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的創業史
——評尹馬長篇小說《回鄉時代》

2021-11-12 01:21杜福全
赤水源 2021年4期

文/杜福全

云南作家尹馬的長篇小說《回鄉時代》(云南出版集團、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以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南廣”為敘事背景,皇皇五十七萬言,聚焦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民生工程,圍繞如火如荼的現實生活展開豐富而合理的想象,描繪了一幅貧困大縣外出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回鄉創業、參與脫貧攻堅的壯闊畫卷。小說敘事視野開闊,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飽含激情,用深情的筆觸和浪漫的情懷,抒寫了新一代農村外出務工青年坎坷曲折的創業之路和時代精神感召下的回鄉“反哺”之路。

近年來,以現實主義創作為主的作家們,圍繞脫貧攻堅這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鮮明時代特征的民生工程,創作出了一批與時代精神高度契合的優秀主旋律作品,呈現出有別于以往鄉村題材文學的新景觀。這些文學作品,對鄉村社會進行了與時俱進的重新審視和重新發現,對鄉村社會的內在肌理和價值體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和闡釋,彰顯出引領時代風氣的精神氣質和藝術氛圍。同時,脫貧攻堅作為文學創作題材,又具有明顯的現實性和真實性的特征,作家不可能脫離這一具有現實的真實性和歷史的真實性而展開漫無邊際的虛構和想象,因此,也就容易陷入同類題材在寫作素材、寫作對象、藝術手法、價值提煉等方面的雷同和重復的困境。正如評論家卓今所說,脫貧攻堅題材的文學創作,“如何在題材上有更深廣的拓展,如何在藝術手法和價值層面有更大的提升,如何在藝術性和思想性方面有杰出表現,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以其獨特氣質在眾多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并具有長久的價值,這并不容易?!?/p>

小說《回鄉時代》的封面上有兩句宣傳語:“一部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現實記錄’;一場飽受命運捉弄的20年愛情長跑?!边@兩句話,是對小說故事內容的精要概括。小說中的“南廣縣”,從地域空間、敘事語境和故事的事件構成來看,都具有明顯的現實指向性。圍繞脫貧攻堅和一個長達二十年的愛情長跑進行故事構建和敘事推進,正是這部小說的別開生面之處。小說敘事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在明處,即“南廣”轟轟烈烈的扶貧現場,一條線索在暗處,即“一場飽受命運捉弄的20年愛情長跑”。在敘事策略上,明處這條線索采取常規線性敘事,暗處這條線索采取回憶敘事,在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中講述一個長達20年的愛情故事。一明一暗兩條線索,一條線索向前推進,一條線索向后推移,一進一退,張弛交織,形成了強大的敘事張力,從時間和空間上拓展了小說的敘事空間。

小說的男主人公周楚陽與女主人公彭玉素,村子里一對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純情男女,二十年前那段兩情相悅的愛情,之所以鬧得勞燕分飛,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貧困。作者圍繞這個極具感染力的愛情故事,在旁逸斜出的回憶敘事中,將一個貧困村、一個貧困鄉鎮、一個貧困大縣的貧困面貌進行了全景式、深層次的回顧和呈現:因為貧困,人們思想保守、僵化,精神生活匱乏;因為貧困,孩子上不起學,上不起好的學校,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因為貧困,人們目光短淺,心胸狹隘,為一點蠅頭小利明爭暗斗,大打出手,甚至傷了性命;因為貧困,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年輕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千里之外的經濟發達城市打工謀生……貧窮,不僅限制了人的想象,也限制了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周楚陽和彭玉素,因為愛情上遭遇父輩恩怨的阻擾,各自相繼悄然離家出走,離開那個生養他們的肉身、孕育他們初始愛情的傷心之地。二十年時間里,他們各自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和挫折:周楚陽陷入傳銷窩子,差點丟了性命,在建筑工地干了活拿不到工錢,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甚至流落街頭……彭玉素呢,一個人帶著一個孩子,在絕望和悲傷中曾有過輕生的念頭,她幫人看過孩子,做過流動水果攤販,開過水果店,辦幼兒園遭人陷害過……這些經歷,并沒有磨滅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為他們心中有愛——對戀人的愛,對親人的愛,對家鄉的愛。正是源于這種愛,在艱苦創業的過程中,逐漸消解了曾經那些來自故鄉的怨和恨。創業成功后,他們公司里的員工,大都是來自家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公司每年要為這個群體支付數以千萬記的勞務報酬。不僅如此,他們還動員其他各行各業的“南廣”籍老板,為來自家鄉的務工人員提供各種方便,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和生活中的困難,想方設法救助那些誤入歧途的務工人員。

二十年的時間,周楚陽與彭玉素沒有見過面,周楚陽到處打聽彭玉素的下落,安插“線人”暗地跟蹤她的行跡,一直堅持給她打電話、發短信,盡管,電話那頭要么沒人接聽,要么就是接通了不說話。功成名就之后,他用對彭玉素的愛來抵抗美色誘惑和愛情攻擊,潔身自愛,獨自承受著感情生活的寂寞。而彭玉素呢,表面上看,她一直在躲避周楚陽,后來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照樣一個人撫育孩子,暗地里,她卻一直在關注周楚陽,了解他的情況,關心他的事業進展。在這個過程中,藏在她心底的怨恨和疑慮,在周楚陽執著追逐的漫長歲月中慢慢消解開去??梢赃@樣說,他們的創業之旅,也正是他們的尋愛之旅。這個愛情故事構建的巧妙之處在于,一個遲遲沒有露面的孩子的存在。如果沒有這個孩子的存在,這個愛情故事就很難成立。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個孩子,在周楚陽和彭玉素之間建立起了不可能徹底割斷的血親關系,其深遠的意義在于——接續了過去,成就了當下,擁有了未來。實際上,這個孩子,已經不再是周楚陽和彭玉素兩個人的孩子了,而是成了大家的孩子。

在周楚陽和彭玉素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多年來,一個時代的精神縮影、一個特殊群體人生命運的縮影。這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為了生計或理想,常年背井離鄉,游走在夢想的城市和情感的故鄉之間,在迷惘和掙扎中體味著人生的酸甜苦辣。這個特殊的群體,就是每年春節前后,在別人的城市和自己的家鄉之間奔赴往來的“勞務大軍”。不可否認,幾十年來,這個群體為中國的經濟社會建設付出了汗水,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當脫貧攻堅吹響時代的號角,家鄉大地上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時代精神和桑梓情誼的召喚下,以周楚陽、彭玉素為代表的一批“南廣”籍企業家,有的毅然決然地坐上飛往家鄉的航班,踏上了回鄉的旅程,回到家鄉的土地上;有的在經歷了觀望、猶豫、徘徊之后,也坐上了飛往家鄉的航班,踏上了回鄉的旅程,回到了家鄉的土地上;有的雖然沒有回鄉,但他們同樣在以其他形式關注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他們回到家鄉,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主動認領“建檔立卡貧困戶”,投資綠色產業,興辦優質學校,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還帶回了先進的發展理念、經營模式和聯系廣泛的人力資源。他們既關心當前的脫貧攻堅,關心經濟社會發展,更關心家鄉人文環境形象的提升,把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統籌推進,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并駕齊驅,外驅動力與內驅動力同時發力。隨著脫貧攻堅各項惠農政策的深入推進,隨著像周楚陽這樣的“南廣”籍企業家回鄉創業,在創業中建設自己的家鄉,在建設家鄉的過程中創業,讓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看到了希望和未來。

尹馬在一個訪談中說:“小說里的成功人士,是在故鄉面貌向好轉變之后看到故鄉‘可塑性’的一群人,他們的鄉愁驅使指向是‘回得來’,讓自己的出生地能夠支撐起人生的風向。當世界上再也沒有漫長的等待,所有距離在慢慢消解成為各種‘速度’時,回鄉不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種滿懷期待、有著溫暖牽引力的必然?!边@種“必然”,正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桑梓情誼。費孝通先生在《腐蝕沖洗下的鄉土》一文寫到:“人和地在鄉土社會中有著感情的聯系,一種桑梓情誼,落葉歸根的有機循環中培養出來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那些依賴礦產維持生活的人看來是迂腐的。海外的華僑可以勞苦終日,一文一文的儲蓄了寄回家鄉,死了還要把棺材遙遠地運回去安葬;那種萬本歸元的辦法是西洋人所不能了解的。我們傳統文化里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敝袊说膫鹘y文化中,通常把故鄉看著人的根,人就是故鄉的根上長出來的枝條,人的茂盛來自這個根,人的使命也在加強這個根。這個根就是供給人生長資料和教育文化的社會。唯有根的穩固枝葉才能茂盛,也只有枝葉茂盛的根才能穩固。

在《回鄉時代》這部小說,尹馬用極具詩意的敘事節奏和敘事語言,成功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積極進取、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人,都是有情懷的人——以周楚陽、彭玉素為代表的企業家的桑梓情懷;以趙云 、金鳴為代表的地方官員的為民情懷;以鄒瑾圓、趙小滿為代表的年輕一代積極向上的追夢情懷……盡管,在這片土地上,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傷害,但他們都是有著堅定理想信念的一群人,身上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洋溢著強烈的感召力。他們的經歷,使他們深刻地體悟到——“故鄉,是用來回饋的”。當然,這里所說的“回饋”,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饋,更重要的還是情感上的回饋和精神上的回饋。正如尹馬所說:“小說里的人情交織、故事推進所指向的必然是每一種人物的回鄉,帶著使命也好,完成告慰也罷,每一個人都是要回去的,只不過他們有著不同的身段和時段,但目的都是一樣——把愛帶回家去?!?/p>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