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21-10-02 19:46劉惠萍
高考·上 2021年6期
關鍵詞:問題對策

劉惠萍

摘 要:深入研究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既立足本地學籍生實際,又能充分考慮流動人口子女的成長經歷、學習基礎和興趣等,讓流動人口子女能夠在當地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各個學校既要對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敞開大門,歡迎他們入學,還要充分轉變教育發展理念,消除各種偏見,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共享電子檔案,引導學生自我成長和發展,讓流動人口子女和本地學籍生高效互動,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打造優質互融高效課堂。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問題;對策

我國進入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時代,人口大流動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征。人力資源市場化分配在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子女受教育問題。近年來,黨和政府更加注重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問題,不僅解決入學位問題,更加注重學習質量,注重學生的心理和未來發展。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是當前很多地方非常重視的課題,是進一步促進流動人口子女融入當地生活,促進健康成長重要保障,也是未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能夠更持續發展根本關鍵。

一、當前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家長不斷變換工作環境,對子女缺乏正確教育引導

我國處于社會大流動的關鍵時期,家長因為工作需要不斷變換工作。流動性是當前農民工子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同時越是流動性較強的外來子弟,其父母學歷水平相對較低,經濟收入不穩定,對子女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管理不到位。長期變換工作使得學生學習環境不穩定,就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同學溝通也存在較為明顯的障礙。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很難快速適應環境,未能與同學建立穩定的關系,又被迫轉到另一所學校。這樣,要更好地引導學生適應新環境,和本地學籍生更好地融合就存在較大的困難。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全面,對學生的熟悉有一個過程,教師需要在流動人口子女上花費更多地精力,也要對他們專門系統化指導,這給教師和學生都會帶來較大的壓力,尤其是給互融課堂教學帶來更多地挑戰。不斷變換學習環境,讓本來就基礎相對不好的流動人口子女產生較強的厭學心理,長期持續下去,不僅不利于流動互融課堂教學,也難免會造成較強的心理問題。

(二)流動人口子女學生基礎薄弱,適應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

我國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很多農民工子弟跟隨父母走向城市,這些流動人口多來自農村,他們的學習習慣、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和本地學籍生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他們缺少穩定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進度上無法跟本地籍學生保持同步。不少流動人口子女在不同的省份流動,有不同的教材,學生在學習和適應中也會存在較大的問題,學習不同的教材,不斷適應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少學生產生明顯的孤僻性格,造成較強的自卑心理,甚至有的學生自暴自棄,不僅影響學習,也給同學的相處造成很大的困惑。尤其是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很難跟上教師的節奏,他們不能融入集體,缺乏更強的團隊意識,給互融課堂教學帶來較大的困難。

(三)教育思想理念差異較大,教學模式和方法不同

流動人口多來自內陸地區,當地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教育模式較為陳舊,教育方式較單一。而流入地則相對經濟發達,教育理念先進,教學課堂組織教育靈活。這是當前影響流動門口學生與本地籍學生互融課堂教學的一大問題,本地籍學生課堂教學非?;钴S,他們長期適應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模式,課堂有更強的自主性,并且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強的互動性。而流動人口子女長期習慣于被動學習,缺乏更強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與學生更好地合作,也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當前,進一步深化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籍學生更好地課堂互融,這是新課題,很多教師還沒有更成熟的經驗,互融課堂教學也是在探索中實踐,在摸索中前進,對授課教師的業務素質提出更強的要求。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交流工作、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在組織方面也需要掌握更多地經驗,而這些問題不是一時能解決,互融課堂問題還需要不斷地摸索和改革。

二、推動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的有效對策分析

(一)教師轉變發展理念,營造更加溫馨的互融課堂環境

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發展理念,要緊跟時代發展,轉變教育思想,積極學習和應用更新的指導思想,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在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就學政策方面,最后的落腳點在教師,教師是執行國家教育政策最直接的對象。作為教師要正視這一現象,樹立公平教育理念,強化責任意識,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適應時代發展和教育變革的新常態。要根據當前生源結構變化而不斷調整教育方式和組織形式,以此來更好地適應客觀環境變化,強化流動人口子女學習自信,消除心理認知偏差,解決他們在學習上存在的各種問題,讓流動人口能夠更好地與本地籍學生互動互融,讓他們也能成功成才。

營造更加溫馨的課堂互融環境,給予流動人口子女學生更多地照顧,讓本地籍學生積極接納流動人口子女,激發他們的幫助熱情,要形成更加溫馨的課堂氣氛。讓每一個流動人口子女學生都能感受教師對他們更多地關愛,消除自卑心理,與本地學籍生學生快速建立友誼。在課堂上能夠形成更強的合作關系,讓學生之間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彼此學習,共同進步。讓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積極參與,勇于互動,展現更多地優勢和專長,課堂教學兼顧所有學生。

(二)消除對流動人口子女的偏見歧視,堅持混合性編班制度

流動人口子女在基礎能力、綜合素養等方面與當地學籍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他們的特殊經歷造成的,他們存在的問題也是暫時的。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消除對他們的偏見歧視,給予他們更多地關心和照顧,讓這些學生能夠與本地學籍生一起溝通和交流,保持更近的距離,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增進相互了解,引導學生共同進步,讓學生真正融入這樣一個集體。教師給予他們更多地鼓勵和表揚,讓他們有更多地展示機會,并適時的加以肯定和鼓勵,尤其是以欣賞的眼光觀察他們,發現他們的優點,以此來不斷強化學生的自信,來讓本地學籍學生對它們有客觀的認識,以教師的引導來轉變本地籍學生對它們的認識偏見,樹立起他們的良好形象。

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學校,要根據數量和學生的特點實行混合性編班,將學生隨機插入不同的班級。堅決杜絕對流動人口子女學生單獨編班,單獨編班本身就是對他們的一種歧視,是從學校層面給他們一種不公平安排,必然會引起學生的不適,必然引起教師對他們的區別對待,本地學籍生的另眼相看,引發學生強烈的信心受挫。在教學過程中也無法保證單獨編班的學生與本地及學生保持同步,自然成了落后班級。因此,讓學生能夠有更好地融合機會,也營造更適宜他們快速適應教學環境的良好氛圍,以此來真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三)制定更加完善的課堂互融管理制度,促進教師推動互融課堂建設

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是當前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也是確保流動人口子女平等享受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國積極推動教育資源公平化,讓流動人口子女也能享受同樣的資源條件,需要從學校層面做好整體規劃,形成更加完善的長效機制,制定更加合理的互融課堂實施管理制度,引導廣大教師積極推動互融課堂建設。從學校層面要制定完善的實時管理制度,要有更明確的量化指標,領導層高度重視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的融合,確保每一個班級都能嚴格按照相關管理制度來實施,促進每一個教師堅持做好做優。做好教師的評定工作,在平時的聽課評課過程中,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籍學生的實際特點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評價管理等方面能夠充分體現。并且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管理,將流動人口子女的互融課堂教學作為一項重要標準,對教師進行考核,確保教師能夠對流動子女給予更多地關注,讓學生真正融入集體,讓學生適應當地教育環境,確保流動人口子女享受更優質的待遇,得到更有效地指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子女學生檔案,全面跟蹤學生管理指導

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籍學生互融課堂教學是一項全國性問題,不是某一個省份、某一所學校存在的現象。要真正將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工作做好,必須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子女學生檔案,全面跟蹤學生指導。確保流動人口子女無論到哪個學校就讀,都能讓學校和老師第一時間了解他此前的成長經歷、學習狀況、課程教學特點、教材編寫體制等等。以便于教師能夠根據學生檔案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學模式選擇等方面能夠結合學生特點。在引導學生適應轉入地學校教學特點的同時,也讓教師快速地去適應學生,能夠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好教學改革。建立電子檔案,通過網絡快速的保存和共享,這樣無論學生辦理轉學還是入學,快速提取學生檔案材料,做好有針對性改革和引導,更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和全面發展。

(五)引導學生思想轉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是一項項綜合性實踐過程,也要學生轉變思想,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樣在互融課堂教學中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有效參與,消除學生所存在的問題,掌握更多地知識,得到全面的指導,以此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學生學習方法指導,讓學生快速掌握有效地學習方法。教師向學生介紹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和參與方式以及常規的課堂互動技巧,讓學生能夠快速適應當地學習環境。同時,做好家長和學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和厭學情緒,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快速調整情緒。和家長做好溝通,讓家長能夠重視學生學習,與學生進行更多地交流和溝通,建立更加穩定的家校關系。學生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積極主動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師生進行更有效地溝通,不斷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以此來快速融入新的學習環境,適應新的教學生態,從而以更加積極主動地方式來應對學習環境的轉變。這樣不僅有利于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籍學生的互融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還更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全面成長;能把變換環境帶來的不利轉變成更加有利的成長促成元素,強化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不僅沒有這方面的自卑心理,反而有更強的優越感。讓學生融入課堂教學,培養他們多元化的思想和靈活多樣的思維,讓流動人口子女成為更具創新和發展潛力的優等生。

結束語

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籍學生互融課堂教學是一項全國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教師不斷學習、改革和創新,充分考慮流動子女學生的特點,從本地學校教學和生源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摸索更加有效地方法和策略,打造更適合流動人口子女和本地學籍生共同進步的優質互融課堂。

參考文獻

[1]姜小隱.關注外來務工子女,共享幸福和諧教育[J].教育界.2020(09)

[2]柯毅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初探[J].當代家庭教育.2020(6)

[3]關于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進城就讀問題教育對策的研究[J].石鵬程.學周刊.2017(35)

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級課題《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籍生互融課堂教學有效管理研究》編號CL2019KT015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問題對策
LabVIEW下的模擬電路實驗教學創新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深度偽造”中個人隱私的保護:風險與對策
走,找對策去!
我國貨幣錯配的現狀及對策
避開“問題”銀行股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溶解度計算錯誤種種和對策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