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

2021-11-12 13:46西華師范大學
長江叢刊 2021年18期
關鍵詞:校園文化思政價值觀

■李 玲/西華師范大學

如今,隨著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中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他們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科學的價值觀的引領,國家和社會也需要他們以積極的價值觀來建設和振興,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承擔引領作用的科學價值觀,將它全面融入高校教育則是題中之義。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定,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绾卧诘掠ぷ髦袕娀瘜W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號召他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既是德育工作的重點,更是創新點所在。

目前,各高校開展的德育工作雖然也有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舉措,但收到的成效甚微。筆者認為,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的因素:第一,高校各級領導及老師重視程度不夠,未能正確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第二,德育工作主要以課堂教學的方式進行,育人形式過于單一;第三,教師側重于一昧灌輸教材內容,對內容深度的的挖掘不到位,忽略對德育的教學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第四,高校集力抓校內教育,同家庭和社會力量的聯合度不夠。高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只有用好用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之巧妙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才能有效促進學生成長和成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于民族最深厚的土壤,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力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兩者既一脈相承,又相互融合。高等院校既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戰場和主陣地,就更應該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加深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有效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來開展工作,豐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載體。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歷史地位,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代意義的有力體現。

優化校園文化,營造育人氛圍。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中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發展的特色名片所在。大學生無時無刻不被校園文化所滋養,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就好比一本形象真實的教科全書,讓師生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汲取到營養,不斷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從而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好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校園文化兼具文化和傳承的特點,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主體力量,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既是經典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必需。目前,許多高校都傾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提升自身軟實力,如建設校園特色環境、完善校史展覽館、編輯學校發展日志等,不斷加強學校報刊、網絡平臺、廣播電臺的建設,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重視校園人文環境的培育,營造出知榮辱、明道義、講正氣、促和諧的校園氛圍,形成集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為一體的校園文化。

創新課堂教學,做好育人文章。高校的課堂教學既是傳遞知識的殿堂,也是培育思想政治素養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思政課堂教學更是不可或缺的主渠道。傳統的思政課傾向于一昧向學生灌輸黨和國家的相關理論與方針政策,課堂不免顯得枯燥和沉悶,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也并不理想。作為當代新時期的大學生,要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充分了解,才能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取得更好的成長和進步。如何對高校思政課堂進行創新,如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應該是每一位思政從教者需要深思的問題。創新課堂教學,涉及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還有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媒介等多方面。教師在講授思政理論時,可以通過列舉一些鮮活的事例、穿插一些優秀歷史文化知識等作為補充,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養成誠實守信的美德,培育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思政課堂教學不應該局限于教室和教材,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參觀紅色文化景點,或者播放相關音頻和視頻,豐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不斷引起他們的共情和共鳴,觸發其內心的真實感受。此外,除思政課以外,其它課堂也承擔有育人成德的任務,因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不僅只關乎思政課,還需要多門課通力合作,共同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強化師資建設,提升育人涵養。一門精彩的思政課離不開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指向標、照明燈,只有自身專業素養夠高,肥沃的土壤才能更好地培育出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目前,思政課堂規模大,管理和組織難,許多高校又緊缺思政教師,這些都嚴重限制了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加之有的教師不重視課堂教學,懶于鉆研教學內容和手段,將教學視作應付任務,未把育人擺正位置,教學效果更加不盡人意。思政課師資隊伍的建設,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更離不開對師資培養和職業培訓的持續強化。高校要制定相關政策,多措并舉,切實保障師資建設落到實處,推動思政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就教師個人而言,應該主動加強對黨和國家政策法規的學習,自覺用最新理論武裝頭腦,重視個人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提升,勇于創新教學新方法,敢于挖掘教學新模式,樂于探索教學新思路,努力將自己鍛造成一名政治本領過硬、思想素質夠強、理論水平過高的優秀教師。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三觀。只有這樣,思政教師才能更好地承擔起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使命與責任,國家和社會也才能依靠更多的棟梁之才來振興和發展。

探索社會實踐,豐富育人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在踐行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校要推進對實踐教育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一方面加強對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通過建設實踐育人基地,組織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打造出特色鮮明的校外實踐實訓活動基地。當前,國內許多高校為了響應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和精深,紛紛開設本科生勞動教育必修課,并將其納入學分。學生必須完成相應的勞動課程,比如校內公共區域衛生的打掃與保潔,校園環境的美化和建設等,經考核合格后才能獲得勞動實踐學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效結合,幫助大學生通過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增強社會責任感,并不斷磨礪意志,最后自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回報社會,振興民族,建設國家。

打造家風文化,共筑育人生態。家風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有力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國家的崛起,民族的振興,社會的發展,統統離不開一個個小家庭的文明建設。中國自古以來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在新時期則更應該注重優良家風的培育,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點,進一步加強對家風家訓文化的建設。家庭是每個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從孩子呱呱墜地便陪伴左右,其一言一行都會無形中影響到孩子,只有時刻注重言傳身教,引導他們追求真善美,通過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促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才能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樹立好榜樣。從家庭到學校,從家長到老師,從家風文化到校園文化,不變的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目前,已有許多社區通過線上線下舉辦一系列文明家庭評選或家庭文化展覽活動,激勵各個小家庭建設特色家風家訓文化,積極參與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中,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一己之力、一家之力。只有家長們重視對家風文化的打造,共筑育人大生態,每個孩子才有可能更好地成長和成才,即使從家庭走向學校、走向社會,也能自覺做到嚴格要求自我,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而不懈奮斗。

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主陣地雖然是在高校,但若僅僅依靠一方的力量,育人效果勢必會差強人意。只有努力構建多方參與教育網絡,充分發揮社會和家庭的重要作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進一步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匯聚多方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立德樹人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高校是人才培養的第一主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應有之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肩負的一大責任。

猜你喜歡
校園文化思政價值觀
評價賦能: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必然向度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智慧校園在中職學校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應用
我的價值觀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持續深化校園文化建設 助力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新生態學校的校園文化
價值觀(二)
價值觀(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