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90后”藝術類研究生愛國主題教育實踐路徑研究

2021-12-08 01:25張曉萍
江蘇廣播電視報·新教育 2021年28期
關鍵詞:藝術類愛國美育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到來,多元繁雜的思想形成當前“有國家,無國界”的錯綜交雜局面,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面臨嚴峻挑戰,因此愛國教育尤為重要。其中,藝術類研究生普遍感到當國家面臨重大危機時,無法施展特長為社會貢獻力量。作為新時代90后藝術類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因材施教,加深學生對新時代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認知和感悟,發揮藝術類研究生的專業特長,提升學生的自豪感、榮譽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因此,文章從審美教育入手,結合藝術類學生培養現狀,從認識美、創造美、傳播美三個角度,為“90后”藝術類研究生愛國主題教育的實踐路徑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參考。

關鍵詞:審美教育;愛國主義;思政教育;90后

一、“90后”研究生愛國主題教育問題與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入,各民族國家之間日益頻繁交流,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產生強烈的沖擊,網絡信息快速發展對大學生形成雙重效應,各種社會思潮不斷影響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這些復雜的社會環境導致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高校,對當代大學生愛國主題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正如王國炎、黃月勝在《國防生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中所提及,“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給意識形態、文化和價值觀帶來巨大的挑戰,使國家、民族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消弱”。面對以上形勢,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對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題教育問題進行全面透徹的了解,方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解決現狀問題。

在各種外來思想文化的沖擊下,藝術類學生受藝術不分國界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下,其視野開拓、樂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信奉思想價值的多元化。特別是在藝術市場化和專業實用化的背景下,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世界文化的多沖突都促使藝術類學生價值觀由理想轉為現實,導致部分“90后”學生呈現出信仰迷失和理想信念模糊,思想價值混亂,出現愛國行為“抽象化、非理性”,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信心不足,愛國思想和愛國實踐不統一等特點。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復雜而漫長的思想灌溉過程,是基于家庭、學校和社會這共同的環境下而持續開展的教育。家庭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啟蒙階段,尤其是“90后”這一代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強,父母教育尤為重要。學校是涵養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其教育方式更為系統化,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最為關鍵的時刻。但目前,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將高校作為重要的主陣地,忽略了家庭和社會對其重要性,從而導致家庭、高校、社會教育鏈是斷連的,并未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模式。

因此,本文試圖根據藝術類專業類學生特點,結合國內審美教育的大趨勢,從審美教育的內涵出發,挖掘新時代高校學生愛國思政教育的新方式,并為愛國主題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借鑒與思考。

二、以美育人:“審美+愛國”模式探索

中共中央1993年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審美活動?!?/p>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這反映了新時代對文藝工作者的期待與重視,也反映其背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將成為未來中國教育的新趨勢。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加強美育工作十分有必要,要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美育學科建設是加強美育的基礎性工作和迫切任務。加強美育學科建設,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美育理論的需要,是培養美育理論和實踐優秀人才的需要,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目前,大多數高校思政工作者以傳統思政教育方式來弘揚愛國主題教育,通常以理論和實踐方式相結合模式,以課程建設、校園文化活動、愛國實踐基地等形式開展,從而引導和激發現代學生的愛國情懷。但針對藝術類研究生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論,要從里到外、從點到面,從心靈深處為他們播種愛國主義的種子。本文結合審美教育的特征和思政教育的手段,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思考:

1.認識美:挖掘美術作品中的紅色文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紅色文化”為題材的藝術創作作品數不勝數,主要以題材、形式、風格與內容為創作元素,創作了大量表現革命歷史、反映時代精神的紅色美術作品,是幾代中國人最重要的集體記憶,以藝術處理方式來展示圖像意義與題材價值,從而反映出的深厚的歷史背景。在1969年,原中央美院院長靳尚誼創作的《毛主席在煉鋼廠》,唯一一張工業題材的油畫,如他所說“看著這張畫,就像面對歷史,畫中的人物充滿革命的簡單性,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作為“文革”期間作品,具有很大歷史研究價值,受到大眾的青睞。又如在延安時期的木刻版畫作品以最傳統藝術手法,結合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的轉變,形成延安美術自身特點的具有民族化傾向的審美樣式。每件木刻版畫作用都以最樸素的語言來展現抗日根據地軍民艱苦拼搏的革命狀態,激發工農群眾革命覺悟的精神食糧,體現了藝術家的革命精神和擔當精神。因而,學生在紅色美術作品認識到紅色故事表現的張力,會充斥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那色彩、圖案、造型地表現直擊他們的內心,產生藝術共鳴,以情共鳴,以美的形象為手段,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激發學生的情感,喚起情感共鳴,形成審美體驗。

在全國大力推進美育工作的大背景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以“深實博約,德藝雙修”為院訓,以培養“德藝雙馨、思行并重、技道兼修、傳創同構、文質共美、全面發展”為人才培養目標,以服務學校美育工作為己任,圍繞培養和樹立優秀藝術家、創作和推出優秀的紅色藝術作品。學院在持守和創新中,堅持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此階段,學院開展以溯“初心”汲“力量”、“上海漁陽里與建黨偉業”、“四史”學習教育等系列主題教育,其中副院長李超為大家分享“上海美術教育百年文脈”專題講座,講述了上海美術??茖W校(上海美術學院前身)的師生為迎接上海解放進城做了大量宣傳工作,成為上海地區最早產生的紅色文化的領袖題材美術作品。通過這系列主題講座等舉措,潛移默化中使得藝術類研究生汲取著紅色文化的生命力,在紅色文化的審美過程,不斷感知其中魅力,升華著對本民族、國家的情感。

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從紅色文化題材而感染,通過美育能夠更好地理解美和表達美,感知到美對世界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把激情灌注于作品,通過更有溫度的紅色藝術作品來傳遞對生活、對世界的感悟,展示了紅色文化的強大感染力。某種程度來說,將學生從美的理念中喚醒理想信念,將美灑向人間的一種價值觀的教育方式。

2.創作美:激發藝術生的紅色創作情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作為藝術類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宅家不給社會添亂,捕捉到抗疫的感動瞬間與故事,潛移默化中激發了藝術生的紅色創作情節,紛紛用手中的畫筆贊頌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跡,致敬白衣天使,弘揚社會正能量,發出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向世界傳達他們的愛和希望。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師生以“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為主題的藝術創作行動,捕捉“上海事跡”中的感人畫面,師生齊心聚力,用畫筆鼓舞士氣,向英雄致敬。學生捕捉在抗疫中感人瞬間、故事等,激發了內心的愛國情結,為國家的舉措而驕傲,并主動積極擔當,對典型細節、場景道具細致研讀,提煉藝術形象,完成心力之作,確保創作中藝術性與思想性深度融合。這次創作對他們而言,也成為一次生動深刻的愛國主題教育。如研究生徐亦萱創作粉畫《勇往無前》,自述道:“此次抗擊肺炎的戰斗中,以鐘南山院士領導的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的縮影,他們都曾是這個國家中最平凡的一份子,在危難的時刻他們依然堅守著初心,懷著大無畏的精神一路向前,和時間賽跑,和病毒抗爭。而我們希望能用畫筆記錄下這些逆行的勇士,無論他們的姓名是什么,我們始終堅信有他們在,就一定能贏?!庇秩?,在章莉莉教授的《符號與傳達記號學》課程中,主要從抗疫期間的生活出發,以年輕人獨特的審美特征,喜歡國潮、酷酷的風格,采用視覺符號語言進行創作,結合傳統與當代,形成當代青年人的新風尚。通過這些以藝抗疫的系列作品,充分表現了上海美術學院師生以藝術之筆踐行國家使命、以專業力量擔當社會需求的責任感。

在疫情之下,人們關上了外出社交的大門,掀起了“宅家文化”,無論是何種文化,都是人的實踐活動創造而成的,即“人的生活樣式”。藝術家們將宅家玩藝術搬到了人們視野中,其中藝術家何志森策劃一個讓大家反思“回家”展覽,由一個不太起眼的舊廠改造辦公樓內營造因隔離、封鎖、戒嚴……封閉在“家”以愛國、紅色文化、抗疫英雄等為主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從而構成是一種心靈的互動,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激發了人們情懷。同樣,藝術類研究生透過對各種文化載體的審美去激發和創作紅色文化作品,希冀從中去表達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反映了無論何時何地始終崇和尚美的紅色情懷,凝聚著深厚的愛國主義。

3.傳播美:讓紅色之美走向社會大眾

學生內心愛國情懷喚起自發面向社會與大眾傳播尤為最重要,進一步說明這根植于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所激發自豪感的舉措。學生自主感受、自主體驗中去挖掘紅色文化,激起內心的愛國情懷時,真正意義地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內化到心底,自發地參與有關紅色主題的創作,借以將紅色之美傳播于社會,走向社會大眾。

正如,2018年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團隊十多名青年師生為充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積極參與作為“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革命遺址修繕保護項目之一,漁陽里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整體改造。其中,漁陽里廣場作為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漁陽里歷史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學生參與設計及實施,將漁陽里的歷史文化以公共藝術的形式展示于眾,打破了傳統的局限于紀念館空間中的史料傳播途徑。這設計作品所展示、產生的精神效應對公眾起著教育作用,讓公眾更多地去了解歷史,深入了解民族的過去從而感受現實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章莉莉在設計“紅色文創”中重溫“紅色記憶”指導學生專門為漁陽里團中央舊址紀念館設計的紅色文創。章莉莉認為,紅色文創是急需投入創新力量的,她談到“我覺得,紅色文創太重要了,它對于我們的教育,特別是思政教育,是一種很好的途徑。當前正值開展‘四史’學習之際,通過這次為漁陽里做文創設計,我明顯感覺到,我們的學生在做設計的同時也給自己上了一堂生動的‘四史’教育課?!边@樣紅色文化形態能夠將藝術和社會更好地連接起來,將真正的紅色之美傳播于社會與大眾。同時,也是學生和大眾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當學生通過藝術手法讓漁陽里歷史深入人心,實現了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充分發揮藝術作用同時,也激發了藝術類研究生的紅色情懷,深刻感受到藝術的力量與魅力。

紅色文化對社會發展是多維度的,藝術價值因具有超正氣的精神性、強烈的情感性、生動的可感性等特征,更易使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革命過往在人們心中活起來,也更可能喚起一直蘊藏于人們內心中那些偉大的精神力量和濃厚的愛國情懷。因此,必須將愛國主題教育通過審美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去激發和凝聚藝術類研究生內心愛國情懷,以紅色之美的文化藝術價值轉化為一種現實能量參與時代發展,這是紅色基因傳承過程中應該積極探索的路徑研究。

三、藝術類院?!?0后”思政工作者的研究思考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既是學生的服務者,又是其思想的引領者,其對自身的角色定位、職業定位和工作定位應具備準確認知和理性思考,面對“90后”藝術類研究生群體,善于運用同齡人的身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傳統管理服務到“服務管理”的觀念轉變,從內心上樹立“心系學生,真誠服務”的理念,不斷地提升自身思想認識、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全方位地發揮輔導員的重要作用。

藝術院校的輔導員對自身角色定位把握要準確。藝術類院校學生因尚處于藝術創作初級階段,更富有敏感性,其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也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在面對這一學生群體時,我們應從專業領域中認識學生,充分理解學生世界,發自內心熱愛學生。

在明確角色定位后,應明確自身的職業定位,從單一管理服務到全方位服務管理型轉變,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以強化服務、用心管理為宗旨,將“服務”真正貫徹,落到實處。在面對這群靈活、富有創造性和自發性的藝術學生群體,應具備相應的藝術鑒賞能力,自身也應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和培養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以更好融入學生生活和內心世界。

輔導員應盡可能結合藝術院校的專業特色、包容學生個性發展。在實際工作中,從身兼數職的角色扮演中走出來,將管理服務到服務管理轉變,注重和強化服務概念,提升我們的工作水平,促使師生關系融洽。

在新時代思想教育背景下,作為思政工作者應緊密結合藝術類學生的時代特點,從認識美、創造美、傳播美三個角度,將學生的紅色情懷與藝術創作相結合,尤其是面臨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下,藝術類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詮釋了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

參考文獻:

[1]傅曉霞.“紅色經典”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新形勢——以美術作品為例[J].藝術探索,2010,24(3);

[2]袁德成.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楊帆.淺議90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德方法與途徑[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08(6);

[4]黃咸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生活化的價值及其實踐取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23(3).

[5]鄒躍進、鄒建林.百年中國美術史[M].湖南美術出版社與岳麓書社,2014年;

作者簡介:張曉萍(1990.12-),女,漢,上海市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藝術類愛國美育
淺談美育對特殊兒童的影響
廣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感愛國事,承愛國志
2020年藝術類招生采用我省統考(聯考)成績的院校名單(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藝術類專業考試安排
2019年藝術類招生采用我省統考(聯考)成績的院校名單
2018年藝術類招生采用我省統考(聯考)成績的院校名單
愛國學·曬佳作
愛國學·曬佳作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