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數學課程標準(大綱)和教科書中的數學史

2021-11-19 05:23曹一鳴代欽
教育研究與評論 2021年4期
關鍵詞:數學史教科書中學數學

曹一鳴 代欽

摘要:數學史是中學數學教學內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數學史融入數學課程,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發展的歷史,感悟數學家的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和思維方式。不同時期的數學課程標準(大綱)和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參照歷史分期,分別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每個階段的中學數學課程標準(大綱)和教科書中數學史的內容、呈現方式和要求等。

關鍵詞:數學史;中學數學;課程標準;教科書

代欽老師為本文通訊作者。

研究數學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為了數學教育。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載體,將數學史融入數學課程,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發展的歷史、感悟數學家的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和思維方式。

數學教科書是數學課程標準(大綱)的重要載體,不同時期的數學課程標準(大綱)和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對數學課程標準(大綱)和教科書中數學史的要求和具體呈現進行梳理與分析,有助于充分發揮數學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進數學教育的發展。本文依照時間主線分四個階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中學數學課程標準(大綱)和教科書中數學史的內容、呈現方式和要求等進行梳理,期盼讀者能對此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一、第一階段:1966年前

(一)教學大綱中的數學史

1950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數學精簡綱要(草案)》,供全國中學數學教學參考。草案認為:“應該教授一點數學史,它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愛國的情緒,而且數學史料本身也是數學的一部分?!?/p>

1952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注意“數學在文化史上的巨大價值,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在祖國建設上的實際應用。因此,對于講授數學歷史的知識要有足夠的注意,特別是在講解我國、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優秀數學家的貢獻和作用上”③④⑤。并具體提到:在講到“勾股弦定理”時,應當指出這個定理是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發現了的(所以我們稱它為“勾股弦定理”,不稱畢氏定理);在講到“圓周率”時,應當指出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的偉大貢獻;在講到“二項展開式的系數”時,應當指出宋朝賈憲、楊輝等的巨大成績;在講到“質數”時,應當指出我國現代數學家華羅庚的著作在世界科學上的重要地位;在講到“平行線和直線的理論”時,應當指出除了在學校里所學習的歐幾里得幾何外,還有非歐幾里得幾何,而且非歐幾里得幾何中有一種是由著名的俄羅斯科學家洛巴尺夫斯基

1954年的《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草案)》將“洛巴尺夫斯基”改為“羅巴切夫斯基”。所創造的(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為洛巴尺夫斯基幾何學);在講到“數的概念的發展”時,應當指出俄羅斯數學家契比什夫和蘇維埃數學家關于數的理論方面的著作在世界科學上有偉大的意義。

1954年10月和1956年5月,教育部分別對1952年的大綱進行了修訂,先后頒布了這兩次的大綱修訂草案和《高級中學制圖教學大綱(草案)》(1956),提出“必須使學生注意到數學在文化史上的巨大價值”“要充分注意交給學生數學的歷史知識,特別要介紹關于我國優秀數學家的生活和成就”等意見。

1960年,教育部送呈《關于修訂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和編寫中、小學數學通用教材的請示報告》,指出: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提高中、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要求和初中算術下放后的變化情況,需要重新修訂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和編寫中、小學數學通用教材。

(二)數學教科書中的數學史

1951年秋季開學前,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數學精簡綱要(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學數學精簡課本。這是全國第一套通用的中學數學教科書。這套通用的中學數學精簡教科書,起到了統一全國中學數學教材的歷史作用,結束了全國教材不統一的局面。

1952年版的《初級中學課本·代數》包括代數符號與計算順序的歷史、正負數及其四則運算等內容。1952年版的《高級中學課本·代數》介紹了印度太子西拉謨獎勵軍棋發明家的故事(腳注形式)、分數指數和負指數的發明者、納氏(納皮爾)對數(腳注形式)。

1954年和1956年先后頒布的《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草案)》是中學數學教科書改編的重要依據。從1954年起,根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對1952年秋使用的中學數學教科書進行了改編。這套中學數學課本的初中部分包括《初級中學課本·算術》(上、下冊)、《初級中學課本·代數》(上、下冊)和《初級中學課本·平面幾何》(全一冊)等。這套初中數學教科書十分注重數學史。1955年版的《高級中學課本·平面幾何》(一、二冊)介紹了豐富的數學史內容,如亞幾默德的故事及其公理、《周髀算經》、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徽所著的《海島算經》和勾股定理的兩種中國證法、黃金分割比的應用歷史、我國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卷五中的“有已知三邊求三角形的面積問題”、祖沖之及圓周率的歷史等。1956年版的《高級中學課本·代數》(第一冊)強調,我國古代學者很早就知道了乘方的方法、二次和二次以上的方程,如《九章算術》中的記載。1957年版的《高級中學課本·代數》(第一冊)介紹,我國《周髀算經》很早就提到了等差數列,并給出4道相關題目。1957年版的《高級中學課本·代數》(第三冊)介紹了楊輝在《詳解九章算法》中給出的二項式系數表、隸美弗及其定理、余數定理(斐蜀定理)及數學家斐蜀、高斯及代數基本定理(高斯定理)。

1959年秋季,這套改編課本開始為一套暫用課本所代替。暫用課本中的多數課本是這套改編課本的重新分冊、小修訂本,少數是它的改編本。新課本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集體主義精神。平面幾何部分,也在學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結合教材的內容,介紹了一些數學歷史的知識,特別是蘇聯和我國的優秀數學家的偉大貢獻。

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級中學課本·代數》(暫用本)第二分冊。課本共四章,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有多道應用題選自我國古算書。比如,第79頁第4題,選自明朝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統宗》(1592)卷十。原題是:今有米換布七匹,多四斗,換九匹,適足,問米、布價各若干。答曰:米一石八斗,布匹價米二斗。

原題是:良馬日行二百四十里,駑馬日行一百五十里。駑馬先行一十二日,問良馬幾何日追及之。答曰:二十日。

二、第二階段:1966—1976年

“文革”期間,教育部削減了大量的數學基礎課程,大大降低了中學數學知識水平,造成了數學教育的大倒退。1968年開始復課,學制縮短,課程減少,教學內容要求突出政治、聯系實際、少而精,教材由各地自編供應。這期間,各地所編教科書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精簡型,即將1963年的課本加以精簡并增加一些實際的應用;二是實用型,即城市以聯系工業生產的計算、繪圖、測量等為主,農村以珠算、會計、測量等為主;三是介于以上二者之間的中間型。這些數學教科書中的數學史內容較少,主要是一些中國數學史內容。

三、第三階段:1978—1999年

(一)教學大綱中的數學史

這個時期共頒布了8份教學大綱:1978年2月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80年5月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第2版),1982年的《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1987年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1988年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初審稿)》,1990年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本)》,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

1978年以后,教學大綱中也開始提出滲透數學史的要求。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首先針對高中二年級階段復數教學內容提出“了解數的概念的發展”;而后,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第2版)以及1982年的《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強調“了解數的概念的擴展”。1983年《關于頒發高中數學、物理、化學三科兩種要求的教學綱要的通知》附件中提出了“高中數學教學綱要(草案)”,其中也包含了“數的概念的發展”的復數教學基本要求。陸續修訂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均有相關要求。

1987年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1990年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本)》以及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在“教學要求”中均提出應注意“介紹我國古今數學成就”②③④。

1988年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初審稿)》,在代數部分提出“結合數的發展史和我國古代數學家對π的研究,激勵學生科學探求的精神、激發他們愛國主義的精神”,并且,在幾何部分也加入了對數學史的要求。比如,“通過有關的幾何史料(如勾股定理、圓周率)的介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毒€段、角》一節,還要求“通過幾何簡史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幾何知識來源于實踐的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為什么要學習幾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熱情”。

1990年修訂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本)》的初中階段以及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與1988年版的教學大綱要求一致。

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還增加了“利用有關的代數史料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在三角形部分要求“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關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在“總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中指出,要“了解引入復數概念的必要性;在數學任意選修課里,可選學有關數學應用、拓寬知識面、數學歷史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如數學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增長率的模型及其應用、數學在計算機中的應用、簡單的最優化問題、矩陣知識簡介、組合數學初步、《九章算術》的光輝成就等”;并且,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部分提出了“介紹我國古今的數學成就”的要求。

(二)數學教科書中的數學史

這一時期的數學教科書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數學史的內容進行了編排。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數學課本(以下簡稱為“人教版教科書”)中的數學史內容,與1966年的教科書相比較少。在1979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高中課本·數學》第二、三、四冊中,有“古代數學家祖暅在公元5世紀證明了球體積公式”以及數學家歐勒、德·莫干、拉格朗日、牛頓和萊布尼茨等的相關內容。1981年版的《六年制重點中學高中數學課本(試用本)·立體幾何》(甲種本)及1983年的乙種本中,有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暅的介紹,并指出:歐洲直到17世紀,才由意大利的卡發雷利提出“兩個等高的立體,如在等高處的截面積恒相等,則體積相等”的原理。

從1990年至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中學數學實驗教材》,代數、幾何分科編排,供義務教育六三制初中使用。其中,幾何教科書在證明勾股定理前,介紹了我國古代研究幾何的一種重要方法——演段法(這是我國古代在數學方面的一項重大成就)。教科書中的“讀一讀”及配套的課外讀物叢書均適當地介紹了國內外的相關數學史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試驗課本(內地版)》是受國家教育委員會委托,由四川省教育工作委員會與西南師范大學(現西南大學)合作編寫的,分代數和幾何兩部分,共7冊(代數第1冊分為上下冊)。其中,每節有“學習要求”,每章有“自我小結”“自測題”,選編了融歷史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閱讀材料”,設有《想一想》《注意》《為什么》《觀察》等欄目。

四、第四階段:2000—2020年

(一)課程標準中的數學史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

2000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同樣延續了1992年的“試用稿”對代數和幾何部分涉及的數學史的要求,指出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要視條件許可注意闡明數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并經常介紹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古今數學成就?!?/p>

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2000年的教學大綱相比,該版課程標準中關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目標都有較大變化。同時,還增加了大量的輔助材料,如數學史背景知識、數學家的介紹、數學的應用;在對教科書的編寫上,強調“介紹有關的數學背景知識”等。

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版課標”),同樣說明了“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2011版課標明確提出了數學史的教學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當積極開發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學校應充分利用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科技館等,尋找合適的學習素材,如學生感興趣的自然現象、工程技術、歷史事件、社會問題、數學史與數學家的故事和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等?!蓖瑫r,2011版課標還指出了作為學習素材的數學史的教學價值: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其中的“教材編寫建議”較為明確地指出了需要在教科書中滲透的數學文化內容,要求教科書“適時地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包括數學在自然與社會中的應用,以及數學發展史的有關材料”?!皵祵W發展史”被確定為數學文化滲透的一部分,并專門舉例闡明了數學文化素材選取,可以是“介紹《九章算術》、珠算、《幾何原本》、機器證明、黃金分割、CT技術、布豐投針等”。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

在1996年“試驗版”的基礎上,2000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都增加了“了解微積分、微積分學建立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的要求,并且指出“教學中要注意闡明數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使學生了解我國和世界各國的古今數學成就”,“認識數學的文化內涵”。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強調要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并將其作為十大基本理念之一:“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程應適當反映數學的歷史、應用和發展趨勢,數學對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數學的社會需求,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數學科學的思想體系,數學的美學價值,數學家的創新精神。數學課程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為此,高中數學課程提倡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并在適當的內容中提出對‘數學文化的學習要求,設立‘數學史選講等專題?!边@是我國第一次明確將數學史、數學文化作為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

并且,該版課程標準對“數學史選講”基于課標要求,各版教科書均編寫了《數學史選講》分冊,不盡相同,各有特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生動、豐富的事例,了解數學發展過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與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數學產生與發展的過程,體會數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感受數學家的嚴謹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完成一個學習總結報告。對數學發展的歷史軌跡、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寫出自己的研究報告?!绷硗?,《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還在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安排了“數學文化”板塊(是唯一不單獨授課或組織活動的教學內容),并在“教材編寫建議”中強調要“體現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索”和“滲透數學文化,體現人文精神”??傮w而言,《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中與數學文化相關的選題共有19個,其中最明顯的是“數的產生與發展”“拓撲學的產生”等4個。

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做了很大的改動,首次明確了數學文化的概念,結束了關于數學文化內涵的爭議,并明確指出:數學文化要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所體現。教科書中應當融入數學文化,“可以適當地介紹數學和科學研究的成果,開拓學生的數學眼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要在相應課程內容的地方給出數學文化的提示,并注意與時俱進,體現教育的時代性。教科書編寫者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發揚民族文化自豪感。

在選修課程的C類課程中,“邏輯推理初步”專題內容包含了“公理化思想”要求:“通過數學史和其他領域的典型事例,了解數學公理化的含義,了解公理體系的獨立性、相容性、完備性……體會公理化思想的意義和價值?!备戒浀陌咐?0“復數的引入”中指出,“在數學史上,虛數以及復數概念的引入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其中充滿著數學家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不屈不撓、精益求精的精神。由此,在復數概念的教學中,可以適當介紹歷史發生發展過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文化和精神,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復數的概念和意義”。案例18“楊輝三角”中要求,“通過楊輝三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成就,體會其中的數學文化”。

新課標還指出:“如何將數學史融入中小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數學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發生發展過程,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數學史在數學課堂中的融入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相關的網絡資源也十分豐富,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資料和教學方式?!?/p>

(二)數學教科書中的數學史

數學史主要以數學課本、數學讀本、選修課程和專題研究等形式呈現在數學課程中?,F行教科書中的數學史素材遍布在正文、例題、習題與閱讀材料等各種內容中,或以數學趣題引入新的內容,或插入某位數學家的畫像并簡介其生平,或在正文之后附加一則閱讀材料。

1.初中教科書。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史成為數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編寫的人教版初中數學教科書,其幾何部分的第二冊“軸對稱”“中心對稱”兩種作業包括了觀察、比較、發現、猜想、實驗、作(畫)圖等各種要求,還編進了15幅插圖,其中南京中山陵和河南登封觀星臺的照片是第一次進入中學數學教科書。這也是人教版初中數學教科書繼插入某些數學史料之后,將數學與文化聯系在一起的進一步體現。修訂后的教科書增加了數學史料,注重數學史知識的呈現。

其代數部分的第二冊增加了一篇“讀一讀”,簡單介紹了發現無理數的數學史。這一材料不僅解釋了2為什么不是有理數,而且批判了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能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的信條,揭示了無理數的發現被譽為數學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數學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學生通過閱讀中外數學史料,還能夠對數學這一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數學教科書,以“生活·數學”和“活動·思考”為主線展開課程內容。教材在《閱讀》欄目中,也介紹了一些數學史料和知識性的內容。

青島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數學教科書,相比于以前的教科書及部分其他版本的教科書,突出了數學史料的補充,并以多種形式增加了數學閱讀資料,提升了數學的趣味性。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數學教科書,也適當地介紹了數學內容的背景知識與數學史料,將背景材料與數學內容融為一體。

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數學教科書,安排了“數學史話”內容,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2005年出版的人教版初中數學教科書,數學史內容的安排如下:

首先,以“閱讀與思考”的形式呈現數學史。如九年級上冊《二次根式》一章的“閱讀與思考”內容為“海倫—秦九韶公式”。其次,以“古代數學問題、歷史上的數學名題”的形式融入數學史。教科書多是以現代白話文的形式呈現古代數學問題,并附上古代文言文的歷史原題,部分習題甚至介紹了問題出處,展示了著作圖片。如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一章習題17.1的“綜合運用”的第10題即為《九章算術》中的“引葭赴岸”問題。另外,以小的“專題片段”的形式呈現數學史。教科書多是在有關知識內容旁邊以框架的形式,對某些內容及符號的歷史做簡短介紹。再次,在“章前語”中提及數學史。章前語中的數學史相對簡略,主要是為了說明本章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所涉及的史料不完整。如九年級上冊《圓》一章的章前語,就有笛卡爾對圓的贊美。最后,在具體教學內容中融入數學史?;旧隙际峭ㄟ^簡單的史料作為引入新知識的問題情境。如七年級上冊第98頁中利用“紙莎草文書”中的一個著名問題引入“系數為分數的一元一次方程”。

2013年出版的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編寫的人教版初中數學教科書,在各冊書中都涉及數學史內容,各欄目中數學史的分布情況主要涉及“章節前言”“例題”“課后習題”“邊框”“正文”“閱讀與思考”以及其他(包括“數學活動”“觀察與猜想”“實驗與探究”“信息技術應用”等)。應用數學史最多的欄目是《閱讀與思考》,均采用較長的篇幅介紹與所在章節相關的數學史內容。同時,教科書還利用邊框來設置相關的數學小史。從內容分布來看,初中數學教科書中既有古代數學史,也有近現代數學史;既有外國數學史,也有中國數學史。

2.高中教科書。

根據啟動于2004年的高中課程改革的進展需要,截至2009年,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共有6套,分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等機構出版發行。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數學教科書為例,介紹數學史在教科書中的運用情況。

2004年的人教版高中數學教科書,分為A、B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教科書中的數學史,主要以小的“專題片段”的形式呈現。這些“專題片段”多是在有關知識內容旁邊以框架的形式,對某些內容及符號的歷史做簡短介紹。如必修2中對于“公理化方法”的簡短解釋。另外,《閱讀與思考》欄目均用較長的篇幅介紹了有關內容的發展歷史。除了這兩種形式之外,人教版高中數學教科書還有以下五種呈現數學史料的方式。一是數學家頭像及生平介紹。二是“章前語”中的數學史料。這些史料相對簡略,主要是為了說明本章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如必修2第三章《直線與方程》的“章前語”簡單地羅列了解析幾何的發展歷史。三是在正文內容中融入數學史料。通過簡單的史料作為引入新知識的問題情境。如必修5中以高斯計算“1+2+3+…+100”的故事引入“等差數列前n項和”。四是以案例的形式融入數學史料,即直接以數學史料作為學習案例。如必修3第37頁的“秦九韶算法”。五是以例題的形式融入數學史料。這是數學史料融入教材的一種簡單而實用的好方式,即將數學發展史上的名題直接作為例題、習題使用,如必修3中對于“更相減損術”的應用。

此外,這兩個版本的教科書還增加了“數學史選講”等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介紹數學思想的專題;介紹數學家科學探索精神的專題。

2019年出版的按照《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編寫的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教科書,共編排了60多處數學史料,并且在各冊中的分布較為均衡。從知識主題分布看,在必修教科書中呈現數學史的次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函數、幾何、代數、概率與統計、預備知識;從欄目分布看,《章前語》和《閱讀與思考》中有一定數量的數學史內容。

五、結語

數學史的融入,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的育人作用。每一個發展階段,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對融入數學史教學目標要求的表述以及教科書對有關內容的呈現有所不同,反映了社會發展對數學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整體而言,在教科書的數學史內容中,中國數學史內容所占比例較大。從內容分類看,包括歷史上的數學成就、著名數學家、著名的數學命題、數學名著中的典型題目、數學的應用、數學故事等。從分布情況看,分布于章節開頭、正文、腳注或旁注、習題、《閱讀與思考》欄目等。從表述方式看,均采用通俗化和趣味化的形式,避免了學術型表述的抽象和生澀。

(曹一鳴,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京師數學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數學會數學教育分會常務副理事長,數學史分會副理事長,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首批“國培”專家,教育部師范專業認證專家,TheResearchJournalofMathematicsandTechnology執行主編。在《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課程·教材·教法》《數學教育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

代欽,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內蒙古自治區高校教學名師、內蒙古自治區十大藏書家、第七屆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會秘書長、教育部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數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數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首都師范大學兼職研究員、日本外務省國際交流基金會日本研究部高級訪問學者、日本廣島大學客座教授、青海師范大學客座教授、香港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數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數學教育學報》編委、《數學通報》編委。獨立出版專著和大學教材10余部,合作出版著作10余部,國內外獨立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00余篇。)

猜你喜歡
數學史教科書中學數學
高中數學課堂中數學史教學的理論研究
打麥
藏起來的教科書
藏起來的教科書
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四種運用方式
中學數學競賽數列求和的探究
中學數學競賽數列求和的探究
數學史對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重要性
構造法在中學數學中的應用
藏起來的教科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