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吐谷渾部安樂州考

2021-11-26 01:14周倩倩
敦煌學輯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吐谷渾長樂安樂

周倩倩

吐谷渾于龍朔三年(663)被吐蕃滅國,后嘗試復國未成。咸亨三年(673),唐將諾曷缽及弘化公主所率領的吐谷渾部遷到靈州,設立安樂州作為安置之所。而《舊唐書·吐谷渾傳》中記載慕容復承襲的官爵為長樂州都督而非安樂州,“貞元十四年十二月,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慕容復為襲長樂州都督、青海國王、烏地也拔勒豆可汗。未幾,卒,其封襲遂絕?!?[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8《吐谷渾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301頁)諾曷缽曾孫慕容威墓志中也提到了“仍充長樂州游奕副使”“終于長樂州私館”(《大唐故左領軍衛大將軍慕容威墓志》原石現藏寧夏博物館,錄文參周偉洲《吐谷渾資料輯錄(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69-71頁)。

對于長樂州是否為安樂州,學界有不同看法。夏鼐認為,安樂州之名在墓志中寫作長樂州,何對何錯尚未可知(夏鼐《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夏鼐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2冊,第434-475頁);鐘侃(鐘侃《寧夏文物述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唐代慕容威墓志淺釋》,《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2期,第32-35頁)、魯人勇(《唐威州(安樂州)地望考》,《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第63-65頁)等認為長樂、安樂為同一州;周偉洲認為兩州不是同一州。(周偉洲《吐谷渾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57-158頁;《西北民族史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90-394頁)

對于吐谷渾部安樂州的位置以及安樂與長樂是否為一州的問題,上述前輩學者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結論不盡相同。本文擬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稽核官方史書、私人著作以及墓志史料,對涉及安樂州位置的相關史料進行分析,并對其中緣由進行探討,略述拙見,以求教于方家。

唐為安置來降的吐谷渾諾曷缽部,設置安樂州?!缎绿茣ね鹿葴唫鳌罚骸?咸亨)三年,(吐谷渾)乃徙浩亹水南。諾曷缽以吐蕃盛,勢不抗,而鄯州地狹,又徙靈州,帝為置安樂州,即拜刺史,欲其安且樂云?!?[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1上《吐谷渾傳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227頁)安樂州在靈州境內,但具體位置不詳?!缎绿茣さ乩碇疽弧贰巴荨睏l中記載的更具體些:“本安樂州。初,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于靈州之境。咸亨三年以靈州之故鳴沙縣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后沒吐蕃?!?《新唐書》卷37《地理志一》,第972頁)安樂州是在靈州的故鳴沙縣之地,并于至德后落入吐蕃之手。

《元和郡縣圖志》“靈州回樂縣條”:“安樂川,在靈州南稍東一百八十里。長樂山,舊名達樂山,亦曰鐸洛山,以山下有鐸洛泉水,故名。舊吐谷渾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对涂たh圖志》卷4,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4頁)安樂川在靈州南稍東一百八十里,緊接著提到長樂山,似兩者相距不遠,亦有可能兩地緊鄰;并提到此地原有吐谷渾部落居住,而今被吐蕃派兵駐守。不知此地是否就是唐為安置吐谷渾諾曷缽部而設置的安樂州?《太平寰宇記》“廢鳴沙縣條”的記載:“長樂山。按《十道記》:‘安樂州,在靈武南稍東一百八十里,近長樂山下,此山一名鐸落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以為名。舊吐谷渾部落所居?!?[宋]樂史撰,王文楚點?!短藉居钣洝肪?6,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765頁)這條資料使我們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安樂川、安樂州、長樂山之間的關系,安樂州所在之地即為安樂川,與長樂山相近。唐廷之所以將吐谷渾諾曷缽部安置在此,除自然、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外,也是取安樂川一名的寓意,置安樂州,欲使諾曷缽部“安且樂”。

《讀史方輿紀要》“鳴沙城”條:“大歷四年吐蕃寇鳴沙,尋為吐蕃所據。貞元三年吐蕃尚結贊等入寇,陷鹽、夏諸州,退屯鳴沙,尋置長樂州于此。元和十三年靈武奏破吐蕃長樂州,克其外城是也。大中三年收復,改置威州。五代晉徙州治方渠,以鳴沙為屬縣。宋沒于西夏。元復于此立鳴沙州,明初廢。志云:‘自城北渡河五里即寧夏衛之廣武營也。方渠,見慶陽府環縣?!?[清]顧祖禹撰,施和金、賀次君點?!蹲x史方輿紀要》卷62,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961頁)大歷四年(769),吐蕃占領鳴沙,并以鳴沙為戰略據點,進行屯守,成書于元和八年(813)的《元和郡縣圖志》中對長樂山的描述“今吐蕃置兵守之”,兩處對長樂山的記載一致;在此處設置長樂州,筆者認為這是吐蕃延續唐朝建置,置吐蕃長樂州,《舊唐書》記載:“(大中)三年春正月丙寅,涇原節度使康季榮奏,吐蕃宰相論恐熱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之兵民歸國?!?《舊唐書》卷18《宣宗紀》,第621-622頁)吐蕃占領鳴沙之后,在此地設置了長樂州,而《舊唐書》中記載論恐熱此時歸還的是“安樂州”,而沒有提到“長樂州”,這里的長樂與安樂應為同一州。唐將“安樂州”改為“長樂州”的原因,下文詳論。大中三年(849),收復后改置為威州?!短藉居钣洝缝`州回樂條:“鳴沙,西枕黃河,人馬行沙有聲,異于余沙,故曰鳴沙。因為縣,即今威州城是其地也?!?《太平寰宇記》卷36,第762頁)威州即安樂州屬于以前鳴沙縣的統治區域。

綜上,安樂州應設置在靈州稍東一百八十里故鳴沙縣之地,近長樂山的安樂川。咸亨三年,唐朝為安置吐谷渾部落在此置安樂州。大歷四年,被吐蕃攻陷,延續唐的建置,設立吐蕃長樂州。大中三年,唐收復安樂州,并改置威州。

長樂州(安樂州)自大中三年收復后,改名為威州。五代時,州廢歸清邊軍節制?!杜f五代史》:“升靈州方渠鎮為威州,隸于靈武。改舊威州為清邊軍?!?[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78《晉書·高祖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029頁)

西夏時,唐威州之地屬韋州靜塞軍節制。張鑒《西夏紀事本末》附有從《范文正公文集》中輯出的《西夏地形圖》其中“韋州靜塞軍”旁有“本咸州”,([清]張鑒著,龔世俊、王偉偉點?!段飨募o事本末》,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2頁)應為本威州,在清遠軍的西北方向?!端问贰む嵨膶殏鳌分谐⒆h城古威州,派人訪文寶時,文寶言:“威州在清遠軍西北八十里,樂山之西。唐大中時,靈武朱叔明收長樂州,邠寧張君緒收六關,即其地也?!?([元]脫脫等《宋史》卷277《鄭文寶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9426頁)古威州在清遠軍西北八十里,即唐安樂州,西夏時為韋州靜塞軍。

威州與南威州?!端问贰罚骸霸患葥?、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諸州立國,而以石堡、洪門諸鎮升為洪、威、龍、定四州?!?《宋史》卷485《夏國上》,第13994頁)魯人勇認為這是元昊稱帝立國時,在唐威州之地所置,后為了避免與新建韋州在語音上有別,而改為南威州。(魯人勇《西夏地理志》,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52-53頁)其實不然,《通鑒輯覽》:“元昊既悉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又取瓜、沙、肅,而洪、定、威、龍皆即堡鎮號為州?!菁赐癖ぴ诮駥幭母搅_縣……”([清]傅恒等《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38冊,第95頁)元昊設置的威州非唐之威州,而是威振堡以堡號為州名之威州,為清時寧夏府平羅縣?!端问贰酚涊d西夏河南的九州中有南威州:“河南之州九:曰靈、曰洪、曰宥、曰銀、曰夏、曰石、曰鹽、曰南威、曰會?!?《宋史》卷486《夏國下》,第14028頁)筆者認為,這里的南威應為唐之威州,位于西夏統治區域的南部,用“南威”以區別威振堡之威州。

元朝韋州所廢,明弘治年間設韋州千戶所,后又廢除?!蹲x史方輿紀要·陜西十一》:“韋州所,鎮東南二百六十里。西夏置韋州于此,又為靜寨軍。元廢。明弘治十年,以地多寇沖,增置韋州千戶所。所城周二里有奇。今廢?!?《讀史方輿紀要》卷62,第2953頁)清設韋州堡,《大清一統志》:“韋州堡,在靈州東南二百二十里,即故韋州,明弘治十年置千戶,筑城周二里,今設把總?!?[清]穆彰阿、潘錫恩等《大清一統志》,卷265《寧夏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19頁)

后建置幾經轉換,到建國后,這里屬于同心縣管轄。據1995年編纂的《同心縣志》記載:“今羅山東側紅城水故城除有大量漢代瓦片外,唐代的瓦當、白瓷片、唐三彩瓷片等遺物遍地皆是,故城殘墻最高處仍達7米,頂寬4米,基寬11米,占地約500余畝,規模宏大。據考,此地即為唐代故城,紅城水故城,是在漢三水縣城址上重新擴建而成,為當時安樂州城址?!?同心縣志編撰委員會編《同心縣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頁)據縣志記載位于羅山東側的紅城水故城,為安樂州城址所在?!锻目h志》中對羅山進行了追溯:“羅山,唐初,稱‘達樂山’,因山下有泉名曰‘鐸落泉’,故又稱其為‘鐸落山’。后因吐谷渾部族在此安居,又稱其為‘安樂山’,山東今韋州一帶平地被稱為‘安樂川’……今稱之為‘羅山’?!?《同心縣志》,第9頁)羅山即鐸落山(長樂山),長樂山東一帶的平地為安樂川,唐為安置吐谷渾部在此設置的安樂州,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下馬關鎮紅城水故城遺址;這與史籍中關于長樂山和安樂州的位置記述相符。

諾曷缽曾孫慕容威的墓志,于1974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下馬關鎮趙家廟村出土。志文中提到慕容威曾任長樂州游奕副使“遷左領軍衛大將軍,仍充長樂州游奕副使”;并于公元756年卒于長樂州私館“以至德元年正月五日嬰疾,春秋六十有三,終于長樂州私館”,在其夫人武氏于乾元元年(758)去世后合葬于州南之原“即以乾元元年十月庚子朔十日己酉同窆于州南之原”。(錄文參見夏鼐《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志》,《夏鼐文集》,第2冊,第434-475頁)安樂州的城址為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下馬關鎮紅城水故城遺址,而慕容威墓志發現的地點為下馬關鎮趙家廟村,趙家廟村在紅城水故城遺址的南邊,兩地相距約5公里,與志文中提到的葬于州南之原的情形相符;這也說明:長樂州即為安樂州,乃州同名異。

安樂州(長樂州)自大中三年改為威州后,先后歷西夏韋州靜塞軍、明韋州千戶所、清韋州堡等,其州城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下馬關鎮紅城水故城遺址。

上文已論長樂與安樂實為一州,而墓志稱長樂州而非安樂州,筆者認為,是因為安祿山的原因?!杜f唐書·肅宗本紀》中記載肅宗在至德二載冬十月還京后:“十一月壬寅朔……宮省門帶‘安’字者改之?!?《舊唐書》卷10《肅宗紀》,第248頁)《唐會要》:“至德二(三)載正月二十七日,改丹鳳門為明鳳門,安化門為達禮門,安上門為先天門,及坊名有‘安’者悉改之,尋并卻如故?!?[宋]王溥《唐會要》卷86“城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87頁)兩《唐書》記載至德年間更改了很多地名。

兩《唐書》記載至德年間更改的地名有,至德元載的安定、安化郡改為保定、順化郡,安靜縣改保靜縣,安西改鎮西等;至德二載安邑、安邊、尚安、洊水、東莞、晉康、恩平、廣德、理定、軍寧、崇平、柔遠,安康、咸安、同安、安城、安樂、萬安、始安郡改為漢陰(漢南)、蓬山、盛唐、嶺方、常樂、萬全、建陵郡,同安、保安、安城、安京、安昌、安南、安河縣改為桐城、保寧(保定)、保城、保京、義昌、鎮南、寧海等縣,安南都護府改為鎮南都擴府,安武州改為唐林等;至德中,安仁改為容山,安義縣改為永業縣等。據統計,至德年間所改地名達四十余處,其中帶有“安”字的多達三十余處。

陳垣先生認為這是唐肅宗對安祿山的惡意避諱,《史諱舉例》記載避諱三種類有“惡意避諱例”:“避諱有出于惡意者,唐肅宗惡安祿山,凡郡縣名有安字者多易之。試以《新唐書·地理志》核之,凡至德元二載所改郡縣名,皆因其有安字也……安樂郡改常樂……”(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33-34頁)史籍中雖未有將安樂州改為長樂州的記載,但唐肅宗于公元756年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而與靈武相距甚近的安樂州很有可能改名為長樂州,寫于乾元元年(758)的慕容威墓志在志文中自然稱長樂州而非安樂州。

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吐谷渾人的自覺避嫌?!杜f唐書》:“抱玉上言:‘臣貫屬涼州,本姓安氏,以祿山構禍,恥與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賜姓李氏,今請割貫屬京兆府長安縣?!S之,因是舉宗并賜國姓?!?《舊唐書》卷132《李抱玉傳》,第3646頁)安史之亂后,唐朝對安祿山十分厭惡,連其同姓之人也更改姓氏和籍貫,以與之避嫌。在這種敏感、尷尬的政治環境中,作為外來胡人的吐谷渾人,雖不與安祿山同族同姓,在當時仍進行了自覺避嫌。

《慕容威墓志》載:“□人封(武)氏,封平陽郡夫人,武周魏王承嗣之孫,太仆寺卿、燕國公延壽之女?!?夏鼐《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志》,《夏鼐文集》,第2冊,第434-475頁)慕容神威夫人為武承嗣之孫、武延壽之女;而安樂公主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后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景龍四年(710),安樂公主被李隆基誅殺,遷居安樂州的吐谷渾王室與武家有姻親,可能也有避安樂公主嫌之意,故而稱長樂州。

《慕容宣徹墓志》首題“河東陰山郡安樂王慕容神威遷奉墓志并序”,此志為慕容神威于景龍三年(709)遷其父慕容宣徹歸葬涼州祖塋而作的墓志,志中慕容神威為“安樂王”。(夏鼐《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志》,《夏鼐文集》,第2冊,第434-475頁)而在758年的慕容神威墓志中卻沒有提到“安樂王”這個稱呼,也印證了上文的推測,吐谷渾王室出于對安史之亂造成的敏感政治環境的考慮,回避了這一稱呼。

唐安樂州與長樂州實是州同名異。唐安樂州在當時的靈州境內,屬于故鳴沙縣管轄之地,位于靈州稍東一百八十里靠近長樂山的安樂川。后歷經威州、西夏韋州靜塞軍、明韋州千戶所、清韋州堡等的管轄,城址位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下馬關鎮紅城水故城遺址。慕容威墓志的出土地趙家廟村,正好在其南部,與墓志描述的地理方位相符。造成州同名異的原因,主要是唐肅宗時因惡安祿山而在地名上造成的忌諱,以及吐谷渾王室似對安祿山與安樂公主的自覺避嫌。

猜你喜歡
吐谷渾長樂安樂
齊心
軍人情懷
淺析粟特人在柔然
長樂姑娘陳佼怡 新晉歐洲華姐冠軍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譜華章——福建省長樂華僑中學簡介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譜華章——福建省長樂華僑中學簡介
天臺姑娘
大宋小神探 夜黑黑,敲窗聲
一世媗妍,不負安樂負流年
淺談吐谷渾文化的包容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