,引導學生了解秦腔音樂的結構形式及特點,使其能熟練掌握秦腔演唱技巧,且能在演唱中根據演唱需要及時找到高位置的戲曲歌唱共鳴點和正確的歌唱位置、呼吸方法等。

3.教唱練唱樂隊三結合

通過鋼琴練唱鞏固“歌”“戲”結合的唱法,逐字逐句糾正學生吐字、口型及聲音的共鳴點。結合秦腔主奏樂器板胡和司鼓,對歌唱者的節奏、板路、吐字、口型、音準、行腔、聲音的共鳴及韻味進行細致糾正打磨,以求唱腔能達到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

“歌”“戲”結合的方法不但美化了聲音,而且保護和延長了演唱者聲帶的壽命,改變了傳統戲曲發音方面一些典型錯誤。在教學中采用“歌”“戲”結合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鞏固了學生的樂理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實現了教學的多元化,同時還有效地緩解了學困生厭學、自卑、跑調、缺乏自信等問題,加速了教學進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結? 語

秦腔作為古老的劇種之一,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表演特色,而這些不僅需要我們深刻領會、把握、弘揚及繼承,同時還需要我們順應時代的發展,努力掌握音階、音程、節奏、調式等音樂的基礎知識,具備音樂的音高感、節奏感和調性感,從而深入解讀音樂,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精神氣質和內心世界,再根據自己的肌體特點,塑造出真正能打動人心、感人至深的舞臺形象。振興秦腔藝術,繁榮地方戲曲的關鍵點在于人才的接續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教學方式,對秦腔藝術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真正地將傳統戲曲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傅惜華.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2]李錦航.淺議秦腔藝術的出路與創新[J].當代戲劇,2008.

[3]李錦航.當代秦腔藝術教學的創新思考[J].當代戲劇,2016.

[4]李錦航.淺談戲曲演唱中的吐字技巧[J].中國戲劇,2017.

[5]李娜.秦腔旦角的演變及其發聲方法[J].戲劇藝術,2016.

[6]王翠翠.秦腔旦角表演中真假聲唱法的應用[J].戲劇之家,2016.

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

猜你喜歡
唱法實踐創新
談聲樂教學中的輕聲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對譚晶參加《蒙面唱將》的思考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手舞足蹈”破難點——談“劃唱法”在歌唱教學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