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國際視野 探索資歷框架建設的中國模式
——《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研究》述評

2021-11-23 22:54
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資歷終身教育學分

白 然

(1.河北師范大學,石家莊 050024;2.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面對互聯網時代知識經濟社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為社會每一個成員提供終身學習機會,已經成為全球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共識?;ヂ摼W技術的發展讓學習形式變得更加多元,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逐漸成為終身學習的主流。知識經濟社會以及互聯網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資歷框架的誕生,資歷框架是反映各類學習成果的等級和通用標準體系,可以打通各級各類教育之間、教育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壁壘,建立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之間認證制度的銜接[1]。資歷框架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 世紀80年代中期,而自2013年開始,亞歐教育部長會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等共同推動資歷框架全球化發展。截至2019年底,全球資歷框架的發展規模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建立和采用資歷框架的國家總數已多達161 個,并建成了7 個跨國區域資歷參照框架,為126 個國家實現跨國區域資歷對接和學分互認提供了參照標準[2]。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歷框架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國策。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制定國家資歷框架,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級別學分轉換互認”[3]。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健全和完善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4]。資歷框架建設是我國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我國教育全球化的基礎性制度。201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150 個國家批準,出臺了《承認高等教育相關資歷全球公約》(以下簡稱《全球公約》),這是聯合國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范圍高等教育條約[5]。我國資歷框架建設是我國加入《全球公約》的準備,也是實現我國資歷全球互容互通、做強中國教育品牌的基礎。

2014年,張偉遠教授帶領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撰寫了《構建終身教育立交橋:國際的發展和比較》專著,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并在2015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2020年,張偉遠教授在北京師范大學和其博士生謝青松合著的《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研究》,是資歷框架研究領域又一本杰出學術著作。

張偉遠教授是我國終身教育資歷框架建設的倡導者、推動者和引領者。在2013年由香港教育局舉辦的資歷框架國際研討會中,首次開設和主持中國內地資歷框架論壇專場。2013年,為《中國遠程教育》雜志開設和主持“資歷框架”專欄。2014年,促成香港教育局和北京開放大學聯合開發“電子商務行業能力標準”,該標準是我國內地第一個行業資歷等級標準。2015年,促成國家開放大學和香港教育局合作,在內地首次舉辦以資歷框架為主題的圓桌會議。2019年,應邀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區域和國家資歷框架”課題,完成《全球區域和國家資歷框架目錄》中國案例部分。2019年開始,張教授帶領團隊先后參與教育部的職業教育資歷框架和高等教育資歷框架課題,完成《國家資歷框架等級標準》《國家資歷框架等級標準使用手冊》起草工作,并先后為國家開放大學、廣東省、重慶市、江蘇省等地的資歷框架建設提供指導和咨詢。

《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研究》一書立足于資歷框架全球發展的國際趨勢和我國終身學習制度體系建立需求,在系統梳理和分析國內外資歷框架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資歷框架的概念界定、重大意義、理論基礎、系統模式、技術路徑、實踐運作等關鍵問題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為我國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出了有益的發展建議。通過這本理論性與可讀性并重,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特色的學術著作,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到作者對資歷框架研究和終身教育領域的學術貢獻,還能體悟到其嚴謹求實的研究風格和篤學敏行的研究態度。

一、概念解析,確立資歷框架的基礎性地位

對資歷框架領域相關術語的明確界定,是建立研究領域的根基和推動實踐發展的基礎?!百Y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等術語已屢見于我國政策文本,但因其在實踐上的復雜性和功能的密切關聯性,致使學術領域和實踐領域常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和概念間的混淆。該書首先對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三個關鍵術語進行了概念上的澄清。

終身學習強調學習階段的連貫性、學習場所的廣泛性和學習方式的多元性。對學習者在不同階段、不同場所、以不同學習方式獲得的各類學習成果,依據相關標準,遵照一定程序,對其進行評估使其可見并賦予其價值,即“學習成果認證”。資歷框架即學習成果認證所依據的標準,也被稱為“學習成果框架”,是“由教育部門聯合各行各業共同制定的、反映各類學習成果的等級和通用標準體系”[5]。資歷框架包含由低到高的資歷等級和以知識、技能、能力等維度描述的等級通用標準,為學習成果認證提供了透明、清晰、可比的評價基準。學分銀行是“模擬或者借鑒銀行的某些功能特點,對不同類型學習成果通過學分進行認證、積累、轉換的形象化表述”。學習者通過在學分銀行建立的終身學習賬戶,以學分形式記錄、存儲個人的學習經歷和成果,能夠實現學習成果的追溯、查詢、積累和轉換。從書中對三個術語的概念界定和意義分析,能夠看出三個術語之間既相互聯系,彼此支撐,又存在內涵上的不同:學習成果認證是使各類學習成果可見并賦予其價值的過程與方法;資歷框架本質上是一套利用學習成果,通過等級描述指標建立資歷分層的標準體系,是實現學習成果認證的基礎;學分銀行是實施資歷框架和學習成果認證的制度和平臺載體,以資歷框架為標準,以學習成果認證為保障,以學分為基本形式來實現學習成果的存儲、積累和轉換[6]。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在社會層面、教育層面、學習者層面均有重大意義,是暢通人才成長通道、推進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而三者之中,建立資歷框架是發展終身教育的基礎性制度。國家資歷框架體現了我國終身學習制度的頂層設計。通過為學習成果認證提供標準和要求,實現個體學習者、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有效連接,為各級各類教育之間建立銜接和溝通奠定基礎,也為我國實現與國際人才標準對接、平等參與教育國際合作提供支撐。

作者通過對三者概念的解析和關系的梳理,明確了資歷框架建設在我國終身學習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我們理解國際資歷框架實踐領域復雜多樣的發展現狀,也為我國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了明確的概念基礎。

二、國際比較,梳理資歷框架發展的特點與規律

我國資歷框架建設起步較晚,國家資歷框架的基礎性地位也是在最近幾年剛剛確立。因此,國外資歷框架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資歷框架有效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歷框架植根于各自的社會經濟背景和教育文化制度,其特點和發展路徑不盡相同;而在差異的背后,隱藏著資歷框架建設與發展的共性特征。該著作通過對不同國家和地區資歷框架案例建設的社會背景、發展歷程、構成要素、運行條件、建設特點等內容的比較研究,在歸納總結其差異和共性的基礎上,闡明了資歷框架建設的關鍵問題與基本規律,為我國資歷框架建設少走彎路提供了支撐。

在“國外終身教育資歷框架模式”一章中,作者透過資歷框架建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我們展現了國際資歷框架發展的全貌:既對資歷框架進行了橫向歸納,即以單一資歷框架、地方資歷框架、國家資歷框架和跨國資歷框架四種分類方式對資歷框架進行區分:也揭示了國際資歷框架發展的縱向趨勢,即從單一資歷框架發展為國家資歷框架;再從國家資歷框架走向跨國資歷框架,實現與資歷框架的國際對接,為規劃我國資歷框架建設的方向與路徑提供了重要參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歷框架”一章中,作者以國家資歷框架的政府管理模式為切入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歷框架典型案例從資歷框架立法、政府管理和相關利益機構參與、學習成果認證以及資歷認證機構四個維度進行了深度描述和比較分析,展現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歷框架發展的各自特點和共同特征。對于我國而言,以頂層設計建立與國際對接的國家資歷框架,才能助力在教育領域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在“區域資歷框架的構建和實施”一章中,作者通過對全球七個區域資歷框架的架構特點、發展歷程、實施效果的精準描述和深度剖析,既讓讀者看到了區域資歷框架的建設與發展的差異和不平衡性,又為讀者展現了區域資歷框架中成效為本的基本理念、清晰的資歷等級與指標體系、成員國聯合建設理念和行動以及持續性的修訂與完善等共同特質?!奥殬I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一章中,既包含對國際典型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的資歷級別、能力標準和學分體系的橫向對比,亦包含對巴基斯坦國家職業資歷框架各個維度特點的案例解析,指出以共性為基礎,以差異為突破,是我國職業教育資歷框架建設的必然方向。同樣,“東盟終身教育資歷參照框架”一章中資歷框架質量保證系統的重要地位,“突破建構資歷框架的瓶頸”一章中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子框架及其資歷等級設置的需求,“資歷級別和標準的國際對接”一章中資歷框架等級和等級關鍵指標一致性等觀點,都是在深刻挖掘案例特點基礎上對資歷框架共性特征的揭示。

在當前的資歷框架研究領域中,國際比較的研究范式最為常見。若比較方法運用不當,研究容易止步于對相關問題的淺層描述與經驗性解釋,而欠缺建立在深層闡述和本質探究基礎上的規律發現和理論延展。該著作為我們呈現了以資歷框架為研究主題的比較研究的范例。研究者以嚴謹審慎的思考與分析,探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歷框架的差異和共同要素,以“同中求異”辨明資歷框架建設的特殊性,以“異中求同”探尋資歷框架發展的普遍性,揭示了國際資歷框架發展中的共性特征和本質規律,有利于讀者厘清資歷框架的關鍵問題,實現經驗認識到理論認識的提升。

三、銳意創新,凸顯資歷框架建設的中國智慧

對國際資歷框架建設經驗的學習與借鑒,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在廣域的國際視野中推進中國特色的資歷框架建設與發展。因此,在研究和實踐中要克服簡單的“拿來主義”,既要實現與國際資歷框架發展前沿與趨勢演進的交流對話,又要深深扎根于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已有實踐中,以開放、批判的態度完成對本土的資歷框架發展路徑的探尋。

實現創新與發展必然要建立在對我國資歷框架本土實踐全面總結的基礎上?!敖K身教育資歷框架概念界定及意義”一章中對我國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三方面的政策與制度建設、各地的實踐案例進行了歸納,為讀者呈現出了我國資歷框架發展的全景及其在包括國家開放大學、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云南省、浙江省等不同機構和地區的發展路徑和取得的成就?!盎浉郯馁Y歷框架對接案例分析”一章中,聚焦于我國粵港澳大灣區資歷框架的區域成果,以國際通用的資歷框架對接的十項原則為參照,指出廣東省終身教育資歷框架與香港資歷框架已經實現了管理機構、資歷等級、資歷標準、學分、過往經歷、行業標準六個方面的對接。作者通過詳實的資料和客觀的論述,結合自身在資歷框架建設中的躬親實踐,總結出我國資歷框架先行先試的各地經驗與特色,提出我國在資歷框架在理論研究、國際比較、融合國際標準、本地需求、實踐創新等方面的研究已積累了豐富經驗,為我國國家資歷框架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中國特色的資歷框架理論”“建立中國特征的資歷框架模式”等文字屢見于著作中,建立了全書高遠的立意和開闊的格局?!百Y歷框架的理論基礎和模型設計”一章中,作者基于資歷框架理論基礎和我國教育體系特征,構建了橫向涵蓋普通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各類業績五種類型,縱向包括從小學到博士七個資歷等級,每個資歷等級包含知識、技能、能力三個維度要求的國家資歷框架基本結構。作者進一步提出國家資歷框架系統模型,由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三個主要部分及其17 項具體內容組成。不同于國外已有的“框架+認證”“認證+學分銀行”以及“協議+認證”三種模式[7],作者提出了體現中國特色的“框架+認證+學分銀行”三位一體模式,這是對三者本質的深入理解與關系凝練。通過對國際經驗的批判反思與創新發展,體現了資歷框架建設的中國智慧,為推進我國資歷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發展貢獻了力量。

資歷框架研究范圍涵蓋宏觀的制度、政策與法律保障,中觀的標準、路徑、機制與方法,微觀的實踐、策略與效果多個維度,是一個需要深刻把握相關基本理論、國際發展前沿、國家制度特點、社會與教育需求等內容,以建立與實現資歷框架的系統性、發展性、國際性、本土性為目標的研究領域。同時,該領域的研究問題具有鮮明的實踐指向,若缺乏對實踐真實問題的明確把握,研究往往會偏離方向,難以在實踐應用中有所作為。因此,實現資歷框架的本土理論創新難度之大可以想見。張偉遠教授和謝青松的學術著作《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研究》,為資歷框架的政策制定、學術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參考。然而,資歷框架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是利國利民的大事,關系到國家教育的全局發展,體現終身學習體系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彰顯國家教育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的重要課題。因此,需要政府部門、教育部門、社會各界協同努力,共同推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資歷框架制度建設。該著作以教育視野探討資歷框架的主題,還需要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第一線實踐者共同合作,從不同學科、以不同視域共同開展中國特色的資歷框架研究和實踐。

猜你喜歡
資歷終身教育學分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港澳資歷框架體系的構建意義、經驗借鑒與實施路徑
我國終身教育的回顧與反思
國家資歷框架內涵研究
職業教育國家資歷框架研究綜述
全民健身背景下健身教練行業的規范性研究
我國終身教育立法的特點、偏差與改進
學分
廣東 開辦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兩岸終身教育法律比較研究
《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四個關鍵問題——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