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加林 ”的故事

2021-10-27 01:16鄭慧沈雅明
今古文創 2021年41期
關鍵詞:人生

鄭慧 沈雅明

【摘要】 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敘事學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基礎,從文本本身出發,研究敘事及其形式;小說敘事思維則立足于寫作學,主要關注的是作者與人物的主體思維,主張從“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本文從小說敘事思維切入,從“人物形象觸發生成——人物活動展開情節——人物活動完成命運”三個思維階段及“人物自身的獨特魅力”來分析《人生》是如何從人物入手把握寫作的思維變化,豐富小說敘事思維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 小說敘事思維;寫作思維學;《人生》;高加林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1-0016-04

路遙的《人生》作為現當代小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多年來一直被不斷重溫與解讀。小說描述了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一心逃離鄉村追逐城市生活,最后夢想破滅一無所有的故事。小說結構經典,人物形象飽滿生動,內容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結尾又留給人無限的思考。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其內涵意蘊、文本結構等方面的研究,鮮少從寫作思維學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而《人生》及路遙創作這部小說的相關記錄較為清晰地展現了小說敘事思維的過程,且《人生》也是一部極具張力與表現力的小說,是研究小說敘事思維的極佳材料。

小說敘事思維研究是寫作思維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張從“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單純從文本出發,這與經典敘事學有所不同。經典敘事學從誕生之初就以結構主義語言學作為學科基礎,然而生硬地將語言學的方法移植到敘事學上其結果就是將敘事比附為甚至作為一種語言現象。這樣脫離研究本體的研究路線注定走不長遠,即使后經典敘事學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仍沒有徹底逃脫語言學研究的窠臼。用語言學作為基礎來研究小說敘事,是從文本本身分析語言現象,將“人”排除在外,只研究敘事及其形式,是逆水行舟、逆推文學創作的研究思路。小說敘事思維則從主體的思維實際出發,順水推舟,順流而下,自然發展下去從而達到敘事目的,因為無論是現實的作者還是小說中的人物,都是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思維,這樣,就突出了他們作為“人”的主體的能動創造性。文本是靜態的文字,而小說的敘事思維是一個靈活流動的狀態,從作家構思人物開始,再到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最后完成命運結局,一切都是從作者和人物的角度出發,是研究生動的“人”而非較為死板的語言與結構。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小說的受體是讀者,讀者都是人,他們在閱讀小說時也會更加關注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讀者關心的是作者筆下的人物,因此小說的寫作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交流的獨特形式。本文便從小說敘事思維這個角度切入,期望在寫作學層面上對《人生》進行新的詮釋。

一、人物形象觸發生成——路遙個人經歷對塑造

人物的影響

在小說敘事思維中,第一要素就是人物形象,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天我們都在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交往,腦中也會有關于人的各種印象,寫作小說就是根據這些印象,選擇想要表現的對象,再根據主觀思維構思出一個人物形象。因此一般小說人物形象都會有一個原型,作者在此基礎上根據敘事目的進行加工改造,使之成為作者能夠表達思想的理想人物?!度松分凶髡叩臄⑹履康木褪撬茉煲粋€處于城鄉交叉地帶的知識青年,這種青年在當時的社會非常多見,也有路遙本人的影子。他將《人生》的背景環境設置在“城鄉交叉地帶”,小說主角高加林是身上既具有“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既對自己頭腦與文化感到自信,又為自己的家庭和身份深深地自卑,這是路遙最熟悉的環境和人物,更是路遙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路遙從小在農村長大,原生家庭有九個孩子,貧困的生活狀況使得父母無力養育這么多孩子,于是路遙就被送到了大伯家撫養。為了實現上學的夢想,路遙只能被迫忍受寄人籬下。然而大伯在路遙想要考初中的時候拒絕了他繼續求學的夢想,路遙沒有因此放棄,堅持學習順利考入延川中學??忌铣踔泻?,路遙的日子卻并沒有好過多少,他的弟弟王天樂說“路遙在考上初中后完全走出了這個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是靠他的同學撐持的?!?①路遙也對初中生活有所描述:“在學校里,我總是感到矮人一等,感到很委屈,城里的孩子穿得很好、很干凈,就瞧不起你,或欺負你” ②可見,路遙心中一直有著濃厚的自卑感,但是這種自卑感反而激勵了他以劈波斬浪的勇氣與命運抗爭?!耙驗槲覀兿胱屪约焊鼉炐?,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③。

路遙選擇正視自己的自卑,文學創作上的成功終于讓他自信起來。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延河》雜志做編輯,因工作原因他有機會接觸到很多著名作家如柳青、王汶石等,他的創作也暗處逢燈,得到了指點?!扼@心動魄的一幕》在1980年榮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這讓路遙第一次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兩年之后,《人生》再次獲此殊榮,小說改編成的電影也轟動全國,風靡一時,路遙這個名字一時間家喻戶曉。事業上的成功大大消解了路遙長期以來埋藏心底從未釋懷的自卑感,在《人生》中,他借高加林之口表達了他內心的想法:“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城里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 ④他在處理高加林這一人物時帶有強烈的自我投射,他的自卑與超越必然在高加林的身上有所體現。

除了主人公高加林,書中其他很多人物也都有原型,同樣來自作者的生活。高加林的父親原型來自作者的父親,他們都是憨厚樸實、勤勞堅韌的農民,雖然沒什么文化、沉默寡言,卻用如山的父愛,撐起家庭的重擔,為子女們遮風擋雨。劉巧珍來自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初戀的背叛后對于農村女性寄予的美好想象,她有著陜北傳統女性對愛情的果敢與忠貞。而黃亞萍則是新式的城市女性,她有知識、有文化,個性豐滿,敢愛敢恨,身上有路遙初戀情人林紅與妻子林達的影子。作者的思維受到這些人物原型觸發,再經過想象與加工,便形成了作品中的一個個人物形象。

二、人物活動展開情節——沖突不斷的生活與選擇

人物形象確定后,必須圍繞人物設計與小說中的社會環境展開情節,讓他與生活的世界互動起來,讓人物生存成長過程變為一個生命力迸發的過程。在小說中,人物必然會與他生活世界的人和事發生沖突與聯系,沖突讓主人公奮斗的歷程變得曲折,讓人物形象在奮斗中迸出火花,創造出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作者在創構情節時必須有兩個清醒的認識:第一,情節時人物行動的軌跡,情感的節拍,必須從人物出發構思情節。第二,情節必須有意思。

首先,情節必須圍繞人物展開。人物才是小說的中心,人物永遠是自己主宰命運的,而非成為推動情節的工具。孫犁曾就這個問題說過:“中篇小說的情節,由主要人物為線索,一直貫穿下來;情節就是故事,故事是為完成主角的性格服務的,為充分表現主題服務的。情節就是主要人物的思想行為的發展,不能預先安排情節的空架子,拉著主角去走一走過場。情節是前進的車所留下的轍,是人物行進的腳印?!?⑤《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一切情節幾乎都是圍繞他展開的。另外,這部作品一開始的名字就叫作《高加林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最初寫作的想法就是充分圍繞高加林這一人物展開情節,路遙說,他一定要把這個高加林寫得不同凡響,他說“現代流行的小說寫的人都不是人,我要按生活的藍本來寫?!?⑥

其次,情節必須有意思。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故事情節一定是曲折變化的情節,表現人物命運轉折的情節。在整部小說里,作者設計了各種沖突來展現故事情節。小說一開始,高加林好不容易得來的民辦小學教師的工作就被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在他迷茫惆悵之時,卻與璞玉渾金般的同村姑娘劉巧珍相知相愛,這給予了他極大的慰藉;但當他抓住機會去了城里時,命運又讓他重新遇到了高中同學黃亞萍,他對巧珍的愛情開始動搖;巧珍平日與他聊天,說的都是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他與黃亞萍卻可以經常談天說地,討論時局政治還有他最喜歡的文學,在經過幾個輾轉難眠的夜后,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他心里其實是極其矛盾的,愧疚、自責等無數種情緒攪得他不得安寧,但是為了自己的前途,他還是選擇與巧珍分手;然而彩云輕散,好夢難圓,正當高加林以為未來一片光明,可以跟著黃亞萍一起前往南京更上一層樓時,他“走后門”得到城里的工作這件事卻被人告發了,告發他的人竟是女友黃亞萍前男友的母親。他被迫重新回到高家村,此刻所有的憧憬與向往都如同曇花一現轉瞬即逝了,他和黃亞萍的感情就此結束,而巧珍也早已嫁人,高加林什么也沒有了,回到村里的他在德順爺爺面前泣不成聲……

可以說,《人生》的情節實在是曲折動人,時刻充滿了沖突和變化,人際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故事情節的中心,而在這些沖突中高加林糾結又愧疚的內心活動也抓住了讀者的心。作者在創構情節時思路清晰,充分將人物作為作品的中心,所有情節的設計都是因為人物的行動,塑造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立體飽滿,沒有為了讓人物之間產生沖突吸引眼球而使人物做出不符合個人性格的行動,由此將許多青年都遭遇過的人生經歷變為了經典動人的優秀小說。

三、人物活動完成命運——永遠的“高加林難題”

《人生》之所以成為經典之作,小說開放式的結尾以及留下的“高加林難題”或許可以占一半的原因。小說結尾體現了“突轉”的藝術,正當高加林春風得意之時卻被人舉報,失去了城市里的工作,重新回到農村,和巧珍與黃亞萍的愛情均以失敗告終,進村時村里的孩子都唱信天游笑話他:“哥哥你不成材,賣了良心才回來……”這時的他本已經絕望,卻發現故鄉的親人并沒有嘲笑他,善良的巧珍還去請求有權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給高加林安排一份教師的工作。當他望著“滿川厚實的莊稼”望著“濃綠籠罩的村莊”和“單純而又豐富的故鄉田地” ⑦,終于泣如雨下。

《人生》結尾作者留下的“高加林難題”是直到今天都引人討論而仍未有確切答案的問題,高加林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再次回到土地的鐘擺式的人生經歷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無數當代青年的人生縮影,作者最后將結局改為開放式,也預示著高加林再次離開土地前往城市的可能,又或者是他將永遠留在土地,這也是大多數青年人需要面臨的抉擇,究竟是走出去,還是走回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故事結局其實不是路遙初稿所寫的結局,他在小說的最后一章也注明了“并非結局”,路遙最開始為《人生》設定的結局其實是高加林經歷了失敗再回到高家村,巧珍的妹妹巧玲向他表示了愛慕之情,并把自己的民辦教師職位主動讓給高加林,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的大團圓式結尾,這是路遙自己對于“高加林難題”給出的一個可能的答案。巧玲身上既有著黃亞萍代表的進步知識與文化,又兼具巧珍的美貌與美德,還與高加林一樣是農村知識青年的身份,可以說是為失敗后返鄉的高加林量身設計的理想伴侶,既可以撫慰高加林城市落敗后的創傷,又可以減少拋棄巧珍后對高加林的道德譴責。但是當時的編輯并不認可這一種結尾,認為這樣的結尾有些假和膚淺,于是路遙便聽從了編輯的意見修改了結尾。修改后的結尾的確更加具有戲劇性,高加林被人舉報,在城里的工作沒有了,從城里被趕了回來,和劉巧珍與黃亞萍的感情均以失敗告終,全村人都十分感慨,看起來高加林已經全然沒了希望,但是善良的巧珍并沒有因為高加林感情的背叛而對他奚落嘲諷,反而去托關系為高加林爭得了一個老師的名額,讓他可以繼續教書。初稿和定稿兩個結尾相同之處在于都解決了高加林回村后的工作,重還了他民辦教師的身份,但是定稿結尾卻空缺了高加林和巧玲的戀愛,愛情被懸空擱置。這樣的修改不僅改變了高加林的結局和出路,更是改變了《人生》的問題核心,這里被擱置的愛情不僅是單純的愛情,更代表著高加林的精神歸宿。如此一來,結尾也算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樣展示人物命運的突轉具有轉化的合理性與必然性,既引人入勝又令人信服?!安⒎墙Y局”的結局也能引發讀者對于“人生”、對于社會背景、個人選擇對命運影響的無限思考。

四、人物自身的獨特魅力——“鏡子”般的高加林

小說的藝術魅力主要在于說人,即使在一個人被物所淹沒的世界中,只有堅持關注人,描寫人物形象,才能保存它的存在價值。文學藝術形象的創造就是為了給人類詩意地生存與發展提供楷模,如果忽視了這個功能,創作就會從根本上失去其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什么樣的敘事,都是在敘述人的故事,即便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人,也是在借助擬人化的形象表達人的思想。因此敘事的根本就是講述人的故事,目的也是為了人的生活與未來。過去,有觀點認為,敘事就是為了再現歷史,或者認為人是在事情中完成自我的,敘事是以故事為中心,人物只是輔助。但這樣的觀點實際上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將人看作是一個被動的產品,成為被生活事件雕琢而成的存在。然而人是自己成就自己的,小說的主要魅力也在于人,自從有小說以來,古今中外無數經典作品中的人物都被人銘記,如林黛玉、孫悟空、哈姆雷特、葛朗臺等,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擁有極大的作為人的魅力;很多作品更是以人物名來命名書名,包括上面提到的《哈姆雷特》《歐也妮·葛朗臺》,《人生》最初也被命名為《高加林的故事》,這都顯示了人物對于作品的重要性,塑造有魅力的人物形象是助推小說寫作成功的重要動力。

《人生》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高加林,形象十分立體,充分顯現了人性的復雜,全非臉譜化、扁平化的人物,他們的無奈、幸福、辛酸、躊躇、迷茫等一切情緒和行為都和現實生活中的你我別無二致,仿佛活生生地站在面前。高加林的故事也讓許多人深有同感、記憶深刻,他就像一面鏡子,多少人從他身上自動投射,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時代的痕跡。正如毛尖在一篇短文《賣了良心才回來》中所說:“故事主人公高加林就像狄更斯《霧都孤兒》中的費金一樣,人名變成了詞匯。一個男青年,離開故鄉進城,在城市里積極奮斗,城市女朋友立馬把家鄉的姑娘給比了下去,但是,城市不是那么容易站穩腳跟的,都市的陷阱又把他送回了原地。這樣的男青年,我們統一稱他為:高加林?!?⑧由此可見,“高加林”代表了一個群體,幾乎每個迷茫過的年輕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和高加林的相似之處,產生共情,也會對最后的高加林難題產生無限遐想,“如果我就是高加林,我該怎樣選擇?”這幾乎是每個看完《人生》的人都會產生的疑問,而現實生活中面臨的許多抉擇甚至也與“高加林難題”殊途同歸。至此,高加林的人物魅力得到最大體現,這魅力不在于他是一個多么具有英雄主義色彩的“高大全”式人物,而在于他只是一個非常真實的雖上進有才華但又有點勢利自私的小人物,將一個普通人置于一個充滿沖突與轉折的環境中,看他如何周旋,如何選擇,讓讀者感覺自己也仿佛置身于其中做了一場夢,這正印證了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他的魅力還在于他即使最后回到了高家村,答案仍是未知的,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人自己不斷為自身設計未來,探索未來,創造未來,他永遠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高加林的人生在此永遠處于未完成狀態,他的明天充滿懸念,充滿讓人遐想的廣闊空間。

五、小結

通過“人物形象觸發生成——人物活動展開情節——人物活動完成命運”三個階段的分析,《人生》的完整畫卷已徐徐鋪展在我們面前。小說原名“高加林的故事”雖不如“人生”意蘊豐富、令人回味,但仍一語道破了小說的內核,即整個故事其實都是圍繞高加林這一人物展開的,這與小說敘事思維學的觀點不謀而合。隨著時代發展,以現代派和后現代派為代表的一些小說流派逐漸忽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認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人已經死了”,蘇珊·桑塔格以及約翰·巴思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宣布,寫人的小說“死亡”了。但是路遙的《人生》讓我們看到,大眾喜聞樂見且學界也給予高度評價的經典作品仍是以人物塑造為中心的,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深刻關懷,如此作品才能雋永不朽,青史長存。

注釋:

①王天樂:《苦難是他永恒的伴侶》,《陜西日報》2000年10月13日。

②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載《路遙全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頁。

③路遙:《人生》,載《路遙全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33頁。

④路遙:《人生》,載《路遙全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35頁。

⑤孫犁:《孫犁文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頁。

⑥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載《路遙全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頁。

⑦路遙:《人生》,載《路遙全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34頁。

⑧毛尖: 《賣了良心才回來》,《新民晚報》2015年2月11日。

參考文獻:

[1]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段建軍,李偉.新編寫作思維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路遙.路遙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鄭慧,女,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寫作學。

沈雅明,女,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應用寫作。

猜你喜歡
人生
沉重中走出的輕盈人生
俗話說,送禮是人生第三難的事
漫畫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人生的另一種表達
獨一無二的你
囧態人生
人生也不過一百年
黑白人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