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方言印記,護文化根基

2021-10-21 14:27宋燕于鵬偉宗新宇
藝術科技 2021年16期
關鍵詞:山海情文化傳承

宋燕 于鵬偉 宗新宇

摘要:方言是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文化傳承與根基的延續。近年來,方言活躍在影視作品中,為方言保護及文化傳承開辟了新思路。2021年,主旋律電視劇《山海情》中,方言元素的融入,讓附著在其基礎上的地域文化特色展露無遺,極具文化表現力和感召力。本文通過對《山海情》原聲版與配音版的對比分析,探究方言在影視劇作中的渲染效果以及方言保護、文化傳承新路徑,以維護語言多樣性,增強文化凝聚力。

關鍵詞:方言保護;文化傳承;文化表現力;《山海情》;語言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02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是身份心理認同的重要紐帶。隨著城市化浪潮的沖擊和普通話的普及,方言日漸式微,地緣文明逐漸銷聲匿跡,語言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因此,方言的傳承與保護迫在眉睫,給予方言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是我國語言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影視與方言元素的融合,為增強地域文化認同、展現地域文化的精髓以及維護方言原生態創造了契機。奏響時代強音,聚焦國家政策戰略,莫讓文化失語,莫讓文明失根。

1 《山海情》劇作簡介

新時代,青山遠眺,歷史命題,《山海情》唱響“脫貧攻堅”主旋律,獻禮建黨100周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指導、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連續劇《山海情》在主旋律劇作云集之際,以黑馬之姿破壁出圈。更值得關注的是,本劇同時上線原聲版與配音版,充分考慮觀眾的區域語言特點,方言與普通話的交鋒爭輝,觀眾直呼過癮。

《山海情》將濃墨重彩留給農民,以攻堅克難、脫貧致富為主線,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閩寧協作實現由戈壁荒漠到塞上江南的時代變遷。該劇以平民視角揭示宏大主題,方言梗、表演真、接地氣、后勁大,觸發廣泛共情。

2 方言在《山海情》劇中的渲染效果

方言獨有的文化氣質以及鮮活表現力,展現了民族文化結構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其在影視中的應用賦予作品地域特色與民族特性,為影視劇作增光添色。對比分析《山海情》原聲版與普通話配音版的特點,更顯方言在影視劇中的文化表現力。

2.1 幽默詼諧,妙趣橫生

地域文化特色與人物形象、話語風格相輔相成,《山海情》中不同地域方言的碰撞可推進情節發展,營造幽默詼諧的氛圍,帶來普通話不能企及的喜劇效果,增笑料,有看頭。

2.1.1 巧用沖突,笑料百增

場景:“懂王”大有,虎狼之詞

李大有:你可真是有福的人,咱村這來的一批扶貧珍珠雞,在代理村主任馬喊水的帶領下,偷著殺的吃的,就剩這一只了。

馬喊水:別胡說了,誰敢吃這扶貧雞,誰能吃這,這不能吃!

李大有:你把那八十一只扶貧雞,珍珠雞都弄過來,排個隊,讓張主任檢閱一下,你看看,現在還剩幾只。

第一集中,張主任走訪涌泉村村民,“懂王”李大有面對扶貧干部的動員,插科打諢,拿唯一“幸存者”——扶貧珍珠雞說事,揭露了珍珠雞被當作盤中餐的不爭事實,一副巧嘴能言善辯,懟得馬喊水心虛不已,說話磕巴,急得直跳腳。西北豪放大嗓門方言的加持,語言矛盾沖突瞬間激起,農民間的“爭吵”氛圍烘托自然,笑料百增,實現了硬核內容軟著陸。而普通話的該場景語言單調,缺乏鄉土韻味,與人物形象設定有距離,抹平了人物性格層次,淡化了故事沖突,喜劇效果大打折扣。

2.1.2 跨服聊天,語言不通

場景一:教授要自殺

陳金山(福建方言):那老教授人家很不容易的,從福(hu)建到西北來,奔波在黃河流域治(zi)沙(sha)。

民警(泛西北方言):自殺?誰自殺?

場景二:小偷改行做科研

陳金山(福建方言):這個小偷,要去偷這個教授的科研……

馬得福(泛西北方言):就是這個,小偷要做科研。

場景三:是菌(jiong)不是菌(jin)

陳金山(福建方言):治理流沙的菌(jin)草,菌(jin)草啊。

馬得福(泛西北方言):啥草?金草?

第四集中,陳金山從福建坐火車到寧夏落實吊莊移民的扶貧政策,途中偶遇凌教授,兩人遭遇小偷,凌教授科研資料被偷,陳金山前往警局做筆錄,操著一口濃厚的閩南風味普通話,場景宛如對牛彈琴、雞同鴨講,6遍陳述換來“教授要自殺”“小偷做科研”“治沙靠金草”,語言差異帶來的戲劇沖突和喜劇效果著實令人又急又捧腹。相比之下,普通話版的同一場景則顯得拖沓無味甚至莫名其妙,完全達不到幽默效果。

場景四:秀才遇上兵

陳金山:我正好建造一座橋梁,把我們閩寧村的剩余勞動力輸出到福建去。

群眾:你剛說建橋梁,我們這個地方又沒河,又沒水,建橋梁做啥用。

馬得福:縣長不是說要幫我們修橋,是要幫我們牽線搭橋,就是幫我們尋個路子。

第五集中,陳金山在講解扶貧政策時,由于閩南與西北方言的語音、語義差異,仿佛講話自帶加密,村民鴉雀無聲、不知所云。此時,馬翻譯上線,如臨交替傳譯現場。雖然劇中氛圍嚴肅,但演員們在方言的運用上兼顧了影視傳播廣度與地方特色呈現,讓情節更加富有感染力與吸引力。

2.2 真情實感,自然純樸

方言是區域原生態結構中舉足輕重的一種元素,能夠映射方言區域人民獨特的精神面貌與生活韻味,真實直觀地再現人們的生活環境,讓影視藝術更加細致真實[1]。

2.2.1 映射真實環境

《山海情》中,寧夏西海固地區,戈壁灘大漠無垠,土壤貧瘠,“蓬頭垢面”,奠定了全劇高度寫實的視覺沖擊基礎。

例1: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

例2:張樹成:風刮到臉上跟刀子一樣,眼窩耳朵鼻子嘴,只要有個窟窿眼眼,都讓那沙子填得滿滿的。

例3:李大有:你知道叔在那吃啥嗎,我吃沙子了,我沙子都吃飽了,我在這,最多是吃黃土,土比沙子細啊,我還好消化一點。

比起影視后期特效帶來的視覺感,方言與人物形象刻畫的巧妙結合高度還原了西北生存環境的艱苦,賦予《山海情》絕妙的真實質感,也彰顯了扶貧攻堅工作的難度和力度。而在普通話版本中,同樣的場景,演員們依舊滿面沙土,足繭手胝,一開口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違和感和跳脫感明顯,地域風味大減,觀眾最大的感受便是不協調和不融入。

2.2.2 為人物“打標簽”

方言可將地域性深深根植于人物的內在性格之中,憑借別具一格的表現力,將人物的豪爽淳樸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讓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立體,增強人物和故事的親和力。

例1:白麥苗:其實人生和溪水一樣,只有匯成大河,奮力地把山劈開,才有希望奔向大海,如果失去了勇氣,就會成為內陸的鹽湖,直至干涸。

白麥苗以內陸鹽湖為喻,啟示人要頑強拼搏,突破自我,充分體現了西北地區人民敢闖敢干的無畏精神,彰顯出中華民族“石以砥焉,化鈍為利”的民族精氣神。

例2:馬得福:人有兩頭根,一頭在老先人手里,一頭就在我們后人手里,我們后人到哪里,哪兒也能再扎根。

由于村民們講究安土重遷,馬得福在說服村民搬遷時遭到反對,稱這是在“挖根”。一方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深植于血液的濃厚宗族文化與鄉土情結,有助于人們追根溯源。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是精神命脈,亦是堅實根基,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中華兒女不論身處何方,亦能闖出一片新天地的堅忍不拔。

2.3 俏皮可愛,生動形象

泛西北方言包含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俏皮語言,通過大俗大雅的俗語、語氣詞以及ABB式疊詞鮮明地表現出來。

2.3.1 大俗大雅,意味深長

劇中俗語頻現著實為該劇增添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達到與觀眾的共情效果。這些俗語雖俗不可耐,但意味深長,通俗易懂。

例1:好的火藥,要放到炮眼子里,這個炮才能飛上天……要是撒了這個面面土里,沒有一個出息的,還是一窩窩窮。

(撒了這面面土里:平均分著花)

例2:啥飯叫你一吃就鹽重了。

(什么話讓你一說就嚴重了)

例3:氣不圓,我不想揭鍋。

(時機不到不可輕舉妄動)

例4:我們又沒有冷病,還怕吃冰棍?

(身正不怕影子斜)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方言詞語脫胎負載于當地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當地生活特色與語言意象表達文化。方言承載的語言力量是普通話望塵莫及的,普通話版本的臺詞表達缺乏感染力與親和力,帶來生硬的負重效果,難以實現高舉高打的硬植入向春風化雨的軟著陸過渡,削弱了劇情的“地氣”。

2.3.2 名詞不搭調,疊詞、語氣詞頻繁

《山海情》中的方言詞與普通話在語音語調以及詞形上差異較大,但其表達的含義具有一致性,再搭配上陜西人豪爽的性格與獨特的發音,更顯俏皮可愛。比如,普通話中的“你這些小娃娃”“你這個臭小子”,用陜西方言就是“你這些碎崽娃娃、碎慫”“你揍是個瓜慫”;普通話中的“條件好的男孩可多得很”,用陜西方言就是“攢勁的男娃娃可多滴很(hin)”;普通話中的“你厲害得很”,用陜西方言就是“你增慫滴很(hin)”。同時,陜西方言中ABB式疊詞的使用,既自然流暢又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小娃娃”“見面面”“窟窿眼眼”“吃得滿滿滴”等,這些詞語跳脫了普通話的正式感,賦予了陜西方言詞語的俏皮。此外,陜西方言中喜歡用“呢”“咧”“嘛”“很”等語氣詞,比如,“好著呢”“弄啥咧”“美滴很”“啥嘛”等,為人物增添了幾分可愛姿色。

3 方言生力,薪火相傳

方言是地域特色文化的象征與核心靈魂,為國人追根溯源、尋根問祖開辟了道路,同時保護方言也能為維護文化多樣性固本培元,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然而,當今社會,方言日漸式微,方言傳承的斷層現象令人嘆惋。因此,方言永續價值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勢在必行。

3.1 方言文化走進課堂

一是開設青少年方言知識與文化選修課程,讓方言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之中[2]。發揮教育的功能,利用多媒體平臺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賞析方言的語言生力,講授方言背后承載的歷史文明與文化智慧,全面提升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水平。二是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方言趣配音、方言小品舞臺劇等活動,為方言發聲搭建平臺,讓方言真正“活”起來。三是正確處理普通話推廣教學與方言的矛盾,促進方言文化的代際傳承,普通話的推廣不應以失去本土文化表現力為代價,同時也應為方言教學把好質量關。

3.2 科技反哺,AI助力

新時代,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與語音識別技術方興未艾。其中,科大訊飛聯合中國聲谷推出方言保護計劃,助力方言語料庫建設,賦能方言文化保護,開啟人工智能保護方言的新路徑。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打造線上方言文化講壇課程。此外,利用“我AI說方言”微信小程序,以鄉音話家鄉,用方言來講故事,讓方言洗盡鉛華。新時代,科技向善,讓科技為方言保護開辟道路,保駕護航,助力方言具體材料以及方言文化信息的多維度搜集整理工作,筑牢方言保護新藩籬。

3.3 聚焦國家戰略,激發內生動力

方言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保護各地區各民族語言文字,向國家戰略聚焦,增強語言文字的服務能力,將是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工作主線[3]。

一是利用“互聯網+”戰略,重塑方言語言生態,借助微視頻等新媒體手段,激活方言的內生力。二是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文旅產業,打造紅色旅游及鄉村旅游文化陣地,依托復刻影像技術,利用方言再現革命先輩恢宏的奮斗歷史與寶貴的人文價值,實現文旅產業與方言保護的雙向促進,讓語言服務于國家戰略發展。

4 結語

語言文字凝聚著新時代文化精神與文化自信,展現了民族胸懷與民族自豪感。以《山海情》為代表的影視劇作,在極具地域特色的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中構建藝術與意義共同體,增強人們對方言以及方言內核文化的感知,對于方言文化生態的保護起到了不可小覷的引導作用。同時,國家應穩步推進語言文字的記錄保護工作,尊重且重視方言,為其文化注入新時代內涵與鮮活元素,取精去糟。一種方言的隕落意味著一段歷史和一種文明的消逝終結。留住方言,為文化立根,守護兼容并包的文化基因;傳承方言,聚焦新時代國家戰略,熔鑄民族烙印,構建方言文化保護新格局,讓其在保護和傳承中更加自信、更加鮮活,促進民族文化繁榮,讓文化之火生生不息,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李恒.方言電影中方言元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9.

[2] 石琳.語言生態視閾下的方言文化保護與傳承[J].民族民俗文化,2017(9):140-145.

[3] 亢世勇,李蓮.以語言文字之根,筑文化自信印記——評《威海方言總攬》[J].人文天下,2020(21):52-54.

作者簡介:宋燕(1972—),女,山東泰安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英漢翻譯。

于鵬偉(1997—),男,山東威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宗新宇(1999—),男,安徽淮北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山東科技大學優秀教學團隊支持計劃(英語語音教學創新團隊)“語音教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XTD20170508

猜你喜歡
山海情文化傳承
《山海情》男主角原型:23年移民奮斗史比電視劇更艱辛
《山海情》背后的中國脫貧道路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