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時代文化背景下河曲二人臺的傳承新路徑研究

2021-11-12 19:25徐曉潔
戲劇之家 2021年14期
關鍵詞:河曲民歌文化

徐曉潔

(山西旅游職業學院 旅游文化與藝術系,山西 太原 030031)

河曲二人臺作為山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它于2006 年5 月20 日被列入國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河曲二人臺的發展陷入困境。如何擺脫困難的局面,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研究現狀

關于河曲二人臺,前輩們已對二人臺的發掘、采集、實地考察,做出記錄。其成果大體體現在音樂唱腔、曲牌、劇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二人臺的源流、音樂形態等方面。筆者跟隨課題組研究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職業教育模式的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實踐與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先后三次去到河曲縣文化館、河曲二人臺藝術團、有幸采訪到國家級傳承人辛禮生老師、賈德義、鄔新田、劉玉貴等專家,采取了實地調查、交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河曲二人臺現狀進行分析,并對河曲民歌二人臺在新時代的發展前途做進一步的研究。

(一)生存環境

任何一種音樂是離不開社會生活時空環境的。在同一人類社會中,由于各種各樣的自然環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種特有的認識世界、感受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方式。河曲民歌二人臺藝人根據河曲生境“理性”認知的結果,是藝人選擇的生計方式,是河曲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態。

1.自然環境

河曲迄今已有1000 多年的歷史,位于黃土高原,自宋置縣,秋火山縣,金貞元年(公元年1153)改名河曲縣。毗鄰陜西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勢上東高西低,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每年的平均氣溫徘徊在6.7-8.9 攝氏度之間,一月份氣氛低于零下10 攝氏度,七月超過20 攝氏度,年降雨量不到500 毫米,無霜期五個月,日照時間2500 小時。黃河圍繞著河曲縣流過,只有北面除外,河曲的名字也是因此而來,河曲縣在古代被作為邊塞關口使用,一直以來都是山西、陜西、內蒙古地區的經濟以及文化核心所在地域。

過去交通閉塞,河曲水上通道成為貿易往來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正是因此,河曲發展成為了重要的水旱碼頭,西門外黃河口岸成為了重要的港口,來自全國的商人們都聚集到了河曲地帶,造就了當時繁盛一時的河曲縣城?,F在河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不再依靠種地而生活,經濟發展涉足運輸業、旅游業、文化產業等等。

2.社會環境

河曲為山西、陜西、內蒙古三省邊塞的要沖,是歷代部族侵略中原的跳板,戰爭連年不斷。河曲也是歷代皇帝西巡的必經之地。自東漢的漢桓帝開始,明代的正德皇帝、清代的康熙皇帝,他們都曾通過渡口。這說明河曲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還是通往西部走廊的必經之路。歷史考古也證明河曲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

二、傳統傳承方式

(一)民間活動節日傳承

1.祭祀傳承

一年一度的河曲西口古渡河燈節,不僅是一個神圣與世俗相結合的民俗盛典,更是中國傳統節日和地方民間音樂相融合的典型代表。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到十六,河曲縣都會舉行為期三天的放河燈活動,主要象征祭祀河神大禹,追悼亡靈、祈求河路太平。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新的內容不斷充實。在河燈節上,以豐富的民間音樂,尤其是二人臺獻演或舉辦民歌二人臺藝術交流比賽為其主要的活動內容,歷年河燈節活動舉行得非常成功,參加人數眾多,藝術團的演員們辛苦排練,每次都會聽到新老演員演唱的曲目,如張美蘭獨唱的民歌《誰也比不上妹妹好》;胡秀珍、許海霞、白秋香演唱的《送情郎》;新老藝人的演唱真情流露,情感細膩。隨著社會和文化變遷,加入了一些焰火表演,這是新時代社會環境中變遷的產物,是民間節日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動力。

(二)民俗傳承

1.河曲鄉村的“鬧紅火”習俗

晉西北的鄉村,由于交通不便,歷史上形成相對的封閉和獨立,人們逐漸形成一個在節日里“鬧紅火”的鄉俗。其中,各種“紅火”和河曲民歌對于窮鄉僻壤的村莊來說,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精神文化娛樂形式。河曲的鄉村大多坐落于偏僻山區,每年正月元宵節是人們“鬧紅火”的唯一時刻,其中“河曲民歌二人臺”的演唱貼近生活,如二人臺劇目《捏軟糕》,極具鄉土生活氣息,他們感嘆到:看二人臺就像吃酸撈飯,看不厭、吃不煩??磻驑嫵珊忧迕聃r活的生活常態,這是“鬧紅火”的現實生活寫照。筆者于2015 年正月現場觀看演出,寒風刺骨,群眾之多,場景壯觀。

2.人生禮儀

民間班社經常由于各種生活禮儀被個人請去助興,長期的參與使民間班社與各種人生禮儀構成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河曲民歌二人臺主要參與成人儀式、婚禮和葬禮儀式。

(1)鄉村成人禮儀

在河曲的城鎮和農村,至今延續著一種傳統的儀式:當孩子12 歲時,舉行隆重的成年禮儀,即12 歲開鎖,從而標志成人。一根紅繩,兩個銅鎖,辟邪除瘟,意味“鎖住生命”也為“長命鎖”。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碰撞,現代成人禮儀比傳統的內容豐富多彩,不變的是,二人臺演出是永不缺席的節目。演出的曲目一般是《拜大年》、《掛紅燈》等一些喜慶的歌曲。

(2)鄉村婚嫁禮儀

河曲鄉村,地理封閉,婚禮是人生和家庭的大事,無論家庭條件如何,男方家都會請來二人臺為婚禮助興,有旺家族的象征。結婚必請二人臺來演出,二人臺始終是鬧“紅火”的象征,在娶親、回門等婚禮過程中,二人臺自始至終伴隨其中,一家結婚,全村歡樂。二人臺與婚禮融為一體,主家歡樂,村民同賀,一幅其樂融融的民俗畫?;槎Y儀式中保留了許多風俗,獨具特色。二人臺成為婚禮中的重要參與形式,演出內容如《拜大年》、《一對對鴛鴦水上漂》、《十對花》、《雙喜臨門》、《洞房》等。

三、傳承新路徑

十八大以來,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各族人民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出發點,“西口文化”也再一次走進大眾的視線,對于西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盡心盡力。

(一)非遺進景區常態化、普惠群眾

非遺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但非遺保護不是靜止不動的,非遺保護傳承需要活生生的,融入當代生活。如忻州市、河曲縣二人臺藝術團舉行送戲進景區活動,根據不同人群的喜好,上演小品《呼喚和平》和《鬧元宵》、《五哥放羊》、《走西口》等二人臺傳統小戲,《婆媳三代》、《雙喜臨門》等二人臺現代小戲,還有《掛紅燈》、《紅紅火火二人臺》、《蘭花花》等民歌二人臺精品對唱歌伴舞。演出劇目形式多樣,喜聞樂見,受到游客朋友們的高度贊賞。

(二)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加強文化建設,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根植于新時代的青少年心中,鼓勵青年人編創新劇目,讓文化創作扎根于河曲這篇熱土,生根發芽。

2013 年,中國保利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河曲民歌二人臺藝術團作為定點幫扶單位,以教育幫扶,提升文化軟實力,打造中國藝術文化名片。之后,在中國保利集團的幫扶下,開始了河曲二人臺的全國巡演之路,2014 年河曲民歌、二人臺開始在全國六十多家保利院線演出,并舉辦知識講座,河曲民歌和二人臺備受關注,進而讓二人臺越走越遠,也讓從事二人臺演出的演員充滿了自信,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喚醒幾代人的記憶。

(三)文旅融合

河曲作為漢族的邊疆地帶,特殊的地理形勢使這里成為華夏(漢)與戎狄(胡)民族錯綜交錯的歷史大舞臺。娘娘灘的傳說,說明自漢代以來這里就是邊疆的流放之地,形成晉文化之中邊緣文化的特征。明代長城是這里最突出的邊塞景觀,至今仍依稀可見一座座古長城烽火臺,或屹立、或俯身,不失當年古塞雄風。古代屯兵營寨林立于黃河沿岸,至今以“營、寨、堡”為名的村莊很多。

河曲于晉國開始,晉民族與戎狄族有文化、貿易、通婚等自然融合的活動,進入戰國,作為趙國疆域之外圍,與胡人進行大量滲透融合,經歷秦漢匈奴與漢民雜居,在唐末五代成為北方少數民族決戰千里的古戰場,明代以來,河曲邊地戰火不絕,萬歷年間筑起長城。正是由于數不清的征戰,使這里涌現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民族英雄楊家將。至今,這里的楊家寨、火山遺址都為后人留下許多金戈鐵馬的壯麗篇章。

(四)短視頻提升關注度

隨著智能化設備日益普及,看、拍短視頻,取代了昔日的娛樂方式。我們可以借抖音、快手受眾年輕化、移動化、碎片化、場景化、流量大的優勢,提升河曲二人臺及傳統文化的關注度。

非物質遺產文化河曲二人臺在當地情境中更真實,而隨手拍攝、隨時上傳,可以方便快捷的記錄與傳播。如今互聯網如此發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因為短視頻制作流程簡單,人人都能參與,能真實反應河曲二人臺的藝術情境,原汁原味地展現二人臺的文化語境,極大的豐富了河曲二人臺的表現力。相信長期的、海量的傳播,能逐漸提升傳統文化的關注度,配以適當的特效,能使傳統文化中的亮點更突出、更精彩,喚起人們情感共鳴,為人們帶來真、善、美的享受,同時讓河曲二人臺及非遺在傳播過程中新鮮而充滿活力,才能真正將傳統文化扎根于群眾內心,才能擁有真正的傳承價值。

四、結語

河曲二人臺是山西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曲融合了草原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常年的戰爭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雄渾的歷史足音,成就了二人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生存環境,也為后人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河曲二人臺的生態環境、演唱狀況、曲目流傳及文化產業化價值,對于我們在新時代下有效傳承河曲二人臺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猜你喜歡
河曲民歌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誰遠誰近?
藤縣水上民歌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河曲民歌合唱電子伴奏的研究
新時期河曲民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淺談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穿花衣 唱民歌
地質素描
——西藏河曲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