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肘內翻髁上截骨矯正外固定與內固定比較△

2021-12-02 04:08朱嘉文孫永建吳偉平付博文劉錢珍黃文華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1年22期
關鍵詞:截骨術固定架克氏

譚 為,朱嘉文,孫永建,吳偉平,付博文,劉錢珍,黃文華,

(1.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骨科醫學中心兒童骨科,廣東廣州 510665;2.廣東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廣東湛江524023;3.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515)

肱骨遠端骨折是兒童肘關節常見的肢體損傷,其中肱骨髁上骨折占50%~70%,若處理不當可致畸致殘[1]。肱骨髁上骨折畸形愈合常常并發肘內翻畸形,其發生率為25%~33%[2]。肘內翻屬于三維畸形,包括冠狀面的內翻、矢狀面的伸展和水平面的旋轉[3]。雖然一些功能上的缺陷可能在較小的兒童中隨著生長有一定改善,但內翻位置經常引起尺神經的刺激,會導致疼痛和反射性伸展抑制[4];另外,肱骨遠端并非主要的生長末端,肘部僅占上肢線性生長的15%,因此該畸形幾乎無法自行塑形恢復到正常狀態[5]?;蔚耐庥^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和生長發育。

肱骨髁上截骨術是肘內翻矯形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側方閉合楔形截骨術、階梯形截骨術、穹頂截骨術以及多平面截骨術等[6];截骨矯形術后的固定方法,包括鋼板、螺釘、克氏針等內固定方法,以及石膏、環形外架等外固定方法[7];但其治療的金標準尚未達成共識[6]。有學者提出外固定架固定肱骨斷端,便于術后調整骨折相對位置[8]。為了進一步評價肘內翻矯形截骨術后應用組合外固定架固定的療效,本研究回顧性比較了其與鋼板內固定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致殘原因是肱骨髁上骨折;(2)5~14歲;(3)單側內翻畸形,對側肢體正常;(4)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年齡<5歲或>14歲;(2)合并其他骨折畸形以及失訪者病例。

1.2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5例肘內翻畸形患兒。男54例,女21例,年齡5~14歲,平均(7.62±0.76)歲。骨折后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5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4例,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66例,其中有1例曾進行過截骨矯形手術。截骨術式均采用外側閉合楔形截骨術。術前向患兒家屬講述兩種不同固定方法的優缺點,根據患兒家屬意愿選擇固定方式。其中選擇組合外固定架固定方式者47例(外固定組),鋼板內固定方式者28例(內固定組)。兩組患兒術前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和側別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得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兒術前一般資料與比較

1.3 手術方法

術前攝雙側上肢正側位X線片,患側肘內翻角度與健側提攜角之和作為所需截骨度數。

采用肱骨遠端外側入路,顯露肱骨遠端橈側,在鷹嘴窩正上方約1.0 cm處垂直于肱骨近端骨干,指向肱骨內側髁,于肱骨遠端橈側置入一枚直徑1.5 mm克氏針定位遠端截骨面,于肱骨近端斜形置入另1枚直徑1.5 mm克氏針定位近端截骨面,2枚克氏針夾角為截骨角度。于定位克氏針之間截骨,保留對側皮質連續。

外固定組:距截骨面近遠端約2 cm處各置入1枚3.0 mm Schanz螺釘。沿定位克氏針之間截骨,取出截骨塊,調整截骨遠端骨塊位置,予以外架固定,術中透視評估肘關節的攜帶角度及前傾角度滿意,從外側髁穿越截骨面向肱骨近端內側置入2枚1.8 mm克氏針,穩定截骨斷端。將克氏針折彎安裝于連接桿并固定。

內固定組:根據鋼板長度選取截骨平面,截骨平面一般高于鷹嘴窩2~3 cm,在截骨部位用4~6孔鎖定加壓鋼板和4~6枚螺釘固定。近端和遠端各有2~3枚螺釘鎖定,螺釘避開骺板以及避免釘尾進入鷹嘴窩。在最后固定遠近端截骨面之前,透視確認截骨矯正與固定情況。

1.4 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切口長度、術后并發癥。記錄主動活動時間、完全負重活動時間,以及肘伸屈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和前臂旋轉ROM。末次隨訪按Bellemore標準[9]評定術后肘關節功能:優,患側術后提攜角與健側提攜角相差<5°,患側術后肘關節屈伸受限<10°;良,患側術后提攜角與健側提攜角相差6°~10°,患側術后肘關節屈伸受限11°~20°;差,患側術后肘關節屈伸受限>20°,伴有殘余內翻畸形或需二次手術的并發癥。行影像檢查,測量肱骨前傾角、提攜角,觀察截骨愈合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以±s表示,資料呈正態分布時,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兩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資料呈非正態分布時,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等級資料兩組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圍手術期情況

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術中均無血管、神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外固定組切口均一期愈合,無針道感染,術后未再次調整外固定架。內固定組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兩組患兒圍手術期資料見表2,外固定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均顯著優于內固定組(P<0.05)。外固定組術后肘關節主動活動時間顯著早于內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兒圍手術期資料(±s)與比較

表2 兩組患兒圍手術期資料(±s)與比較

切口長度(c m)肘主動活動時間(d)4.7 9±0.6 5 1 1.0 6±1.2 4 6.3 6±1.6 3 1 7.9 3±1.2 2<0.0 0 1<0.0 0 1

兩組患兒均末發生深部感染、癥狀性血栓等嚴重并發癥。

2.2 隨訪結果

兩組患兒隨訪8~19個月,平均(14.15±2.29)個月。外固定架組隨訪過程中未發生釘道感染或松動,未再調整外固定架,于術后5~9周,平均(7.28±1.17)周拆除外固定架。內固定組隨訪過程中,28例于術后6~13個月,平均(9.79±1.91)個月再次入院取出內固定物。隨訪過程中,兩組患兒均無再損傷,均未再次行翻修截骨術。

兩組隨訪資料見表3。兩組患兒恢復肘關節完全負重活動時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術后時間推移,兩組患兒肘伸屈ROM和前臂旋轉ROM均顯著增加(P<0.05),相應時間點,兩組間肘伸屈ROM和前臂旋轉ROM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s)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s)與比較

時間點指標完全負重活動時間(周)肘伸-屈R O M(°)前臂旋轉R O M(°)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末次隨訪P值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末次隨訪P值外固定組(n=4 7)1 0.9 1±2.0 3 1 1 7.6 0±1 8.1 9 1 2 5.8 5±1 1.0 4 1 3 1.0 6±9.2 0<0.0 0 1 1 6 3.5 1±9.0 2 1 6 7.2 3±5.2 9 1 6 8.5 1±4.4 1 0.0 1 0內固定組(n=2 8)1 0.5 7±1.9 5 1 1 7.5 0±1 3.5 0 1 2 8.3 9±1 0.0 0 1 3 0.7 1±9.4 9<0.0 0 1 1 6 6.6 1±8.5 0 1 6 8.7 5±6.0 2 1 7 0.8 9±5.1 0 0.0 3 0 P值0.4 7 5 0.9 2 5 0.2 4 3 0.9 6 9 0.1 9 2 0.3 4 5 0.3 3 3

末次隨訪時,外固定組47例中,7例雙側肘提攜角完全對稱,36例患側提攜角稍小于健側,4例患側提攜角明顯小于健側;18例雙側肘關節及前臂活動度完全對稱,28例患側活動度稍小于健側,1例患側活動度明顯小于健側;46例完全恢復術前運動能力,1例尚未恢復術前運動能力。內固定組28例中,4例雙側肘提攜角完全對稱,21例患側提攜角稍小于健側,3例患側提攜角明顯小于健側;3例雙側肘關節及前臂活動度完全對稱,24例患側活動度稍小于健側,1例患側活動度明顯小于健側;27例完全恢復術前運動能力,1例尚未恢復術前運動能力。

末次隨訪按Bellemore標準評價臨床效果,外固定組,優43例,良4例,優良率為91.49%;內固定組,優25例,良3例,優良率為89.29%。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0)

2.3 影像評估

兩組影像評估結果見表4,與術前相比,兩組患兒末次隨訪時肱骨前傾角和提攜角均顯著增加(P<0.05),相應時間點,兩組間肱骨前傾角和提攜角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截骨愈合時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典型影像見圖1、2。

圖1 患兒,男,8歲,右肘內翻畸形 2a:術前正位X線片測量提攜角為-30° 2b,2c:肱骨髁上截骨矯形鋼板內固定術后4周正側位X線片示畸形矯正良好,內固定位置良好 2d:術后20個月,已取出內固定物,X線片示提攜角為10°

圖1 患兒,男,5歲,右肘內翻畸形 1a:術前正位X線片測量提攜角為-18° 1b:行肱骨髁上截骨術外固定架固定術后正位X線片示肱骨畸形矯正良好,截骨面對合好 1c:術后帶架外觀,雙側提攜角大致對稱 1d:術后5個月拆除外固定架,正位X線片測量攜帶角為11°

表4 兩組患者影像評估結果與比較

3 討論

肘內翻常見于肱骨髁上骨折畸形愈合,截骨術是矯正肘內翻的常用治療方法。側方閉合楔形截骨術,技術簡單、重復性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10]。肘內翻截骨術后常見的內固定方式有克氏針、鋼板、螺釘等[7]??耸厢樦萌牒唵?,可門診拔除,無需二次手術,創傷小,但易出現畸形殘留、固定丟失、延遲愈合等[7,11]。螺釘固定操作相對復雜,易傷及骨骺,需要二次手術取出。而外固定方式并發癥較低,在Solfelt等[12]的系統評價中,外固定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0%,低于克氏針21.2%的并發癥發生率,略高于螺釘固定(8.7%)。

在肘內翻畸形的矯治中,部分學者選擇環形外固定,Belthur等[13]使用了 Taylor空間支架固定,?zkan等[14]應用了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術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足之處是環形外固定,手術安裝復雜,學習周期長,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佩戴時間長。組合外固定架簡單、輕便,固定穩固。Rinat等[15]對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復位后采用組合外固定架加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效果良好。Li等[16]采用組合外固定架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結果表明外固定架可以提供足夠的穩定性,而不損傷尺神經,可以減少骨折塊的移位。

本研究兩組在重建肘部提攜角中,都沒有增加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鋼板內固定骨膜剝離范圍較大,手術創傷大,失血量多;固定遠端鋼板的螺釘部分會進入鷹嘴窩,限制肘關節的屈伸活動,易致肘關節僵硬攣縮;鋼板螺釘的取出需要二次手術。組合外固定架不用剝離骨膜,避免了骨膜血管的損傷;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避免肘關節僵硬和攣縮;手術時間更短、失血量更少;固定牢靠,殘留瘢痕少,不影響美觀。另外,近端螺釘,可在直視下置入,避免了橈神經損傷;術中可以通過把持2枚螺釘調整肱骨遠端畸形,畸形矯正更方便、可控。其主要缺點是較高的針道感染率,日常生活中不方便[4]。

本研究中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非隨機對照,可能存在病例的選擇性偏倚;其次是病例較少、隨訪時間較短。

總之,兒童肘內翻矯形截骨術后組合外固定架固定,術前規劃更簡單、切口更小、操作更方便、殘留瘢痕小、成本低,更符合截骨矯形原則?;颊呖稍缙谶M行功能鍛煉,術后取出固定物更容易,值得推廣。

猜你喜歡
截骨術固定架克氏
三維CT有限元評價Dega截骨術治療小兒發育性髖脫位短期療效
對比股骨開窗技術和大轉子延長截骨術在股骨側翻修術中的療效
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
探討Scarf截骨術治療中重度拇外翻的療效
無天于上2035(一)
KD407:懸掛器
外固定架應用于創傷骨科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
外固定支架聯合克氏針閉合復位治療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克氏針張力牽引固定法治療骨性錘狀指
克氏針懸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區損傷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