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媒體信息無障礙傳播供給研究

2021-11-07 09:54白瑞霞
中州大學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譯員手語字幕

白瑞霞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特殊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一、問題的提出

“無障礙”理念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意為發展中沒有阻礙,活動順利進行,旨在倡導殘障者擁有平等、便捷的生活權益。信息無障礙的含義是“無論是健全人還是殘疾人,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能夠從信息技術中獲益,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獲取信息、使用信息”[1]。自2012年國務院頒布《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以來,信息無障礙建設已經成為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評估指標。伴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聽障者在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中,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已經成為謀求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電視作為當今社會重要的信息傳播載體,集聲、光、電、圖、文于一體,易受依賴視覺獲取信息的聽障者的青睞。我國現有殘疾人總數8502萬,其中聽力殘疾人數2054萬[2],是世界上聽障人數最多的國家。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人聽力下降人數在逐年遞增,因此,關注聽障群體獲取電視信息的需要,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電視字幕和手語新聞為切入點,探究聽障者獲取電視媒體信息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

二、電視信息無障礙傳播日漸豐富

(一)熒屏字幕信息日漸豐富

電視傳播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圖像信息和聲音信息,其中,文字信息主要以字幕形式體現。字幕作為電視屏幕的表現符號之一,迄今已走過60年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以來,電視事業蓬勃發展,電視語言日漸豐富,字幕不僅成為電視畫面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已經成為電視節目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源之一。電視字幕具有使受眾獲得完整信息和理解電視節目內容的作用。從中央電視臺,到省市縣各級電視臺,所播欄目均呈現出多種字幕形式,如標題字幕、片頭片尾字幕、角標字幕、解說字幕、滾動字幕、介紹性字幕等,這些已被電視受眾了解和熟悉。而且,電視字幕的位置越來越規范,有些字幕已經成為電視屏幕中固定的組成部分。這些不同類型的可視字幕有利于聽障者獲取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聽障者喜歡收看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字幕呈現的形式也是形式多樣,主要有新聞主題、概述要點以及新聞背景介紹等等,有時還會在屏幕下方滾動播出最新發生的事件、節目預告等字幕信息??梢哉f,電視字幕在形式多元化的同時,信息量也在日漸豐富,較好地滿足了處于弱勢地位的聽障群體的信息需要。

(二)手語欄目如雨后春筍

手語是大多數聽障者的第一語言,是聽障者平等參與社會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架起聽障者獲取主流社會信息的語言橋梁。1984 年,廣東電視臺在國內率先開辦了手語節目[3]。2010年,省級、地市級電視手語欄目分別為29個、161個;至2020年,省級、地市級電視臺手語欄目分別增加了5個、106個[2],也就是說十年間,省級、地市級電視手語欄目共增加了36.9%,算是邁出了一大步。

在這些電視手語欄目中,有的是日播,每天固定時間播出,如中央電視臺于2011年在CCTV13開辦的《共同關注》欄目,每天播出手語新聞1小時;北京衛視播出《新聞手語》,每天10分鐘;河南電視臺《手語新聞》分上午版和下午版,時長各15分鐘;青海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1時間生活》,是中國第一檔生活服務類手語電視節目,每天30分鐘。多數電視臺是周播,如南京市棲霞區殘疾人聯合會與棲霞電視臺聯合打造的手語新聞節目《小芮說新聞》,每周六30分鐘;佛山電視臺紀實類欄目《經歷》(手語版)每周六播出,時長25分鐘;鄭州電視臺手語新聞欄目《新聞360》,每周二播出,時長20分鐘。除了為聽障群體設置專門的手語欄目外,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開幕式以及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和2020年全國兩會開幕式均配有手語譯員。2020年2 月 4 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率先配備手語譯員,2月8日,天津市新聞發布會直播,2月1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均首次配備手語譯員??梢哉f,電視屏幕中出現手語譯員,為聽障群體及時了解各種資訊提供了便利,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聽障群體的關懷。

三、電視無障礙信息傳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字幕信息缺少完整性

長期以來,字幕工程一直是信息無障礙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但是電視字幕信息仍然是信息無障礙建設的短板與不足。以公信力強和受眾面廣的CCTV1綜合頻道2021年7月13日全天節目為例,筆者統計當天各個時段節目的實時字幕(實時字幕即節目中的所有語音轉換為文字信息),統計方法以“分鐘” 為單位,時長30 秒~60秒計 1 分鐘,不足30 秒則忽略不計,廣告除外。統計結果顯示,這一天實時字幕占比最高的是電視劇和紀錄片(如航拍中國第三季、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實時字幕接近100%;《今日說法》和《經典詠流傳第四季》實時字幕占比分別是96.6%和92.3%;新聞類節目(如新聞聯播、晚間新聞、朝聞天下、新聞30分)實時字幕為12.3%,動畫片《豬豬俠之恐龍日記第二季》《人與自然》《天氣預報》等節目基本無實時字幕。這一天所有語音實時字幕占比為64.1%。

當前,電視節目字幕信息的不完整性,導致聽障者看電視困難重重。電視制作方偏愛處于強勢地位的健聽受眾,忽視了處于弱勢地位的聽障受眾。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視,應全方位地滿足所有社會大眾的信息需求,而實際情況是“表面的自由選擇掩蓋了隱含的不自由,造成公共信息平臺的傾斜”[4]。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就出現了專為聽障者打造的電視聽障者字幕,不僅將口頭語言轉錄為字幕,還包括將電話鈴聲、睡覺鼾聲、高跟鞋聲音等特殊聲音信息轉錄為文字符號的描述[5]。我國電視業發展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二)手語節目形式和內容有待完善

1.手語譯員畫面偏小

關于信息無障礙建設,早在199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五章“文化生活”部分就專門提出“開辦電視手語節目”。2012年頒布實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進一步指出“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電視臺應當創造條件”“每周播放至少一次配播手語的新聞節目”。當前,手語欄目已覆蓋到中央、省、地市、縣四級電視臺。電視臺在制作手語節目時,習慣于從健聽人的視角主導手語節目制作的話語權,由于健聽人大多不了解聾人文化,在制作節目時,單方面認為聽障者聽不到聲音信息,只要在電視節目中加上手語即可,但是卻忽視了聽障受眾的收視體驗和心理滿足。實際情況是播音員占了大半個屏幕,手語譯員僅占了屏幕的十二分之一,屈居在電視屏幕的一隅。囿于新聞節目播音員過快的語速,手語譯員打手勢的頻率加快以及遺漏部分信息,讓聽障者看得費時、費眼、費力[6]。致使手語欄目收視率較低,似有“形象工程”之嫌。這一現象也引起了人大代表的關注,建議“多增加手語翻譯類節目和提高手語視頻畫面的占比,便于有聽障的人準確收看新聞,掌握信息”[7]。

2.手語準確率不高

大多數聽障者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就是手語。手語包括手形、位置、朝向、動作和非手控特征(面部表情、姿態)等要素。中央電視臺和省、市、區、縣級電視臺設置的手語欄目主要以手語新聞為主。冉美華早在1998年的一項調查中顯示,被調查的聽障者中,78.89%只能理解手語新聞中不足60%的手語,并且很多聽障者反映對手語新聞中的手語一知半解,甚至什么都看懂,主要存在語速過快、譯員使用手勢漢語、譯員屏幕偏小以及上衣顏色淺等問題[8]。時隔20年,肖曉燕等對電視手語的收視調查數據顯示,有84.8%的聽障者表示僅能看懂一半甚至更少的節目內容。問題表現在:譯員缺少表情、屏幕太小、譯員采用手語與漢語詞一一對應的手勢漢語、速度太快、內容太難等。[9]

筆者任選CCTV1《共同關注》欄目的20個新聞短視頻,讓84位聽障大學生現場觀看手語新聞(觀看時遮擋所有字幕信息,保留新聞畫面和手語畫面),依據視頻內容回答問題,以百分制計算。從現場測試發現,很多聽障生的答案與原新聞內容大相徑庭,有的甚至無言以對。得分最低5分,最高62分,平均26.98分。分析主要原因,一是漏譯,播音員的語速過快(250字/分鐘左右),手語譯員為了與播音員的語速同步,使用了省略策略,但省略了不應該省略的內容。二是誤譯,譯員打出的手語不準確。如“一輛滿載著貨物的大卡車撞破了防護欄”這句話,遺漏了“一輛滿載著貨物”,另把“大卡車”翻譯成了“汽車”的手勢(圖1),結果導致80%的聽障學生看不懂譯員的手語,這就意味著譯員傳遞的信息受眾無法理解,無法滿足聽障個體對媒介的需要。三是使用了較多的手勢漢語(即源語言漢語與目的語手語一一對應),沒有遵循視覺語言手語的表達規律。

圖1

四、電視信息無障礙建設供給路徑

(一)頂層設計應精準施策

制度保障是推進電視信息無障礙建設的源動力。近年來,國家出臺的多項法律法規均提到了信息無障礙建設,但細推敲卻不難發現,均是宏觀指導。如2016年,國務院頒布的《“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中提出“鼓勵省(區、市)、市(地)電視臺開設手語欄目,逐步推進影視劇和電視節目加配字幕”;2018年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提出“推進電視欄目、影視作品加配字幕、解說”。很多重要的文件中提到的多是“鼓勵”“逐步”“推進”等字眼。這些用語較為寬泛,沒有目標和責任,沒有完成的時間期限,沒有監管部門。這種模糊用語,直接導致電視制作方執行效率降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做法可資借鑒。1996年美國《電訊法》 明確規定成立字幕管理局,并要求必須在該法案通過18個月后,美國所有電視節目都要打上或補上閉路字幕。2003年,英國頒布的《通訊法》中明文規定,到2010年,BBC所有頻道播出的節目字幕覆蓋率必須達到100%,同時還規定BBC播出的手語節目必須達到所有節目總量的5%,如果電視臺沒有達到要求,將受到嚴厲處罰[10]。電視無障礙信息建設是一項公益事業,結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除了政府的主導、監督和組織之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環境下,還應負擔起資金投入的責任。在確??沙掷m性發展的同時,在政策條文中應明確電視信息無障礙方面的各項指標,如手語節目的制作頻率、范圍、時長和字幕的覆蓋率以及字幕的量、出現位置、色彩和停留的時間等,便于有關部門在執行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吧鐣男畔⒄吆托畔⒎蓱摗咸幱谧畈焕匚坏娜说淖畲罄妗盵11]。

(二)運營商應研發新技術

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電視媒體技術研發帶來機遇與挑戰。美國于1990年頒布的《電視譯碼電路法》要求3年內所有凡是美國出售的13英寸以上的電視機必須安裝有內置閉路字幕譯碼器[10]。這一設置方便聽障者收看電視節目。近幾年,工信部在《移動通信無障礙技術要求》中,率先優化手機產品的無障礙設置,為聽障者接受移動信息提供了便利。如一些電信運營商已把語音實時轉換字幕功能運用到移動互聯網,深受聽障群體的歡迎。伴隨著聽障群體對電視信息無障礙的迫切需要,電視機的內置功能還需要進一步增加,如電視屏幕的手語譯員框可根據受眾偏好任意移動位置、譯員形象可拉大與縮小,這些功能設置依靠電視制作方研發技術支持。內置新技術的電視機,使他們愿意買,買得起和用得好才是最終目的。在信息無障礙方面遵循信息轉化、信息強化、操作便利的基本原則,逐步實現無障礙設施與無障礙信息服務的融合,縮小聽障人與健聽人的信息鴻溝,為他們獲取電視信息方面賦能。

(三)嚴格選用合格手語譯員

從當前電視臺配備的手語譯員來看,多數是聾校教師兼做電視手語譯員,另有少數聽障手語譯員或專職聽人手語譯員。整體來看,多數聽人手語譯員的職業素養還沒有達到“信、達、雅”的翻譯能力,導致聽障者不愿意看,不喜歡看。我國手語翻譯職業起步較晚,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時間,加強對手語譯員的培養、選拔和考核是當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務和目標。電視臺在選用手語譯員時,應著重考核翻譯員對手語的使用以及對手語翻譯的認知等,而不僅僅認為會手語,面容姣好,就能完全勝任電視手語翻譯工作。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對手語翻譯的遴選,優秀的聽障者也應參與其中,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任用的手語譯員需要進行及時的監督與考核,切實使選用的電視手語譯員讓聽障群體滿意。

(四)打造聽障者專屬欄目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己人效應”的概念,這一概念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聾人群體中流傳著這樣一句口號“沒有我們的決定不要做關于我們的事情”。有研究表明,聾人偏好于由聾人承擔的手語翻譯電視節目以及由聾人參與節目制作或聾人主導完成的電視節目[5]。如臺灣公共電視臺于2002年專門為聽障者精心打造了一檔“公視手語新聞”節目。每周一至五播出半個小時,由三位聽障者擔任主持,主持人屏幕比例、視頻字幕、手語使用均顧及聽障者的心理需求,使聽障人群產生親切感和歸屬感[12]。南京棲霞電視臺的《小芮說新聞》,大膽使用聽障者做手語譯員,并且手語譯員占據屏幕約四分之一。電視是眾多聽障者喜歡的信息傳播媒介,為了使更多的聽障者能夠收看到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內容,建議電視制作方積極創造條件,開發針對聽障群體的公益性欄目,選用優秀的聽障者和健聽者共同組成制作團隊。聽障者參與到節目制作、編劇和主持當中,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講好自己的故事”,讓更多的聽障者愿意收看“自己人”制作的節目。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收看電視節目,是聽障者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縮小和消除聽障者獲取信息的鴻溝,強化信息平權,營造和諧共生的美好環境,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媒體人、聽障人士和研究者的協同配合,戮力前行。

猜你喜歡
譯員手語字幕
中醫口譯的難點與處理策略探究
無聲的世界里,怎樣唱一首歌?
電視劇字幕也應精益求精
口譯中的“現場學習”
快速搜尋和下載電影字幕文件
自己動手 調整錯亂的影視字幕
口譯中的“陷阱”
譯員扮演何種角色?
簡單快捷提取視頻文件中的字幕
奇怪的手語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