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壓訓練干預對受試者知覺反應的影響

2021-11-22 06:21楊依順張春志
運動精品 2021年5期
關鍵詞:運動量血流受試者

楊依順 周 睿 張春志

加壓訓練干預對受試者知覺反應的影響

楊依順 周 睿 張春志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運用系統綜述的方法來整合加壓訓練對受試者知覺反應的干預效果,研究發現:(1)人體對限制壓力和運動量會產生心理適應,知覺反應不太可能成為應用較高壓力的限制因素。(2)交叉加壓模式比單或雙側加壓模式產生更大的知覺反應和不適程度。(3)上半身和下半身加壓后產生的知覺反應是不同的,可能是因為上半身和下半身知覺反應的影響因素不同。(4)持續低負荷BFR(C-BFR)和間歇低負荷BFR(I-BFR)產生相似的知覺反應。

加壓訓練;血流限制訓練;KAATSU;知覺反應;RPE

加壓訓練又稱血流限制訓練或KAATSU訓練,起源于日本,是一種通過加壓造成肢體遠端肌肉缺血,從而以相對較小的運動強度刺激肌肉生長、提高肌肉適能的一種新型訓練方法,加壓裝置一般為氣動袖帶或彈性繃帶,對肢體的上肢和下肢最近端進行加壓,靜脈血流閉塞同時,動脈血流部分堵塞,以提高訓練效果[1]。目前就該訓練法促使骨骼肌產生適應性變化的相關機制已被廣泛研究,在競技體育領域,我國將 BFRT(加壓訓練)作為備戰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科技助力過程中的一種新方法進行推廣和應用,由于政府的支持和商家的助推,該訓練方法在我國日益火爆,然而大家對不同相對壓力或不同運動方案下的知覺反應卻知之甚少[2],對限制壓力等重要因素的選擇缺乏科學的認識。國外研究認為,采用自感勞累RPE和不適等級評分這兩個指標來量化不同相對壓力下的知覺反應差異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設計運動方案時,除了要考慮生理反應,運動的知覺反應也是不容小覷的,個體感知反應可能決定參與者是否能夠堅持運動,RPE和不適水平較低的運動方案更適合被禁止參加高負荷運動的人群,對其科學化訓練大有裨益[3]。本文系統綜述了近年來國外關于加壓訓練對受試者知覺反應干預效果的相關研究,對目前該方向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旨在為加壓訓練的應用與普及提供翔實的理論依據。

1 受試者對加壓訓練的心理適應

盡管加壓訓練在力量增長和維度增加方面有突出的優勢,被廣大受試者所追捧,但是已有研究證明,抗阻訓練與BFR聯合可以提高感知運動(自感勞累程度RPE和不適評分RPP)。Jessee等(2017)研究發現當在非常低的負荷條件下進行BFR訓練,增加負荷和施加更高的相對壓力,心血管和知覺反應程度會增加[4]。盡管過度的知覺反應不利于受試者堅持長時間的運動,但隨著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有觀點支持知覺反應不太可能成為應用更高相對壓力的限制因素,在訓練過程中,受試者沒有因忍受不了肌肉刺激而終止運動,而是產生了心理適應現象,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加壓訓練的知覺反應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可能與加壓時間、限制壓力和間歇與持續加壓模式等因素有關。

1.1 限制壓力與知覺反應的關聯性

限制壓力是影響血流限制訓練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廣大學者一直在尋找限制壓力的量化指標和安全有效的壓力區間。從查到的文獻中發現,限制相對壓力的使用范圍在10%~90%AOP(動脈閉塞壓力),相對壓力指標比絕對壓力指標更符合個體情況,確保每個個體受到的肌肉刺激相同。近年來,國外學者Loenneke 等(2016)發現在30%1RM條件下,知覺反應(自感勞累程度RPE和不適等級評分)確實會有所增加,但仍然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范圍內,并得出結論,知覺反應不太可能成為應用較高壓力的限制因素[5]。Smith等(2017)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在受傷運動員的康復案例中,進行膝關節伸展運動(不結合抗阻訓練),發現增大限制壓力,知覺反應也會增加,但在可容忍范圍[6]。Curty等(2017)發現加壓訓練可以減輕運動引起的肌肉損傷,而不會造成知覺和心血管負荷過重[7]。從這些研究中看出,知覺反應處在一個可忍受范圍內,受試者可能會產生心理適應,筆者認為在這個心理適應的壓力區間內實施運動方案會更科學。

1.2 運動量與知覺反應的關聯性

Loenneke等(2014)研究人員,招募了45名男性參與實驗,按照不同運動強度RM、不同動脈閉塞壓AOP進行分組,來探究不同運動負荷、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條件下的知覺反應,最大重復次數RM范圍:0%、20%、30%、70%,動脈閉塞壓AOP范圍:0%、40%、50%、60%。研究發現在血流受限的情況下,改變運動負荷似乎比改變壓力更能影響RPE和不適程度[8]。Stanford等(2020)的研究發現下半身血流受限的情況下,RPE似乎不受限制壓力(0%、40%、80%AOP)的影響[9]。也就是說,與限制壓力相比,運動負荷與RPE和不適程度的關系更密切。運動量是組成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從運動量的角度來說,在加壓訓練中,總完成的重復次數與RPE峰值和不適峰值沒有關系,在一些慢性訓練項目中,知覺不適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Mattocks等(2019)也發現在15%1RM條件下,經過8周的血流限制訓練,機體的RPE和不適程度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隨著運動量的增加,非但不會出現急性知覺反應,RPE和不適程度還會逐漸減少,因此認為在加壓訓練中,受試者對運動量產生了心理適應[10]。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不必過度擔心我們的血流限制方案由于運動量太大使人體產生難以忍受的知覺體驗。

綜上所述,盡管有足夠的研究證明,施加更高的相對壓力和增加運動負荷,心血管和知覺反應程度會增加。但是最新研究發現,知覺反應和限制壓力之間并不只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在一定限制壓力條件下,知覺反應不太可能成為應用較高壓力的限制因素,受試者對限制壓力可能會產生心理適應。并且隨著運動量的增加,受試者對運動量產生了心理適應,RPE和不適程度會逐漸減少。最重要的是,研究發現,與限制壓力相比,運動負荷與RPE和不適程度的關系更密切,在制定運動方案時,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

2 不同加壓模式的知覺差異

2.1 單雙側與交替加壓模式

李世豪(2020)將單側抗阻訓練與加壓訓練相結合,旨在為籃球專項學生力量訓練提供一些參考建議。他采用加壓保加利亞單腿蹲,50%1RM,一共5組,每組6次,間歇150s加壓強度是150mmHg,干預周期是6周,每周3次訓練,發現加壓單腿蹲在籃球專項學生下肢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中體現出相比深蹲和單腿蹲顯著的高效性,然而此研究并未涉及單側加壓后的知覺反應[11]?;谘飨拗平Y合步行(BFR-W)正越來越多地用于有氧和力量訓練,Timothy等(2019)采用BFR-W訓練對優勢腿進行干預,研究發現受試者步態時空參數發生微小變化,這一變化有可能會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風險[12],此研究也并未涉及單側加壓后的知覺反應。后來Stanford等(2020)研究了單側、雙側、交替加壓條件下的知覺反應差異,實驗對象為20個健康人群,30%1RM的運動強度,限制方案為40%AOP,研究發現交替加壓模式比單或雙側加壓模式產生更大的知覺反應和不適程度,也會產生更大的心血管反應[9],所以建議有心血管風險的人可以選擇單側或雙側加壓方案,而不是交替加壓方案,這樣既降低了風險,又使知覺反應在可忍受范圍之內。

2.2 上下半身知覺差異

Mattocks等(2019)比較了加壓訓練后上半身和下半身的知覺反應差異,15%1RM運動強度,袖帶臂寬5cm,腿寬8cm,充氣至個人靜止動脈閉塞壓的40%或80%,干預周期是8周,隨著時間的推移,血流得到反復限制,可能會反過來抑制知覺反應,由于運動負荷沒有增加,相對運動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所以知覺反應和不適程度減弱[10]。研究還發現針對BFR訓練,受試者上半身和下半身產生的知覺反應(RPE和不適等級評分P<0.05)存在明顯差異,可能是因為上半身和下半身知覺反應的影響因素不同,但目前相關研究較少,建議在以后的研究中去證實這些影響因素的差異及其劑量效應。

2.3 持續和間歇加壓模式的知覺反應

在血流限制訓練相關研究中,袖帶在運動期間的使用可分為間歇性使用(運動間歇期間解除壓力)和持續性使用(運動間歇期間不解除壓力)兩類,間歇和持續加壓條件下的知覺反應一直是倍受廣大學者關注,由于主觀感知影響參與者對培訓的態度,并最終影響運動動機和堅持時間,兩者應該與限制方案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同等重要。因此,作為一種真正的運動選擇——尤其是在特殊人群中——BFRT在心理上也應該有良好的耐受性。雖然已有很多研究證明BFRT會產生明顯的知覺反應,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學者研究這些知覺反應是否可以通過持續的練習減弱。Juan等(2016)發現連續進行BFRT后,知覺反應減弱,這表明在血流受限訓練中,體力消耗和肌肉疼痛的主觀感知存在適應性和可塑性,整體呈現先產生明顯知覺不適,然后隨著持續時間有所減弱,最終導致中等程度的努力和疼痛,這些結果表明低負荷血流限制是一種可行的訓練方法,而且不應該只限制于滿足高強度訓練需要的人群,也可以成為康復人群和老年受試者的運動方式[13]。Freitas等(2019)為了確定在休息期間釋放袖口壓力對BFR抗阻運動相關的知覺反應衰減的影響,設計了一項隨機對照實驗,來研究持續低負荷BFR(C-BFR)和間歇低負荷BFR(I-BFR)之間的知覺反應差異,將14名健康男性分為兩組,進行加壓訓練,每次訓練前后使用心理測量量表對知覺反應RPE和不適進行評估,該研究發現休息期間釋放袖帶壓力似乎不會減弱對運動的知覺反應,也就是說,持續低負荷BFR(C-BFR)和間歇低負荷BFR(I-BFR)產生相同的知覺反應,比無BFR的低負荷抗阻運動(LI)的知覺反應大,比傳統高負荷抗阻運動(HI)的知覺反應要低,為BFR代替傳統高強度訓練提供了前提條件[14]。

綜上所述,交叉加壓模式比單或雙側加壓模式產生更大的知覺反應和不適程度,也會產生更大的心血管反應,這將對我們規避相關風險有所啟示。此外,研究表明對于BFR訓練,雖然受試者上半身和下半身產生的知覺反應是不同的,但是持續低負荷BFR(C-BFR)和間歇低負荷BFR(I-BFR)卻產生相同的知覺反應,比LI大,比HI低,進一步支持BFR代替傳統高強度訓練的提法。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最新研究發現,一定條件下,人體對限制壓力和運動量會產生心理適應,知覺反應不太可能成為應用較高壓力的限制因素,也不必過度擔心我們的限制方案由于運動量太大使人體產生難以忍受的知覺體驗。

3.1.2交叉加壓模式比單或雙側加壓模式產生更大的知覺反應和不適程度,也會產生更大的心血管反應。

3.1.3針對BFR訓練,受試者上半身和下半身產生的知覺反應是不同的,可能是因為上半身和下半身知覺反應的影響因素不同。

3.1.4持續低負荷BFR(C-BFR)和間歇低負荷BFR(I-BFR)產生相似的知覺反應,比無BFR的低負荷抗阻運動的知覺反應大,比傳統高負荷抗阻運動的知覺反應要低。

3.2 建議

在加壓訓練中,一方面,我們可以找到產生最大心理適應的限制方案,使受試者產生最大訓練效益。另一方面,采用單或雙側加壓模式可以相對減少運動風險。此外,由于上半身和下半身知覺反應的影響因素可能存在差異,而且目前相關研究較少,建議在以后的研究中去證實這些影響因素的差異及其劑量效應。

[1]魏佳,李博,楊威,等.血流限制訓練的應用效果與作用機制[J].體育科學,2019(39):73-82.

[2]Jeremy P. Loenneke,Daeyeol Kim,J. Grant Mouser,et al. Are there perceptual differences to varying levels of blood flow restriction?[J].Physiology & Behavior,2016(157).

[3]Loenneke Jeremy P,Kim Daeyeol,Fahs Christopher A,et al. The effects of resistance exercise with and without different degrees of blood-flow restriction on perceptual respons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5,33(14).

[4]Matthew B Jessee, Scott J Dankel, Samuel L Buckner,et al.The Cardiovascular and Perceptual Response to Very Low Load Blood Flow Restricted Exerci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7,38(8):597-603.

[5]P. Smith,M. Azzawi,B. Stirling,et al. The acute physiological and perceptual responses to blood-flow restriction applied during un-resisted knee exercise: a potential treatment adjunct for physiotherapists[J]. Physiotherapy,2017(103).

[6]Victor M. Curty,Alexandre B. Melo,Leonardo C. Caldas,et al. Blood flow restriction attenuates eccentric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without perceptual and cardiovascular overload[J].Clinical Physiology and Functional Imaging,2018,38(3).

[7]Loenneke Jeremy P,Kim Daeyeol,Fahs Christopher A,et al. The effects of resistance exercise with and without different degrees of blood-flow restriction on perceptual respons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5,33(14).

[8]Daphney M. Stanford,Joonsun Park,Raymond Jones,et al. Acut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unilateral, bilateral, and alternating resistance exercise with blood flow restri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20,120(8).

[9]Mattocks Kevin T,Mouser J Grant,Jessee Matthew B,et al. Perceptual changes to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with and without blood flow restriction.[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9,37(16).

[10]李世豪.單側加壓抗阻訓練對籃球專項學生下肢力量的影響[D].武漢體育學院,2020.

[11]Faras Timothy John,Laporte Michael David,Sandoval Remi,et al. The effect of unilateral blood flow restriction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gait parameters.[J].Heliyon,2019,5(1).

[12]Juan Martín-Hernández,Jorge Ruiz-Aguado,Juan Azael Herrero,et al. Adaptation of perceptual responses to low load 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6.

[14]Eduardo D.S. Freitas,Ryan M. Miller,Aaron D. Heishman,et al. Perceptual responses to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blood flow restriction exerci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hysiology &

Behavior,2019(212).

On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Pressure Training on Subjects' Perceptual Response

YANG Yishun, etal.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 Heilongjiang, China)

楊依順(1996—),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猜你喜歡
運動量血流受試者
淺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藥物Ⅰ期臨床試驗受試者的護理
體外反搏對于狹窄動脈內血流動力學環境影響的高精度計算機仿真研究
微血流成像能準確鑒別和診斷膽囊息肉樣病變
大樹的日常
運動量
基于系統論SPO模型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干預實踐
每天基本運動量:走4000步
激光多普勒血流儀用于檢測牙髓血流的比較研究
適度懲罰讓人進步
重要的事為什么要說三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