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生態視角下碧道景觀改造實踐分析

2021-12-01 13:16馮永均
鄉村科技 2021年25期
關鍵詞:景觀特色空間

馮永均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廣東省率先提出的“萬里碧道”是“以水為主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種生態要素,兼顧生態、安全、文化、景觀、經濟等功能”的生態廊道?!稄V東萬里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中明確指出,通過廣東省萬里碧道建設,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網絡,突出“水碧岸美”,滿足人們親近自然、對優美水生態環境的需求[1]。根據不同類型濱水區所處區位和環境風貌特征,碧道分為自然生態型、鄉村型、城鎮型及都市型4種類型。其中,城鎮型碧道的定義是依托流經大都市中心城區之外其他城區的河湖水系而建,在滿足居民康體、休閑、文化等需求的同時,強調生態、經濟功能,凸顯地域特色。因此,如何解決在打造城鎮型生態特色碧道景觀時遇到的現實問題,塑造有當地地域特色的生態景觀,成為探索該類型碧道景觀設計的關鍵問題。

筆者在本文中以碧道景觀改造作為設計研究對象,以綠色生態為視角,以健康城市理念為基礎,在明確碧道景觀改造現存問題和改造需求后,確定碧道的改造方向和指導原則,提出集約整合、功能綜合、多維度復合的生態景觀改造策略,從而激發碧道活力,為營造集約化、復合化、生態化、健康化的碧道開放空間助力[2]。

1 碧道的內涵

碧道是以生態優先、以河流湖庫及海岸帶為載體的線性開敞空間。都市型碧道是碧道建設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以城市中心城區河湖水系為依托,實現各類綠色開敞空間、各類自然與人文節點的串聯,最終形成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及休閑的復合型廊道[3]。

2 綠色生態視角下碧道景觀改造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我國各地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碧道改造案例。但通過梳理和總結發現,我國碧道改造建設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整體規劃設計缺乏、生態環境設計被忽略、交通連通性受阻、地域文化缺失及公共活力不足等。

2.1 整體規劃缺乏和生態環境設計被忽視

碧道借助水系沿河流延伸成為溝通城區與其他空間的廊道,但目前存在碧道規劃與城市生態基底間缺乏整體性統籌的問題,導致碧道改造形式單一,存在一定的掠奪性和盲目性。在功能空間營造方面,很多碧道改造項目只偏向景觀景貌提升和休閑游憩功能空間構建,而在景觀生態性、生物多樣性、地域文化特色、環境教育科普功能等營造上則略顯不足。

2.2 交通連通性受阻

隨著城市的發展,碧道和濱河受到復雜多樣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周邊的綠化被侵占,城市與水岸之間被道路、高壓線強行分開,相互割裂,交往溝通十分不暢,可達性較差。同時,被道路切割出的七零八落的空間不具備多功能復合綠色空間的連接,無法發揮應有的整體城市功能和體現當地的地域特色。

2.3 地域文化缺失

碧道的改造需要結合周邊環境,充分發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進行生態岸線的恢復和營造,即借助原型提煉的設計手法,將當地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在碧道改造中得以表現。但目前廣東省部分碧道項目未能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屬性,創新手法缺少,設計形式單一;只注重形象工程,忽略了當地文化特色,缺乏空間場所的文化精神,對原本富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濱水空間造成了極大沖擊。

2.4 公共活力不足

目前,部分碧道項目建設已有的公共空間設計形式單一,景觀基礎設施的趣味創新性不足、互動體驗性差,公眾參與性不強。例如,很多碧道項目只是千篇一律打造臨水棧道和濱水平臺,而忽略了利用空間進行慢行交通打造。

3 碧道景觀的改造目標

筆者在本文中重點研究都市型碧道,主要從自然生態、特色營造、休閑舒適三大目標對其進行景觀構建。首先,在碧道設計上,應強調生態優先、治理同行,通過與上位規劃及實際落實的互動銜接,積極做好內源凈化、外源截污,同時進行碧道改造建設,做到景觀與防洪提升并重,最終打造出具有自然生態特色的碧道,進而帶動濱水區產業和城市功能轉型。其次,在碧道改造上,需要結合周邊環境并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進行生態岸線的恢復和營造,借助原型提煉的設計手法,在碧道改造中充分展示當地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最后,打造城市宜居生活濱河景觀碧道示范帶。整體上碧道功能改造需以公共空間景觀為主,同時在功能多樣化、設施便利化、服務多元化等方面體現碧道改造的人本關懷[4]。

3.1 保證生態安全引導力,優化城市生態環境

現代碧道景觀改造更加注重高品質的空間環境對人們身心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因此,應以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為先行原則,實現從“無損健康”到“促進健康”景觀公共空間轉變,在保證綠色生態安全引導力的基礎上,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3.2 營造體驗式地域特色空間

傳統的觀賞型綠色空間已無法滿足現階段市民對于公共空間的要求,因此,在碧道改造中,需重點考慮植入體驗式地域特色的生態空間。以當地文化為背景和特色,通過整合利用碧道沿線自然文化景觀,打造體驗式地域特色空間。這樣不僅能實現市民基礎的觀賞功能,而且能提升市民的參與度,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進而充分展示當地的文化魅力。

3.3 打造復合型與宜居型公共空間

現階段,碧道公共空間打造要求能集約化利用多種形式的空間,以實現開放空間量的擴展,提升公共空間多功能使用效率,優化社區生態環境;通過“集約整合”立體化設計,保證碧道擁有更多可供公共活動的空間,營造多樣化的健康空間。此外,碧道改造應更加注重公共空間功能的復合性,整合不同類型的開放空間,突出健身運動、休閑娛樂、生態修復等功能,以滿足居民對多種休息娛樂的需求。通過良好的空間形態和界面開放度實現不同年齡段人員在不同時間段對同一公共空間的有效利用,進而實現共享維度復合。

4 碧道景觀改造實踐

以廣東省某碧道景觀提升項目為例,現有區域堤圍兩岸是當地重要的文化景觀及歷史人文資源。碧道景觀提升項目是當地碧道規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抓住萬里碧道建設的契機,全線貫通后將形成以水道為主的生態綠帶,同時提高水質、減排增綠、輻射周邊區域,成為廣東省靚麗的水生態名片。

4.1 改造思路

首先,應認識到碧道屬于城市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碧道建設對城市的貢獻。尤其在人們越發注重生活質量與健康的時代,碧道改造設計在考慮與城市體系融合的同時,還需充分考慮碧道內部空間的整體性,制定綜合改造的思路主線。例如,該項目以整體性、系統性為設計思路,不僅針對碧道的空間現狀采取合理的改造措施,而且考慮新時代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注重對碧道空間進行多層級提升及結構性調整,從而避免碧道各節點之間缺乏有機組織。

其次,在對整個碧道景觀提升項目的改造設計中,應以周邊環境為基礎,以海綿城市理念為引領,以嶺南文化為背景,重點突出“自然、生態、便民、文化、發展”的設計思路。著力構建多元化濕地生態體系,營造“環島+濕地”“大環島+小環島”的景觀空間,為市民提供在城市與綠地間穿行的自由空間,真正實現“自然、生態、便民”的景觀改造初衷。在設計思路表現上,通過整合水道沿線的自然文化特色節點,建立科普展示點和文化展示墻等特色景觀,以實現“文化”改造的目標[5]。

最后,在碧道景觀改造設計中,需摒棄原有的短期改造模式,通過分階段、漸進式的更新方式,充分考慮城市的發展狀態及設計周期的持續性,用發展的眼光思考新的設計需求。通過系統思維共建共治,打造碧水清流的生態廊道,更好地向廣大市民及游客傳播環保教育理念。

4.2 碧道景觀提升項目的改造策略

4.2.1 從封閉的線性景觀至開放的綠色生態面域。碧道開放空間以水為主線,承擔著河流與其他生態要素間的聯系和溝通功能,是水陸聯動的發展廊道,也是人與自然交流互動的載體。為打造開放綠色生態、生產、生活的空間格局,該項目引入海綿城市理念,營造節點(初雨過濾排水口)、線性(透水鋪裝、海綿綠階、生態草溝)、面域(雨水花園)三大類海綿體。

為實現濱水空間的系統優化,該項目水平空間維度的復合更加精細化地利用有限空間,提升濱水空間的功能性和使用效率。例如,首創“五道合一”(漫步道、慢跑道、騎行道、水道和有軌電車道),同時結合站點,合理設置接駁園路,暢通濱水開放空間與周邊的外部交通聯系,實現無障礙貫通,優化城市濱水空間的系統結構[6]。

4.2.2 從單一低效的觀賞綠地至復合效益的活力空間。首先,碧道景觀改造應充分考慮市民對休憩交往活動功能的需求及區域歷史文化等因素。該碧道的地理位置優越,周邊龍頭企業“扎堆”,還有高端酒店區、高端會展區等,此次設計提倡在空間中置入更多公共開敞的綠色空間,以滿足市民對親水和休閑娛樂的需求。其次,公園區域的生態設計應注重親水性表達,建設自然景觀優美、親水設施充足的活動空間。通過打造主園路、休息平臺、防風綠島、河濱廣場、生態區大臺階、河濱生態區、景觀亭子、觀鳥平臺、河濱臺階、陽光草坪、密林幽徑及慢跑徑等,全方位提升碧道的親水品質,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對親水和娛樂項目的需求。建成后的開放碧道將成為產業人才休閑娛樂的聚集地,為當地創造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后,該碧道空間設計在實現功能空間多樣化的同時,還應注重不同年齡、階層人群間的場所共享,這樣能更加體現出公共空間的多元包容、平等開放、以人為本。例如,該空間設計可采用彈性邊界,通過靈活可變的邊界塑造開放共享、功能多樣的空間。

4.2.3 從同質化綠地至本土特色景觀。該碧道景觀改造提升項目設計充分考慮廣東省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結合公園周邊環境與當地文化特色進行重要區域景觀打造,其中每個區域結合自身景觀資源,進行不同休閑游憩、科普教育、休閑度假、戶外活動和參觀游覽等的主題設計。同時,通過梳理舊城肌理、提升濱水活力、重塑景觀節點等方式,改善濱水區景觀;優化沿海斷面,塑造富于變化、容納豐富活動的濱水空間。此外,應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提煉文化元素,合理選用本土材料與技術,將當地文化特征體現于景觀中;從城市整體的角度進行統籌規劃,實現地域融合,打造文化創意區、國際會展中心、海絲紅船廣場等不同文化主題的景觀。另外,為了讓景觀特色更有靈魂,通過恢復民俗活動的空間,給大眾展示更豐富、個性鮮明的文化體驗。該碧道景觀提升項目通過結合公園周邊環境需求與當地文化特色進行重要區域景觀打造。以項目中小微水系文化水街為例,恢復原有的古碼頭景觀,注重親水性的表達,小橋跨越小微水系連通兩岸慢行系統,休息平臺、親水平臺,全方位提升碧道的親水品質和日常游玩休憩功能。碧道西側布置以醒獅為主題的景觀柱,在上端進行鏤空燈管設計,能結合不同時節開展不同主題的燈光秀活動。下端通過設計可旋轉的麒麟舞文化展示互動裝置,在增加景觀互動體驗性和趣味性的同時,還能增加沉浸文化展示空間,起到宣傳麒麟舞和梅花樁等地域文化的作用[7]。

5 結語

碧道規劃是一個全新的、多學科的、綜合的課題。城鎮型碧道的景觀設計尤其需要留意其所處地域的自然生態特征和歷史人文特征,通過多專業的協同規劃和策劃指導,在景觀設計中以創新的手法和技術手段保留歷史印記和人文特色,打造與眾不同的帶有鮮明人文氣息且能夠上下傳承的生態碧道景觀[8]。廣東省在今后城市景觀大開發的時代背景下,將出現更多類似于該碧道景觀的改造項目。在碧道景觀改造過程中,需打破以往景觀設計僅從單一層面出發而造成景觀營造片面化的局面,深層次挖掘濱水區的自然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打造出生態、綠色、地域性元素識別性強的景觀設計作品。

猜你喜歡
景觀特色空間
景觀別墅
特色種植促增收
布賴滕巴赫景觀酒店48°Nord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景觀平面圖》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2009年熱門特色風味小吃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