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態化疫情防控中高校就業工作變化及應對措施

2021-11-03 14:54李耀茹
就業與保障 2021年24期
關鍵詞:就業指導畢業生疫情

文/李耀茹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對我國人民生命安全、財產損失、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總體得到了控制,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總體恢復,防控工作已由應急狀態轉變為常態化狀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遭遇嚴重挑戰。同時,疫情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和持久性,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將長期經受挑戰。

一、就業現狀及變化

(一)應屆畢業生人數屢創歷史新高

從1998年擴招以來,大學生在校人數不斷增加,畢業生人數日漸增多。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74萬人,2021年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900萬人次,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二)社會環境變化

1.經濟下行壓力增加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個領域都產生了不同影響,其中應屆畢業生是深受影響的群體之一。不僅如此,近年來美國在全球發動貿易戰,中美貿易爭端等國內外不確定性因素對經濟運行和企業發展已產生不利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加。達到歷史最高點的畢業生數量疊加經濟下行壓力,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2.就業市場需求縮減

目前,國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國外輸入病例及國內小范圍的疫情反復還在持續,不確定因素增加,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遭遇一定的困難。同時,企業的生存能力下降,產業供應鏈體系受到沖擊,商品流通受限。對此,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采取平穩過渡戰略、調整招聘策略、采取縮減招聘規模等方式保證自身利益,從而導致就業市場需求縮減,形成了“就業難”的困局。

(三)大學生就業意愿變化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的高速發展,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拓寬了大學生的就業視野,使他們的就業種類不再受到限制,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疫情不斷反復、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大學生就業意愿發生變化。另外,隨著居民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中國實現全面脫貧,也為大學生們營造了和諧、安逸、穩定的社會氛圍?!胺鹣登嗄辍薄疤善健钡葻嵩~不斷出現在社交媒體,成為青年群體熱議的焦點。與往年相比,大學生就業目標具有比較明顯的“體制內偏好”和“地域偏好”。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與社會流動的加速,讓青年人的就業意愿也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呈現了新時代大學生就業意愿“變”與“不變”的雙重特征[1]。

二、高校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疫情防控的復雜背景下,一項針對全國55所高校的調研發現,已出臺新的關于就業專項文件的高校比例高達87.3%。在疫情期間召開了3次及以上學校就業工作專項會議的高校比例達72.7%,有90.9%的高校在疫情期間開展了畢業生線上就業咨詢服務[2]。由此可見,高校對疫情的發生,做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但因疫情的突發性和復雜性,關于就業工作,高校在許多環節的處理和應對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針對學生共性問題開展指導,但對特殊群體關心不足

高校自疫情發生以來,對所有學生的共性問題開展一系列就業指導課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隨著就業常識的普及和社會個體化興起,特殊群體的利益同樣應得到關注。高校就業工作存在慣性,“大水漫灌式”地用QQ群、微信群向高校畢業生推送和發布相關就業信息和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其特殊性和精準性不足。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畢業困難特殊群體、家庭困難群體,高校更應及時關注并予以幫扶。

(二)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有成效,但存在問題亟待解決

在復雜的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各高校一定程度上能利用就業指導課程、就業幫扶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但仍受限于就業指導課教師對就業指導的重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許多授課教師對當今就業形勢了解不足、課堂前期準備不充分,存在生搬硬套、敷衍了事、與學生溝通少的問題,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使就業指導服務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就業心理的指導較少,在學生因面臨就業出現心理障礙時,不能及時幫助學生緩解不良情緒。

(三)教育教學中重理論而輕實踐

各高校普遍存在注重就業理論課教學,較為忽視對學生實踐環節的教育。一項針對煙臺、威海6所大學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就業關系的探究中發現,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對其適應社會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溝通能力有顯著作用,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如果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和社會長期脫節,學生對走向社會的恐懼心理增加,更不利于學生成長成才。受疫情防控因素影響,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象更為突出。高校為了保證學生生命安全,減少了大學生到企業實習、參與各類社會實踐等活動,造成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更為薄弱。

三、就業問題的應對措施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應轉變教學理念、就業指導觀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踐行健康的就業觀為主要方面,切實重視學生硬技能和軟技能的全面培養,將提升各項素質和能力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制度和體系改革的中心任務。在新的歷史階段,用“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不斷改進和指導學生就業。

(一)全員育人

“就業難”不再是少數畢業生面臨的困難,“慢就業”的就業心態需要高校就業中心高度重視,將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形成三股合力,多方聯動開展就業工作,建立一支師德高尚、就業創業水平高、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面對當前局勢,更應當細化就業工作,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各系等多部門應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加強對重點群體的就業幫扶,完善家庭困難畢業生就業幫扶體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提供一定的擇業補貼。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學生、身體殘疾學生、心理異常學生的情況實時掌握,建立畢業生就業檔案,實行“一人一策”的動態管理和精準幫扶,優先為他們推薦崗位,解決因疫情導致的經濟困難和學業困難,消除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各種不利因素,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3]。

原則上專職輔導員與學生比例是1:200,但一些高校仍存在專職輔導員配備不達標的情況,在細化就業工作時,輔導員數量的不匹配,為就業工作做細做實增加了一定壓力。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大數據在越來越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數據起初運用于電商領域,在節約公司運營成本、了解消費者需求以及促進消費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大數據也能發揮重要作用。高??梢岳矛F有的數據平臺,對數據進行整合,將學生們的相關信息進一步完善,利用好教務教學平臺,實時追蹤每一個學生的就業現狀,詳細統計應往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動態篩選與學校長期合作的優秀企業,實時了解各專業與就業市場的匹配度等。有利于加強學校與學生的動態聯系,極大地提高了高校工作效率、節約了人力物力,促進人才的精準培養和社會需求的緊密連接。

(二)全過程育人

就業引導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不能僅依靠大學最后一年來實現,需要高校不斷轉變就業引導觀念、積極促進高校就業工作從管理向服務轉型。在傳統就業工作模式的基礎上,探索構建就業一體化建設路徑,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提供新的視野和思維方法。要建立大一到大四全過程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從大一新生剛剛入校起就將就業教育當做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第一,任課教師在理論課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教學的環節。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合理增加課堂難度,擴寬課堂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對大學生有效“增負”。整治“水課”,打造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金課”課堂。高階性、對話性、學思結合、開放性和知行合一是“金課”的具體內涵。高階性是指能力、知識、素質的有機融合,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知行合一意味著高校更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知識高效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為社會輸出高水平、高質量的優秀人才。第二,班主任積極宣導最新的就業政策和就業動態,鼓勵學生們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假期實習和志愿者服務,講述往屆學生、其他高校學生支援邊疆的感人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時代責任感,引導學生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第三,經常邀請企業專家、往屆優秀學生來校為學生們開展就業講座,增強學生的就業意識。第四,重視加強就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完善就業指導課程,針對就業現狀和學生需求,精準指導學生就業。第五,學生畢業后開展畢業生問卷調查,為日后的就業工作提供指導。畢業生對教學工作、就業指導、就業幫扶工作的滿意程度和意見建議對高校評估現階段的就業工作和下階段如何改進相關就業制度具有重要意義,是指導學生就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全方位育人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應提高站位、放大格局,著力于不斷完善就業工作各個環節并形成閉環,創新就業服務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高校就業改革,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就業工作體系。

第一,加強高校與相關行業、企業和政府的合作。共同創辦二級學院,合作共建專業或進行課程開發,建立全方位產學研相結合的實習基地。針對不同專業匹配不同部門和崗位來推薦學生實習,推廣“培養+實習+就業”的“預就業”制度,使畢業生在畢業前形成相對緩沖期,為就業提供必要的心理準備?!邦A就業”制度可以實現學生畢業和就業的“無縫連接”,真正做到“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崗,上崗即頂崗”[4]。切實重視學生硬實力和軟技能的全面培養,將提升各項素質和能力作為人才培養制度和體系改革的中心任務。同時,應促進就業指導教師進企業實踐,“打鐵還需自身熱”,增加教師對當下就業市場的認知,為引導學生就業提供有利的抓手和依據。

第二,拓展就業渠道,高校主動“走出去”?!熬蜆I難”與“用工荒”兩種現象同時存在,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區域位置不匹配,導致就業信息不對稱。高校主動“走出去”,尋找省外的新資源、新機會,將企業需求與學生需求聯系起來,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平穩發展和學生高質量就業。例如,北上廣深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好、優質企業多、就業崗位豐富。相關高校主動去這些地區的優質企業參與考察,主動邀請這些地區的優質企業來校召開宣講會、招聘會,引導學生轉變教育觀念,鼓勵他們跨地區就業。

第三,受疫情影響,大學生就業求職呈現“遠程化、線上化、分散化”的特征,給就業網絡信息系統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傳統的招聘渠道受阻,有些地區不能繼續沿用過去成熟的工作經驗進行線下招聘。所以,應暢通學生與企業交流的通道,完善網絡就業信息系統,具體設置包含以下幾方面:線上招聘信息、相關公告通知;線上就業課程;線上宣講會、招聘會;線上解答咨詢;匹配精準信息推送;線上畢業生調研跟蹤等。

第四,如今高等教育由已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為進一步提升高素質人才儲備,我國實施了研究生擴招制度,加大對研究生的培養力度,研究生待遇水平不斷提高。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復雜的社會情況,讓更多大學生選擇了考研的道路。2017年研究生報名人數為201萬人,2021年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377萬,5年間,考研報名人數增長了近47%,平均年增長率約20%?!翱佳袩帷背蔀榇髮W生就業的一種新趨勢。為此,高校應進一步做好研究生考試指導和服務工作。開展“學長幫扶”“助力考研”系列活動;針對不同科目,組織專項考研班級,提供免費的考研課程;營造良好的考研復習環境,提供指定的考研教室;邀請名師開展講座為學生們答疑解惑;為復試畢業生提供線上復試場所和網絡等,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們搭建考研大后方。

第五,就業是一場心理戰。外部世界的動蕩、不穩定因素,直接影響畢業生的內心世界,畢業生的心理因素同樣不能忽視。通過對3881名廣東大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表明,有26.60%的大學生在疫情影響下產生焦慮情緒,21.16%的大學生產生抑郁情緒,在疫情應激狀態下情緒影響波動較大。高校教師要深入學生實際生活,利用班會、談心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及時排解學生的恐懼、迷茫、焦慮等情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猜你喜歡
就業指導畢業生疫情
9歲的高中畢業生
戰疫情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工作開展對策探討
抗疫情 顯擔當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略談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最“叛逆”的畢業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