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科技誤導 應對迷霧信息*

2021-10-08 13:53王延飛
情報雜志 2021年9期
關鍵詞:領先者散播迷霧

蘇 鵬 王延飛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0 引 言

信息迷霧是指影響進行正確決策的信息氛圍[1]。信息迷霧可以是競爭對手有意散播出來的,也可以是因為己方情報判斷失當導致的。當科技水平存在相對差距時,落后者想要彌補劣勢,嘗試搜集、加工和分析與領先者相關的科技研發信息,這一需求被領先者有意或者無意地利用,就有可能營造出一個誤導落后者的決策氛圍,即科技迷霧或技術迷霧。在這一過程中,用于謠傳、挑撥、詆毀等誤導決策的數據、消息、資料,都可以被稱為迷霧信息。當今時代,黑天鵝事件頻發,不確定性上升,信息迷霧越發值得警惕。2020年下半年,情報科學讀書會以“信息迷霧”為主題組織召開討論[2],2021國家社科基金更是將“信息迷霧的感知與識別研究”列入選題指南[3],信息迷霧已然成為情報研究的關注焦點??萍碱I域的信息迷霧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其一,誘使競爭對手放棄本該研發的技術;其二,誘使競爭對手研發本該放棄的技術。從情報應對的角度來看,前者需要回答“我們該研發什么”,后者需要回答“我們不該研發什么”。長期以來,對于“應該研發什么”的情報研究有很多,存在前沿識別、熱點監測、顛覆性技術發現等諸多領域的課題探討,對于“不該研發什么”的情報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將對“不該研發什么”的第二類科技迷霧進行討論。

信息迷霧環境下,科技領先者在研發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科技研發情報,進而形成了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而科技落后者在制定研發策略時,往往會收集領先者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作為制定研發決策的依據。如果科技領先者借助這種優勢,有意或者無疑散播虛假的科技研發情報,就有可能誘使落后者陷于科技迷霧,低估了研發難度或者高估了戰略價值,導致其在本不該投入研發的領域投入了過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終不堪重負。當前,中國的科技研發處于“跟跑”“并跑”“領跑”的“三跑并存”狀態[4],而信息迷霧恰恰出現在從“跟跑”向“并跑”過渡的進程中,梳理信息迷霧的各種情景,推導其應對策略,有助于幫助科技情報人員提高警惕意識,加強預見能力,為科技決策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務。

1 基于信息迷霧的科技誤導

長期以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綜合實力領先世界,掌握著科技領域的話語權,憑借著科技話語權的制高點,制造大量科技迷霧,形成戰略欺騙。從時間段上切分,可以將美國的科技迷霧案例切分為冷戰時期案例和全球化時期案例。

1.1美國冷戰時期的科技迷霧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美國有著明確的敵對目標,其科技迷霧策略的施展,也存在著明確的欺騙目標,有名的“星球大戰計劃”,就是這一階段中的典型科技迷霧案例?!靶乔虼髴鹩媱潯?Star Wars Program),也稱作《戰略防御倡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以下簡稱SDI),這一計劃的實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由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于1983年3月23日在全國電視講話中提出的一個戰略防御系統構想,在該構想中,試圖通過構建一個太空與地面聯動的導彈防御系統,將蘇聯的導彈隔絕在北約體系之外,擺脫核武器對美國的攻擊范圍覆蓋,打破核威懾的平衡[5]。但很快,美國人在落實這一計劃時,發現這一計劃絕非短短幾年或者十幾年就能完成的。

在第二階段,美國調整和修改SDI計劃,將之變得更為可行。但蘇聯方面具有迫切的危機感,陷入美國“萬一做成了怎么辦”的擔憂。1983年9月份,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向總統辦公室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預測了蘇聯會“靈活調整其他研發資源,分配給必要的項目”,這些必要項目,專指用來應對SDI的項目,并指出蘇聯會“遭遇技術和制造方面的諸多難題……需要大量的額外支出,這將使得蘇聯經濟承擔沉重的壓力,并使得他們的決策面臨困境”[6]。

在第三階段,正如CIA所預料的那樣,蘇聯方面對SDI給予了極大重視。其武器研發機構的高級研究員Podvig曾總結軍備競賽與蘇聯解體的關聯,并梳理了若干流派的觀點。無論哪一流派的觀點都承認,“SDI引發蘇聯決策層的高度關切”,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蘇聯的負擔[7]。從美國政府視角來看,SDI也極大地影響了蘇聯的研發決策。根據美國原子遺產基金(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記載,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嘗試反彈道導彈的研發,但一直未作為研發重點。但在1983年之后,立刻轉變成研發方向的重中之重,以破釜沉舟的姿態在這一領域展開研發[8]。根據美國國防部估計,蘇聯為了應對SDI戰略,推動反彈道導彈的研發比例可能高達其年度GDP的15%~17%[9]。如CIA所料,這確實成蘇聯政府的一個巨大負擔。

回顧歷史,美國政府在軍備競賽中保持著相對克制的狀態,里根政府提出研發計劃,隨后發現這個研發計劃存在缺陷,于是修改了原本的計劃,給予競爭對手極大的心理壓力,只付出局部代價,就使競爭對手陷入軍備競賽的泥潭。而從蘇聯視角看來,頭頂懸著“美國一旦研發成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很難一直保持著理性的決策。當競爭對手提出研發計劃時,他們作為科技迷霧的應對方,必然會意識到該計劃一旦成功將對己方造成極大威脅,而他們又無法阻止對方成功或臨近成功,己方必須追上對手的研發腳步,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梢钥闯?,在這場科技迷霧的籠罩的對決中,蘇方如果要進行理性決策,就必須有一個前提——確認美方無法如期完成《戰略防御倡議》的構想,但蘇方遲遲無法得到真正能使決策層安心的科技情報,陷入軍備競賽成為了一個必然結果。

1.2全球化時期的科技迷霧美國在冷戰時期多次布置科技迷霧的戰略欺騙,使得美國在科技迷霧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并得心應手地對付自己的下一個目標。超視距遠程空空導彈,成為科技迷霧的又一個實例。這一事件同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的2010年左右,美國在超視距遠程空空導彈方面遭遇瓶頸,其主流的AIM-120系列導彈在射程方面遲遲得不到新的突破。

在第二階段,美軍在未取得突破的情況下,仍舊對外宣稱,最新的AIM-120D導彈將采用雙脈沖發動機作為推進裝置[10],意味著美國空空導彈將在射程上處于高度領先的地位,甚至多家媒體預估射程可能超過160千米[11-14]。該宣稱,也許是出于戰略威懾的考慮,也許是有意為之的又一迷霧。

在第三階段,美國不斷宣布AIM-120D“試射成功”的消息[14],使得其他國家在國防建設上面臨極大的壓力。然而,2015年下半年試射成功的某空空導彈項目,突破了美軍自己一直都沒能把握好的瓶頸。由此,原本消耗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科技迷霧,竟然促成了他國的技術進步。

顯然,與之前的“星球大戰計劃”不同,這一次的科技迷霧令美軍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梢?,科技迷霧散播的后果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1.3兩個時期的對比對比美國在冷戰時期和全球化時期的科技迷霧,會發現有3個容易產生思考盲區的設問:a.是否真的有必要散播迷霧。從動因來看,超視距空空導彈原本就在各個大國國防科技的研發路線上,不論有沒有美國的科技迷霧,都是要逐漸解決的問題。美國如此布下科技迷霧,反倒堅定了別國研發的信心——在其他國家已經成功的情況下,不需過多糾結,只要追趕即可。b.迷霧導引的目標是否真的無法達到。作為科技迷霧的散播者,對一項科技“是否真的無法研發成功”的判斷屢有失誤。c.迷霧之用是否真的可以達到消耗對手的目的。從耗資來看,“星球大戰計劃”耗資巨大,幾乎需要舉國之力才能推進實施,而空空導彈雖然也耗資不菲,但遠遠達不到“舉國之力”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消耗也“因人而異”,小規模資金的消耗,對一個大國來說可能影響不大,但如果競爭對手是一個小國,一個企業,甚至一個研發團隊來說,這種消耗可能也會同樣危險。

1.4科技迷霧基本流程由于在科技迷霧散播方和應對方的視角中,對該流程的認知存在差異,因此這一流程分成散播方和應對方兩個視角展示。

從科技迷霧散播方的視角來看,其基本流程為:提出研發計劃→發現研發計劃不可落實或代價高昂等缺陷→對內放緩或修改研發計劃→對外虛張聲勢→誘騙對手相信研發已經接近成功→迫使對手陷入科技競賽的泥潭。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散播方視角的科技迷霧

相對應地,從科技迷霧應對方的視角來看,被科技迷霧所迷惑后,其基本流程為:對手提出研發計劃→一旦成功將對己方造成極大威脅→無法阻止對方成功或臨近成功→己方必須追上對手的腳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陷入軍備競賽的泥潭。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應對方視角的科技迷霧

2 從無迷霧到有迷霧的四種科技研發情景

科技迷霧中,主要存在兩類迷霧主體:其一是科技水平的領先者,憑借科技領先掌握相對優勢的研發信息,具有“是否散播迷霧”的主動權。其二是科技水平的落后者,在研發信息方面相對弱勢。本文將基于兩類主體,討論4種不同科技研發情景。其中,“落后者是否參考領先者的研發經驗”是第一種情景與第二種情景的界限;“領先者是否誠實發布研發結果”是第二種情景與第三種情景的界限,也是是否存在科技迷霧的界限;“領先者的認知是否正確”是第三種情景和第四種情景的界限。

2.1相互獨立的科技研發情景相互獨立的科技研發情景,是一種理想化的研發情景。在這種情景下,科技研發的領先者和落后者不存在相互之間的干預,因此二者科技研發的決策過程也幾乎一致。在簡化的科技研發決策過程中,雙方各自討論己方的研發目標,基于自身情況和客觀環境做出“是否研發”的判斷,并對研發成功或者失敗的結果負責。在簡化的模型中,研發結果看似只有成功和失敗兩種情況,但如果對研發進行事后評估,研發者一般會認為,研發失敗主要有兩種情形:一種情況會認為為客觀條件不滿足,設為概率p0;另一種則會認為自身能力未達標,領先者(即未來的迷霧散播方)設為概率p1,落后者(即未來的迷霧應對方)設為概率p2。研發者將付出設為C的成本。相應地,如果研發成功,研發者也將獲得設為P的收益,其總收益為(P-C)。因此,在相互獨立的研發模式中,當決定研發之后,領先者和落后者的收益預期分別為:

A1=(1-p0-p1)*(P-C)-(p0+p1)*C

B1=(1-p0-p2)*(P-C)-(p0+p2)*C

其中,A1為領先者的收益預期,B1為落后者的收益預期。在這種模式下,領先者和落后者的研發策略相互獨立。他們只需評估自己的收益結果是否值得研發,并做出決定即可。

2.2誠實的科技研發情景絕對獨立的情景在實際研發中很少存在。研發落后者在做出決斷時,往往會參考領先者的成功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研發領先者選擇誠實的科技研發策略,研發落后者則會選擇“跟跑式”的策略。領先者的決策一如既往,與獨立研發策略下的收益預期基本一致。在沒有迷霧信息的環境下,科技研發工作者是誠實的,領先者會如實說明自己研發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以供后來者參考,這就使得落后者的研發工作出現了一個不同的決策環境:首先,判斷是否存在領先者證明可以研發成功,如果領先者研發成功,則證明客觀條件滿足,落后者跟進研發時,其失敗概率將降低為p2,低于獨立研發時的(p0+p2),相對提高了研發成功率。如果領先者研發失敗并證明是客觀條件不滿足,即概率p0,落后者則會直接放棄研發,該決策下的預期收益B1=0,避免了虧損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如果決定研發,領先者和落后者的收益預期分別為:

A1=(1-p0-p1)*(P-C)-(p0+p1)*C

B1=(1-p2)*(P-C)-p2*C

其中,A1為領先者的收益預期,B1為落后者的收益預期。明顯可以看出,在這種誠實環境下,落后者會提高自己的成功概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后發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落后者的最佳策略為“跟跑式創新”。

2.3不誠實的科技研發情景在前述的科技研發情景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要求領先者必須是“誠實的”,會公開自己研發成功的結果或者失敗的原因。但實際研發工作中,領先者并不一定總是這樣誠實,尤其在領先者和落后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的時候,隱瞞關鍵情報,誘使落后者做出錯誤判斷,將更具動機。如果無法保證領先者的誠實,科技領域的信息迷霧將會出現,領先者和落后者之間的關系,將轉變為科技迷霧的散播方和應對方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散播方研發成功和因自身原因失敗的決策結果保持不變,但是因客觀原因導致失敗之后的決策將會出現不同。當散播方發現該科研方向存在客觀障礙,決定放棄的時候,往往尚未投入研發所需要的全部成本,這里將投入的部分成本設定為C1,C1作為部分成本,要小于甚至遠小于C。在這個時候,迷霧散播方將會出現一個新的決策選擇——是否要制造科技迷霧,不論其是否制造科技迷霧,C1都是迷霧散播方不可挽回的沉沒成本,但是制造科技迷霧后,將可能誘使迷霧應對方走入歧途(因為應對方仍舊采取的是“跟隨式”研發策略),設置概率p為應對方發現真相的可能性,在雙方存在競爭關系的情況下,誘使對手犯錯誤,同樣意味著散播方的潛在收益。根據散播的成敗劃分,可能會出現兩對不同的收益預期,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不誠實的科技研發的收益預期

其中,A21和A22分別為迷霧散播方散播迷霧和不散播迷霧的預期收益,二者都為同樣的負值。B21為未散播迷霧時,應對方的預期收益,為0。B22為科技迷霧環境下,應對方的預期收益,是一個較大的負值。B22的損失較大,會給應對方帶來極大壓力,比如前面的案例中,前蘇聯就在科技迷霧中付出了沉重代價。因此,在不誠實的科技研發策略中,散播方和應對方的收益預期,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不誠實的科技研發各決策階段的收益預期

其中,A1仍舊為迷霧散播方研發工作的預期收益,而原本的迷霧應對方研發收益B1將會消失不存在。A2和B2為散播科技迷霧的收益預期,可以看出,迷霧散播方的損失已經成為不可挽回的沉沒成本,散播迷霧,損人不利己,拉競爭對手下水,是迷霧散播方可選的最優解。

2.4有錯誤認知的研發情景在前面三種討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討論??萍济造F的散播方作為領先者,對其研發失敗有兩種認知情況——p0為客觀條件,p1為自身條件。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情況的劃分,是基于散播方的認知展開,如果散播方的認知與實際情況不符,則會出現另一種新情況,將客觀條件不滿足,視為散播方可以利用的一種認知陷阱。同時,散播方認知正確的概率設置為r?;谏⒉コ蓴?、認知正誤兩個條件,散播迷霧后共可出現四對收益結果,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科技迷霧的收益預期

可以看出,迷霧散播方的處境沒有變化,仍舊只能承受C1的沉沒成本損失,但迷霧應對方的情況發生了改變。由于散播方無法準確判斷自己的研發失敗是客觀條件造成,還是自身原因造成,這使得應對方即使被科技迷霧所誘導,仍舊存在研發成功,取得正向收益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反倒是“散播成功”+“認知失誤”,會使得迷霧應對方獲得相對最大化的利益。這也回答了為何美國在冷戰時期屢屢得手的科技迷霧策略,在全球化時期反倒多次失敗。歸其原因,根本上是在于美國對自身的研發能力和客觀因素出現的誤判。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不意味著這就是迷霧應對方的最優策略,因為“散播成功”+“認知失誤”的收益為B23=(1-p0-p2)(1-q)*(1-r)*(P-C),在收益預期上,小于相互獨立的研發情景中的(1-p0-p2)*(P-C)-p2*C。這也就說明,盡管迷霧應對方費盡周折,看似也能取得研發成功,但實質上仍舊削減了自己的收益預期。具體如表4和圖3所示。

表4 科技迷霧各決策階段的收益預期

圖3 科技迷霧研發情景

3 科技迷霧的形成前提

科技研發的水平差距形成了領先者和落后者兩類研發主體,這也是在科技領域形成信息不對稱的基礎條件。此外,4種科技研發情景中,每一種情景都是后一種的基礎,在改變某一項條件的情況下,形成了后一種情景。這3種條件分別是“落后者是否獨立”“領先者是否誠實”“領先者是否有判斷過程”。這“1+3”的條件,就成為科技迷霧形成的前提。

3.1前提1:雙方存在略微的科技差距只有具備相對領先的科技水平,才會在研發工作中得到更多信息,從而形成研發領域的信息不對稱。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領先不能差距過大,如果差距過大,領先者當下研究的內容,很難直接影響落后者的決策。比如,面對一個還在鉆研“如何制造晶體管”的研發主體,對其散播“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存在某種特殊效應”的科技迷霧,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科技迷霧往往出現在科技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尤其是領先者剛剛完成、正在投入或者即將投入的研發項目,會立刻成為領先者的研發方向時,科技迷霧的散播價值會急劇上升。

3.2前提2:落后者需要參考前人經驗領先者的科技水平往往走在前列,甚至是獨一檔的存在,其對該領域的判斷往往具有一定權威性,無論后來者愿意與否,都要參考他的經驗才能繼續推進。在這種情況下,領先者很容易就會成為特定研發領域的唯一信息來源,從官方或非官方渠道,隨意“泄露”一點研發信息出去,就會引起落后者的高度重視,其操控或者誘導將會變得容易,散播成本相對較低。

3.3前提3:領先者存在迷霧散播動機雙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沖突,是科技領先者散播迷霧的核心動機。對于特定的科技問題來說,如果其中一方研發成功,而另一方研發失敗,失敗一方將會蒙受巨大損失或者遭遇潛在威脅。在特定的研發過程中,如果其中一方付出巨大成本而未成功,另一方將會得到相對收益,即對方虧損視為我方收益,反之同理。在這種利益沖突下,科技領先者存在充足的動機為落后者散播迷霧,設置陷阱。

3.4前提4:領先者認為研發“不可行”由于科技領先者掌握更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工程開發能力,可以對一項科技研發的成功率、可行性、成本預期等方面展開評估或者先行探索,認為這一領域的研發在短時間內很難成功,或者即使成功了也將代價高昂,得不償失?;谶@一判斷,科技領先者將會選擇“暫緩研發”甚至“放棄研發”的策略,以避免額外損失。需要注意的是,“不該研發”或“無法成功”的結論,源于科技領先者的自身認知,不一定等于真實情況。

4 科技迷霧的情報應對

雙方的科技水平存在差距,在科技領域出現信息不對稱,是散播科技迷霧的一個基礎條件。根據科技水平差距的不同,科技迷霧的情報應對策略也不同。本文從“跟跑”“并跑”“領跑”三個不同階段,分別討論情報應對。

4.1“跟跑”的情報應對“跟跑”階段,是科技落后者研發的創新起點。在雙方科技水平相差足夠大的時候,落后者的科技水平可能僅僅相當于領先者幾年前、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領先者很難在十幾年前就提前散播科技迷霧,差距巨大的落后者也很難成為領先者要直接針對的目標。對比4種科技研發情景的收益會發現,當科技領先者選擇誠實的研發策略時,研發落后者選擇跟跑式創新,會極大地節約試錯成本,只需沿著領先者曾經成功的科技樹繼續攀升即可。

在這種情況下,“跟跑式創新”成為最優選擇,在跟跑式創新的策略下,情報工作的核心內容應該是對領先者科技經驗的引入,跟蹤和關注領先者的動態,支撐科技研發工作不斷模仿、學習和消化領先者的科技能力[15]。在這一階段,信息收集、加工、傳播、流通等方面的情報任務[16],往往聚焦于“發達國家做了什么”“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哪些差距”“該如何彌補這些差距”等等,科技情報工作需要緊跟國外視角,科技評價規則也依照發達國家的標準,迫切需要將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引入到國內,彌補自身科技水平的不足[17]。

4.2“并跑”的情報應對當雙方的科技研發水平拉近到一定程度之后,其關系將由“跟跑”轉變為“并跑”。這種關系的轉變,將產生一個很大的不同,領先者剛剛完成、即將進行或者尚未開展的研發工作,會成為落后者接下來的上馬立項的研發工作。因此,科技領先者將可能會轉變策略,從純粹的領先者變為科技迷霧的散播方,使科技落后者被動變為迷霧應對方。在這個時候,由于競爭對手不再誠實,如果落后者仍舊保持“跟跑式創新”,需要寄希望于競爭對手在研發失敗時存在錯誤認知,才能有機會彎道超車,降低了收益預期。落后者作為迷霧應對方,必須尋求出路,在不誠實的兩個情景中,尋找相對優勢的策略。顯然,相互獨立的研發策略則不受外界環境干擾,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收益。

在“并跑”階段,科技發展不再像“跟跑”階段那樣,有一個現成的、完整的科技路線擺在面前,情報工作的核心將不再是對領先者經驗的簡單引入,科技情報工作的目標也不再僅僅是為了縮小科技水平的差距。在過去,科技情報感知的是領先者的先進經驗,刻畫的是領先者成功的科技路線,響應的是模仿跟進的科技需求。但在“并跑”階段,領先者與落后者的差距不大,領先者的經驗不一定先進,領先者的路線也不一定成功,模仿跟進的需求也就更加談不上。在這個階段,科技情報工作,仍舊需要感知領先者的經驗,但應該借鑒和參考,而不能將這些經驗奉為真理;仍舊需要刻畫科技路線,但應該是為科技決策勾勒發展藍圖,而不再有現成模版;仍舊需要響應科技發展的需求,但應該是基于自身發展需要的嘗試,而不再是為了縮小科技差距。這個階段,曾經的科技領先者不再具有絕對權威,科技領先者提出某一方案我們就一定要跟隨的時代也逐漸褪去,而更需要甄別信息的可信度,提防科技迷霧的傳播。

4.3“領跑”的情報應對在領跑階段,曾經的科技落后者變成了新的科技領先者,在科技研發策略上掌握主動,將享有是否散播迷霧的選擇權。當研發失敗,且認為失敗原因是客觀條件不充分時,無論怎樣選擇,之前的研發投入都不可挽回,必然面臨沉沒成本損失。他們能做出的選擇是,是否要讓自己的競爭對手經受更大的失???如果將競爭對手的失敗視為自己的相對優勢,根據前述4種研發情景的所有結果來看,只要散播方對自己研發失敗的原因存在正確認知,就應該使用不誠實的手段制造科技迷霧,欺騙對手。對手沒有中招,自己不會產生更大損失;但對手一旦中招,自己會因為對手的損失而獲得相對優勢。但如果散播方對自己研發失敗的原因存在錯誤認知,反而會給對手留下彎道超車的機會。因此,科技領先者在研發失敗后,是否要散播科技迷霧,取決于他們對自己的研發判斷是否有足夠正確的自信。

5 總 結

總的來說,科技信息迷霧的形成與應對跟科技競爭參與者的策略和水平差異息息相關。

當科技競爭參與各方水平相差較大的時候,研發領先者的失敗項目,不會成為研發落后者的短期研究方向,領先者沒有必要在自己的前沿領域散播迷霧,也很難在落后者的攻關領域散播迷霧。在這種情況下,研發落后者優先采用“跟跑式創新”,沿著領先者當年的科技路徑攻關,可以有效節約成本,提高研發成功率。

當科技競爭參與各方水平差縮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研發領先者的失敗項目,很可能將成為研發落后者接下來的攻關目標,領先者將會產生危機意識,在自己的前沿領域散播科技迷霧,轉身成為迷霧散播方,迫使采用“跟跑式創新”的研發落后者,被動成為科技迷霧應對方。如果應對方仍舊采取跟隨策略,就只能寄希望于散播方出現認知錯誤,才能有彎道超車的機會,等于將科技發展的未來交付他人之手。因此,科技迷霧應對方的最佳方案是:放棄“跟跑式創新”,選擇相互獨立研發策略,將雙方的收益預期拉回到同一起跑線上。

當前,中國的科技研發處于“跟跑”“并跑”“領跑”的“三跑并存”狀態,而科技迷霧恰恰出現在從“跟跑”向“并跑”過渡的進程中。在科技情報戰略的分析中,有時也會存在“某某國的科技戰略中有了這一項,所以我們也要做”的誤區。我們不能一直寄希望于“領跑者”出現認知錯誤,應該在科技研發從“跟跑”向“并跑”過渡的階段,就明確“無人區”的意識,打破“只要某某國家提出了新戰略,我們沒有就一定會落后”的絕對化思考模式。保持危機意識,不再強調比照“別人做沒做”,而是將我方“是否該做”“是否能做”“是否值得做”作為科技戰略考量的重點。強化獨立發展的科技研發策略意識,提防科技迷霧的誤導。

猜你喜歡
領先者散播迷霧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已確立全球創新領先者地位
《迷霧》;《石皮曉》;《emoti on-沉》;《emotion-向》
追蹤迷霧怪人
迷霧美英
追隨者的智慧
領先者勇追隨者智
準噶爾盆地南緣無葉假木賊種子雨特征
歐美農田牧場施肥專用汽車(上)
欲先人之前,必先于人之后
數列迷霧不用怕 防微杜漸見奇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