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嶺南大儒林伯桐及其《詩經》研究探論

2021-11-25 16:02
嶺南文史 2021年3期
關鍵詞:嶺南詩經學者

郭 婷

林伯桐(1775-1845),字月亭,一字桐君,原籍廣東省番禺縣,是清末嶺南的著名學者。有關林伯桐的生平記載,《清史稿》所載較為詳細:“事親孝,道光六年,試禮部歸,父已卒,悲慟不欲生。居喪悉遵古禮,蔬食,不入內者三年。自是不復上公車,一意奉母。與兩弟友愛,教授生徒百馀人,咸敦內行,勉實學?;浂饺钤?、鄧廷楨皆敬禮之。元延為學海堂學長,廷楨聘課其二子。二十四年,以選授德慶州學正,閱三年卒於官,年七十?!盵1]據《番禺縣志》《修本堂叢書》及《學海堂志》等記載,阮元督粵期間,為培養人才,興建學海堂,曾一度成為廣東學術研究的重鎮。阮元曾聘林伯桐、曾釗、徐榮等為首批“學長”,這些學者都是晚清時期廣東經學研究的代表人物。

林伯桐對《詩經》《禮記》《左傳》《易經》等經學典籍及音韻、地方風俗、古諺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肚迨犯濉妨谐隽植┥剿骸耙蚩监嵐{異義,為毛詩通考三十卷,又著毛詩傳例二卷,又綴其碎義瑣辭,著毛詩識小三十卷,皆極精覈。他著有易象釋例十二卷,易象雅訓十二卷,三禮注疏考異二十卷,冠昏喪祭儀考十二卷,左傳風俗二十卷,古音勸學三十卷,史學蠡測三十卷,供冀小言二卷,古諺箋十一卷,兩粵水經注四卷,粵風四卷,修本堂稿四卷,詩文集二十四卷?!盵2]只可惜林氏的這些著述大部分已經散軼,僅存書目與凡例。徐世昌《清儒學案》列有月亭學案,將當時嶺南著名學者張杓、吳蘭修、曾釗、侯康、侯度、梁廷枏等都列在林伯桐名下。[3]可見,林伯桐在嶺南地區的學術地位與其學術造詣頗高。

明末清初,《詩經》宋學式微,至嘉慶時期,考據學派已經基本形成。乾嘉學派主張跳出漢、宋兩家的桎梏,無論是復古考據還是哲學倫理,都可以應用到學術中去。林伯桐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成長起來的經學大儒,他“生平好為考據之學,宗主漢儒,而踐履則服膺朱子,無門戶之見?!盵4]其學術思想介于漢學與宋學之間。林伯桐治學以宋儒為法,治經則以漢學為宗,他既主張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所推崇的尊師重道之禮法,又主張遵從明清之際顧炎武等學者“通經自用”的淳樸學風。林伯桐治學主張實事求是,他提倡“道一”觀,并提出平議漢宋的思想主張,在考據、義理等諸多問題上都有所建樹,對于其同鄉后學陳澧發揚漢宋兼采思想有深遠影響,為其提供了思想基礎。孫運君認為,無論從時代還是年齡、資歷看,完全可以將林伯桐作為漢宋兼采學派的開山學者。[5]程潮認為,林伯桐通過其訓詁考據的方式闡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既保留了傳統儒家的精神,又體現了嶺南學者“開風氣之先”的近代特色。[6]一言以蔽之,林伯桐可謂嶺南漢宋兼采思想承先啟后式的重要學者。

林伯桐學識廣博,《清史稿》盛贊林柏桐“於諸經無不通,尤深於毛詩”。[7]為考毛、鄭之異同,林伯桐著有《毛詩通考》一書;隨后又從宏觀的角度研究《毛詩》,著《毛詩體例》二卷作為補充;又著成《毛詩識小》三十卷,發揮詩篇意旨,闡發經義,補先儒所未及??梢娏质蠈τ凇对娊洝返难芯吭煸劯呱?,具有連貫性與系統性,涵蓋了《毛詩》的音義、考證、名物等各個方面。作為嶺南漢宋兼采思想承先啟后式的重要學者,林伯桐及其《詩經》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歷代各家解經之作層出不窮,有無數優秀成果借鑒與繼承,但即使是傳世經典之鄭《箋》、孔《疏》,亦不可避免出現牽強附會的揣測。林柏桐博采眾說,從內容、字義、詩文意義等多角度說明舊說之謬誤,卻又力求簡潔,盡量避免繁復。林伯桐的《詩經》研究提倡以宗毛為主,但實際上他并未拘泥于毛氏之說,做到崇尚但不迷信古說,可謂嘉慶時期漢宋兼采的《詩經》研究之典范。

《毛詩通考》今存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修本堂叢書》本、《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及《叢書集成初編》本。作者所引皆出自《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睹娡肌肪硎渍Z:“番禺林伯桐撰”“男世懋???,書末語:“受業金錫齡復?!???芍摃闪植┧?,其子林世懋???,學生金錫齡復校。林氏一開始就說明該書的創作宗旨,雖名為《毛詩通考》,實則“考鄭箋異義。鄭云,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本六藝論)是鄭特偶識己意,非立異也。然傳、箋不同者,大抵毛義為長。凡鄭所表明毛義,讀者可自得之。其別下己意者,須求其所以異。(孔疏多以王肅語為毛意,又往往混鄭于毛。)為毛詩學者分別觀之,庶幾不失家法?!盵8]

林伯桐的《毛詩通考》鮮明地體現出嘉慶時期《詩經》研究漢宋兼采的特點,在著書立說時不迷信于一家之說,博采各家之長,綜合多種學術進行考證。該著參考了《周易》《左傳》《爾雅》《國語》、《大戴禮記》《文選》《經典釋文》《詩經小學》及孔《疏》等多部傳世經典,主要內容都集中在考證毛、鄭異同及糾正孔《疏》?!缎⊙拧まぽ菲谒恼隆俺鋈敫刮摇?,“傳曰:腹,厚也。(《爾雅·釋詁》文)蓋腹復通。(《禮記·月令》《釋文》腹本又作複)重復者即加厚之意。(《釋名·釋形體》)”。[9]林氏僅在說明“腹”字之字義時就引用了《爾雅》《禮記》《經典釋文》及《釋名》等多部典籍,可謂旁征博引,博采眾家之言。

《毛詩通考》一書并非林伯桐刻意解經之作,卻更像是其讀《詩》之后的學術與思考筆記。但凡他認為需要注釋之處便給出注釋,否則便直接略過?!缎⊙拧Q鳴》篇二章,每章九句,然林伯桐僅對其中“魚潛在淵,或在于渚”一句進行了闡發:“傳曰:良魚在淵,小魚在渚。善魚能逃處于深淵,以喻君子則能逃遁而隱居,小魚不能入淵而在渚,以喻小人則不能深隱,意義深長。(不曰大魚而曰良魚者,以喻善人,故變其詞。)箋云:魚寒則逃于淵,溫則見于渚。則以魚之隱見喻君子之進退,理自可通,然不如傳義深遠矣。次章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毛傳之分亦同?!盵10]

鄭玄解經不乏牽強附會之弊病。林伯桐在《毛詩通考》中以實事求是考據態度,注重對字音、字義的考證,有理有據地對鄭《箋》的一些說法進行反駁?!恫茱L·鸤鳩》篇第二章“其弁伊騏”,鄭《箋》以破字之法釋“騏”,過于牽強,遠不如林伯桐重申毛義:“傳曰:騏,騏文也。騏者,青黑色,謂皮弁之文如騏馬之青黑色也。箋云:騏當做璂。以玉為之,則須破字,非毛意矣?!盵11]《小雅·斯干》篇第一章“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编崱豆{》于“猶”之注釋,既破字且意思相差甚遠,毛《傳》本言簡意賅,但后人理解不易,故林伯桐加以說明:“傳曰:猶,道也。言兄弟無相責以道矣,蓋以道相責備則必至傷,恩門內之治,恩,掩義,彌縫其闕而已。意義深長?!豆{》云:猶當作瘉。瘉,病也。言無相詬病也。既要破字,且意義淺矣?!盵12]

《毛詩通考》行文詳略得當,林伯桐著書立說時,不拘泥于文字多少,只要言明本意,點到為止即可?!锻躏L·揚之水》第三章:“揚之水,不流束蒲?!睂τ凇捌选钡尼屃x,鄭《箋》、孔《疏》均與毛《傳》相去甚遠,且其理由十分牽強。林伯桐以詩文證詩文,引用《詩經》中的其他詩句作為依據,言簡意賅,便將“蒲”的意思說明給讀者?!啊秱鳌吩唬浩?,草也?!豆{》云:蒲,柳。非毛意?!妒琛吩疲菏渍卵孕?,則不宜言草。非也?!稘h廣》:言刈其蔞。上句即是翹翹錯薪?!盵13]這一解經之風格正體現出林伯桐對宋學空虛繁縟之弊病的抨擊。

向來學者著書,有過人之處,亦難免弊病。林伯桐的《詩經》研究以“宗毛”為主,不免有謬解之處?!睹娡肌芬粫?,林伯桐對古籍中的一些觀點進行批評,再加上理性分析,得出自己的觀點。不過這些觀點是否都合理,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此外,林伯桐還著有《毛詩體例》二卷及《毛詩識小》三十卷?!睹婓w例》是林伯桐從宏觀的角度對《毛詩》的研究?!睹娮R小》有《修本堂叢書》本、《嶺南遺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該書名為“識小”,實則是發揮詩文意旨、闡明大義。

林伯桐作為晚清時期廣東經學研究的代表人物,不拘泥于門戶之見,漢宋兼采,博取眾長,在其對《詩經》的研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林伯桐的考證既言簡意賅,有理有據,又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又不盲目迷信古人觀點。對于歷代注《詩》的文獻(如鄭《箋》、孔《疏》)中所出現的偏頗之辭,林伯桐并未大肆批評,而是通過理性的解釋與分析對其進行糾正。林伯桐在經學尤其是《詩經》方面的學術成就與其一直推崇的漢宋兼采思想密不可分。此后,繼承林伯桐漢宋兼采思想的學者越來越多。

[本文所屬基金項目:《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專題研究2019年度一般課題“清代嶺南大儒林伯桐及其對《詩經》的研究”(批準號:2019GZY30)]

注釋:

[1][2][4][7]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四八零,列傳二六九。中華書局,第3357頁,1987。

[3] 徐世昌:《清儒學案》(卷一百三十二)。1938年天津徐氏刊本。

[5] 孫運君:《試論林伯桐的漢宋兼采思想》?!哆|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第134-139頁。

[6] 程潮:《林伯桐的人生哲學》?!稄V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第36-41頁。

[8][9][10][11][12][13][清]林伯桐:《毛詩通考三十卷》(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7、305、300、294、301、286頁,2006。

猜你喜歡
嶺南詩經學者
嶺南荔枝紅
漢代嶺南考古學特征拾零
學者介紹
學者簡介
廣州市嶺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學者介紹
詩經
現代詩經
現代詩經
學者介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