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日光溫室羊肚菌生產存在問題與應對措施

2021-12-04 23:57劉月蘋
西北園藝(綜合) 2021年4期
關鍵詞:雜菌羊肚外源

劉月蘋

羊肚菌是一種名貴的食(藥)用菌,北方日光溫室羊肚菌種植時間一般在11月上旬,從播種開始,經過菌絲著床萌發、地表菌霜形成、菌霜消失的50~60天養菌階段,次年元旦前后進入出菇管理,羊肚菌子實體發育需要經原基期、針尖期、桑葚期、幼菇期和成菇期5個階段才能成為可供采收的商品,每個階段的不當管理都能終止羊肚菌生長進程,造成栽培失敗,其中以催菇和出菇期管理出現問題影響最大,可決定羊肚菌最終產量和質量,直接關系種植效益。

筆者結合生產實踐,針對北方日光溫室羊肚菌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成因,提出了解決措施,希望對菇農朋友有所幫助。

1 日光溫室種植羊肚菌易出現的問題

1.1 播種時間把握不準 溫室種植羊肚菌,播種早,環境溫度高,易造成菌絲纖細,生長力弱,且容易感染雜菌;播種晚,環境溫度低,則出菇晚。

1.2 播種后菌種不萌發 一般播種1天后,纖細柔弱的菌絲即開始有生長跡象,播種后2~3天地表會稀疏地附著1層菌絲,7~10天后土壤表面的菌絲將形成菌霜。若播種后2~3天菌絲未萌發,不蔓延,7~10天后還觀察不到有菌霜,說明菌種沒萌發或萌發不良。

原因:一方面,菌種有問題,菌種質量不合格或菌種老化;另一方面土壤濕度不適宜,土壤濕度過大或過小,濕度太大影響土壤透氣性,造成菌種供氧不足,濕度過小菌絲缺水,生長力弱。低溫也是菌絲生長相對緩慢的一個原因。

1.3 外源營養袋使用時間不當 大量實踐證明,在菌絲生長養菌階段,使用外源營養袋補充營養,可促進菌核形成,是羊肚菌高產的基礎。而生產中往往出現擺放外源營養袋時間不適宜的問題:擺放時間過早,菌絲未充分伸展到地面而深入營養袋內,在土壤表面長時間呈現半開放狀態,外源營養袋容易被雜菌感染;擺放過晚,土壤中羊肚菌的菌絲發育缺少養分供給,菌絲易老化,也影響菌核的形成。

1.4 菌絲在土壤養菌過程中被雜菌污染 菌種培養過程中染菌,或播種時溫度偏高、覆土不當,喜高溫的雜菌快速生長,都會抑制羊肚菌的菌種萌發。細菌病害多發生在出菇環節,高溫高濕天氣助推細菌生長,細菌侵染菌柄使其變紅、腐爛、發臭。

1.5 出菇時間不一致,出菇時間拉長

1)光照、溫度不均,造成出菇時間不一致。同一時間播種的羊肚菌菌種,由于保溫覆蓋物和溫室東西山墻遮陰影響,會造成溫室內光照不均勻,溫度、土壤濕度不適宜。播種后,需要達到一定的積溫菌絲才能形成原基并萌發。如果光照和溫濕度不合適,在土壤中開始萌發和生長形成菌絲的快慢就會有差異,從而導致一部分已經進入成菇期,一部分還在幼菇期,出菇時間不一致,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管理措施相差大。

2)未能正常實施出菇刺激。播種后,經45~60天發菌,菌絲會扭結成球,進入原基期。原基生成需要適宜的溫濕度以及光照刺激。由于觀察不及時,子實體原基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有些菌絲扭結成球,呈晶瑩透明的米粒狀,原基群體形成時間不一致,實施出菇刺激措施會傷及已形成的原基。

1.6 出菇期溫濕度管理不到位,造成幼菇死亡或形成彎頭菇

1)忽高忽低的溫度、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易引起子實體瘦小、畸形,甚至幼菇死亡。

北方日光溫室羊肚菌一般11月上旬種植,次年元旦前后基本完成養菌,開始進入原基形成期,此期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溫室在有遮陽網覆蓋的情況下,如遇突然降溫或連續陰天或降雪,夜間溫度常會降至5℃以下,低溫高濕環境,常使已形成的原基或幼小的菇體受凍死亡,菇蕾幼小時,通風量過大會造成頂尖干死。

子實體最適宜的溫度為10~18℃,溫度忽高忽低,特別容易造成幼菇死亡。溫度高,容易造成子實體灼傷,當溫度超過25℃時,子實體會因為不耐高溫而瞬時倒伏死亡。羊肚菌原基期、針尖期、桑葚期,如遇低溫,或通風不暢缺氧,也容易死亡。

2)出現彎頭菇。菌絲在原基形成前,如遇小型昆蟲、蚯蚓等橫穿碰斷菌絲、咬斷菌絲,子實體長出后受損的一邊將無法形成組織,隨羊肚菌慢慢長大,就會向被咬斷的一邊彎曲,出現彎頭菇。

2 應對措施

2.1 適時播種 秋季室外氣溫下降到20℃時,為播種適期。

2.2 選好菌種 選用菌齡時間短、菌絲體健壯、生長勢強、無污染的菌種,確保菌種生長勢。一般以原種接種后25~30天的栽培菌種為好。如果是自育,最好在最適于菌種發育的環境下培養栽培種。播種后嚴控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

2.3 合理管控 使用外源營養袋是羊肚菌高產穩產的基礎和保證。擺放外源營養袋的時間要根據菌絲生長狀況來定,以土壤縫隙中的菌絲向上延伸到與地表相齊時較為適宜,一般在播種后7~10天。撤袋時間應掌握在菌核形成后期,及極少部分子實體形成初期較為合理。

放袋方法:用刀尖沿營養袋橫軸方向輕輕插入形成小的破口,用拇指與刀片夾住破口處的袋膜縱向橫撕,形成長10~15cm、寬約1cm的條狀口,將開口面接觸地面并用力壓,使之與地面緊密接觸。每個營養袋以袋為中心,在半徑25cm范圍內供應養分。

2.4 防控雜菌 播種前30天,溫室內每畝施入50~75kg生石灰,土壤翻耕后暴曬;然后用3DT-480型土壤電消毒滅蟲機對土壤進行電擊,殺蟲滅菌30分鐘,殺死土壤中殘存的害蟲和病原菌;之后用旋耕機翻旋土壤,深度20~25 cm。間隔1周,再次電擊處理,然后翻旋20~25 cm深,徹底消滅土壤中的蟲菌。

土壤處理完成后,每畝撒施19-7-14氮磷鉀復合肥15kg,檢測并調整土壤pH值為6.5~7.5。外源營養袋后期感染雜菌,出菇前必須撤袋,出菇過程嚴防高溫高濕。

2.5 刺激催菇 注意觀察地表菌絲顏色,嚴格管控催菇刺激時間,待白色菌霜顏色褪變為淺黃褐色時可催菇,北方日光溫室羊肚菌出菇時間一般在2月中下旬,最低溫度5℃時。

羊肚菌播種之后,用黑色地膜將畦床覆蓋,菌絲在黑暗環境養菌。因為覆蓋地膜,其土壤水分會持續走低,經低溫冷凍后直接撤除地膜進行光線、氧氣刺激,揭膜后大水催菇,菌絲生長環境中初始的土壤濕度、氧氣、二氧化碳平衡被打破,充足的水分、氧氣和低二氧化碳迅速大量誘發菌絲扭結原基形成。

如果菌種播種后不用地膜覆蓋,畦床表面始終處于散射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養菌,可在白色菌霜褪變為淺黃色時通過低溫凍結方式催菇:澆1次透水,保溫被晝蓋夜揭,直至土壤凍結10~15天。寒冷季節過后,保溫被晝揭夜蓋,保持出菇適宜的低溫和濕度。冷凍前以防菌絲原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避免受不確定氣象因素影響造成幼菇死亡。

2.6 穩定控制環境條件,避免幼菇死亡和形成彎頭菇 催菇后,當畦床表面出現直徑1~2mm白色水浸狀羊肚菌球狀原基時,適當增強光照,將遮陽網由棚膜外表面覆蓋移到棚膜下,在散射光下使氣溫穩定在10~18℃,地溫保持在12~16℃,避免陽光直射菌體。溫度過高時,壓蓋保溫被控溫。

采用每次2~3分鐘短時噴霧方式,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0%。

出菇期需要充足的氧氣,采用小風口長時間換氣,晴天保持4~5小時通風時長,注意避免冷、熱風直吹子實體。

播種前徹底殺蟲,減少昆蟲破壞菌絲,確保子實體各部位正常分化發育。

(參考文獻略)

猜你喜歡
雜菌羊肚外源
小小羊肚菌 拓寬致富路
外源甘氨酸促進火龍果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
具有外源輸入的船舶橫搖運動NARX神經網絡預測
《羊肚菌“喝水”有學問》
羊肚菌藥膳之“揚眉吐氣”
熟料生產雙孢蘑菇基質培育過程中雜菌防控措施
三種常見殺菌劑對白僵菌純化以及生產中作用研究
交換生的計謀
葡萄園套種“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環保
細菌獲得外源DNA的方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