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校大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研究

2021-12-27 07:26張二威朱瀚明李黎明李奇隆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1年11期
關鍵詞:農業農村大學生

張二威,朱瀚明,李黎明,李奇隆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天津 300392)

0 引言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可以清晰看到: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基礎上,中國已踏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大道,“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有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只有全面分析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及問題,涉農高校大學生才能更好的實現人生價值,全面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1 鄉村振興下涉農高校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機遇與挑戰

1.1 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及分析

教育乃是國家百年根本之大計,而農村基礎教育是中國基礎教育的“神經末梢”[1],如何解決農村基礎教育現存的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的一環。農村基礎教育具備教育的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功能,對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當前,農村基礎教育存在師資力量薄弱、家庭教育匱乏、“撤點并?!边z留問題凸顯三大問題。

1.1.1 師資力量薄弱

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胡吉鎮東陳村東陳小學的調查中發現:以前的磚頭路部分轉變成了水泥路,老瓦房10間,其中4間在三年前改建成了樓房,增加了少量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但還是沒有像樣的操場。東陳小學由以前的6個年級段變成了如今只有2個年級段(一年級18,二年級18,共36人),教師只有3個人而且都是非在編。由此可以看出,近幾年來,通過黨和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設,農村教育環境有所改善,教學設備越來越現代化,教育質量也出現了提升。雖然農村基礎教育的硬件設施整體水平有所提高,多媒體現代化教育也能走進部分學校,但是教師作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主導者和建設者,整體的師資力量依然沒有大的提升。師資力量薄弱主要體現在:第一教師整體水平不高?,F在的農村教師尤其小學教師多為無正式編制的教師,缺乏專業知識能力,甚至需要同時傳授幾門課程。這樣的農村師資環境是導致學生流失和輟學的原因之一。第二老齡化現象更加顯著。因為農村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導致很多老年教師因沒有接班人遲遲無法退休,這不僅限制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也損害教師的權利。第三年輕教師人才流失嚴重。近幾年在國家政策鼓勵下,雖然很多高考生報考師范類院校,但是大多數師范生甚至本地的師范生都不愿意回到家鄉(特別是家鄉為農村地區的畢業生)致力于教育事業。原因是當時報考的初衷并不是想在農村教育上奮斗再加上農村環境差、薪水低、不受尊重等[3]。

1.1.2 家庭教育匱乏

在走訪調查中重點訪談了典型的10戶家庭。10戶家庭中學生共23名,其中小學在讀18名(其中1名男孩被送至縣城小學),初中在讀1名(被送至縣城民辦初中),中專在讀1名,輟學3名。其中2戶父母離異孩子交由老人撫養,6戶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孩子交由老人撫養,1戶父親外出務工母親在家務農,1戶父母均在家務農,10戶家庭父母均初中及以下學歷。由此走訪數據可以得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還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朋友,更是陪伴孩子成長的榜樣。但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十分匱乏。主要體現在:第一家庭教育能力較弱[3]。因為農村子弟的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據調查農村家長多為高中及以下的受教育水平。有些家長由于知識水平有限無法輔導孩子的作業等問題。在城市,家長可能會花大量資金給孩子報各種文化和藝術興趣輔導班,反之,農村父母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更沒有額外的資金用于孩子的課外輔導等。第二家庭教育時間有限。農村地區大多數家長都在外地務工,對學生缺少關心和陪伴,他們心有余卻力不足。農村經濟水平落后,生活的壓力迫使父母外出到北上廣深大城市打拼,這種局面會產生兩種情形:一是將子女留在家中交給雙方父母照顧,因此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攀升[2]。他們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心,更缺少家庭教育,以至于輟學率較高,甚至孩子會產生自閉和報復社會的心理。二是有經濟基礎的家庭在大城市穩定一點,父母本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理念,將孩子帶在身邊送往城市教育[1],[4]。這就造成了農村學生生源不斷流失,上了大學的大學生也不愿再回到農村發展。

1.1.3 “撤點并?!边z留問題凸顯

在2001全國性的“撤點并?!闭嚼_帷幕,這項政策確實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日益顯著,一方面由于規模辦學導致很多家長不得不送孩子到更遠的合并點上學,政府的辦學成本轉變成了學生的時間成本和家庭的經濟成本。另一方面教育過于集中,班級規模變大,教育管理和素質教育跟不上,教學質量更難以保障,于是在2012年該政策被緊急叫停。但是農村小規模學校數量任然連年縮減,生源流失,教師結構性缺編,教育出現滑坡,研究的東陳小學目前面臨著消失的危險[6]。學校的支出主要是人員支出和公用支出,農村教育投入存在冗余問題,擴大教學規模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還應當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提升農村教師的整體水平與綜合素質。

1.2 農村農業技術教育的現狀與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村里面的情況,首先在東陳村村委會了解了村里面的總體情況:東陳村有395戶,總人口1 892人,其中至少有600名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和老人800人左右。村主任提到村里每年的作物只有小麥和玉米,村里人普遍缺乏農業方面的技術,傳統農業的回報周期長和收益率遠遠低于其他行業,況且城市擁有良好的環境和大量的就業機會導致農民放棄農業種植向城市進軍去尋找發展的機會[7]。有的父母甚至為了孩子寧愿自己吃苦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送去城里讀書。然后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進行了訪談,他們說雖然想在家陪伴孩子和老人,但傳統農業種植收益無法滿足家庭日常生活開支更別說老人看病及其他更急需用錢的地方了。對于返鄉創業既沒有什么現代農業種植和養殖技術,也找不到什么創業的好想法?;谡{查走訪情況得出農村農業技術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關鍵[8]。因為農村農業技術的缺乏與落后導致“農民荒”的出現,同時也導致了“返鄉創業”出現困難。

1.2.1 “農民荒”的出現

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之間不同的資源配制制度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勻。民普遍缺乏農業方面的技術,傳統農業的回報周期長和收益率遠遠低于其他行業,況且城市擁有良好的環境和大量的就業機會導致農民放棄農業種植向城市進軍去尋找發展的機會,導致中國農村空心化呈現出“三升一降1”的特征[9]。如此一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農民荒”逐漸產生并且愈演愈烈,成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障礙?!稗r民荒”是我國農村空心化危機中的“五荒”之一[9],同時也是最核心的危機,解決人口空心化是解決“農民荒”的核心。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可以看出從2005—2019年城鎮人口不斷增長,農村人口不斷下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上漲。農村人口空心化現狀十分嚴峻,農村農業技術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是解決“農民荒”的一個重要手段,解決“農民荒”進而也能解決家庭教育和養老問題。因此,實施科技教育改變“農民荒”振興鄉村是十分重要的。

1.2.2 “返鄉創業”的困境

我國歷史曾有兩次主要的“回流潮”,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國家體制整治而出現的暫時性回流,另一次則是08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導致的被迫性回流[11]。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因此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出現了第三次返鄉創業熱潮。研究“回流”的影響因素有助于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進而能解決城鄉融合、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解決更多當下面臨的民生問題。影響返鄉創業的因素大體可分為兩種即主觀意愿和客觀發展能力[10],[11]。第一,主觀意愿。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農村子女受教育環境、醫療衛生服務和社會保障等鄉村現有條件都有所提升。黨和國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原則,使得鄉村發展大有可為之勢。另一方面由于孩子教育、婚假、父母養老等這些家庭周期的關鍵節點使得農民不得不返鄉。這些因素影響著農民工的主觀意愿進而影響“返鄉創業”的發展趨勢。第二,客觀發展能力。農民工的回流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他們會考慮知識能力、技術水平、經濟實力、土地現狀、政策支持等。這些因素影響著農民工客觀發展能力進而影響“返鄉創業”的發展趨勢。2021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下降2.7%;本地農民工11601萬人,下降0.4%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農民工返鄉趨勢上升。

通過主觀意愿和客觀發展能力雙重屬性分析發現,影響主觀意愿的因素能夠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而影響客觀發展能力的因素中農村土地現狀和政策支持是有利因素,最大困境之一就是農民工自身的知識能力和技術水平有限。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但目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技術教育存在著教育成本高、教育資源重復且分散、缺乏指導專家等諸多困境[8]。返鄉創業和技術教育兩者相輔相成,如何緩解當前技術教育的現狀是推動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進程的抓手。

2 鄉村振興下涉農高校為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平臺

2.1 “新農科”總方針的實施

為了加速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前進,黨和國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實施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化推動農業高等教育改革、農業高等教育教育問題導致與農業脫鉤現象和農業高等教育人才與農村現代化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供不對口的結構性矛盾迫使我國農業高等教育急需轉型和重構。傳統農業教育已經不能為農村農業現代化提供更多的動力,農業高等教育應當順應新時代農村發展的潮流,積極探索“三農”隊伍培養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表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農業高等教育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新農科”新在傳統農科轉化升級、農林發展離不開科學、供求對應。鑒于此,我國農業院校和專家學者都在積極探索一條發展的新道路,指出了“新農科”培養的總方針。第一,壯大農業人才的培養隊伍。2021全國兩會全上全國政協委員安庭表示,在互聯網高速騰飛的時代,許多學生沉溺于電子產品患上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病。他建議鼓勵大中小學都開設相關的農學類實踐活動或者實踐課程,以此傳承吃苦耐勞、憶苦思甜的精神,讓中華社稷根植孩子們的心田。這也正是我國農林高等教育在高考報考中遇冷的原因,解決不愛“三農”問題迫在眉睫。王善科研究員提出將中學有生物化學相關背景的教師納入“三農”隊伍,將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下沉到基層。第二,堅持立德樹人,深化“新農人”培養方案。在2021年全國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劉永好提案建議鄉村振興需要人才,但是現在每年農業高等院校近70%的農業類畢業生轉行從事非農業產業,造成人才流失,他表示應當加快“新農人”培育。改革培養目標和教學課程,培養農業院校大學生學農愛農的意識對于農業高校服務于農村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很多專家和學者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提出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的農工、農學、農醫策略。為打破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倡導實踐育人,培養農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第三,強化師資隊伍力量,培育多元化人才。新時代農業高等教育工作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思想已經不能夠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的人才。天津農學院教授班立桐就被菇農們親切地成為“地頭專家”因為在他的帶領下才讓農民們成功在戈壁灘上綻放了食用菌的“致富花”,20多年來他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個理念。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他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這種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教授也必將培養出能把青春汗水揮灑在田間地頭的新時代農業大學生。第四,構建良好的培育環境。為了打破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全國農業高等教育都在積極主動與行業企業對接搭建培養平臺,甚至在農村搭建實習基地。為了實現農業科技進程,高校也積極的參與交流合作,與其他國家高校搭建聯合培養的平臺。

2.2 新型培養模式的探索

農業高等院校面對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潮流,應當堅持以立德樹人、堅持培養國家需要的新型人才、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人才為己任,送教、送師、送情、送研進農村[1]。雖然農業高等院校和專家學者為“新農科”培養指明了方向,但具體實施方案數量并不多。在不違背總培養方針的背景下,“2年校+2年村”、“農科+教育”、“互聯網+”的培養模式有必要提出。

所謂“2年校+2年村”即是兩年在學校培養,兩年在農村培養在此期間不再回到學校,甚至把校區建在農村,這種培養模式可以解決很多農村農業農民面臨的許多問題。第一,教師把課堂移到田野,讓大學生親自在農田實踐,甚至可以實施把土地交給學生用于實踐,如此可以解決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第二,可以給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以技術上的支持,降低他們在職業教育上的費用。也可以鼓勵學生幫助返鄉創業農民工,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情況下也能培養學生愛農愛民的意識。第三,能夠激勵大學生留在農村創業,扎根在鄉村,同時也能促進農村就業,減少勞動力流失,進而減緩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和留守老人養老的問題。

所謂“農科+教育”即是在開展農業專業課時,也開展有關基礎的教育學理論,但要平衡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此種培養模式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著重大意義:第一,在農村實踐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緩解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力量匱乏、教育思想落后等問題。第二,在教學中也可帶領學生進行農業勞動,促進他們身體健康的同時也可以在他們心中根植愛農愛民的意識,為農業高等教育人才提供不竭的源泉。第三,農村創業者和教師的雙重身份能夠使他們收益增多,降低他們想要逃離農村的欲望,可以有效地讓他們在農村扎根,緩解城鄉之間資源分配不均問題。

所謂“互聯網+”即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農業高等教育與農業現代化同步。農業高等教育應當打造網絡傳媒室,給想要實現人生價值的大學生提供平臺。在網絡傳媒室可以直播也可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傳播農業技術知識和基礎教育知識,給很多農村農民和學生提供免費汲取知識的源泉,同時也可以提高農業高等院校的軟實力。

3 鄉村振興下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路徑

3.1 面向社會發展需求,借助涉農高校平臺確立人生價值

農科大學生是新時代農業陣地的排頭兵,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通過對農村落后地區基礎教育現狀和農村農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分析,農科大學生應當認識到農村是廣闊的舞臺,應當以學習農業為驕傲,充分利用農業高等院校的資源和平臺為農村的發展與教育的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學生應該培養自身“知農愛農”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它們不僅影響個體的發展,更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而現在的大學生卻出現了信念不堅定、知行不一的問題?,F在的大學生大多只是表面功夫為黨、為國、為民,然而從大量畢業的農科大學生卻不關心三農問題可以看出,涉農高校大學的農業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已缺失。所以面向社會發展需求,借助涉農高校平臺確立人生價值才是當代大學生培養的重中之重。大學思政課教育的重視,改變大學生學習倦怠與農業專業課考核嚴格化的提出已刻不容緩。

大學生應積極從高校開設的思政課中汲取社會責任感內涵的養分,思政課教師也應在課上通過真人真事與理念教育讓學生們明白如今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性,堅定自身“知農愛農”的理想信念,通過實踐提高自我認識的能力。

如今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不僅重創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也讓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可能出現人才斷代。所以大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總體倦怠、迷茫、成就感低、情緒低落等情緒需要重視,許多大學生否定自身價值,然后處在安于享受現狀的狀態中。其實涉農高校的大學生應當高度重視自身的特長和發展,明確學習的目標,尋找高效的學習計劃,借助高校的專業課培養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塑造堅定地學習意志,為實現人生價值做鋪墊。

3.2 面向農村發展需求,助力基礎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而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的發展與提升又是現代中國發展的重中之重。涉農高校大學生除了掌握專業課程技能外,也應努力學習有關教育學的知識爭取拿到國家教師資格證書,成為復合型人才。在發展農村農業的同時也應承擔起改變農村基礎教育落后現狀的重任,進而從根源上解決農村現有的問題。農高校大學生應當主動在寒暑假期間下鄉助學。除此之外,更應該幫助他們認識美麗的大自然,在田間地頭給他們傳授適應當地生存環境的蔬菜和糧食的種植方法,培養他們知農愛農情懷,為“三農”隊伍培養永生力量。在高速化的信息時代,涉農高校大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教學”的方式,在多媒體平臺發布免費的教學資源、自然科學知識和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心靈雞湯”。

3.3 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與技能培訓

全國政協委員楊德才教授說,鄉村全面振興,既需要善經營的“農創客”、懂技術的“田秀才”,也需要會種田的“土專家”、愛農村的“新農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未來農村,需要讓各類人才會聚鄉村,為鄉村振興添翼賦能。農民有了技術的支撐就會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或者進行創業,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從而可以有效地緩解農民荒和農民荒引起的連鎖反應。大學生作為高等院校和農村的橋梁,因此涉農高校的大學生們就起到了關鍵作用。第一,涉農高校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應當積極下鄉,在農村開展農業技術宣講活動,到田間地頭觀察農民種植情況并給予指導和幫助。第二,涉農高校大學生畢業后要主動返鄉創業帶動當地的農民創業熱情,并給予創業指導和幫助,促進當地農民就業。第三,涉農高校大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農業技術”的模式,聯合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各大多媒體平臺分門別類的發布有關農業養殖技術和農業種植技術的高質量視頻和文章。當然,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尋求學校教授幫助錄制視頻或撰寫文章,緩解農民農業技術教育資源匱乏的壓力。

4 結語

如今國家已實現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轉變。展望未來,我們必須乘勢而上、再接再厲、艱苦奮斗。民族如要復興,鄉村必先振興。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幕已經徐徐展開,我們涉農高校大學生要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強大的專業知識技能來持續推進,才能使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最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壯麗的新篇章。

猜你喜歡
農業農村大學生
國內農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屆大學生演講比賽圓滿落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