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產業鏈、供應鏈變化趨勢及中國對策

2021-10-14 05:37董純
商業2.0-市場與監管 2021年11期
關鍵詞:逆全球化變化趨勢

董純

摘要:隨著日益加劇的大國博弈和新冠疫情對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沖擊,國際貿易“逆全球化”趨勢逐步顯現;全球供應鏈從“全球模式”向“區域模式”轉變、從“外循環”模式向“內循環”模式轉變。為應對國際貿易“逆全球化”趨勢,我國應加快推動科技變革與產業升級,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逐步構建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供應鏈并推動貿易全球化。

關鍵詞:國際產業鏈;逆全球化;變化趨勢

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的口號入住白宮以來,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可謂“逆全球化”始作俑者。為維持其貿易霸權地位,美國相繼退出各種貿易協定,對以中國為代表的主要貿易伙伴高筑關稅壁壘,對中美及世界貿易造成巨大沖擊。特別是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嚴重阻礙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暢通,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使得國際貿易在“逆全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一、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變化趨勢

(一)從“全球模式”向“區域模式”轉變

由美國挑起的多邊經濟貿易摩擦使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逐漸“短化”,具體表現為:由以歐美日韓主導研發設計、技術供給、品牌營銷、關鍵設備和零部件生產,中國和東南亞等國家承擔加工組裝制造,中東、拉美、澳洲及俄羅斯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為特征的開放性“金三角循環”格局,逐漸演變為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美經濟圈、德意英(已脫歐)主導的歐盟經濟圈及以中日韓東盟主導的亞洲經濟圈“三足鼎立”格局。全球產業鏈中原有的互補性、合作性產業體系轉向為替代性、競爭性產業體系,使得各個經濟圈逐步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條,對國際產業鏈的全球化造成持久沖擊。

(二)從“外循環”向“內循環”轉變

為填補自身產業空心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在“逆全球化”環境中的抗逆性,實現產業鏈條的內部循環和國外生產鏈條回流一直是以美國為代表等發達國家的政策取向。然而,面對以中國、東盟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巨大人口紅利和完備產業鏈條,實現生產回流只不過是個夢想。新冠疫情爆發,似乎提供了百年難遇的機會。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作為最先遭受疫情沖擊的中國,封城抗疫政策使得我國經濟幾乎陷入停滯和癱瘓狀態,美日歐等國借此機會將部分生產鏈條回遷本國。隨著我國疫情成功控制,經濟逐步回暖并步入正軌,但國外疫情持續惡化、國際需求銳減,也使得我國被迫轉入“內循環”模式。無論是主動轉入還是被動轉入,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都有由“外循環”到“內循環”的趨勢。

二、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逆全球化”的原因

(一)美國為維護其貿易霸權地位

美國實行一系列“逆全球化”措施,表面上是由于美國與貿易伙伴存在巨額貿易逆差而追求的一種貿易平衡,實際上是要維護其霸權地位,重構美國絕對領導下的全球化,而不是徹底摒棄全球化。在美國眼中,現有的WTO等貿易框架下,已經難以通過正常渠道來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因此只能重塑國際經濟秩序規則,迫使其他國家遵守由美國制定的貿易規則,鞏固美國對世界經濟的絕對控制權。特別是在中國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經濟實力支撐背后的軍事力量不斷增強,使美國惶恐不安。因此,縮小貿易逆差只是片面之詞,遏制中國高端技術發展、阻止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挽救美國的衰落、維護美國頭號大國的國際地位才是其根本原因。

(二)“逆全球化”是經濟危機的產物

每次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貿易保護主義就會抬頭。因為當經濟危機發生時,各國經濟衰退、產能過剩,為保護本國產業,各國產生本能地自我保護舉動。此外,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各國內部民生蕭條,積累了大量內部矛盾,這使得各國都會有強烈地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為轉移國內矛盾,就會對外制造矛盾,通過發動貿易戰甚至熱戰來解決內部危機,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在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期間,一度把關稅加到45%以上。

三、中國應對“逆全球化”的對策

(一)加快推動科技變革與產業升級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產業鏈條,但這些產業鏈條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含量和低利潤,要實現產業升級,必須要向低耗能、低污染、高技術含量和高利潤轉化。在實現產業升級過程中,最困難的核心點在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投入和積累才能實現質變。國家需要從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等方面發力,例如建立科技大基金,全力支持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先進科技的創新研發。同時要大力引進和培育科技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后生動力。

(二)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要想在當前“逆全球化”國際環境中穩定發展,必須要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和內生動能。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國內消費市場仍有巨大開發潛力。在新冠“后疫情時期”,要在嚴防嚴控疫情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激勵措施刺激居民消費,例如: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夜經濟、旅游經濟、電商直播等多種經濟模式和創新銷售方式。當然,擴大消費的前提是穩定收入,因此,穩就業、保收入就顯得至關重要。

(三)構建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供應鏈

面對當前國際產業鏈從“全球模式”向“區域模式”轉變的趨勢,我國必須利用自身優勢,占據“亞洲經濟圈”核心地位和主導地位。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產業鏈完整度,都在亞洲排名第一,因此中國要始終牢牢把握在“亞洲經濟圈”話語權和主導權。例如:建立“中日韓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中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一帶一路”等區域性多邊經貿組織。

參考文獻:

[1]余振,劉李威.疫情影響下中國制造業參與全球產業鏈的變化及應對[J].江西社會科學,2020(7).

[2]劉振中."十四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環境的五大趨勢性變化[J].經濟縱橫,2020(8).

[3]萬廣華,朱美華. "逆全球化":特征,起因與前瞻[J]. 學術月刊,2020(7).

[4]張超穎."逆全球化"的背后:新自由主義的危機及其批判[J].當代經濟研究,2019,000(003):66-72.

[5]陳庭翰,王浩.美國"逆全球化戰略"的緣起與中國"一帶一路"的應對[J].新疆社會科學, 2019(6).

猜你喜歡
逆全球化變化趨勢
“逆全球化”的挑戰:從特朗普看西方內部的“顏色革命”
“逆全球化”浪潮來襲
回眸2016:“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
科技政策演變與科技成果產出的關聯研究(1978—2016)
昆明地區降水、氣溫及極端天氣的
南京市能見度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
寶雞市區空氣質量變化分析
“逆全球化”的警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