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下的縣域經濟探析

2021-11-24 23:59丁藝
經營者 2021年15期
關鍵詞:縣域常態人口

丁藝

(華融湘江銀行,湖南 湘潭 411228)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及“新常態”的概念,隨后在多個場合提到“新常態”關鍵詞,標志著“新常態”成了執政新理念??h域經濟作為中國“二元經濟”的典型代表,是中國經濟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適應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是促進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等收入國家邁進的重要內容。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與特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協調狀態,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穩定增長。經濟新常態有三大特點:一是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但增長速度依然可觀。體現我國調整增速預期,國家發改委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預期在5%~5.5%,仍然遠高于世界2.5%左右的平均速度。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投入型轉向依靠創新發展和生產率提高拉動。三是經濟增長目標由追求高速度發展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

二、中國經濟增長邏輯

理論經濟學家普雷斯科特認為,人類經濟發展至少要經歷兩個發展階段,一個是馬爾薩斯階段,另一個是索洛階段。同時,馬爾薩斯還提出,在馬爾薩斯和索洛之間應該還有一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消除農業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也就是勞動力從低效率生產部門轉向非農業產業和城市中生產率更高部門的一個過程,該階段就是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階段,而我國正處在這個階段。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1978—2013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達9.8%。支撐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正處在人口紅利期,勞動年齡人口增長迅速,且占比越來越大,同時人口撫養比下降形成了高儲蓄率,物質積累為投入再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二是改革開放和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了可能,實現了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較高水平的GDP增長,中國快速做大經濟總量,提高國際站位,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擺脫了貧困,與當時中國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密不可分的。經過4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2004年“民工荒”“招工難”成為新名詞,其主要原因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下降,勞動力的供給滿足不了勞動力需求的快速增長,導致勞動力價格上漲。2010年,勞動力人口開始絕對減少,人口撫養比開始上升,支撐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兩大因素發生了逆轉,經濟增長速度自然就降了下來。同時,隨著資源生態環境邊際效益遞減規律以及人力資本價格持續上漲,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堅持綠色、低碳、科技附加型經濟增長成為迫切需要。

三、聚焦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組成單元,在金融供給側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但總體來看,我國大部分縣域經濟處于起飛關鍵期,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經濟結構失衡、農民增收乏力、縣鄉財力不足、人才缺失等問題。2020年中國人均GDP收入為1.11萬美元,全國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國的41%,縣域人口卻占全國人口的70%,人均GDP遠低于全國水平。因此,中國若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等收入國家行列,就要從以縣域經濟為代表的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和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入手。

第一,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遍存在城鄉收入偏大、產業結構不均衡等現象,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

第二,縣域經濟是典型的多產業融合的經濟,是城鄉接合最緊密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第三,縣域經濟又是最具潛力和創新活力的區域經濟,擁有最多的勞動生產力,具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先天條件。

四、縣域經濟發展的有關思考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認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能夠促進“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失,但前提是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沒有任何制度障礙,即勞動生產率高低并不能成為勞動力轉移的充分條件。據有關數據調查,大量中國農民工在40歲之后就開始返回農村,并未從真正意義上成為城市人口。通過選取百強縣作為統計樣本,發現經濟總量越大的縣域農村人口占比越低,即城市化進程越快,從而得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充分的縣域,其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充分的,存在巨大的人口紅利。通過深入分析中國經濟發展路徑,結合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縣域經濟發展提出以下策略。

(一)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縣域特色產業集群

縣域經濟普遍存在工業水平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第三產業發展步伐不快等現象,縣財政稅源有限、收支不匹配、縣域財力不足又直接影響了公共服務,導致其功能發揮不充分。從財稅創收的角度來看,二、三產業對財稅的貢獻更大,因此,縣域要發展,老百姓要富裕,就要圍繞本地優勢,積極搭建技術服務、融資服務、營銷服務的平臺,注重招商引資,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培育主導產品,最大限度地發揮工業企業規模集聚、輻射的帶動效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例如,百強縣排名第一的江蘇昆山,地處長三角核心位置,南靠上海,西靠蘇州工業園,依托地域優勢以及人力資本比較優勢,昆山成了許多大型企業工業產業鏈集聚地。同時,縣域在經濟發展方式上要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在生產、制造環節注重“三去一降一補”,在發展方式上要更加注重高質量而非一味強調規模效應,并且要更加注重對技術型、創新型以及高附加值產業的引入與孵化,補足短板業務。此外,在投入產出方面要更加注重以政府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為主,不斷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二)強化農業現代化,為縣域二、三產業發展提供轉移勞動力

根據國家公布的最新數據,202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而非農戶口城鎮化率僅為45.5%,由此可見,進一步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還有一定的空間?!吨忻擂r業發展差異及其借鑒》一文的研究顯示,2016年美國農業從業人口為5785萬人,中國農業從業人口為28000萬人,但美國農民的人均產量是中國農民人均產量的35.06倍,由此可知,中國農業現代化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盡快完成農村土地制度經營權、承包權和所有權三權分置,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有償轉讓,實現農業規?;洜I,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使土地向家庭農場、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集中,加快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和農村機械普及化。同時,加大農業產業扶植力度,在農產品的產、供、銷上給予政策傾斜和渠道支撐,幫助農業企業迅速做大做強。

(三)提高縣域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

過去幾十年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來看,土地城鎮化率明顯快于人口的城鎮化,農民工普遍享受不到與城市人口同等的醫療、養老、教育資源等公共服務,因此提升縣域公共服務水平,有利于強化縣域吸納就業的能力,實現農民工就地產業化。首先,要強化縣域衛生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服務建設,建設旅游城鎮、文明城鎮、綠色城鎮。其次,要在縣域范圍內打造半小時生活圈,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要完善縣域到各個鎮、各個村的交通。再次,推動社保、醫保普及化,加大政府保障力度;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化,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大力培養技能型、專業型和創新型人才;針對老齡化問題,著力豐富縣域醫療資源,采用醫養結合的方式,加大醫療設施、醫療服務機構以及養老院投入力度,提高其覆蓋率,讓每個老人都能安心養老,解決家庭的后顧之憂。

五、結語

勞動人口紅利時代已成歷史,經濟發展也必然會進入高質量發展新常態。要堅持以人為中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切實解決中低收入人群偏多、人均收入水平還處在發展中國家行列的現實問題,優化縣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民勞動生產力水平和收入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加快和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縣域產業集群是縣域發展致富的前提。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讓農村勞動力轉移成為可能,為構建產業集群提供不竭動力。要提高縣域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這有利于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縣域吸納就業的能力,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歡
縣域常態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基于融媒體環境的縣域媒體技術創新
縣域經濟 綏德“網上貨運港”
做到監督常在 形成監督常態
縣域高中文科數學生態課堂的“三味”
智珠二則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5+2”“白+黑”是否應鼓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