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規劃設計中的觸媒體嵌入式應用研究

2021-12-03 19:55李錫坤劉林鈺張從如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 2021年9期

李錫坤,劉林鈺,張從如,倪 妮

(安徽工業大學,馬鞍山 243002)

近些年,在美麗鄉村建設、古村落保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導下,社會各界專家對于鄉村規劃和建設的探索方興未艾。然而鄉村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仍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鄉村規劃缺乏調研、建設缺乏基礎、發展缺乏指導、設計缺乏特色等。只有從根本上明確鄉村規劃與發展中的差異與動力,尋求其中可以促進鄉村更新的觸媒效應,才能有效進行鄉村針對性規劃與設計,進而實現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振興。

一、鄉村觸媒:激活鄉村振興的催化劑

“觸媒”一詞來源于化學術語,意為改變某些化學進程的速率,即“催化劑”。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為了應對城市發展過程中自由經濟狀態下產生的城市郊區化運動和公共空間私有化運動所產生的城市問題,韋恩·奧圖(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提出了“城市觸媒”(Urban Catalysts)的概念,旨在探究一種屬于美國本土風格的設計理論來實現歐洲城市美國本土化的愿景[1]。在這一理論中,城市觸媒體被定義為可以影響該地區后續發展的建筑或計劃方案,通過觸媒效應,為城市發展帶來正面影響。在這之后,城市觸媒理論逐漸被應用于鄉村建設。翟輝曾嘗試將城市觸媒應用于鄉村建設,以激發鄉村的活力建設[2]。也就是說,觸媒體本身并沒有固定的搭配模式,其作為聚落的活態化因子的催化劑,不僅適用于城市,也可適用于鄉村建設。但是,真正要識別鄉村觸媒,有針對性地挖掘鄉村觸媒,遠比設計一棟房子或設計一塊綠地復雜得多。

對一個地方觸媒體的挖掘,要在了解其區域性物質景觀特色的基礎上,了解其非物質的內在成因,包含了當地的經濟支柱、宗教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內容,這與文化地理學上景觀基因的提取相類似。因而對于觸媒體的識別,大致可遵循以下原則:(1)可識別性。不管是物質類觸媒還是非物質類觸媒,其最終都是可被識別歸類并利用的;(2)唯一性。觸媒體唯一性又叫作特殊性,源于劉沛林教授在景觀基因理論中提出的關于景觀基因辨別的原則,具體分為內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總體優勢性[3]。據此,有利于保持鄉村的獨特性,打造鄉村特色品牌;(3)活化性。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之間要能發生化學反應,首先它們的分子等微粒間必須發生相互碰撞。實驗證明,在無數次分子間的碰撞中,大多數的碰撞是無效的,只有其中少數分子間的碰撞才有效,從而由活化分子引發碰撞反應。鄉村規劃設計不是靜態的涂脂抹粉,應當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通過對鄉村的物質與非物質的規劃設計,達到鄉村經濟與人文的有效碰撞,最直觀效果的則是居民GDP與幸福感指數的提升;(4)可持續更新性。吳良鏞教授曾提出城市的有機更新理論,旨在順應城市發展的規律和機理,采取適當的規模和尺度,依據內容與要求,妥善處理城市過去與未來的關系,達到協調可持續發展[4]。鄉村觸媒應當具有可持續的內在更新動力,確保鄉村設計成果可以源源不斷地為集體服務。

二、鄉村觸媒識別與提取

目前關于觸媒體類型分類的研究較少,陳劼通過對國內外以往相關文獻的評述,總結出以特定類型的城市建筑元素為主體和以非物質性城市觸媒為主體的兩類研究[5]。前者觸媒形式包含博物館、體育館、藝術館、公園、交通項目等,后者觸媒形式包含藝術項目、重大城市事件等文化事件類觸媒?,F在看來,城市觸媒體的分類也太過廣泛與籠統。具體到鄉村觸媒上,其載體應當是作為鄉村發展的核心,即農業資源。因而,筆者以農業資源的視角對鄉村觸媒進行分類研究,以期達到城市觸媒的鄉村化,切實將觸媒體嵌入到鄉村發展的核心位置。

農業資源由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構成。其中,農業自然資源指包括農業周邊的水體、氣候、生物、土地等在內的構成鄉村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切因素,因而可將其視為自然生態型觸媒的范疇;農業經濟資源內容較為復雜,包含了勞動人口、技術裝備,以及農業交通規劃、科教文衛等間接對農業生產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生產成果。據此,可將其分類成為政策規劃類觸媒、人工環境型觸媒、傳統技藝型觸媒、民俗文化型觸媒。同時依據觸媒作用分為主體觸媒、附屬觸媒、混合觸媒。隨著更多村落的整合與開發,觸媒的選擇與開發需慎之又慎。因此,我們有必要區分在鄉村振興下,真正可以挖掘的觸媒類型,總結共性,為更多的鄉村規劃與發展提供個性化與活態化參考。

(一)自然生態型觸媒

自然生態型觸媒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與鄉村相關的水溫、氣候、河流、地勢等的自然風光觸媒,一部分是經過人工干預的農業生產類景觀觸媒。兩者都能產生生態觸媒效應。江蘇省灌南縣李集鄉新民村,曾是省級貧困村,鄉村環境低下,約三分之二的勞動人口外出務工,村集體收入微薄。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江蘇省規劃局等相關部門依據新民村現狀,提出“縈水繞田,稻漁人家”的形象定位,將周邊六塘河、縣界河、鴨河、饅頭河、伏河進行環境治理,與全村林木形成水綠相連的生態系統,營造縈水繞田的田園風光。利用發達的水系養殖自然條件,提出“稻漁果”農田生態系統養殖模式?!翱M水繞田”與“稻漁果”的觸媒相互碰撞,觸發了自然生態效應,帶動了周邊農業景觀,優化了周邊環境資源,形成良好的循環系統。

(二)人居環境型觸媒

鄉村的人居環境場所,是村民們工作勞動、生活居住、休息游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場所。其涉及的觸媒類別包含私有住宅、公共建筑、公共綠地、基礎設施等。對傳統人居環境觸媒的挖掘,除了要建立新生活適應新空間外,還要有鄉村遺產保護的意識。童周嶺村小朱灣位于武漢市江夏區,是一個僅有29戶人家的自然村灣。20世紀80年代之前,鄉村破敗不堪,村中基礎設施缺乏,池塘富營養化嚴重,村中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人居環境惡劣。鄉建院百年設計工作室本著經營鄉村的理念,利用已有的度假區的區位優勢,將農村閑置房屋和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農宅改造。改造過程由單一的農戶試點拓展到全村的農宅改造。設計緊扣荊楚風格,挖掘當地文化,形成居住與農家樂為一體的觸媒體。有些農戶在獲得利益之后,主動提升自家建筑環境,實現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2017年,童周嶺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小朱灣也被譽為中國攝影基地。

人居環境觸媒體形式眾多,鄉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大到民宿客房,小到公共廁所,又或是戲臺橋梁,只要因地制宜,每一處的改造與提升,均可以產生相應的觸媒效應,傳承與新生。

(三)傳統技藝型觸媒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中國民間傳承下來的工藝,包含剪紙、刺繡、中藥,茶道、印染等,是鄉村振興活態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此衍生出的物質類觸媒體包含了手工坊、藝術館、博物館等一系列以傳統技藝為核心的作坊或商店。貴州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充分挖掘當地的諸如貴州蠟染、苗族銀飾、刺繡挑花等手工藝制品,帶動當地經濟與旅游業的發展。對于傳統工藝的研習與保護,貴州省利用“走出去”與“引進來”的策略,激活當地手工業的振興。板萬村有從事手工藝的傳統,織布繡花是當地婦女的基本技能,于是當地便挑選一些繡娘去蘇州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她們在提高傳統技術水平的同時也帶動了鄉村經濟的增長。為此,呂品晶教授還利用廢棄建筑為坂萬村設計了錦繡坊和非遺博物館等眾多衍生觸媒建筑。

(四)民俗文化型觸媒

民俗文化發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是由廣大勞動者在生活中形成、享用和傳承的文化。在鄉間,民俗文化涵蓋了鄉民的日常生活,除了有中國傳統佳節的特有慶祝形式外,不同鄉村因其特有的區域差異化形成了不同的觸媒事件,如逢年過節、人生禮儀、民間文學、婚喪嫁娶等。民俗文化型觸媒與傳統技藝型觸媒往往是相伴相生的。近幾年我國各省市均在挖掘自己的民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將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民俗旅游的產值,如山西黃河民俗游、昆明云南民族村、內蒙草原風情游、新疆民俗游等。此外,民俗文化型觸媒除了帶動旅游業之外,對當地本土化文化的傳承與鄉民人情的集聚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五)創意策劃型觸媒

創意策劃型觸媒宗旨是建立在當地特色文化與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利用已有的上述幾種觸媒,全面打造鄉村活動品牌,帶動當地其他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常見的活動有美食節、社火節、音樂會、自行車賽、馬拉松賽等。江蘇興化依靠水鄉垛田大小不等、形態不一、互不相連的特殊地貌,打造興化千島菜花旅游節,每到春季油菜花開,吸引了眾多游客流連忘返。

三、鄉村觸媒的作用方式與影響因素

鄉村觸媒的作用方式類似于城市觸媒,在滿足觸媒體識別條件下依據觸媒體的功能性與文化性呈現點、線、面、體的空間作用方式。(1)點觸媒。在鄉村,點觸媒的作用方式可以是具有功能性的站臺、水井、戲臺,也可以是具有宗教和文化的祠堂、廟宇、學校。各種不同的觸媒載體依據功能需求或歷史因素分布在不同區位上。此外,手工作坊、游客服務中心、鄉村文化綜合體、體育健身場所、農貿交易區域等公共空間也能視為點觸媒的載體。此外,非物質類的民俗技藝也是呈點狀分布于鄉村空間內,作用著鄉村經濟和文化;(2)線觸媒。線性觸媒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如一條溪流、步道、觀光帶等,也可以是人工干預下形成的,如趕集商貿街、藝術創意街區等。非物質觸媒上的線性排列體現在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交流上,如福建永春漆籃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侗寨藍靛靛染和侗族服飾為主的手工藝等;(3)面觸媒。面觸媒可以是鄉村整體居住區,也可以是鄉村自然風景區,亦或是農業生產景觀,如梯田、水稻種植區、池塘養殖區等。此外,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儀式等文化現象也可以在空間上體現出面觸媒的特點;(4)立體觸媒。立體觸媒更多反映在具有創意策劃的活動上,此類觸媒時間雖短暫,但帶動了經濟、文化、制度全方位的發展。由不同的觸媒體在功能與文化雙重影響下,產生的觸媒反應除了體現出上述四點以外,在觸媒的發生階段,還存在著主要作用與次要作用,這往往是由主次觸媒體決定的。

鄉村觸媒是由觸媒作用于載體,進而引發周邊物質更新或替換。理想狀態下的鄉村觸媒體的影響,應當是如水波一樣,向四周均勻地發散其影響力,這種影響模式就如同物理學上“多普勒效應”。在觸媒體周邊的觸媒區域,受觸媒體影響頻率高,力度強,更新周期也會縮短和加快;在觸媒影響波源的后期,頻率降低,力度減弱,更新周期也會延長和減緩。

在實踐中會發現,由于受地形氣候、人文習俗等多方面的影響,觸媒體影響力會呈現不同方向的增長或消亡。同一觸媒,置入方式相同、周邊環境不同,其影響力也是有差異的。另外,觸媒的作用不是絕對意義上一定呈正相關的,如利用不好,極可能出現“地震效應”,表現則是自然環境破壞、文化斷層,原有的公共集聚空間沒落。同樣,若兩種或多種觸媒同時發生作用,在多者者共同影響范圍內,會至少產生三種結果,即正面影響加強、負面影響加強、正負影響抵消。因而,鑒于觸媒影響力正負、方向、大小和作用點的特點,設計師在規劃和設計時,應當把握以下幾個原則:(1)鄉村觸媒要真實反映當地需求;(2)鄉村觸媒體識別要有特色、有活力、可持續;(3)科學合理地預期鄉村觸媒的影響;(4)科學分布鄉村觸媒;(5)結合政策引進非物質類觸媒,強化實體觸媒。

四、結語

鄉村觸媒雖是城市觸媒的擴展與延伸,但在具體的鄉村實踐中,設計須合理遵循觸媒體的識別原則、作用方式和影響規律,把握鄉村觸媒的特點,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最大程度有效利用觸媒體發揮最大的觸媒效應,從而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