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梨硔棲落云深處

2021-12-03 13:42
旅游 2021年12期
關鍵詞:古村云海民宿

柔美光影下的村莊。

晾曬的火腿。

云??M繞。

因了一張偶然看到的照片,我驚訝好奇于這座“天空之城”,恰似蘇軾筆下的“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蹦纠娉{,連名字都如此好聽。執念于這方山云相間的層疊交錯,它自然成了此次尋訪皖南古村的首站。

乘高鐵到黃山北站。一下車,撲面的風裹著潤澤又和暖的氣息,熟悉而舒朗。北站有多家租車公司的提車點,手續辦理便捷,前后半小時就全部完成。車出市區,朝休寧縣方向行駛,無論高速還是縣道基本暢通無阻,只是最后幾公里彎多道窄,加之土路顛簸,要格外謹慎。全程50多公里,1個半小時后抵達半山腰的停車場。沒料到此時大雨突如其來,我躲在車里,滿耳急促的敲打聲,聽得人心直發涼又奈何不得。

古村人家

從車場到木梨硔,要老老實實往上步行800多級臺階,這是進村的唯一通道。濕漉漉的青石路溜滑,好在天空明澈。抬眼處,兩旁的植被繁盛碧翠,杉樹、楠竹尤為峭拔蔥郁、蓬勃盎然;遠眺,四周青山如黛,層級分明。邊走邊和隨行的當地人有一搭無一搭閑聊,他說,今天下了雨,明早肯定能看到云海。

約摸20分鐘后,看到了寫著“木梨硔”的簡易木門。進村沒幾步便是訂的客棧了,正好在把角的位置。兩層的老宅子,樓前有一個還算寬敞的平臺,兩把墨綠色大傘下整齊地擺著桌椅。踩著嘎吱作響陡窄的梯子上樓,推開門,才發現這完全是一根根杉木拼接而成的房子,典型性森林系。房間不大卻有一個大大的窗戶,這就是所謂的推開窗就能看云海吧。

掛有“徽州古建筑保護工程”牌子的老宅。

暖光融融。

這個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建起的村落,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村有50多戶,160多人,以詹、洪姓為主??蜅V魅诵照?,生于斯長于斯,健談又溫文爾雅。他說大學畢業后就回家創業開民宿,老屋的一層自家用,二層是后來翻新的,共有3間客房,30米外還有一棟兩層的民宿也是他家的。山上建房比想象的更難,所有原材料都要從山下肩挑背扛上來。而貫穿在設計理念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方設法要讓客人在家“躺平”就能看云海。人性化的經營策略,打造出了村里數一數二的民宿。

看天色轉晴,我迫不及待想去村里轉轉。主人說,可以先點好菜,轉完回來正好吃。見正屋一側辟出一部分作廚房,一大張菜譜直接貼墻上,首選肯定是土雞湯了。這里放養的高山雞,只要清水燉,起鍋加鹽,不放別的任何調料,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出門左行,發現這一排農家大都開有民宿。踩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漫無目的穿梭在狹窄幽深的小巷。有的老屋墻面已斑駁朽毀,掛著“徽州古建筑保護工程”的牌子,寫有房主的名字?,F已無人居住,但并不妨礙墻角和房檐上自然生長的植物葳蕤生香,滄桑與生機在這里毫不沖突。

無意間抬頭,發現天空竟驟現晚霞。我風風火火地朝高處跑,七拐八彎,遇見好心村民指點,尋得一處無遮擋的壩子。日落千峰上,霞輝萬云間,柔美光影映襯下的古村在靜謐中又融入了朗潤生動。

暮色四合。村里沒有路燈,村民大都不閉戶,坐在家里安靜地看著電視,從敞著的門開著的窗投射出些許光亮。

回到客棧,在平臺上喝著雞湯,此刻,云已在山間緩緩彌漫開來。

清早,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自上而下,回望瞬間。

云海 與山共生

6點不到,晨光微熹,推窗望云,果真是升起來了。要看經典的云海裊繞的木梨硔全景,必須要到對面的山,那里有個觀景臺。昨天已經打聽好了線路,主人還貼心給了示意圖。趕緊出門,向東一路疾行,走完村子,往右下堤壩,過一小水庫,再順著右邊的草間小道步行幾分鐘就是了。

目之所及,驚嘆不已。靜佇的木梨硔背依巍峨疊翠綿亙起伏的群山,蒼茫云海恰好縹緲繾綣于山間,和遠山呼應的前景是繁茂搖曳的青林翠竹。有時,見矮一些的山只露出尖尖頭,但木梨硔一覽無遺傲然其間。整個村子分三級,自東向西從高到低排列,盡頭是規劃極好井然有序的半環狀層層秧田菜地。間或投下的晨曦輕柔地斜打在這家屋頂那家房檐上,只要有了光就有了溫暖,古村也漸次蘇醒開來,這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就有了更多層次清晰的勾勒。

村中位置最高的一家。

站在這里,聽空山鳥語,看晨嵐縈繞,拍多少片子都覺得不夠。一對情侶帶了無人機來航拍,循環往復飛了幾圈,和他們一起看遙控器上的圖像,俯瞰的視角完全不同,畫面要立體許多,高純度的白、或深或淺的綠簇擁著蜿蜒格局。也一定要從這個角度,才能顯現出整個村莊呈駱駝形。

轉過身,發現觀景臺的后面豎了一塊牌子,除了有木梨硔的簡單介紹,竟然還有拍攝指導:光圈值9至12,感光度100??吹竭@里我不由得會心一笑。

村民在自家壩院里

從村里最高的角度,看參差排列的房舍。

山居日子

回到村里,站在制高點上望云海,自是又不同。山更近了,云更薄了,越過層層黛瓦,參差間多了人間煙火氣。

這“最高一家”名副其實,是正兒八經掛牌的。也許正因如此,院落也打理得很用心。撞色木柵欄穿插而圍,一堆堆木材整齊碼放在墻角,長條老木凳立于一側,門旁的植物、晾掛的衣服、檐懸的燈籠毫無違和感。村民正坐在院子一角吃著早飯呢,其實我就是站在他家的壩院里。這里似乎并沒有什么公共用地,但凡空敞一些的都是村民自家前的一塊地。

木工在劃線標識。

村民自制的香腸。

從上往下走,一陣敲敲打打的聲音引我去看個究竟。見縫插針的地方不止一家在蓋房子,山里人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房屋多為磚木結構。不是想象中熱火朝天的干活場景,只有一個工人正用斧頭在劈架子上的木頭,再劃線并打磨。這里的房子沒有徽派建筑中典型的馬頭墻,因為村子伏在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脊上,常年風大,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屋頂只能是中間一條脊挑起兩側傾斜的排瓦,既利于風過也利于水泄。

卸完磚的挑工

坐在門前擇菜的老人。

閑歇片刻。

遠處走來一個挑工,待近了才看清兩個筐里都是沉甸甸的紅磚。他身形削瘦,頭發花白,臉上刻著一道道深長的皺紋,汗珠掛滿額頭,當我們目光相遇時,他微微一笑,這個笑容至今還清晰留在我記憶里。每一聲急促的呼吸都伴隨著負重前行的一步,也是奔波生活中堅定踏實的一步。后來又遇到了幾次,趁他卸完磚的間歇,簡單聊了幾句。我問肩上的長木棍作何用,他答道,爬山或平地休息時都要靠這根棍借力支撐,還說這些磚都是從山下挑上來的,一天要往返二三十趟,這只是他的日常而已。聽著他輕描淡寫的話語,我心里卻是揮之不去說不出的感受。

走到一個狹小的過道,見路口轉角的老宅巧妙利用地勢建成L形,這種布局在村里基本獨此一家。這間房子有前后門,都毫無遮攔地開著,空間高挑,但采光并不算好。墻面重重疊疊的朽落是風雨印痕的記錄,穿過縫隙映射過來的光,將對面的窗影刻在外側。幾步臺階上,老人獨自倚墻而坐,腿上擱一竹籃,氣定神閑地擇菜。最接地氣的歲月靜好,不過是他們日常普通的生活。

擺開了晾曬。

一根根木頭搭建的曬臺。

風干的火腿。

溫熱的陽光毫無遮攔地炫耀開來,村民們在自家房前屋后鋪開了晾曬,一個個大圓簸箕在曬臺上整齊排開,旁邊還有高懸掛起的碩大火腿臘肉。這個曬臺可是不簡單,更重要的功能是一條“路”,串起家家戶戶。在“推開門就是懸崖”的木梨硔,村民們絞盡腦汁生生打造了這樣一條路出來。迫于生存而生智,他們將一根根長圓木吊下懸崖,上面再釘牢一排排并列緊實相連的木頭或竹桿,周邊扎上圍欄,成為實用的空中走廊。這里亦是絕好的觀景臺,待云開霧散時,千山萬壑盡收眼底。

平平淡淡的山居日常,是這個徽州海拔最高的原生態古村留給人的長遠記憶。

猜你喜歡
古村云海民宿
云海暢想曲
云海餐廳
古村之晨
民宿生態,大考中加速洗牌
周邊賦能
古村研學感知傳統
你是民宿達人嗎
發呆
古村之友面向全國征集100位創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