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結構問題研究

2021-10-13 01:56陳秀娟邢孝兵
銅陵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互補性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

陳秀娟 邢孝兵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2013 年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戰略構想,由我國向西部擴展新的經濟發展地帶, 推動中國的中部和西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既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建立一體化的歐亞經濟聯盟, 促進我國經濟轉型[1],又是促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好往來的重要舉措。 中國和中亞五國在貿易上往來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愈來愈密切。 以哈薩克斯坦為例,2018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總額接近200 億美元,而對比10 年前兩國貿易總額138 億美元增長了近44.9%。 塔吉克斯坦向中國進口從2007 年的51 億美元發展到2018 年已經達到了142 億美元,烏茲別克斯坦發展速度最為驚人, 向中國進口額從2007 年7億美元發展到2018 年23 億美元,向中國出口額從7億上升到39 億美元, 實現了3 倍和5 倍多的增長。在貿易種類上涵蓋多樣, 既有資源類的石油天然氣以及各類礦藏,也有工業制成品和糧食食品等。 但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在未來的貿易合作發展上仍然需要時刻關注和更新。

多位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了中亞貿易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從“一帶一路”倡議出發,如葉那爾[2]、哈吉[3]分析了中亞在該倡議下與中國的貿易格局發展情況,以及進行該倡議前后的貿易對比分析。二是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農產品上貿易的發展合作與展望,如朱新鑫、李豫新[4]以及王亮、黃德林[5],李金葉[6]更廣泛地從沿線國家整體來研究。 三是通過對比中亞五國及其周邊國家, 以及中國和俄羅斯、美國、日本的雙邊貿易情況,如公丕萍等[7]衡量了中國、中亞以及俄羅斯中間的貿易互補性, 考量貿易雙方格局,分析俄羅斯、中國及中亞的出口產品結構。 四是從政治和發展戰略上探討了中國與中亞貿易發展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如袁新濤[8]、王海運及趙常慶[9]。中亞國家的貿易還存在著價格壁壘[10],并且面臨著后蘇聯地區的修正主義的挑戰[11]。 在使用的方法上,國內的大多數學者都采用了引力模型以及顯性比較優勢、貿易結合度指數等指標來衡量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發展現狀和潛力,如陳曄[12]、畢燕茹和師博[13]。 已有文獻對貿易結構問題的研究,既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針對特定國家如哈薩克斯坦來進行分析[2]。 我國與中亞五國有著巨大的貿易發展潛力,但是如何在“一帶一路”發展背景下并結合雙邊國情找到更適合的發展合作模式還需要探討,距離2013 年該倡議提出已久,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結構發展變化問題仍然需要持續的跟蹤和深入的分析。

二、中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貿易現狀分析

(一)貿易規模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規模有所擴大。 2018 年中國對中亞國家進出口總額達416 億美元, 對比2008 年增長了35.17%。根據表1,2018 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在進出口貿易中,占比第一的均為哈薩克斯坦,達到113.3 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和85.3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 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分別在中國進口和出口中表現較差, 僅占到0.3%和1.4%的中亞比重。 可見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在中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 我國的進出口對中亞國家的影響也很大,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總額就占到中亞總進口額的44.6%。

表1 2018 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進出口額 (單位:億美元,%)

(二)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結構

按照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標準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以下簡稱 SITC,SITC 分類第四版中, 第8 類占總體比重最大, 達到了40.347%,三種排名前三的商品總占比達到了90%以上,而其他分類下產品占比,尤其是第四類動植物油脂及脂肪向中國進口最少。

從表2 來看,2018 年,中國向中亞進口商品主要集中在 SITC3 類、SITC6 類、SITC2 類上,總占比達到總進口額比重的90%以上, 而表中五類商品外的商品都不足1%,可見中國進口并不是以其為重點。 排名第一的是SITC3 類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

表2 2018 年中國向中亞地區出口及進口商品分類排名 (單位:百萬美元,%)

三、中國與中亞雙邊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分析

(一)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表達了在一 國總出口中某類商品的出口所占的比例相對于世界貿易總額中該類商品貿易所占比例的大小。 該指數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其中,RCAxik代表i 國在k 類商品上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Xik為 i 國 k 類商品的出口額,Xi表示 i 國所有商品的出口總額,Wk表示k 類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W 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從數值上來看, 如果某國某類商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大于1, 表明該國在該類商品的出口上相對集中,由此可以推斷該國在這類商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反之,表明該國在這類商品生產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劣勢[2]。 本文利用的數據來自UN.Comtrade 數據庫并經過測算得出,其中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數據較為完整,但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的商品分類進出口數據的對象為有對應記錄的國家, 可能進出口總額存在少于實際的情況,但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利用的是商品所占比重,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數據足以解釋該指數, 故使用在文中。

根據表3 和4,中國的商品顯性比較優勢集中在SITC6、7、8 類上,其數值都大于 1,其中 SITC8 類優勢最明顯,整體與我國的經濟結構發展較符合,而哈薩克斯坦的顯性比較優勢主要集中SITC2、SITC3、SITC6 類上,其中SITC3 類的優勢最明顯,并且呈現上漲趨勢,但在SITC7、SITC8 類上明顯不如中國,與其國內工業基礎薄弱相關。

表3 中國商品顯性比較優勢

中亞五國內部商品競爭優勢存在差異,吉爾吉斯斯坦其優勢商品集中在 SITC0、SITC1、SITC0、SITC1、SITC2 和 SITC9 類上,其中 SITC9 雜項制品(包含黃金)的顯性比較優勢最明顯,與吉爾吉斯斯坦國內所擁有的豐富黃和有色金屬礦藏資源相符合。 此外,吉爾吉斯斯坦在種植業、 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SITC0類食品及活畜)等上更有優勢。 中亞五國中其他三國情況總體差異不大,都屬于資源豐富型,但在工業基礎上都比較薄弱。

(二)貿易互補性指數

在上面的顯性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引入貿易互補性指數,如下所示:

其中,公式(2)中RCAmjk為相應的顯性比較劣勢表達式, 需要計算Mjk為j 國k 類產品的進口額,Mj為該國所有產品的進口總額。RCAmjk越大表示該國家j 在產品k 上的進口比例越大, 說明該國在此產品的生產上處于比較劣勢。公式(2)中,Cijk代表 i 國與 j 國在 k 類產品上的貿易互補性指數。 公式(3)中,Cij表示i 國與j國的綜合性貿易互補指數,它是所有產品(行業)的貿易互補性指數的加權平均值, 加權系數為世界貿易中各類產品的貿易比重Wk/W[14]。參考于津平的定義,貿易互補性指數越大,說明i 國與j 國出口產品與進口產品之間的吻合度越大,兩國間的貿易互補性越強。

表4 哈薩克斯坦及吉爾吉斯斯坦商品2009-2018 年顯性比較優勢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靠性, 主要分析中國和具有代表性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雙邊貿易互補程度。其中,哈薩克斯坦2008 年數據缺失,從2009年開始統計。 從表5 可以看出:截至2018 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都達到了比較好的貿易互補性水平, 都超過了1。 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與2009 相比, 互補性水平從0.75 上升到2016 年最高水平1.06,而中國進口方面從0.44 上漲到2018 年1.25,中國越來越成為吉爾吉斯斯坦的重要貿易伙伴, 哈薩克斯坦貿易互補性指數呈現U 形發展態勢,最低點位于2013 年附近,哈薩克斯坦由于其經濟體量和實力,對比于另外四國在早于 “一帶一路” 倡議時就和中國貿易更為密切, 可以發現這種互補性在呈現下降態勢后又拉升了回來,與該倡議的提出有一定的關聯。

表5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及吉爾吉斯斯坦進出口貿易互補性

下一步對不同商品分類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水平進行測算分析。將數據分為第一期(2009 年-2013年)和第二期(2014 年-2018 年),以 2013 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重要時間節點,取各時間段的貿易互補性指數的均值進行對比分析。 由表6 可以看出,在第一期(2009 年-2013 年)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上的互補性指數在下降,但是在中國進口方面初級產品的互補性指數有所提高,如哈薩克斯坦的 0 類、1 類、2 類產品分別從第一期的 0.14、0.04、5.74 提升到第二期(2014 年-2018 年)的 0.27、0.14、5.97,吉爾吉斯斯坦同樣也有所上升,中國對中亞進口初級產品互補性增強體現了我國對中亞國家資源類等初級產品方面的需求,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得到了加強。

表6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進出口貿易互補性指數

四、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與中亞雙邊貿易地位不等

從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規模和貿易差額中,可以看到,中國對中亞國家的貿易順差持續增長,而中亞國家處于貿易逆差狀態。 在進出口商品中,也可以看到中國多出口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到中亞,而中亞國家在資源類產品上更具有優勢,其燃料及原材料等初級產品也是主要的對中國出口產品。 盡管從比較優勢理論來看,中國與中亞國家各自遵循了比較優勢原則,對于雙方都是獲利的,但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層面, 中亞國家并不會僅僅保持現狀,以資源換資金,而是會完善自身的工業基礎。

(二)中亞內部與我國貿易互補性程度不一

結合中亞五國的顯性比較優勢不難看出, 中亞五國不僅在經濟體量上存在差距, 其優勢產品也不盡相同,與中國合作發展的步調自然也不完全一致。哈薩克斯坦在 SITC2、SITC3、SITC6 類、 吉爾吉斯斯坦 SITC0、SITC1、SITC2 和 SITC9 類上, 烏茲別克斯坦在 SITC2、SITC4、SITC6 和 SITC7 類上, 土庫曼斯坦 在 SITC0、SITC6、SITC7 類 上 , 塔 吉 克 斯 坦 在SITC0、SITC1、SITC4 和 SITC6 類、SITC8 類上各自具有顯性比較優勢。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在五國中工業發展較好, 能夠出口工業制成品。而像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這兩個小國在經濟相對落后,塔吉克斯坦經濟發展受到山多地少、交通閉塞、 資金和人才短缺等條件限制發展工業有限,吉爾吉斯斯坦國民經濟以多種所有制為基礎,農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主要生產原材料。在和中國開展貿易時,SITC0 類食品和活畜占中國進口中亞產品比例只有1%,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也不足,只在能源上與中國存在貿易互補性。

(三)中亞政策導向加大貿易結構升級壓力

從貿易互補性指數分析來看, 中國確實與中亞國家有著密切合作的基礎, 但是隨著中亞國家的發展工業及貿易優惠政策不斷出臺, 中國要進一步鞏固與中亞國家貿易合作關系,就要轉變思路,抓住機遇。 哈薩克斯坦經濟部2011 年提出的進一步推動能源出口多元化, 這是由于哈薩克斯坦經濟對能源出口依賴較大, 其石油主要經由俄羅斯境內的石油管道出口歐洲, 擴大對中國的石油出口有助于實現石油出口多元化,保障國家經濟穩定。 結合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能源類產品上具有很高的互補性, 在未來一段時間該類產品的貿易互補性會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 但是也要看到,中亞國家的工業基礎薄弱,出口能力有限,產品結構也比較單一。 從國家發展角度來看,隨著中亞發展國內工業,中國的勞動密集型商品也會逐漸失去市場。 我國對中亞國家的貿易結構不能單單依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初級產品。

五、結論及相關政策建議

從上述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從顯性比較優勢指標來看,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顯性比較優勢分別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 第七類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源類產品和初級產品, 可以發現這種趨勢還在不斷加強,說明“一帶一路”切實提高了其出口競爭力;從貿易互補性指數來看,中國與中亞五國的互補性產品基本吻合, 中國向中亞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 而中亞國家則向中國輸入能源及初級產品;具體到不同的國家,中國在出口優勢產品和高度貿易互補性產品相一致, 但是中亞五國的出口還有改進的空間。

結合以上結論與問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一是要推動貿易結構朝著有利于雙方的方向發展,將中亞國家發展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有機結合。 從貿易結構中可以看出, 雙方具有充分的貿易合作潛力,深化中國與中亞雙邊貿易發展不僅對國內的企業市場擴大和經濟結構發展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對中亞國家來說也是一次重要發展的機遇。 二是要加快“五通”建設,尤其是交通和基礎設施的互通。 交通通達情況的改善有利于彌補一些產品互補性不足的問題,這可能是供給方面的問題,而不是對其需求不足。 同時,從貿易結構可以看出,我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商品種類目前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這些產品都具有體積大、價值量低、需求量大的特點,對物流運輸有依賴,只有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減少貿易阻力,降低物流運輸成本等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中國制造業對中亞五國的輻射作用,幫助中國的制造業擴大市場。 三是要在未來加大我國出口產品中資本密集型產品比重。 隨著中亞五國的工業發展,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會降低,要想有一個更加長期穩定的雙邊貿易合作關系, 就需要我國不斷提升產品自身的競爭力水平,加大我國的資本密集型產品輸出,同時加大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讓我國與中亞國家的雙邊貿易合作發展得更加緊密。

猜你喜歡
互補性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中亞國家的貿易變遷研究
中泰雙邊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及政策建議
中印商品貿易結構的互補性實證研究
當前吉爾吉斯斯坦國內形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