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實踐者到研究者的轉變

2021-11-07 10:34張莉宜
快樂學習報·教育周刊 2021年44期
關鍵詞:兒童視角

張莉宜

摘? 要:教師即研究者。為推動教師從實踐者到研究者的轉變,園所立足兒童視角,啟發教師依據幼兒園需要開展深度融合和深度拓展的實踐,借助馬賽克方法和行動研究法,引導教師在日常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強化技能、提升思維認知力,從而實現教師研究力的培養與園所教科研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兒童視角;馬賽克方法;行動研究法;思維認知力

教師即研究者。為推進內涵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園所提出“教師即研究者”的口號,銳意引領一線教師從實踐者轉化為研究者。為推進教科研發展新思路,落實“教師即研究者”的思想引領,園所積極從現實出發,摸底園所教師心理,給予具體方向指導,并總結為方法論。

一、前期摸底

(一)將研究視為專門學問

對一線教師而言,她們對研究是存在畏懼心理,總覺著是專業人員的專門學問,即使園所開展了多次論文培訓活動,也始終避而遠之,對課題更是畏懼極深。當我們發出“教師即研究者”時,她們紛紛持疑惑或否定態度,抵觸著研究任務。

(二)兒童觀存在認知偏差

教師的兒童視角是指,教師的注意指向幼兒的觀點經驗、言語和行動。教師試圖去理解兒童,盡可能地接近兒童的經驗世界,在理解兒童的基礎上創造出教師所認為的最有利于兒童的環境。而兒童自己的視角是指,兒童有自身關于其所生活世界的認知、理解和體驗,兒童是自己本身,即兒童是積極的社會行動者,有著當下生活意義體驗的生活者、社會文化的解釋性再生產者、探究性學習者和權利主體。教師必須時刻反省——你以為的你以為的就真的是你以為的嗎?在反省中,不斷更新兒童觀,樹立兒童視角。

二、方向指導

(一)與幼兒園需要深度融合

1.從幼兒園需要出發,構建班本化課程

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有著自身獨特的思路與路徑,而班級也是如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以班級為基點進行課程實施與發展,依據班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共同興趣,充分調動班級的各種資源,在家庭、社會與幼兒園的資源互動中,運用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識儲備和教育智慧,與幼兒共同構建班本化的特色課程的動態過程。

教師是具有自我能動性的,能自主自覺地投身于班級文化的建設中,對班級幼兒的基本情況也是了解的,在此基礎上,教師能創造性地創設課程,構建班本化的特色課程。園所也鼓勵教師積極作為,給予創新空間和資源支持。

2.依據個人興趣,把握兒童視角

兒童視角,即兒童有自身關于其所生活世界的認知、理解和體驗,兒童是自己本身。兒童是渴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渴望自己的想法被實現,其本身就是自主自覺的個體。教師可以結合個人興趣,與兒童共同成長,推動兒童的發展成長。關于“兒童視角”的觀念問題,教師必須要明確“兒童視角的理念是否很難落實在教育實踐中?”、“在強調兒童視角的同時,成人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等問題的答案。教師只有不斷地反思反省,方能將觀念內化,充分把握兒童視角。

(二)兒童視角實踐的深度拓展

1.關注研究的可信性

研究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關注研究的可信性,便是從實踐出發,從兒童視角出發,讓兒童成為研究的主人,研究者成為兒童的支持者,注重聆聽兒童聲音,并將兒童想法有機地轉化為現實,即摒棄空談研究的問題,在現實中回應或實現兒童的想法,具備可視化的證據或素材,以真切的改變說話。這方是研究的可信性的證據。

2.提高研究的深入性

兒童是研究的主體,循著兒童的視角,運用科學的方法,整體推進研究的深入。教師是教育教學的推進者,是兒童發展的支持者,兒童的經驗可能停留在某個層面上,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指引或支持,將兒童的經驗有機地提高或升華。如鼓勵幼兒觀察和探究幼兒園的戶外環境設施,指引她們加入到具體環境的研究中,她們會給出自己的思考和反饋。

3.兒童視角的研究方法:馬賽克方法

馬賽克方法是由英國學前教育研究者克拉克提出,又被譯為鑲嵌法,即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的混合,是一套旨在傾聽幼兒對其周圍世界看法的方法。

馬賽克方法的具體內容:①自主攝影:兒童拿相機(研究者事先教授兒童基本的拍攝法),圍繞研究主題進行自主拍攝;②兒童之旅:兒童帶領研究者圍繞研究主題進行參觀,兒童扮演導游角色,自主決定參觀地點和內容,并在參觀過程中向研究者介紹參觀時的所見所聞;③地圖制作:兒童圍繞研究主題制作相關地圖;④圖片選擇:研究者為兒童提供一些有關研究主題的圖片,請兒童選擇他認為的最能表達研究主題的圖片,并闡述理由;⑤魔法毯:研究者在一個光線柔和且安靜的房間里,讓兒童坐在毯子上觀看與研究主題有關的幻燈片。

馬賽克方法實施的具體步驟:

第一階段:運用馬賽克方法,引導幼兒表達對研究問題的看法。

在方法運用的過程中,研究者主要扮演傾聽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傾聽幼兒,為幼兒使用某些研究方法提供技術支持;而幼兒則更多扮演的是表達者,充分地發揮主體性,展開對研究問題的探究。

第二階段:多方交流反思,提煉兒童的視角。

兒童是這一階段的中心角色。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多方交流的階段。兒童自主拍攝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照片,積極收集各類素材,與同學、教師、環境等積極互動。同時開啟兒童之旅和繪制地圖等,讓兒童介紹自己的所思所想。而研究者則隨著兒童的視角收集相關的可視化素材,有意識地組裝觀點,重現兒童的世界,為下一階段的調整提供素材。

此階段重心在兒童視角上,研究者是素材的提供者,支持著兒童的表達,也自發地體悟兒童的內心世界。

第三階段:基于兒童視角,對現狀進行調整。

根據上階段的研究結果,本階段從行動研究層面進行調整。具體操作是,保留幼兒所認可的,改變幼兒不認可的。

馬賽克方法強調的是,讓幼兒在課程建設或園所發展中積極發聲,研究者從主導者變為支持者,聆聽幼兒的聲音,理解幼兒的需求,并有意識地落實在教育實踐中,使兒童成為課程的主人,并參與到課程的發展與建設中。

4.兒童視角落于實踐的整體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行動和研究相結合的一種研究方法。行動研究,即情景的參與者根據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研究,追求實際問題解決的一種研究方法。

三、實施策略

(一)明確研究的重要性,培養成長內驅力

自強者,不息也。教師要提升研究力,必從認識研究的重要性開始。研究,并非與論文或課題等同,它應是一種思考方式或認知理念,即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以研究者的眼光發現問題,以科學的方法推進問題的解決,吸收相關的理論知識或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究,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實現個人的專業成長。當教師認識到成長的緊迫性,成長與研究有著密切關系,那教師便萌生成長的內驅力,自發地參與研究、投身研究。這才是最為核心的部分。

(二)關注教育的日常性,養成問題發現力

那問題從何而來?便是從生活中來,從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來。教師要時刻保持研究心態,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觀察兒童,捕捉兒童的敏感點和疑惑處,適當地回應和支持兒童,從而推進研究的深入發展。

問題發現力,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是研究的源頭,教師養成問題發現力,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問題、辨析問題、考究問題,從而明確研究的方向,選擇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提升科學研究的敏銳度和方向感。發現問題,再辨析問題,從而選定研究價值高的問題,方能真正提高研究深度和形成有效的創新性成果。

(三)突破思維的局限性,提升思維認知力

一線教師習慣于完成具體任務或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停留在事務表面,缺乏對工作整體的布局思考。而中層也會習慣于將戰術分解為具體計劃和任務,掌握有方法論和思維模型,卻也缺乏對戰術的制定和問題的重新定義。每個層級都有著各自的局限,要實現突破,必要提升思維認知力。

所謂“屁股決定眼界”,即崗位對應責任,也對應認知層次。當教師具備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有意提升個人的專業素質,便在工作中敢于質疑、善于發問、堅持研究,從而由內而外地關注思維層次,提升思維認知力。

【本文系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食農教育助推保育隊伍成長的園本化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GH380)】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32-35

[2]陳曉紅、李召存.馬賽克方法實現兒童參與研究的好方法[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5(6):78-81

(作者單位:東莞市鳳崗鎮第二幼兒園,廣東? ?東莞? ?523000)

猜你喜歡
兒童視角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教育要有“兒童視角”
多通道開展兒童戲劇創作活動探究
尊重兒童視角 生成個性閱讀
“基于兒童”的幼兒園環境創設
別樣的童年,一樣的童真
孩子像石頭一樣孩子像石頭一樣
以兒童的視角進行小學思想品德教育
從兒童出發,構建生態化語文課堂
探析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緩刑》的兒童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