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禁浪費米糧告示》探析

2021-12-01 11:49胡安徽
中州大學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浪費四川糧食

胡安徽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儉樸節約的民族。儉樸作為一種美德,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導和弘揚。無論是社會實踐還是文獻記載,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民族性格和優良傳統?!盾髯印罚骸皬姳径澯?,則天下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盵1]《禮記》:“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盵2]《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盵3]《三國志》:“安民之術,在于豐財。豐財者,務本而節用也?!盵4]《后漢書》:“節用儲蓄,以備兇災?!盵5]《杜牧詩集》:“艱難同草創,得失計毫厘?!盵6]《新五代史》:“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盵7]《增廣賢文》:“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余;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盵8]這些充滿智慧和辯證思想的至理名言,從正反兩方面議論,既昭示了勤儉節約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彰顯了勤勞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除了這些著作及其論述,《嚴禁浪費米糧告示》也是一篇專門論述節約的文章,然學界對其關注甚少,故而本文擬對《嚴禁浪費米糧告示》略做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嚴禁浪費米糧告示》簡介

為便于說明和為研究者提供資料,現將《嚴禁浪費米糧告示》原文輯錄如下:

為嚴禁浪費米糧以裕民食事。照得民以食為先,食以米為貴。古者耕三余一、耕九余三,原以年歲豐嗇無常,旱澇莫測,若不未雨綢繆,難免臨渴掘井,故必日用有節,庶可兇歉無虞。人之于米糧,所系甚大,豈可稍有浪費哉?本督部堂蒞任后,訪得川民不惜五谷,且有靡費多端,正在飭屬查禁間,即接據有人聯名呈,稱伊等籍隸川中,家居畎畝,于稼穡之艱難、市井之情形最為熟悉;川省產米本廣,近年因烤酒熬糖,以及染坊洗漿等事,將米糧耗費過多,是以前次雨澤愆期,栽插不時,正恐秋收歉薄,米價即陡然騰貴。其實并無兇荒之象,皆緣牟利之徒罔知惜,祿戶鮮蓋藏所致,懇請通飭示禁。前來本督部堂查,染色洗漿不過取衣服之鮮明,煮酒熬糖僅可供口腹之嗜好,既非必需之用,即不當任意浪費,除稟批示并通飭各屬訪查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仰閤屬軍民諸色人等知悉,自示之后,爾等開設醩房、糖房之家,從前有以大麥、芋麥、糂米釀酒者,以紅苕、芋麥、白米熬糖者,開設染坊之戶,有以白米調漿刷染者,洗漿衣服以米磨粉和勻者,務念粒米顆粟為養命之所需,黃粱白黍亦物力之維艱,切勿唯利是圖,仍前作損食之浪費,當思生財有道,從茲存惜福之恒心,則天和時順,家慶年豐,永無旱澇之災,咸享飽暖之福。本督部堂系為爾民足衣足食起見,倘敢陽奉陰違,暴殄浪棄,由地方官訪查得實,差喚到案,從重枷責,以示懲儆,其團首約保及一切在官人役,如遇所管團甲暨里鄰內,有前項浪費米糧之戶,祇許赴監管衙門稟呈,聽候官為查明辦理,以杜栽誣搕索之弊,倘有挾嫌妄稟,以及書差私行拘拏,借端詐擾,亦即嚴行治罪,勿稍寬貸,各宜稟遵,毋違特示。[9]

這篇文章出自《晉江黃尚書公全集》,作者是清代黃宗漢(約1804—1864)。黃宗漢,字秀云,號壽臣,晉江(今福建晉江市)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咸豐二年(1852)出任浙江巡撫,時值太平天國革命興起,湖州一線漕糧擱淺,為保京師糧食供應,他將漕糧改行海運,保證了京城的糧食供給,同時又采取措施有效地解決了清政府江南大營的軍餉難題。因其海運和漕糧運輸有功,咸豐四年(1854)九月升任四川總督。此文是其咸豐五年(1855)八月所頒布。

二、《嚴禁浪費米糧告示》解析

《嚴禁浪費米糧告示》主要說明了以下三個問題:

其一,節約米糧的重要性。黃宗漢在告示中的第一句話“為嚴禁浪費米糧以裕民食事”即明確了該告示的目的:嚴厲禁止浪費米糧,以便糧食寬裕。接下來他又開宗明義指出“民以食為先,食以米為貴”,表明了米糧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肮耪吒嘁?、耕九余三”,意思是三年、九年的辛勤耕耘,在正常年成下,才能有應對一年、三年災荒的儲備,可見收獲來之不易、節糧勢在必行。另外,每年米糧的收獲并無定數,旱澇災害也無法預測,如果節約糧食,“則天和時順,家慶年豐,永無旱澇之災,咸享飽暖之?!?;如果浪費糧食,就會像臨渴掘井那樣,且會造成“米價即陡然騰貴”。一正一反的鮮明對比,節約或浪費米糧的孰是孰非,昭然若揭。在此基礎上,作者又指出,只有平日節約糧食,才能不擔心荒歉之年。黃氏在文中所謂“人之于米糧,所系甚大,豈可稍有浪費哉?”是提醒川民認識節約米糧的重要性。正因為米糧重要,但在現實生活中又存在著浪費米糧的現象,故而有必要倡導節約、制止浪費,否則將貽害無窮。黃宗漢對米糧重要性的闡釋,體現的是一種未雨綢繆、居安思危之執政理念。

其二,川民浪費米糧的具體表現。米糧很重要,但川民尤其是商人卻并未珍惜,“且有靡費多端”,主要表現在用大麥、芋麥、糂米釀酒,用紅苕、芋麥、白米熬糖,用白米調漿刷染、洗滌衣服等。民以食為天,大麥、芋麥、糂米、紅苕、白米等本是百姓三餐之必需品,但卻被大量用在三餐之外,用到不該用的地方,這是浪費現象的另一種表現。就文章的表述看,不僅存在著浪費而且浪費極為嚴重?!叭旧礉{不過取衣服之鮮明,煮酒熬糖僅可供口腹之嗜好,既非必需之用”,此語中肯地指出米糧用在這些方面價值不大,并非生活之必需。而且,這種浪費很容易造成米價飛漲。因此,黃宗漢希望川民“務念粒米顆粟為養命之所需,黃粱白黍亦物力之維艱,切勿唯利是圖,仍前作損食之浪費”,不要隨意浪費糧食。黃氏言之懇切、情之篤深,在告示中顯而易見,顯示了一位父母官的良苦用心和責任擔當。

其三,對浪費米糧者的處置。事物總是有正反兩個方面,如果說黃氏闡釋節約米糧重要性的話語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正面的勸說引導,那么對浪費糧食者繩之以法、堅決打擊,則是反面的約束懲治。告示末尾:假若有人敢陽奉陰違,暴殄浪費,則由地方官訪查實情,傳喚到案,從重處理,以示懲儆。同時,為確保依法制裁浪費米糧之人,避免栽贓誣陷勒索徇私報復等弊端的發生,黃氏還要求地方吏役馬弁,如果遇到所管轄區內有人浪費米糧,先要到衙門稟呈,等待官府查明辦理;倘若有人誣陷徇私,或是擅自拘捕處理,將嚴懲不貸。這樣既做到制裁符合程序又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由此看來,黃宗漢頒行這份告示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故而制定的措施對制止米糧浪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總而言之,黃宗漢《嚴禁浪費米糧告示》擺事實講道理,正反結合,觀點鮮明,既動之以情又嚴之以法,要求川民對糧食務必節約、嚴禁浪費。黃氏此文不僅在當時而且在當代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嚴禁浪費米糧告示》頒行的動因

黃宗漢之所以頒布《嚴禁浪費米糧告示》,與當時四川所處環境關系密切。換言之,這是四川當時實際情況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糧食不僅關系著百姓的日常生活,更關系著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中國歷代王朝中有作為的帝王和地方官員無不重視和關心糧食的生產和儲備,前揭古代名言警句“節用儲蓄,以備兇災”“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等即是明證。為此,上至皇帝下至府縣官員,都會想方設法把農業基礎設施搞好,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黃宗漢也不例外,他1854年就任四川總督,1855年頒行此告示,告示中的“照得”一詞,意即“查察而得”,由此而言,在這一年左右的時間,他對當時四川地區農業的基礎狀況和基本條件進行了調查,對相關情況有了較為全面和詳細的了解。

古代社會,糧食生產不僅取決于自然條件,而且與勞動力的數量和土地面積、質量、水利工程等有密切關系。四川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口分布、土地面積和質量、水利工程等,決定了該地域糧食生產頗不平衡。成都平原由于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人口密集等條件,糧食生產較為富足,素有“天府之國”之美譽。有清一代,該地糧食生產依然充足,如漢州府(即今四川廣漢市),“村落平壤,古稱膏腴,食藉耕作,衣藉紡績,其地蔬果蔴枲,不待外求”[10]。但也必須提及的是,在宋代,該地已是“地狹而腴”“無寸土之曠”[11]。這就是說,宋代成都平原的土地數量已經滿足不了眾多人口對土地的需求,即人多地少。清代這種局面進一步加劇,據統計,嘉慶二十五年(1820),成都府(即今四川成都市)滋生丁口5484272,田地6818828畝[12],人均約1.2畝。人多地狹的狀況無疑會對糧食生產和需求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成都平原之外的四川大部分地區,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土地質量低下,水利設施落后,導致糧食生產存在不少問題。如雅州府(即今四川雅安市),“山崇嶺峻,絕少平疇,鵠面鳩形,尤傷土滿”[13]89,“地氣嚴塞,不生五谷,山皆不毛,人皆野處”[13]151,打箭爐(即今四川康定市),“瘠土不毛,惟播州青稞莞荳”[13]144?!吧蕉酂o田,民種青稞,因無水利?!盵13]150再如理塘縣(即今四川理塘縣):“土皆沙礫,百谷不宜,縱橫百里內不生寸樹?!盵14]興文縣(即今四川興文縣):“環繞皆山,并無沃野?!盵15]113渠縣(即今四川渠縣),“雖有大江小溪,然皆岸高水低難于筑堤,故無水利可言”[16]。汶川縣(即今四川汶川縣),“九石而一土”,[17]農業生產環境頗為糟糕。梓潼縣,“山巒崚嶒而迭出,石田磽確而莫耕”[18]27。滎經縣(即今四川滎經縣):“邑山多田少,產谷無多?!盵19]羅江縣(即今四川羅江縣):“河堰水田頗少,陂嶺山地十居六七?!盵20]高縣(即今四川高縣):“山邑也,似無水利可言?!盵21]211大竹縣(即今四川大竹縣):“多山而無大河流,三山之產物較遜于兩漕,而東西兩山,視中山則又遜焉,平日米價之低昂,恒視外縣有無輸入以為定,而一切服食器用,其仰給外輸者尤為不少?!盵22]此類記載在清代和民國四川方志中俯首即拾,反映了該地域自然環境對糧食生產的不利影響。

正因為如此,四川不少地區的土地面積增長緩慢,如清溪縣(即今四川漢源縣清溪鎮),康熙二十年(1681)至雍正七年(1729)間,“原載中下田共五十七頃二十九畝八分二厘八毫六絲”,雍正十二年(1734),中下田地共壹百陸拾壹頃陸畝叁分柒毫伍絲玖忽[13]130。從康熙二十年到雍正十二年共53年,清溪縣土地面積平均每年增加約2頃,相當緩慢,而且土地僅有中下田而無品質好的上田。再如敘州府(即今四川宜賓市),雍正六年(1728)上中下田地二萬一千五百六十五頃四十九畝四分三毫五絲九忽二微九塵九織,嘉慶十年(1805)上中下田地二萬八千一百頃六十五畝五厘[23]。自雍正六年至嘉慶十年共77年,敘州府土地面積年均增長約85畝,極其緩慢。土地是糧食之母,土地面積增長緩慢自然不利于糧食的生產。此種狀況無疑會給百姓生活帶來一定困難,如雅州府:“家鮮蓋藏,無大殷實”,“地瘠民貧?!盵13]130又如長壽縣(即今重慶長壽區),豐年有余,荒歉之年則“僅足供饔飱而已”[24]。再如梓潼縣(即今四川梓潼縣)“地瘠民貧”[18]429。高縣“惟是饔飱粗給,終鮮儲藏,故雖少兇荒之患而亦無巨萬之財”[21]413。

四川地區在糧食生產上除了自然環境條件較差外,自然災害對川民糧食生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關于清代四川地區自然災害的記載很多,略舉數例:乾隆三十八年(1773),興文縣:“禾已吐秀葉紅,稻田水盡赤,氣腥羶,秋僅收十分之一,春米食之多腹瀉。四十三年大旱,次年春夏間斗米千錢?!盵15]611漢州府,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日酉刻,“治東大雨雹,大者如雞子小者如李子,偃倒菜籽大麥小麥暨竹木房屋不計其數,此災甚烈”;咸豐三年(1853),“夏大旱,四月不雨,五月十九日小雨,禾盡枯,至六月十一日,始大雨,水發山陂,河壩無水灌者,顆粒無收,惟近灌縣大堰水田收幾成”[25]。彭縣(即今四川彭州市),“咸豐三年癸丑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七月。同治五年癸酉,秋七月,大淫雨,稻熟不收”[26]1056。漢州和彭州市均地處號稱“天府”的成都平原,在災害來臨之際仍然“禾盡枯”“顆粒無收”“稻熟不收”,則“天府”之外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的地區在災害面前的情況更不容樂觀。滎經縣(即今四川滎經縣):“道光十八年大饑;咸豐四年四月雨雹傷稼?!盵27]832此類記載甚多,表明清代四川地區自然災害的頻繁和危害之重。學界研究的結果也表明,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前期是四川自然災害由少到多和由弱到強的一個轉折時期[28]。

自然災害對四川地區農業和糧食生產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從而對川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難。如滎經縣,“自壬寅癸卯甲辰三年歉收,壩田猶有三四分,山田山地有顆粒俱無者,連歲餓死及遷徙流離約減人丁一萬有奇,十年之生殖恐不敵此三年之死亡也”[27]386。文中所謂壬寅癸卯甲辰三年即1842、1843、1844三年,“十年之生殖恐不敵此三年之死亡”,足見當時因饑餓和遷徙流離的死亡人數之多。慶符縣(現屬四川高縣):“乾隆丙辰年大旱,丁巳年谷價高昂,至戊戌又旱,己亥年谷價高昂,人民餓死者十之二三焉?!盵29]秀山縣(即今重慶秀山縣),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大饑,斗米錢四千有奇”。原書解釋曰:“比年兇荒,居民流離,平時米價一斗值錢千數百,今三倍其常價。民多取石粉為食,死者道路相望焉?!盵30]筠連縣(即今四川筠連縣),嘉慶十九年(1814):“大饑,民以野菜與白泥充食,呼為觀音粉?!盵31]403南川縣(即今重慶南川區),道光二十年(1840),“是年歉收,米價昂貴,貧民無所得食,掘白泥果腹,號觀音粉”。該縣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禾葉被蟲食且盡,民苦無收,大饑。多全家逃入貴州”[32]。如此眾多的記載彰顯了當時四川地區自然災害的嚴重以及川民生活受災害影響之嚴重,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糧食生產對川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上分析表明,黃宗漢頒行《嚴禁浪費米糧告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當時社會實際的。

四、余論

上述資料顯示四川相當一部分地區頗為不利的糧食生產條件,以及咸豐及其之前四川地區的自然災害和對川民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除此之外,四川地區風俗的變化也讓人擔憂,如筠連縣,“清初,習尚勤樸素儉。乾嘉以還,日趨侈靡”[31]527。侈靡之風的出現毫無疑問會帶來對糧食的過度消耗。作為該時期四川總督的黃宗漢不可能不對此有所了解,再加上咸豐二年(1852)他在任浙江巡撫時曾負責京師的糧食供應,對糧食重要性的認識清楚,當其蒞任四川總督之時,經過調查發現當地浪費米糧的社會現象,他隨即頒行《嚴禁浪費米糧告示》,這既在情理之中,又順應了當地、當時社會現實的要求。實際上,四川地區一些地方官員比黃宗漢對于米糧重要性的認識更進一步,如彭縣官員認為:“害谷者曰藍靛與煙葉,妨食者曰燒酒?!盵26]286彭縣官員不僅認識到燒酒對糧食的消耗,更認識到種植藍靛和煙葉搶奪了種植稻谷的田地,而糧食種植面積的減少無疑會影響到糧食的產量和儲備。

黃宗漢禁止川民浪費米糧的告示與清政府一貫的政策也有關系。乾隆時期,由于人口不斷增多,災害頻繁,糧食問題十分突出,甚至連沿海產糧地區也不例外。為了保證糧食供給和抗御自然災害,清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止大米出口、禁止跴曲燒鍋、禁止奸邪商人放青囤積、鼓勵外洋販米來華、鼓勵糧食流通買賣、開倉平糶、運豐補欠等[33]。黃氏禁止用米糧烤酒熬糖、染坊洗漿無疑是上述政策的繼承和延續。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盵34]探析黃宗漢《嚴禁浪費米糧告示》的內容及其提出的背景,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該文的歷史價值,傳承優秀文化,而且有助于我們認識當前黨和政府提出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意義,培養珍惜糧食的良好習慣。

猜你喜歡
浪費四川糧食
不浪費
A gift I treasure
珍惜糧食
四川移動
十八連豐!我國糧食產能穩步提升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那些教我們珍惜糧食的金玉良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