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柱法”不是唯一標尺
——一副名聯的正誤之辯

2021-11-11 23:11歐陽立群
對聯 2021年12期

□ 歐陽立群

一園月色和茶煮;

萬古泉聲帶韻流。

此乃楹聯名家鄒宗德先生為長沙市白沙古井公園茶藝館所撰。聯家評述此聯其境之闊大,月色無邊;其情之悠深,流韻萬古。

確實,鄒先生聯構思精妙,空靈悠遠,樸實短小的文字傳達出無窮意蘊。上聯不露痕跡地以移就修辭方法帶來詩一般的意境,煮茶,也煮月色;下聯“帶韻流”既指泉聲,更指茶韻的源遠流長,蘊涵十分豐富。上下聯分工明確,煮茶、品茶,情景交融,以“茶”為中心營造出深邃優美的意境,既切且雅,展現了深厚嫻熟的文學功底。

不過,曾小云先生在前幾期《對聯》雜志連載《如何用四柱構思法高效寫作對聯》論文,對前聯用“四柱法”衡量后,發現存在四柱失衡、失重的問題,需要應用“四柱法”進行修改和調整,以達到穩定和均衡的目的。

那么,曾先生是如何衡量和修改的呢?其論文指出,鄒先生原聯的“四根柱子似失衡。月、茶、泉三個意象是實物名詞,韻這一意象雖然并非抽象名詞,但感覺輕、空、虛。從感覺角度上看,月是視覺、膚覺,茶是嗅覺、味覺。茶和月體現了感覺變化,但泉和韻都是聽覺,缺少變化。建議將韻化虛為實,將稍嫌虛空的詞換成更有形象的詞,修改如下:

一園月色和茶煮;

萬古泉聲漱玉流。

月、茶,泉、玉,四根柱子體現了整體的均衡。泉,比韻更具象可感。將泉流漱石之聲比喻成擊玉之聲,既有聽覺又有視覺?!?/p>

曾先生的論文,專辟一章“四柱構思法的錯誤作法和修改辦法”。論文認為,以“四柱法”衡量,鄒先生聯落入了“或三柱虛、一柱實,或一柱虛、三柱實”的錯誤范疇。論文對原作修改了兩個字,欲點石成金,可這兩字之差,與鄒先生的原聯相比,成色相去甚遠,且存在硬傷,變成了點金成石。經曾先生修改后,該聯至少存在如下問題:

首先,字詞搭配存在硬傷?!皫ы嵙鳌毙薷臑椤笆窳鳌敝?,漱、流皆為動詞,在語法結構上成為病句,與應用習慣不符,“流”字成了多余的尾巴,原聯自然流暢的表達,修改后變得十分拗口。原聯“帶韻流”與其上聯“和茶煮”的結構特點,是由“和”“帶”二字的特殊使用習慣決定的,既可視為動補結構,也可視“和”“帶”為類似連詞,符合平常的語言表達習慣,而“漱”字無此特點。

其次,下聯結尾扣題不緊。楹聯尤其是短聯,讓字詞承載盡可能多的關聯意蘊,豐富想象,是衡量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原聯結尾“帶韻流”幽深致遠,聲韻、茶韻萬古流長,情景合二為一,點題的同時,情感達到高潮,讓人回味無窮。但是,下聯經曾先生修改后意象限于泉聲,且扣住泉聲進行擴展發揮,語意跟茶關聯不大,既跑題了,又喪失了原作的一些優美意蘊。

再次,背離寫作對象的主要特征。藝術創造應建立在真實基礎上,虛構要合理,不可憑空捏造。長沙市白沙古井公園的四口井,給人印象深刻的特點之一是水面平靜,泉水從石縫中緩緩滲出,清澈見底的井里幾乎看不到涌泉。當井里的水溢出時,又小又平緩,沒有歡快的潺潺流水聲??梢?,此處泉流的主要特征是舒緩的韻味而非喧鬧的奔騰,這需要聯家充分了解現場環境,并進行細品和提煉。然而,曾先生論文卻在創作對象主要特征的相反方向進行虛構,以期修改原聯后達到“將泉流漱石之聲比喻成擊玉之聲,既有聽覺又有視覺”的效果,顯然缺乏真實性和合理性,與泉流的實際特征嚴重不切。

最后,上下聯之間失去了原作整體上的均衡。原聯一個“韻”字,將“泉”和“茶”巧妙地融于一體,情境一致,正是體現了聯語的高妙。特殊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字詞的天然組合,使得上聯自然地進入到一種空靈境界。原聯下聯承繼上聯的底色,“韻”字將這種空靈營造在了一個更高層次上,具有上下聯均衡和平穩的效果。與此相反,曾先生修改后的下聯,由虛變實,失去了原聯的韻味,不再與上聯的空靈氛圍相匹配。

常言道,真理多走一步,就會變成謬誤。曾先生論文以近兩萬字關于四柱構思法的鴻篇巨著,力圖構筑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筆者十分欽佩這種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就,無意對“四柱法”置喙。不過就“四柱法”本身而言,論文中很難找到有關“四柱法”不適用之處的警醒,似乎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標準,所有楹聯皆應符合,否則就是錯誤之作。當然,名家的作品未必都是名聯,能不懼權威,找到不足之處修改提高,也是應該鼓勵的??上д撐膶υ摰睦斫獯嬖谌笔?,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出現偏差并進行錯誤修改,留下了遺憾。

這或許是個提醒,有些佳構,表面看似簡單,缺乏華麗外表,但如果細品,就會愛不釋手,久嚼不厭;反之,如粗枝大葉,只顧高效,則可能犯下理解錯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