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思維模型的基本特征※

2021-11-25 00:50張登本李翠娟陳震霖
中醫藥通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厥陰經脈少陽

●張登本 李翠娟 陳震霖

《黃帝內經》基于上古先哲“一分為二”“一分為三”的哲學理念及漢代時期“三陰三陽”思維完善了經脈命名和相關理論[1],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將“三陰三陽”思維模式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構建。細讀《黃帝內經》相關原文就不難發現,其應用“三陰三陽”思維模式所構建的相關醫學模型,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1 天文歷法特征

“三陰三陽”思維模式,源于一年分四季、四季分陰陽的天文背景,因而,該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天文歷法特征。

《黃帝內經》之所以將一年六節時位分別用“三陰三陽”標記,完全是基于十二月太陽歷法中一年分為四季、四季分陰陽(又稱“四象”)的天文學背景,即在陰陽“一分為二”(陰陽分太少:上半年為陽,春為少陽,夏為太陽;下半年為陰,秋為少陰,冬為太陰)形成“四象”的基礎上,再行“一分為三”(即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兩陰交盡,謂之厥陰)的結果。此即“帝曰:愿聞陰陽之三也……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之論述。原文指出,在一年分四季的基礎上,對上下半年再“分之為三”,這就是太陽、少陽兩個時段的相結合處為“陽明”,即所謂“兩陽合明”(“明”,指太陽、少陽結合處亦為陽,故為之“合明”),此即屬陽的上半年“一分為三”;太陰、少陰交接之末時段,即為厥陰(厥,盡也),此即屬陰的下半年之“一分為三”?!饵S帝內經》又稱為“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靈樞·陰陽系日月》)。

2 模糊定量特征

《黃帝內經》用“三陰三陽”標記一年六節區位,具有陰陽之氣多少的模糊定量特征?!饵S帝內經》之所以將一年六節時位分別用“三陰三陽”標記,完全是基于不同時段陰陽之氣多寡各異的模糊定量。一年四季的第一時段春季,陽氣尚少,標記為“少陽”;第二時段夏季,陽氣最盛,標記為“太陽”;第三時段秋季,進入陰寒之氣的下半年,陰寒之氣尚少,標記為“少陰”;第四時段冬季,陰寒之氣最盛,標記為“太陰”?!饵S帝內經》出于構建相關知識的需要,將一年“一分為三”,就在“少陽”和“太陽”時段之間,增加被標記為“陽明”的時段,其陽氣多于“少陽”,而又少于“太陽”,即所謂“兩陽合明”;在“少陰”和“太陰”時段之末,時間恰在歲末及來年之歲首,陰寒之氣最少,就增加一個被標記為“厥陰”的時段,即所謂的“兩陰交盡”。顯然,一年分為六時段并以“三陰三陽”標記,完全基于對各時段陰陽之“氣”的多少而給予的評價、命名和模糊量化,此即“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素問·天元紀大論》)之義。

這也是分別稱六步氣位中的“太陽”為“三陽”(陽氣最盛)、“陽明”為“二陽”(陽氣次之,居于“太陽”“少陽”之間)、“少陽”為“一陽”(在三陽之末,陽氣最少)、“太陰”為“三陰”(陰氣最盛)、“少陰”為“二陰”(陰氣次之,居于“太陰”“厥陰”之間)、“厥陰”為“一陰”(陰氣最弱)的原因。此處分別用“一”“二”“三”,既表達了各時段陰陽之氣的多少,也模糊地表達了各時段(氣位)日照時間的長短、陽光的強弱、氣溫的高低,以及自然界相應的象態?!跋蟆笔恰叭幦枴卑l生的依據,“一”“二”“三”之量化是模糊的,此即原文所告誡的“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素問·五運行大論》)。這也是理解、應用“三陰三陽”思維模式的基本立場。

3 具象思維特征

《黃帝內經》用“三陰三陽”標記一年六節時位,蘊含具象思維特征?!熬呦笏季S”,又稱為形象思維,是個體對其意識中的物象資料進行有目的加工(構建、運演、判別)的操作活動[2]?!饵S帝內經》之所以將一年六個時段劃分為“陰陽之三也”,這是因為各時段陰陽之“氣有多少,異用”(《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緣故。所謂“異用”,就是指各時段因陰陽之氣多寡的不同,自然界的氣候、物候乃至人類的生理病理,產生有差異的“效應”和“作用”以及不同的象態。如春季氣候特點為“乍暖還寒”,陽氣尚少,故標記為“少陽”;夏季陽氣最盛,氣候炎熱,故標記為“太陽”;秋季轉入屬陰的下半年,氣候涼爽,但陰寒之氣尚少,標記為“少陰”;冬季氣候嚴寒,陰寒之氣最盛,標記為“太陰”??梢?,一年六節時位的“三陰三陽”,是對各時段陰陽之“氣有多少”所顯現“異用”象態的標記,“象”是其發生的依據,說明一年六節區位的“三陰三陽”標記,有其具象思維的特征。

可見,《黃帝內經》中的“三陰三陽”思維模式,源于先秦“一分為二”“一分為三”理念,深受一年分四季、四季分陰陽天文背景的影響,具有模糊定量和具象思維的特征。

4 “三陰三陽”模式的標記符號特征

“符號”也叫象征符號,是逐漸積累、具有典型特征、代表事物相應涵義的標志性記號。象征符號,具有傳遞固定涵義的特點?!叭幦枴蹦P褪菢擞浵嚓P事物象態的“特征性符號”,尤其是六氣、經脈、六經病證等模型,就具有顯著的符號標記作用。如“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少陽之勝,熱客于胃,煩心、心痛,目赤”等(《素問·至真要大論》)之“三陰三陽”,就是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偏盛之氣屬性的符號標記;再如“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素問·熱論》)原文中的“三陰三陽”,就是六經證候的標記符號;“少陽之后,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原文中的“三陰三陽”,就是經脈的標記符號;又如“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素問·陰陽別論》),以及“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少陰有余病皮痹、隱疹,不足病肺……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等臨床病理之象的特征,原文中的“三陰三陽”,則為相關病理狀態下的臟腑標記符號。

可見,《黃帝內經》常運用“三陰三陽”來標記所研究事物的不同內涵,這就是其標記符號特征的具體體現和臨床應用。

5 多層級模型結構特征

《黃帝內經》基于構建極其復雜性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需要,構建了不同層級的“三陰三陽”思維模型。其中藏象、經絡、五運六氣理論為三個并列的第一層級的“三陰三陽”模型,而經絡“三陰三陽”模型又以“三陰三陽”經脈空間分割為依據,構建了經脈“開闔樞”(《素問·陰陽離合論》)的第二層級模型結構[3]?;谶@一觀念,又有“經脈體表分布模型”(《素問·陰陽離合論》)、“經脈月份匹配模型”(《靈樞·陰陽系日月》)、“六經病證及其傳變模型”(《素問·熱論》)、“十二經筋痹配月份模型”(《靈樞·經筋》)等第三層級的“三陰三陽”模型。又如五運六氣理論中的“三陰三陽”模型,又有六步主氣“三陰三陽”模型、六步客氣“三陰三陽”模型、客主加臨“三陰三陽”模型。而在六步客氣模型之下,又有下一層級的司天之氣、在泉之氣、勝氣、復氣四類“三陰三陽”模型。在此客氣六步淫勝模型之下,又分為六氣病因模型、流病譜模型、脈象特征模型、六氣淫勝致病的臨床用藥原則模型、標本中氣理論模型[4]等(《素問·至真要大論》)。因此,但凡討論、研究其中的“三陰三陽”模型時,務必要評估所研究的“三陰三陽”模型是在哪一層級,這樣才能有對話交流的基礎。

6 生物全息特征

全息理論是研究事物間所具有的全息關系特性和規律的知識。其具有局部是整體縮影的規律,能反映事物之間的全息關系[5],其本質上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性。該理論既是理論科學又是應用科學,既是研究一般的全息理論,又是研究一切科學領域的全息現象與全息規律?!饵S帝內經》構建的經絡“三陰三陽”開闔樞模型,就具有這一特性。只要將經脈“三陰三陽”開闔樞模型結構與經脈在人的體表空間分部加以聯系,就不難理解其生物全息特征。經脈在體表的分布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6.1 四肢部“三陰三陽”經脈的體表分布及其關系陽經行外側,陰經行內側。外側的陽經,從后(廉)至前(廉)依次分別是(手、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手、足)陽明經;內側的陰經,從前(廉)至后(廉)依次分別為(手、足)太陰經→(手、足)厥陰經→(手、足)少陰經。其完全與《素問·陰陽離合論》所構建的經脈“三陰三陽”開闔樞模型一致。

6.2 軀干部“三陰三陽”經脈的體表分布及其關系足三陽經從后背至前胸腹的分布次序是:足太陽經分布并循行于后背→足少陽經分布并循行于軀干之側→足陽明經分布并循行于前胸腹。足三陽經在軀干部體表的循行分布次序與四肢一致,并與《素問·陰陽離合論》建立的開闔樞模型完全一致。而循行、分布于前胸腹的足三陰經從前到后的分布次序則是:足少陰腎經(靠前正中線)→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腋前線的脅肋部)。

6.3 頭面部“三陰三陽”經脈體表分布及其關系“頭為諸陽之會”,所有陽經都上頭面部的表淺層(手足三陰經則皆不分布頭面的表淺層),其分布規律是:手足陽明經分布于前額面→手足少陽經分布于頭之側(居中)→手足太陽經分布面頰、前額、頭頂、后項。陽經在頭面部的分布、循行規律,基本遵循(前)陽明→少陽(在側、居中)→(后)太陽,這和《素問·陰陽離合論》所構建的“三陰三陽”中三陽經的開闔樞模型關系一致。雖然手足三陰經沒有循行和分布于頭面部的表淺層,但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都入顱內(《靈樞·經脈》),而被稱為“陰脈之?!钡娜蚊},既入顱內(《素問·骨空論》),又能統領諸陰經,這一機能就體現在將手足三陰經的開闔樞信息傳遞并表達于頭面部。由此可見,全身任何部位都有經脈“三陰三陽”開闔樞關系的信息。這就是該模型特征發生的基礎和依據。

7 模型的“三陰三陽”排序多樣性特征

縱覽《黃帝內經》所構建的三類多層級共43種不同內涵的“三陰三陽”醫學模型,其“三陰三陽”排序各不相同。經過集成和整合后發現,有8 種排序方法。不同的“三陰三陽”排序,既體現著各異的醫學內涵,又具有不同的應用效能。這是當今研讀、應用經文時尤其要關注的,決不可用一種排序去解釋或評價另一種排序模型的內涵及其意義。

其一,為陰陽太少關系演化為“三陰三陽”內涵時的排序。即“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兩陰交盡,謂之厥陰”(《素問·至真要大論》)。其“三陰三陽”的排序為: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太陰→厥陰。

其二,為足“三陰三陽”經與一年十二個月匹配的排序。即“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靈樞·陰陽系日月》)。其“三陰三陽”的排序為:左右足少陽→左右足陽明→左右足太陽→左右足少陰→左右足厥陰→左右足太陰。

其三,為“三陰三陽”開闔樞之序(即經脈體表循行分布規律排序)。即“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素問·陰陽離合論》《靈樞·根結》)。其“三陰三陽”的排序如表1。

表1 “三陰三陽”開闔樞之序

其四,為十二經筋痹匹配月份“三陰三陽”模型之序(《靈樞·經筋》)。其“三陰三陽”的排序為:(手、足)少陽→(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太陰→(手、足)少陰→(手、足)厥陰。

其五,為傷寒病“三陰三陽”六經病證傳變之序?!皞蝗?,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素問·熱論》)。其“三陰三陽”的排序如表2。

表2 傷寒病“三陰三陽”六經病證傳變之序

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沿用了《素問·熱論》“三陰三陽”六經病證之序[6]。其“三陰三陽”的排序如表3。

表3 “三陰三陽”六經病證之序

該模型的“三陰三陽”之序,還可見于《素問·陰陽類論》。

其六,為主氣六步“三陰三陽”之序。始于厥陰風木,終于太陽寒水,以五行相生為序排列?;鸱譃榫?、相火;君火在前,相火在后,分別主二、三之氣。其“三陰三陽”的排序如表4。

表4 主氣六步“三陰三陽”之序

其七,為六步客氣“三陰三陽”之序,也稱為“三陰三陽”模糊量化之序。先“三陰”,后“三陽”;按“一”“二”“三”為序。其“三陰三陽”的排序如表5。

這一類“三陰三陽”序列在運氣理論中應用最為廣泛,由此構建的模型最多,如客氣六步中的六氣之勝、六氣之復所致的病因模型、脈象模型、疾病流行譜模型、臨床用藥模型(《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不遷正、六氣不退位、六氣升之不前、六氣降之不入的氣候、物候、疾病流行譜等模型(《素問·遺篇·本病論》)等。

表5 六步客氣“三陰三陽”之序

另外,《黃帝內經》三處(《素問·血氣形志》《靈樞·五音五味》《靈樞·九針論》)所論“三陰三陽”經脈氣血多少,又有各自排序,此可謂是第八類。鑒于這三處的“三陰三陽”之序未見有特殊的內涵,故不予詳述。

8 小結

《黃帝內經》出于闡述生命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同內容的需要,構建了“三陰三陽”不同排序的模型,所以,在理解“三陰三陽”不同排序的經文意涵時,務必先要分別清楚經文是在何背景下呈現不同“三陰三陽”之序的模型及其內涵,決不可以用這一“三陰三陽”的排序模型去解釋另一排序模型的內涵,更不可以用一種“三陰三陽”的排序的模型去解釋所有的模型內涵。

《黃帝內經》在締造中醫藥學知識體系時,廣泛地應用“三陰三陽”思維模式構建相應的醫學模型,厘清這些醫學模型的不同特征,對理解和應用相關經文,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臨床實用價值。

猜你喜歡
厥陰經脈少陽
“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奧諺解
厥陰病篇再論
童心童畫
《三千年》
從出土和傳世早期經脈類文獻中的疼痛病癥看經脈理論的形成
解讀厥陰病辨證論治體系※
解讀少陽病辨證論治體系※
中泰傳統醫學經脈系統比較探析*
從厥陰之義論厥陰病?
老官山漢簡《經脈書》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