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群落結構周年變化比較

2021-11-03 01:13黃曉峰廖瑜欣楊桂軍
環境科技 2021年5期
關鍵詞:輪蟲湖區藻類

潘 越,郭 赟,黃曉峰,沈 冀,廖瑜欣,杜 瑋,劉 濤,楊桂軍

(1.無錫市太湖湖泊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 214062;2.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0 引言

輪蟲是浮游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輪蟲攝食藻類和細菌[1],另一方面輪蟲又是許多魚類的重要食物[2-3]。作為水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之一,因為輪蟲對水質的變化比較敏感,所以輪蟲也是水質的重要指示種群[4]。在自然水體中,輪蟲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易受到溫度、水質以及擾動等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因素的變化會引起輪蟲群落結構發生相應的改變。

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從20 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太湖流域周邊經濟快速發展,各種點源、面源污染物不斷排入太湖中,湖水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每年5月~10月藍藻水華頻發,嚴重危害太湖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安全[5]。2007年發生太湖藍藻水華事件后,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對太湖周邊污染物的控制以及太湖水進行治理,使得太湖水質整體明顯改善[6]。2015年研究發現太湖水生植被嚴重退化,夏季太湖水生植被分布區面積僅占2014年夏季的20.14%[7]。太湖水生植物變化反映了太湖水質和水生植物群落結構的變化特征。2017年太湖出現了有記載以來面積最大的藍藻水華,面積達1 403 km2[8]。其中梅梁灣是典型的藻型湖區,每年均會爆發大規模的藍藻水華;而東太湖則是典型的草型湖區,由于湖中水生植物較多,所以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問題較輕。為更好地了解太湖輪蟲和水質情況,于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對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群落結構和水質進行采樣調查。該調查結果將為太湖生態系統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站的設置

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梅梁灣和東太湖各布設3 個采樣點,進行輪蟲和水體環境因子的現場調查。采樣點位布設見圖1。

圖1 太湖梅梁灣與東太湖采樣點位示意

1.2 樣品點采集與處理

樣品每月分2 層(湖水表層為0 ~50 cm 和中下層為100 ~150 cm)采集1 次,置于5 L 的有機玻璃柱狀采水器中混勻,后用孔徑為48 μm 的篩網進行過濾,并將過濾后的輪蟲轉移至50 mL 的方形瓶中,同時加入4%的甲醛保存樣品[9]。并在現場測定水深、水溫、透明度、pH 值,另取1 L 混合水樣,帶回實驗室后按文獻[10]方法測定分析水樣理化指標(如TN,TP 等)。

1.3 試驗方法

根據文獻[11-12]在顯微鏡下對輪蟲進行分類、計數。對每一種輪蟲個體至少測量30 個,同時按照文獻[13]算出體積,最后按輪蟲質量濃度為1 mg/mm3進行換算。本文中的生物量均為濕重。

1.4 分析方法

在數據處理過程中,使用Origin 2017 軟件制圖,采用t 檢驗法分析2 個湖區的物理、化學和輪蟲的差異,對所有的數據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研究與分析

2.1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環境因子周年變化

調查期間梅梁灣和東太湖部分水質指標周年變化趨勢見圖2。由圖2(a)和(d)可以看出,梅梁灣TN濃度顯著高于東太湖。在2017年7月~2018年2月及2018年5月~2018年6月,梅梁灣湖區TP 濃度也顯著高于東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TN 質量濃度最高值均出現在5月,分別為3.200 和2.827 mg/L;梅梁灣和東太湖TP 質量濃度最大值分別出現在2017年7月和2018年6月,為0.505 和0.203 mg/L。圖2(b)和(c)中梅梁灣湖區NH3-N 和NO3--N 濃度總體高于東太湖湖區。圖2(e)中梅梁灣和東太湖2個湖區溶解性TP 變化趨勢都表現為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圖2(f)中,除了2017年12月~2018年4月以外,梅梁灣葉綠素a 濃度都顯著高于東太湖,尤其在2018年6月,梅梁灣葉綠素a 質量濃度高達150.57 μg/L,而東太湖葉綠素a 質量濃度只有32.61 μg/L。梅梁灣湖區的TN、溶解性TN、TP 和溶解性TP濃度均顯著高于東太湖,說明梅梁灣富營養程度高于東太湖。這也是梅梁灣湖區葉綠素a 濃度顯著高于東太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圖2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部分水質指標周年變化

2.2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群落結構比較

(1)輪蟲的種類組成

通過調查在梅梁灣和東太湖各發現15 種輪蟲。2 個湖區輪蟲種類包括萼花臂尾輪蟲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輪蟲B.angularis、蒲達臂尾輪蟲B.budapestiensis、卜氏晶囊輪蟲Asplanchna brightwellii、多突囊足輪蟲Asplanchnopus multiceps、長三肢輪蟲Filinia longiseta、針簇多肢輪蟲Polyarthra trigla、義角聚花輪蟲Conochilus dossuarius、矩形龜甲輪蟲Keratella quadrata、螺旋龜甲輪蟲K.cochlearis、曲腿龜甲輪蟲K.valga、細異尾輪蟲Trichocerca gracilis、囊形單趾輪蟲Monostyla bulla、腔輪蟲Lecane sp.、大肚須足輪蟲Euehlalns dilatata、沒尾無柄輪蟲Ascomorpha ecaudis。其中,囊形單趾輪蟲僅出現在東太湖,大肚須足輪蟲僅出現在梅梁灣。

(2)輪蟲密度和生物量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調查期間輪蟲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見圖3。由圖3 可以看出,梅梁灣和東太湖的輪蟲年平均密度分別為81.4 和17.8 ind./L,輪蟲年平均生物量分別為0.123 和0.030 1 mg/L,梅梁灣湖區輪蟲年平均密度與年平均生物量均顯著高于東太湖湖區。

圖3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調查期間輪蟲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密度和生物量周年變化見圖4。

圖4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密度和生物量周年變化

由圖4 可以看出,梅梁灣輪蟲密度除了2017年7月、8月、10月以及2018年4月、5月以外,其它月份都顯著高于東太湖輪蟲的密度。梅梁灣輪蟲密度呈現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規律,最高密度出現在2018年1月,為271.3 ind./L;而東太湖輪蟲密度則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規律,最高密度出現在2018年6月,為80.7 ind./L。梅梁灣輪蟲生物量除了2017年8月、9月,以及2018年5月以外,其它月份都顯著高于東太湖輪蟲的生物量。梅梁灣輪蟲生物量呈現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規律,最高生物量出現在2018年1月,為0.343 1 mg/L;而東太湖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規律,最高生物量出現在2018年9月,為0.149 7 mg/L。

(3)輪蟲優勢種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優勢種周年變化見圖5。由圖5 可以看出,梅梁灣輪蟲優勢種為針簇多肢輪蟲和矩形龜甲輪蟲,其占總輪蟲數量比例分別為31.38%,18.42%;東太湖輪蟲優勢種為矩形龜甲輪蟲和角突臂尾輪蟲,其占總輪蟲數量比例分別為34.43%和12.52%。梅梁灣針簇多肢輪蟲年平均密度為25.6 ind./L,最高密度出現在2018年1月,為184.7 ind./L;而東太湖針簇多肢輪蟲年平均密度只有1.83 ind./L,最高密度出現在2018年1月,為7.3ind./L;梅梁灣矩形龜甲輪蟲年平均密度為15.0 ind./L,最高密度出現在2018年6月,為128 ind./L;東太湖矩形龜甲輪蟲最高密度為30 ind./L,出現在2018年6月,其年平均密度為6.1 ind./L;梅梁灣角突臂尾輪蟲最高密度為39.3 ind./L,出現在2018年3月,其年平均密度為9.7 ind./L,東太湖角突臂尾輪蟲最高密度為9.3 ind./L,出現在2018年9月,其年平均密度僅為2.2 ind./L。

圖5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優勢種周年變化

(4)輪蟲與環境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對梅梁灣、東太湖輪蟲密度和生物量與環境因子進行了Pearson 相關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密度和環境因子相關性分析

由表3 可以看出,梅梁灣輪蟲密度與懸浮顆粒物濃度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674;梅梁灣輪蟲密度與溶解性TP 濃度呈極顯著負相關,其相關系數為-0.748,同樣,梅梁灣輪蟲生物量與溶解性TP 濃度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597。與梅梁灣不同,東太湖輪蟲密度與pH 值呈顯著正相關,其相關系數為0.612。同一湖泊不同湖區影響輪蟲密度和生物量的環境因素不同。

研究表明,梅梁灣輪蟲密度和N,P 濃度顯著高于東太湖,充足的N,P 有利于藻類的生長。葉綠素a是浮游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因此水體中浮游植物的數量與浮游動物的生長繁殖密切相關[14-15]。梅梁灣和東太湖中葉綠素a年平均質量濃度分別為57.10 和23.19 μg/L,說明梅梁灣藻類生物量顯著高于東太湖。梅梁灣和東太湖中浮游植物年平均密度分別為10.5×107和2.1×107cells/L,梅梁灣浮游植物年平均數量是東太湖的4.94 倍。水生高等植物通過與藻類競爭N,P 營養鹽和光照[16],從而抑制藻類的生長于繁殖,另外,水生植物還可以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藻類的生長[17]。王曉菲等[18]發現東太湖藻類受到的水生高等植物的強烈抑制作用是導致東太湖水生植物區域浮游動物數量低于敞水區的原因之一。

研究還發現東太湖湖區輪蟲密度在冬、春季低,夏、秋季高,而梅梁灣的輪蟲密度則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自然水體中,水溫和光照是影響藻類和水生高等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19]。夏、秋季高水溫和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藻類和沉水植物的生長,藻類和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快速消化水體中的CO2促使水體pH 值升高,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東太湖輪蟲生物量與pH 值顯著正相關,其相關系數為0.612。東太湖夏、秋季葉綠素a 濃度高于冬、春季,藻類的快速生長為東太湖輪蟲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食物保障。反之,冬季水溫低,藻類生長緩慢,導致輪蟲食物匱乏,水溫的季節變化是影響東太湖輪蟲密度變化的重要因素,與王曉菲等[18]研究一致。除了水溫,藻類生長還受水體P 濃度的影響。梅梁灣夏、秋季溶解性TP 濃度顯著高于冬、春季,充足的溶解性P 有利于藻類生長,然而,夏、秋季藻類主要為微囊藻,野外微囊藻主要以群體形態存在[20],微囊藻群體由于過大不能被輪蟲直接攝食。雖然微囊藻死亡后附著的大量細菌以及碎屑可作為輪蟲的食物來源[21],但野外調查發現浮游甲殼動物象鼻溞、角突網紋溞在與輪蟲競爭中通常處于優勢地位[22-23],所以浮游甲殼動物的競爭優勢抑制了輪蟲的生長與繁殖,導致梅梁灣輪蟲在夏、秋季數量少。太湖中微囊藻是懸浮顆粒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夏、秋季節高濃度的微囊藻意味著高濃度的懸浮顆粒,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梅梁灣輪蟲數量與懸浮顆粒物濃度呈顯著負相關。太湖梅梁灣緊鄰無錫市,無錫市許多河道與梅梁灣相通,城市污水通過河道將大量的有機物污染物及附著細菌等排入梅梁灣,這為輪蟲的生長提供了食物。由于冬季梅梁灣水溫低,很多浮游甲殼動物難以生存,其數量遠低于夏季[24],冬季浮游甲殼動物與輪蟲的競爭減弱,因此,梅梁灣輪蟲數量冬、春季反而比夏秋季高。楊桂軍等[9,25]研究發現2003年~2004年和2006年~2007年太湖梅梁灣輪蟲數量表現為冬季高,夏、秋季低的特征,而楊佳等[26]研究發現太湖梅梁灣輪蟲數量夏季高于冬季,出現不同研究結果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3 結論

(1)梅梁灣和東太湖輪蟲年平均密度分別為81.4 和17.8 ind./L,梁灣湖和東太湖區輪蟲年平均生物量分別為0.123 1 和0.030 1 mg/L,太湖梅梁灣輪蟲數量和生物量都顯著高于東太湖。

(2)梅梁灣輪蟲優勢種為針簇多肢輪蟲和矩形龜甲輪蟲,其年平均密度分別為25.6 和15.0 ind./L;而東太湖輪蟲優勢種為矩形龜甲輪蟲和角突臂尾輪蟲,其年平均密度分別為6.1 和2.2 ind./L。

(3)東太湖輪蟲數量冬、春季低,夏、秋季高,而梅梁灣輪蟲數量則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東太湖與梅梁灣輪蟲數量季節變化顯著不同。

猜你喜歡
輪蟲湖區藻類
大通湖區河蟹產業發展綜述
藻類水華控制技術及應用
溫度對不同種類臂尾輪蟲生長與繁殖的影響
細菌和藻類先移民火星
動物體內有植物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吃蔬菜有個“321模式” 三兩葉菜類,二兩其他類,一兩菌藻類
A Wherry Good Day Ou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