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

2021-11-05 02:45盛信子
贏未來 2021年1期
關鍵詞:小康社會攻堅精準

盛信子

云南省廣播電視局事業發展中心,云南昆明 650031

1 扶貧思想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偉大事業靠偉大理論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扶貧思想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指南。

1.1 扶貧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品格。讓最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品格的核心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創建了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政權,實現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奮斗目標。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實現了“讓中國人民富起來”的歷史征程。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站在歷史方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目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2 扶貧思想,拓展和升華了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本質要求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黨的思想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問題。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是黨的強大思想武器和決定生死存亡的生命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國人民莊嚴承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為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國家總書記反復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習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核心是精準施策,講求實效,對象是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目標是實現精準脫貧,通篇貫穿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新時代對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科學拓展和理論升華。

1.3 扶貧思想,指導和引領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行動指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必由之路。國家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下大氣力破解制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扶貧思想深刻闡述了脫貧攻堅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2 扶貧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

2.1 扶貧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情懷

國家領導反復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他談到,要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國家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字里行間表露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體現了他心系民生、心系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為民情懷。

2.2 扶貧思想,通篇貫穿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核心內容。它指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我們黨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支持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職責。要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把扶貧開發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計劃、有資金、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切實把扶貧開發工作抓緊抓實,不斷抓出成效。國家總書記這些重要思想,既體現了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又突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

2.3 扶貧思想,全面融合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全面堅持和貫徹了新時代的新發展理念。國家總書記指出,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就是要選好配強兩委班子,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促進鄉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要“弱鳥先飛”,讓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有“飛”的意識和“先飛”的行動。沒有內在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你不愿意“飛”,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脫貧工作既要解決好眼下問題,更要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這對我們的精準扶貧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扶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國家總書記這些重要思想,抓住了脫貧攻堅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為脫貧攻堅提供了科學方案和重要遵循。

3 扶貧思想的創新實踐和重大貢獻

扶貧思想是對當代中國實踐發展的科學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其時代價值和重大貢獻,既體現在指導國內精準扶貧理論創新、頂層設計、基層實踐上,也體現在為全球減貧治理提供中國方案上,也為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起到了思想引領。

3.1 扶貧思想,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輝煌成就

過去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扶貧思想創新實踐的五年。五年來,在扶貧思想指引下,我國扶貧工作成就舉世矚目,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全國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明顯提高,有6000 多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這個數字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人口的總量,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必須堅決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保證。我們相信,在扶貧思想指引下,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3.2 扶貧思想,為人類社會反貧困工作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既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歷史,也是人類不斷同貧困進行斗爭的歷史。貧困作為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是人類社會必須面對并解決的問題。消除貧困不僅是人類社會為之奮斗的共同愿望,也是對人類社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在人類不斷同貧困作斗爭的過程中,減少貧困、減緩貧困、消除貧困是最有效的三種形式。著眼我國貧困問題的新特征和反貧困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思想,重塑了我國反貧困的價值理念,彰顯了大國領袖對人類反貧困事業的責任擔當,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心系人類發展的思想情懷。

脫貧攻堅是重大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組織高校師生參與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參與脫貧攻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既是將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最好途徑,同時讓他們熟悉國情社情,深入了解農村實際和貧困狀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

猜你喜歡
小康社會攻堅精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既要繼續攻堅 也要防止返貧
脫貧攻堅應及時清理“淤堵點”
精準的打鐵
凝聚三秦巾幗力量 決勝全面小康社會
精準扶貧 齊奔小康
精準扶貧二首
脫貧攻堅 重在落實
互助:“聯動”方能攻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