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幾點思考

2021-11-28 11:02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愛國愛國主義時代

張 華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愛國是中華民族最為樸素的情感。近代以來,愛國主義始終是一面青年成長的旗幟, 始終是民族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與時代同行的大學生,其成長關乎時代發展、民族命運、國家希望,加強其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重大。為此,要特別重視其現實意義的充分認識、時代內涵的深刻理解、實踐要旨的科學把握等基礎問題。

一、明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這是邏輯的起點,也是實踐的前提。對于這個前提性認知問題的解決, 筆者認為需要回歸愛國主義本體認識其民族性, 需要回歸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認識其立德樹人根本導向, 需要回顧大學生受眾的內在需求。

(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民族傳承的必要內容

有一種力量, 在中華民族的存續發展中歷經滄桑而永葆青春。 其核心是愛國, 是每個個體與生俱來、 不可割離的民族情感, 表現為個體對群體的依賴,群體對個體的凝聚。 愛國,在中華文明之初已發軔,經過世代中華兒女的精心培育,歷經五千年不同時代的淬煉,不斷沖破歷史局限,去腐沉渣,“最終積淀成為一種稱之為‘主義’的愛國情感即愛國主義情感”[1](9)。 正是它滋養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融合發展,拯救危亡并不斷煥發生機。如習近平所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 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2]。 步入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感仍是國家和民族凝聚力量、抵御風險、共榮共生的精神力量。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愛國是一種自在的群體情感,因自在而存在局限。不同個體因實踐的不同、視野的不同,其自在情感的感知、內涵也不同。因此,為更好地將經過歷史積淀和考驗的、代表中華民族價值訴求的、 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愛國主義在個體自在情感的基礎上轉化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需要大力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 換言之,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培育, 成為愛國——民族情感在歷史長河中接續不斷、綿延發展的內在要求,成為愛國情感突破自在局限、超越歷史局限的現實要求。作為時代新人的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 其愛國主義教育注定是民族傳承的重要部分,不容忽視。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立德樹人的現實要求

立德樹人,是“育德”和“育才”的統一,各有側重,又相互依存,統一于有德有才、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 立德, 強調培育具有什么樣道德價值追求的人;樹人,側重培育具備什么樣素質技能的人。 德才兼備,德是本、是源。以德帥才,以德治才,以德資才,方是立德樹人之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瞬排囵B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盵3]而“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 因為愛國主義存續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時代延展中, 深深鐫刻下文化烙印,是新時代公民道德的核心內涵。從內容上講,新時代公民道德包括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均由愛國主義滋養、培育,是愛國主義的一脈相承;從層次上講,新時代公民道德內涵的社會、職業、家庭、個人等四個層面,均是愛國主義在不同層面的價值追求的具化,都離不開愛國主義的護航、指引。 從這一意義上說,沒有愛國主義為根, 其他的什么道德都是徒有其表的皇帝新裝。

(三)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

愛國,始終是中華兒女成長成才的一面旗幟。所謂“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5]。 這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熱愛祖國是青年成長成才的物質基礎。一個人不可能離開自己所屬群體而離群索居,不可能離開自己所處時代而“超凡脫俗”。 原因就在于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有必要的物質基礎。 沒有物質的保障,一切都無從談起。 沒有國家的保障,個體也將成為漂浮不定的浮萍,無安身立命之處。 第二,熱愛祖國是青年成長成才的精神動力。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精神動力,不僅是凝聚民族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原生動力,不僅是激勵民族奮斗、指引民族創新的內生動力,也是催人奮進、不甘人后、勇于拼搏、敢于斗爭的內生動力。熱愛祖國,激發廣大青年成長成才的緊迫感、使命感,如饑似渴地學習,不斷增長知識見識、拓寬思維視野、提升綜合素質、練就過硬本領。 第三,熱愛祖國是青年成長成才的目標導向。 青年的成長成才與祖國的發展相生相成。 祖國的發展目標即是青年的發展目標。 時代青年只有與祖國同向同行, 與祖國的現實發展目標和未來發展方向緊密結合, 在祖國的發展目標中確立青年個體的成長目標,方可獲得庇護與保障,得到實現的基礎。第四,熱愛祖國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價值導向。 一是道德層面的價值導向。愛國是一種道德規范,作為自覺自在的主體意識而存在,發揮作用。二是法律層面的價值導向。愛國是一種法律規范,是中國公民不可推卸的法律責任。 每個公民都需樹立起高度的國家責任感和國家榮譽感,承擔起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保護國家利益和榮譽、鞏固民族團結和統一、抵御外來侵略和敵視的法律義務。 以此實現自在和不自在價值導向的整合,形成強大內生動力,支撐青年提升自我。

二、明晰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是自在自發愛國情感的傳承,而是歷史積淀、世代共創、實踐發展的愛國理論體系的培育。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深刻理解愛國主義在新時代的豐富內涵和時代要求,深刻理解其鮮明主題、本質要求、著力點和時代視野。唯有此,方可堅持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科學性、全面性、準確性,避免為他人做嫁衣。

(一)堅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鮮明主題

作為動態理論, 愛國主義因時代主題和實踐內容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時代內涵。 這也是為什么愛國主義歷經五千年而不斷深化, 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也是為什么愛國主義總能為民族解放、發展、繁榮注入不竭動力的根源。 步入近代,外患與內憂交織而生,“救國”是時代主題,愛國主義與抵御外侵、維護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獨立密切聯系,與解放人民、 推翻剝削與壓迫、 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密切聯系。 步入現代,改革與建設應運而生,“富國”是時代主題,愛國主義與革舊布新、勇于斗爭、艱苦奮斗、發展生產密切聯系。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與建設發展步入深水區,“強國”成為時代主題,愛國主義與實干興邦、創新創造、接續奮斗密切聯系。 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6]。在完成“救國”“富國”使命后,“強國”是必然的要求。在完成民族獨立、國家解放、改革發展之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背蔀闀r代的考題,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成為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

(二)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

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7](8)。 這不僅是現實的政治要求,更是時代和人民的正確選擇,是中國實踐證明的真理,是現實發展和面向未來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是在人民革命中應運而生, 為人民所選擇為革命的領導者,并不負所望,帶領廣大人民敢于斗爭、勇于奮斗,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并在追求安穩、祥和、幸福、美麗、健康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自中國共產黨被人民自覺選擇為革命領導者起,“救國”便離不開共產黨人的努力,離不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愛國,表現為人們自發自覺地接受共產黨領導,聽黨話、跟黨走。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在與中國實際結合后,飛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曾經民生凋敝、滿目瘡痍的經濟社會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曾經只能生產火柴的農業國發展為 “世界制造工廠”。翻天覆地的變化雄辯地證明了富國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可分離,也是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生命力的現實展現,是“強國”發展的未來指向。 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祖國的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8]。

(三)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為著力點

首先,新時代愛國主義“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為著力點”,這既是對愛國情感自在自發的認知,也是對全民族根本利益的關切,也是對愛國最低的規范要求。 團結統一是貫穿多民族融合發展始終的生命線,是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 無此,便無從談生存、發展,無從談五千年的綿延發展、接續不斷、煥發生機。 反對民族分裂,維護領土完整,是數千年中國歷史的發展主線、發展大勢,是數以億計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無穩定、團結的社會局面,何談發展、何談進步、何談實現夢想、何談完成事業。在新時代,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依舊是不可偏離的生命航線,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基,是實現全體中華兒女的復興夢的保障。其次,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道德, 是一個不斷由低層次向更高境界深化發展的過程。愛國主義是一種自在的族群情感,起源自對所生所養的故土的眷戀、 愛護和對族群人民的難舍難分,這是最為本能的情感表達。 即是說,愛國土、愛國民,是愛國主義最為自然的情感,是最基本的內容。以此為著力點,是對愛國主義更高境界培育發展的現實要求。 最后,愛國主義是一種法律規范,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底線。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8](85), 以此將愛國的自在自發轉換為強制執行,突出了強制性、他律性,讓新時代愛國主義培育多了底線保障。

(四)深刻理解堅持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6]這是對歷史的經驗總結和現實的回應。清朝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閉關鎖國政策,妄想關起國門做“天朝上國”白日夢,導致中國不僅錯過第一次工業革命, 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滯后,差距拉大,積貧積弱,并遭受各路世界列強的侵略、掠奪、欺辱。百余年的屈辱史告誡我們,愛國“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9](4),絕不是天下之大唯我獨尊,而是放眼觀世界,認識世界。 改革開放后翻天覆地的變化告訴我們, 圖謀發展必須堅持包容開放、兼容并蓄,敢于與不同國度交流互鑒、互通有無,善于在各類人類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 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國與國聯系愈加緊密,國際貿易、金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等等,讓我們更加直觀認識到中國命運與世界命運的密切相連; 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只是政治訴求,更是每個人的生存訴求。 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際霸權主義、去國家化思潮、狹隘民族主義等社會思潮仍有市場,西方敵對勢力、 國際強權政治和對中國的偏見依舊存在。 這就要求我們對外開放必須以維護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為前提,必須在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明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要義

明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要義,筆者認為在于明確教育內容、教育路徑、教育機制,表現為豐富教育內容, 注重知情意行四要素協調推進;整合教育路徑,實現主渠道與主陣地協同育人;建立常態機制,保障教育有序推進。

(一)豐富教育內容,注重“四要素”協調推進

人的內在思想發展規律表明, 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發展是一定的認知在情感和意志的催化下, 轉化為相應的品德行為的過程。認知是前提,情感和意志是催化劑,行為是外顯標志、檢驗參照。 即是說,知、情、意、行,是人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基本四要素。同理,這四要素有機融合,構筑成大學生豐富的、科學的、全面的愛國主義價值體系。 因此,其豐富的教育內容應與受眾知、情、意、行接續發展相聯系、相對應。 第一,培育大學生愛國之知。 在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加強知識教育、彰顯愛國之知,旨在引導大學生科學把握“愛國”的內容結構和歷史邏輯。 從內容結構來看,須注重大學生愛國是愛什么、為什么愛國、怎么愛國的理論關切。 從歷史邏輯來看,須注重愛國主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理論指引,引導學生厘清中華民族和中國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第二,涵養大學生愛國之情。愛國主義是一種群體情感,置身群體人文環境中, 易產生集群效應, 形成情緒共振、心靈共鳴、情感傳遞,表現出群體性、激烈性、情境性等特征。涵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應重視愛國情的正面理性,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帶來的偏激;應注重愛國熱情與愛國溫情并重,讓極快的速度、猛烈的態度、奔放的表達燃燒愛國熱情,又讓涓涓細流、持續長久的愛國溫情滋養大學生日常生活。第三,砥礪大學生愛國之志。 愛國之志是大學生在遵照愛國主義價值導向、踐履愛國行為規范過程中,自覺克服困難、排除障礙的堅定信念。其實質是大學生內生的愛國力量。砥礪大學生愛國之志,重在將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結合。 關鍵在“砥礪”,要讓大學生學習磨難,學習中華民族和新中國的奮斗磨難史,學習中華兒女的奮斗歷程;接受磨練,接受學習、社會實踐等各方面的現實考驗。第四,催化大學生愛國之行。 避免將愛國行簡單化、庸俗化,注重大學生愛國行的間接性,引導大學生立足自身情況和能力,完成好學習任務、參加社會實踐、幫助他人和服務社會,實現間接愛國到直接愛國的轉換。

(二)整合教育路徑,實現“兩路徑”協同育人

主渠道,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 是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主陣地,是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課堂教學之外的、時空最廣泛的、 場域多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和,囊括除去“課程思政”之外的十大育人體系。二者的協同推進、力量整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現實要求。 對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而言,亦是如此。只有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方式發揮作用的教育路徑有效整合, 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實效。首先,這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知行合一的現實要求。愛國主義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性教育,也不是止于告訴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概念范疇、 愛的“國”是什么、為什么愛國,解決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理論認知問題;而是行為養成教育,更在于告訴大學生如何合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 如何用行動遵照愛國價值導向、如何應對愛國挑戰、如何傳承愛國傳統,解決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行為示范問題。其次,這是受眾的群體特征所要求。大學生是實踐經歷缺乏、思維十分活躍的群體, 其思想觀念的形成不僅依靠間接經驗的灌輸來提升愛國主義認知, 也需要直接實踐的真切體悟, 進而在實踐感悟中增強新時代愛國主義的認同感、接受度。又因大學生是思想觀念尚未成熟、對新鮮事物接受快的群體,必須堅持正面的理論灌輸,夯實科學、理性、全面的愛國認知。

(三)建立常態機制,保障教育有序推進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為保障有序推進,避免流于形式,需著力建立教育常態機制,從制度上予以保障。第一,建立“噴灌”與“浸潤”并重機制。 只有“噴灌”與“浸潤”并重,才能更好達成大學生知之、信之、行之的協調轉化,讓大學生在“浸潤”中感悟“噴灌”的理論科學性,在“噴灌”中詮釋“浸潤”的感知感覺。因此,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既要重視抓住重大事件、重要紀念日、關鍵時間節點等場面大、范圍廣的轟轟烈烈的教育活動,也要注重日常學習生活中愛護每一面國旗、每一枚國徽、每一次升旗儀式、正確使用國歌等細微細節教育;既要重視課堂教育的正面理論灌輸, 又要重視教師人格示范、高校管理滲透、家庭家風引導、社會環境熏陶。第二,建立“恒久恒新”機制。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堂思政課程、一場紀念活動、一次升旗儀式、一批文化作品就行了, 也不是完成一批學生的教育培育就結束了,也不是一段時間內重視、開展就夠了,而是必須長期貫徹、久久為功、世代接力的戰略工程。愛國主義是一個動態的歷史范疇, 大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的受教育者,教育環境是因時而新、因地而異的客觀存在, 共同決定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 遵循教書育人規律, 遵循學生成長規律”[10],不斷探索新方法,搭建新載體,構建新渠道,在創新中提升教育感染力、影響力,在發展中增強教育針對性、實效性。

猜你喜歡
愛國愛國主義時代
3~6歲幼兒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研究
加強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策略
感愛國事,承愛國志
愛國學·曬佳作
愛國學·曬佳作
詩歌愛國主義傳統的當代性和詩人寫作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浩然正氣貫長虹 愛國主義譜新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