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的仿古小鎮轉型設計

2021-10-21 14:27孫一乂艾偉朱梓博
藝術科技 2021年16期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

孫一乂 艾偉 朱梓博

摘要:疫情期間旅游業受到重創,為促進當地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揚,要在保護古鎮傳統文化的同時進行創新,在大自然的健康生活空間和場所釋放壓力,在產品供給、生態環境和管理機制上改革創新,將疫情帶給鄉村旅游的危機轉變為契機,塑造鄉村旅游文化,打造生態品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仿古小鎮;轉型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02

0 引言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中國歷史文化古鎮掀起開發熱、旅游熱,仿古小鎮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熱點。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國旅游業停擺,原本熱鬧非凡的鄉村旅游遇冷,全球旅游的停滯值得旅游業反思。

1 后疫情時代文旅小鎮生存狀況

中國旅游研究院《2020年清明節假日旅游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復蘇后的旅游市場以城市休閑游、周邊游為主,這對處在城市近郊的文旅小鎮來說是極其有利的。一些景區在疫情期間通過線上預售、直播宣傳、推出“云旅游”、向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的形式,在開放后迅速吸引了大量客流,減少了損失,在文旅小鎮的倒閉潮中存活了下來。但更多的文旅小鎮沒有撐下去,它們往往在疫情前就存在大量問題,疫情只不過加速了其倒閉的進程。由于南京等地再次出現疫情,旅游旺季客流缺失,旅游業上半年持續虧損??梢?,疫情將成為持久的生存環境,這些文旅小鎮應當時刻警醒自己,反思與改進模式。

許多專家學者對“后疫情時代”一詞進行了闡釋,中山大學王竹立老師在文章《后疫情時代,教育應該如何轉型》中對該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后疫情時代并不是指疫情完全消失,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室外活動都是基本安全的,經濟和發展都已恢復到以前的狀態。而是疫情還有可能發生,任何國外輸入病例,或者管理不當而造成的病例增加都會使疫情卷土重來?!奔词挂呀浱幱诤笠咔闀r代,疫情防控依然要落實到位,不得疏忽。不少事例證明了這個判斷是正確的,所以文旅小鎮要發展,就需要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另外,近年來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鎮,如曇花一現,設計缺乏特色,業態單一,運營混亂,既沒有實際發展經濟,也沒有起到宣傳當地文化特色的作用,又逢疫情暴發,迅速衰亡,令人唏噓。淘汰不合格的小鎮對地方來說是及時止損,從全局而言則是對文旅小鎮發展方向和軌道的糾偏。想要真正發展文旅小鎮,必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融合當地文化,及時改進管理機制,促進生態平衡發展。

2 后疫情時代文旅行業發展方向

疫情雖是挑戰,但也在許多方面帶來了機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新型媒體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落地生根[1],基于5G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線上功能更加全面豐富,網絡項目、自媒體帶來的流量則為文旅行業的宣傳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擴大當地經濟來源。居民的物質精神生活也有所改變,更加注重精神需求,親子陪伴、釋放壓力的短途旅游、近地旅游備受青睞,尤其是解封之后的兒童項目,熱度必定高于以往。另外,更多人開始關注健康養生,更加鐘情主打自然生態的產品和地區,這對生態文旅行業而言是個不可多得的機遇。同時,網紅經濟熱度不減,邀請網紅宣傳、打造網紅打卡點等,仍是短期內加快景區復蘇的有效方式。

疫情對旅游業造成的最大沖擊便是人流量的突然縮減。主題娛樂協會終身成就獎得主弗蘭克提出,在疫情時期金融動蕩的情況下,消費者可能推遲購買房、車等高價商品,但在此期間仍會尋求娛樂,將其作為一種低成本選擇。在后疫情時代,旅游無疑會迎來爆發期,需要對人流量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所以,文旅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便是合理調控人流,滿足消費者釋放壓力的需求,提供大自然的健康生活空間和場所,改善管理方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平衡消費者的聚集與自然健康空間的分配。

未來應該抓住機遇,響應國家號召[2],將疫情帶給鄉村旅游的危機轉變為契機。國家出臺了諸多政策鼓勵文旅方面的消費,要努力提高文旅行業的經濟效益,提高文旅品質,保證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示范化,創建更多的項目設施,挖掘自然、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旅項目,帶動文旅特色小鎮經濟繁榮發展。

塑造鄉村旅游文化,打造生態品牌,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建設與發展也是未來文旅行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3 仿古小鎮轉型建議

3.1 產品供給改革

文旅產業要注重互動性、藝術性與文化性,將非同質化供給轉化為有效供給[3]。仿古小鎮在科技日漸發達、建筑設計愈發前衛的大環境下,更應該注重產品供給在生態環境持續發展和當地文化融合方面的改變??蛇m當增加一些集健康、古風、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項目設施,進行主題規劃,提升設計內涵,使產品的功能和外觀努力貼近特色文化,努力營造良風美俗的氛圍,減少商業氣息??萍际翘嵘w驗層次的重要途徑,可以利用現代高科技使游客更好地體驗中國歷史文化,利用AR、VR等技術場景再現,使人們擁有沉浸式的體驗。也可以發展線上項目,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人們的偏好,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消費習慣人群的需要,線上項目還可以更好地控制聚集人數。還可適當增加一些親子娛樂項目,貼近受眾,把握好市場需求。后疫情時代,旅游行業必將從聚焦資源轉變為聚焦人,要在遵守疫情防控和管理規則的基礎上,將人們的需求和偏好放在首位考慮,以人的需求為產品創新的驅動力,以人的情感為市場營銷的出發點,以為人創造美好生活為最根本的行業使命和職業理想[4]。

3.2 生態環境優化

疫情暴發后,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防疫安全保障的常態化,將成為文旅發展的第一競爭力。要使生態環境可持續健康發展,首先不能盲目開發,要大力優化生態環境,以專業化、市場化、規?;纳鷳B服務推進資源節約、環境治理和生態優化。要從細節抓起,分區域嚴格管理,正確處理垃圾污染,制定環保策略,形成完善全面的生態管理體系。在普遍觀念中,生態美學是關于未經人類改造或者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改造部分自然的原則,提倡順應自然而不是控制自然,反對將自然進行人為的扭曲和變形,改變原本存在的自然之美[5]。

3.3 管理機制改革

要在后疫情時代的文旅復蘇漫長時期,恢復文旅產品消費在人民心中的信賴感與安全感,離不開健康文明文旅規制新格局的構建[6]。仿古小鎮如果想在未來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管理機制的改革必不可少。首先,在建設過程中要引進科學管理系統,完善重點監管機制,更加重視生態元素和原生文化,同時培養經營者依法經營的意識,倡導誠信風尚。要科學分配管理人數,為各類人員提供防護保障,完善各級防護措施。在疫情剛剛結束的重要時期,旅游業將會迎來爆發期,此時對游客的人流量進行調控管理至關重要,可以通過各類行政或經濟措施,結合項目控制開放程度等方式,合理分流假期旅游的熱潮,避免人流量過于集中,形成錯峰旅游,在食宿方面要更加嚴謹,落實防疫措施,讓游客在進入景區之前便了解景區的防疫管理情況。同時,景區應抓住5G發展與信息化浪潮,通過對各方面數據的實時收集,在短期內調控景區人流,實時監控突發事件等,提升游客旅游質量,并通過長期積累構建大數據網,調整景區公共設施、景點的布局,調整工作人員的分布及數量,季節性調整經營模式等,讓智慧旅游帶動旅游業向現代化服務業轉變。此外,要在政策實施方面多下功夫、多調研,逐步建立包含組織協調、人才引進、財務管理等在內的完整周密的管理體系。

3.4 當地文化融合

如果希望文旅行業盡快恢復經濟,促進消費,首先要做的便是減少對一些熱門IP的模仿,所有的項目要考慮當地文化、風土人情和自然風景以及外部因素特點,培養品牌意識,提升IP原創程度[7]。地域文化是經過長時間積累形成的智慧結晶,體現著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征,極具地域代表性[8]。而仿古小鎮本來就是歷史文化的展現,將傳承人的審美觀念和對文化的藝術追求融入創作,可以為人們完整地呈現歷史記憶和現代美感[9],仿古小鎮應該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融合起來,讓人切實感受到當地的特色和文化積淀。

要做到與當地文化相融合,找到當地特色,因地制宜。文化要深入小鎮的各個角落。很多仿古小鎮建筑只注重外在的古色古香,選用了古典裝飾,卻忽略了文化體驗內容的設計。如以大火IP“白鹿原”為特色建造的白鹿原民俗村,景區商品依舊存在千篇一律的問題,用粗制濫造的新建筑與物件體現民俗特色,景區內甚至沒有還原小說情節的體驗項目,對小說內容的復原只停留在表面,因此發展情況不佳。要讓游客沉浸式地體驗歷史文化,將作品的藝術價值通過沉浸式體驗發揮到極致,從而增強現代藝術空間的感染力、互動性和可讀性[10]。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信息化時代逐漸來臨,人們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很難深入領略文化內涵,大多數人通過城市景觀的視覺表征了解城市文化[11],要提高他們探索當地特色的興致。另外,要重視對地域文化符號的運用,讓游客更直觀地感受到當地的風俗習慣及文化特點,特產特色、經典歷史故事都可以融入小鎮的設計當中。

3.5 設計防疫考量

疫情下旅游業面臨洗牌與重組,迎來了再平衡再調整的機會,應該適應社會需求,進行合理的預判評估,充分考慮到防疫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景區應增設衛生防疫點,嚴格控制每一環節的防控工作。景區旅游項目應增加防疫知識普及板塊,公告欄和廣告牌位置應適當加入防疫宣傳內容。交通餐飲方面也要十分注意,嚴格遵守管理規定。還要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方案,建立健全應對機制,組織工作人員進行緊急演練,提高處置能力,認真落實工作人員及游客的測溫、驗碼等必要工作。既要讓游客舒心欣賞大自然美景,感受小鎮特色文化,又要讓其得到安全防護,從而推動小鎮旅游的發展。

4 結語

將各地文化與創新文旅模式有效融合,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古鎮進行創新,能推動一些地方特色小鎮的經濟發展,改變雷同的仿古小鎮建筑輕藝術的現狀。讓更多人了解地域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可持續性保護。要研究后疫情時代背景下中國各文旅小鎮的生存情況,從設計、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結合文旅行業風向與各文旅企業經驗,總結并給出文旅小鎮轉型建議。文旅行業正面臨轉型大潮,我們要抓住機遇,為重塑旅游體驗與經營業態貢獻力量,同時發掘與發展中國特色文化。

參考文獻:

[1] 王納納,華陽.新媒體環境下非遺文化媒介傳播與文化傳承[J].藝術科技,2020,33(20):2.

[2] 余永和.農村宅基地退出試點改革:模式、困境與對策[J].求實,2019(4):84-97

[3] 李寧.后疫情時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著力點[J].人文天下,2020(7):84-88.

[4] 錢建農.后疫情時代的文旅變局[J].旅游學刊,2020,35(8):3-5.

[5] 沃齊米日·季布爾斯基,黃敏.生態美學與自然生態美學[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8(4):67-72,82.

[6] 翟峰.“后疫情時代”四川文旅產業何以新發展[J].決策咨詢,2020(5):8-11.

[7] 沈曉敏.后疫情時代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探究[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1(4):87-90.

[8] 魏永峰.地域文化背景下鄉村民宿建筑設計淺析[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1,34(1):21-23.

[9] 劉雨柯,茹淑真,駱瑋.淺述藝術攝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48-49.

[10] 吳馨宇,華陽.現代藝術空間中互動裝置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藝術科技,2020(8):83-86.

[11] 孔祥炎,王瑋.城市景觀的視覺表征對城市文化傳播效果的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為例[J].大眾文藝,2018(23):82-83.

作者簡介:孫一乂(2002—),女,江蘇徐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艾偉(2002—),男,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

朱梓博(2002—),男,江蘇淮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指導老師:熊仁國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后疫情時代下的仿古小鎮轉型設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NFUSPITP0386

猜你喜歡
后疫情時代
論后疫情時代電視劇的創作生產
文藝界委員建言“后疫情時代”創作(關注兩會)
下好“后疫情時代”的“先手棋”(觀察家)
“后疫情時代”湖南鄉村旅游發展創新及金融支持
后疫情時代,教育應如何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