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小麥春季栽培管理技術

2021-12-01 13:16畢亞雙賈士敬謝建華
鄉村科技 2021年25期
關鍵詞:拔節期麥苗水肥

畢亞雙 賈士敬 謝建華

(北京市大興區種業與植保服務站,北京 102600)

冬小麥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栽培類型之一,其播種面積大、品種優良、種植產量高、整體效益好,能有效促進我國農民增產增收。冬小麥跨越冬、春兩季生長,其中春季是冬小麥病蟲,雜草的重要發生期,同時也是冬小麥旺長和極易遭受惡劣天氣、凍害的關鍵時期。因此,種植人員應基于苗情做好冬小麥春季栽培管理工作,為冬小麥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最終實現冬小麥綠色優質、高產高效栽培目標。冬小麥春季栽培管理的要點為倒春寒預防、麥田鎮壓鋤劃、麥田水肥管理、化學除草及病蟲害防治等。筆者立足冬小麥優質、高產、穩產目標,針對以上涉及的內容進行詳細分析,以形成相對規范與體系化的冬小麥春季栽培管理技術。

1 預防倒春寒

預防倒春寒是冬小麥春季栽培管理的重要內容。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通常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倒春寒現象,對冬小麥苗株正常生長極為不利。倒春寒一般發生于每年的3—4月,此時正處于返青或拔節期的冬小麥最易遭受凍害,輕者可造成小麥上層葉片逐漸枯黃,嚴重時會導致小麥幼穗受損甚至死亡[1]。倒春寒襲擊麥田時,冬小麥正處于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鍵時期,小麥幼穗的減數分裂和四分體正在形成,對低溫十分敏感。如果遭遇倒春寒,成型的幼穗會受傷甚至死亡,而正在抽穗的穗頭也會變白,整片麥田極易出現小穗不結實或者全穗不結實的現象,幼穗不結實必然會導致冬小麥減產、減收。研究數據顯示,十分嚴重的倒春寒會令冬小麥減產30%~50%。因此,冬小麥種植人員在春季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一旦出現明顯的降溫天氣,需及時做好小麥倒春寒預防工作。

首先,應合理控制小麥長勢。長勢較好的小麥耐寒性一般較差,為預防倒春寒,應控制小麥長勢,以“控”為主,通過鎮壓、深鋤或藥物控制抑制冬小麥生長發育。其次,凍前應澆水或增施有機肥。倒春寒來臨之前,種植人員可通過及時澆水以增加土壤水分,使土壤儲存更多熱量,從而有效減輕凍害。增施有機肥可以增強小麥根部的呼吸能力,從而使小麥能更好地抗凍抗寒(有機肥以海藻類、氨基酸類為主)[2]。增施有機肥時,一般可在返青拔節前或拔節后(麥苗小花分化階段)每667m2增施有機磷肥7~9 kg。由于每年倒春寒來臨時間都存在微小差異,因此,種植人員必須及時關注天氣變化,科學增施肥料。再次,噴施調節劑。倒春寒的防治工作重點在于“防”。在倒春寒來臨之際,冬小麥種植人員可通過在小麥植株葉面噴施一定量的“藍色晶典”或“農喜+樂素”等營養調節劑提高植株免疫力與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3]。這種方式能減少倒春寒對冬小麥生長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條件的地區還可進行熏煙防凍,以減少倒春寒危害。最后,對于已經遭受凍害的冬小麥,應及時展開補救工作。若葉片僅遭受輕微凍害,則不會影響小麥后期生長,不用專門補救;若凍害比較嚴重,如小麥莖蘗30%以上的幼穗遭受凍害,則每667 m2麥田需要施尿素6~8 kg。

2 麥田鎮壓鋤劃

對于北方冬小麥種植區域,春季栽培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增墑與保溫。進入春季之后,氣溫逐漸回升,麥田土壤逐漸消融,此時進行麥田鎮壓鋤劃,有利于使麥田形成虛土層,既能增溫保墑,促進麥苗穩健生長,又能清除麥田枯葉雜草,為后期麥田綜合管理提供便利[4]。

中耕鋤劃與鎮壓應雙管齊下。中耕鋤劃需要做到劃細、劃勻、劃透,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留坎位、不壓麥苗、不遺雜草。對于一般的旱地麥田,需要進行壓麥處理,壓麥可使麥田土壤更緊實,具有良好的保墑、固根、增蘗及壯苗效果。旱地小麥壓麥時應配合耙耱,以提升提墑保墑效果。然而,對于播種過深、幼苗較為脆弱、土壤黏性較高的麥田,則不適宜壓麥,否則會造成土壤板結、幼苗受損,不利于麥苗健康生長。另外,需要實施春季鎮壓,壓碎土塊、彌封裂縫,使土壤表層更加沉實、土壤與根系結合更加緊密。對于一些土壤懸松、耕種粗放、坷垃較多且易出現旺長苗的地塊,必須在早春土壤化凍后進行鎮壓,以使麥苗盡快回到返青期正常生長階段[5]。

3 麥田水肥管理

3.1 一類麥田拔節期水肥管理

水肥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與核心要素。對于冬小麥的春季栽培管理,需要做到合理施肥、灌溉,保證麥田具有充足的水分和養分,為麥田防旱抗旱、優質高產打下基礎。北方旱地一類麥田面積較大,春季對一類麥田的水肥管理應在小麥拔節期進行。一類麥田每667 m2總莖數為60萬~80萬莖,屬于壯苗麥田。在拔節關鍵期進行水肥管理,不僅能控制春季麥苗的無效分蘗,而且能提高成穗率,使小麥穗大粒多。對于一類麥田,應在拔節期追肥,并做到控促結合、雙管齊下。一般在一類麥田的起身期,可通過澆水、施肥、噴施適量壯豐安乳劑等方法控制麥苗植株旺長,并為固根抗倒伏打好基礎。對于地力一般的一類麥田,可在拔節初期追施尿素120~150 kg/hm2;對于地力水平較高的麥田,可在拔節中后期適當減少尿素追施量,可追施尿素100~130 kg/hm2[6]。

3.2 二類麥田起身期水肥管理

二類麥田在優良等級上雖然次于一類麥田,但是二類麥田的生長潛力巨大。二類麥田每667 m2麥田總莖數在45萬~60萬莖。這類麥田冬前已澆水,因此,針對二類麥田應做好起身期的水肥管理工作。起身期是二類麥田分蘗的關鍵期,需要以提高麥苗成穗率為主要管理目標。該時期對麥田進行澆水、施肥,能促進麥苗小蘗變大蘗,提高麥苗成穗率。二類麥田需要在返青后及時借墑追肥、澆水,一般每667 m2莖數為50萬莖左右的二類麥田需要追加尿素5~8 kg。在小麥拔節期,可通過澆水追施尿素10 kg左右。每667 m2莖數在55萬莖的麥田應注重在起身期進行水肥追施,一般追施尿素120~150 kg/hm2。

3.3 三類麥田返青期水肥管理

三類麥田的苗齡較小,且每667 m2群體植株少于45萬株,一般是播種后缺墑或在麥苗播后補種的弱苗。對于三類麥苗,主要應強化返青期水肥管理。對于冬季已經澆水的三類麥田,應重點做好中耕劃鋤,以增加麥苗早春分蘗,提高麥苗成穗率。對于冬前未澆水的三類麥田,一般可于返青期前夜澆水,再進行追肥。若該時期水肥管理不當,則會影響麥苗拔節期生長。三類麥田應在早春追肥,且務必在麥苗分蘗高峰期之前進行,這樣在分蘗高峰期便可借墑借肥促進麥苗分蘗。通常,春季追肥需要分2次進行,第1次追施50%氮素化肥和適量磷酸二銨;第2次可在拔節期追施相同的肥料,將剩余50%氮素化肥追施完畢。另外,每667 m2需要追施尿素15 kg、氮鉀復合肥20~30 kg,以提高麥田穗粒數。

4 化學除草

4.1 春草秋除

一般冬前麥田易出現雜草,秋前若能清除這些雜草,則可在春季雜草管理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冬前麥田的雜草屬于幼草,抗藥性較弱,且相對于春季除草難度較小。因此,應做到春草秋除,并根據雜草的類型進行除草。這樣既能提高除草率,又能實現冬小麥優質高產栽培。落葉類雜草與禾本科雜草是冬小麥麥田常見的雜草類型。常見的落葉類雜草有播娘蒿、薺菜、豬殃殃、婆婆納、麥家公、寶蓋草、麥瓶草、王不留行和田旋花等,這些雜草會與田間小麥幼苗爭奪土壤養分和水分,嚴重阻礙麥苗的茁壯成長。針對落葉類雜草,應通過噴施苯磺隆類藥液予進行清除,如可噴施雙氟磺草胺、銳超麥、麥施樂等除草劑。常見的禾本科雜草有野燕麥、硬草、菵草、狗尾草和早熟禾等,這些雜草十分頑固,極難清除。針對禾本科雜草,可噴施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禾草靈等藥液進行清除。另外,異丙隆、啶黃草胺等一些藥液對落葉類與禾本科雜草都有效,種植人員可酌情選擇。此外,冬小麥種植人員可在每年11—12月天氣晴好時噴施藥物,以提高除草效果。

4.2 春季除草

春季除草是冬小麥春季栽培管理的重要內容。雖然已經對麥田進行了秋除,但春季是萬物復蘇之際,部分尚未根除的雜草再而復生,同時一些新類型雜草開始生長,因此,需要全面做好春季除草工作。在春季,播娘蒿、王不留行、野燕麥、硬草等落葉類以及禾本科雜草會繼續出現并迅猛生長,威脅麥田生長,針對此種情況,可使用70%氟唑磺隆與50 mL炔草酯混合噴施于麥田,對雜草進行二次防治。此外,部分麥田春季會出現麥家公雜草瘋長的情況,針對該類雜草,可在小麥三葉一心期以后使用二甲四氯鈉、氟氯吡啶酯等除草劑進行除草。在實際除草過程中,對于種植面積較小的冬小麥地塊,可采用人工除草方式;對于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塊,則需要采用化學除草方式,種植人員可利用化學除草劑根除麥田雜草。但需注意的是,使用化學除草劑時需均勻噴灑,不能重復噴灑,更不能漏噴。另外,小麥拔節期后,切忌使用任何類型的除草劑,避免麥田出現藥害。

此外,冬小麥化學藥劑除草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當小麥麥田墑情不夠、土壤整體偏干、植株長勢不旺時切忌盲目噴施化學藥劑進行除草,而是要首先對麥田進行灌溉,待土壤水分充足、墑情提升時再行噴施。第二,噴施化學藥劑時要關注天氣變化。大雨前或大雨后、大風前、天氣驟然降溫等條件下不適宜進行化學除草。一般來說,麥田灌溉3~5 d后,可選擇晴好天氣或者大雨過后兩三天進行藥劑噴施。當然,小雨對化學除草的影響并不太大,小雨過后隨時都可進行施藥。需要注意的是,施藥后要保證8~12 h無降雨。因此,在化學除草前,冬小麥種植人員要密切關注天氣情況,選擇適宜天氣除草。第三,把握好最佳施藥時間。春季雜草二至三葉期是進行化學除草的最佳時期,該時期的雜草尚屬于幼草,種植人員只需按要求噴施相應的藥劑便可達到根除效果。另外,化學藥劑噴施對溫度也有一定要求,地面溫度達到10℃以上時最宜施藥。第四,為應對部分雜草對除草藥劑產生抗性這一問題,建議在同一田塊不重復使用相同的除草劑,變換藥劑種類,以提升對雜草的防治效果。

5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病蟲害是影響春季冬小麥生長的重要因素。春季冬小麥常見的病蟲害有紋枯病、全蝕病、小麥紅蜘蛛等。

紋枯病是冬小麥幼苗期與拔節期極易出現的一種病害。麥苗發生紋枯病的顯著特點是小麥葉鞘上出現大小不一的淡黃色斑點,如果不加以控制,黃色病斑會逐漸向黃褐色轉變,并逐漸呈梭形。隨著小麥進入拔節期,這些黃褐色的斑點會繼續生長,進而出現大量云紋狀病斑。紋枯病具有傳染性,擴散速度較快,發病初期并不會對小麥造成嚴重傷害,但隨著病害持續發展,最終會導致小麥植株失水甚至枯死。

全蝕病會對小麥的根部造成傷害,阻礙根部對土壤養分的吸收,最終導致小麥難以高產。冬小麥全蝕病發病初期癥狀并不明顯,危害不大,但發病中后期小麥普遍出現植株矮小、麥穗枯白、穗粒干癟等問題,植株拔出后可見小麥根部已被侵蝕,呈灰黑色。

小麥紅蜘蛛對冬小麥的危害極大,其會刺吸小麥汁液,導致受害葉片局部或全部卷縮,最終使麥株發育不良、穗小粒輕、結實率降低、產量下降,嚴重時導致冬小麥整株干枯。

為避免冬小麥受紋枯病、全蝕病、紅蜘蛛等病蟲害的侵蝕,種植人員應及時做好病蟲害監測與防治工作。一方面,建立病蟲害監測點,及時開展相應的監測調查。種植人員需要充分了解冬小麥上的各種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并在病蟲害高發期對麥田進行適時監測與調查,做到早發現、早防控。另一方面,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控。針對不同病蟲害,可選擇與其相匹配、對應的藥劑。對于冬小麥紋枯病,可選用苯甲·丙環唑、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粉銹寧等藥劑在恰當時期進行噴施,如可在小麥返青拔節期噴施15%粉銹寧溶液,噴施藥劑時可根據小麥紋枯病害的嚴重程度,確定好施藥濃度和施藥量,對于比較嚴重的麥塊應多噴幾次,但要注意每次的噴藥間隔應保持在六七天。對于冬小麥全蝕病,嚴重時可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藥物拌和細土撒于麥田,以緩解麥田病情。為從根本上預防全蝕病,可在小麥播種前用藥劑拌種的方法進行防治,如每10 kg種子可用12.5%硅噻菌胺懸浮劑(全蝕凈)20~40 mL進行拌種處理。小麥紅蜘蛛是一種頑固性的小麥蟲害,可選用20%掃螨凈可濕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2%阿維菌素6 000倍液等進行防治,防治效果可達到90%。

6 結語

北方冬小麥生長受氣候與環境的顯著影響,其栽培管理存在一定難度。春季是冬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種植人員能否在該時期做好栽培管理直接關乎冬小麥的產量與品質。冬小麥生長過程中會面臨嚴重的倒春寒問題,因此,預防倒春寒,提高小麥防凍與抗凍能力尤為重要。春季降水較少、雨水不足,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麥田做好水肥管理,給予麥田充足的水分與養分。此外,應在春季做好冬小麥麥田的鎮壓鋤劃、化學除草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最終實現冬小麥穩產高產。

猜你喜歡
拔節期麥苗水肥
智能水肥灌溉
“水肥一體”新系統 助力增收有一手
夜間增溫對小麥干物質積累、轉運、分配及產量的影響
四川水稻分蘗-拔節期低溫連陰雨時空特征
紅繡鞋
紅繡鞋
2021年山西省小麥返青拔節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預報
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研究
玉米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研究與推廣
給麥苗蓋被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