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

2021-12-28 14:04荊克迪劉宜卓安虎森
理論與現代化 2021年3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中國共產黨

荊克迪 劉宜卓 安虎森

摘要:中國共產黨在區域經濟百年實踐過程中,將生產力均衡布局、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分工協作等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理論中國化,在生產力布局與調試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走向成熟,形成生產力均衡布局理論、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新時期區域平衡充分發展新理論以及城鄉融合發展和全面脫貧理論。在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要堅持黨對區域經濟的集中統一領導、以人民為中心、以區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回應區域發展重大關切等成功經驗,推動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理論創新,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百年實踐

中圖分類號:F1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1)03-0023-12

一、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理論追溯與中國化進程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許多重要論述皆體現了區域經濟思想。中國共產黨在區域經濟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理論作為參照并進行中國化發展,全面且深入地回顧總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有關區域經濟思想的重要論述,有助于把握與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區域經濟的實踐路徑與邏輯演進,為指導區域高質量發展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區域經濟理論體系夯實理論根基[1]。

(一)生產力平衡布局和協調發展思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分析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上,為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區域生產力布局不平衡,提出以生產力布局為主體研究內容的區域生產力平衡布局論。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生產分布規律展開深入闡述:在空間規模廣闊的生產協作體系內,在區域分工精細化與協作擴圍的過程中,生產要素會向高利潤率區域流入,該過程將犧牲流失區域的發展資源與機遇,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模式;資本主義的市場運行屬性與政府調控力度,決定了該種不平衡現象將持續存在,將加大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與兩極分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克服資本主義影響下產生的區域生產力布局不平衡等缺陷,以區域生產力平衡布局為方向進行理論論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提出區域經濟平衡布局思想:“只有按照一個統一的大的計劃協調地配置自己的生產力的社會,才能使工業在全國分布得最合適于它自身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盵2]同時,恩格斯對于區域生產力均衡布局亦有客觀認識,認為均衡布局非平均,區域間不平衡程度可以降低到合理范圍,但不能完全消除[3]?;谏鲜?,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指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盵4]因此,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是生產力與生產要素在空間范圍內協調布局,這亦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堅持的基本原則[5]。生產力平衡布局及相關理論對指導中國共產黨開展區域建設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二)城鄉融合發展的思想

區域經濟的研究主要包括經濟活動區位、區域自組織能力、政府調控與地域演進結構等內容,其中地域演進結構指由于經濟活動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平衡分布,通過渠道擴散形成經濟強度各異的核心區與邊緣區[1],由此形成城鄉經濟。城鄉融合發展不僅是區域經濟研究的重要議題,而且在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終目標的指引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亦對其有深入研究。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城鄉分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盵6]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加大了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并使缺口不斷擴大,“城市已經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這個事實;而在鄉村則是完全相反的情況:隔絕和分散”[6]。為解決城鄉間發展不平衡,經典作家指出,“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盵7]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則指出了城鄉融合的可實現性與平衡生產力等現實路徑:“從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滅城市和鄉村分離的條件這方面來說,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分離也不是什么空想?!盵8]在此基礎上,列寧又對城鄉融合理論進行發展,明確實現城鄉融合的推進路徑。他在《俄共(布)黨綱草案》中指出,實現城鄉融合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只有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混合和融合起來,才能使農村居民擺脫孤立無援的地位”[9]。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縮小城鄉間差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經典論述,為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實踐與理論創新提供了目標導向與理論指引。

(三)區際分工協作的思想

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8]56。產業是經濟實體,區域是空間載體,分工與協作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產業部門間的分工協作;二是各區域間的分工協作。經典作家指出:“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同時,由于這些不同部門內部的分工,共同從事某種勞動的個人之間又形成不同的分工?!盵10]列寧在此基礎上又對分工與協作理論進行延伸:“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單獨的和獨立的生產部門的數量增加。這種發展的趨勢是:不僅把每一種產品的生產,甚至把產品的每一部分的生產,都變成專門的生產部門;而且不僅把產品的生產,甚至把產品準備好以供消費的各個工序都變成單獨的生產部門?!盵1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區域分工與協作理論進行探索,對空間經濟活動的主體產業分工與協作進行理論論述,中國共產黨將其作為理論參照并進行中國化改進,在區域與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四)通過政府調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想

為避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弊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區域與產業平衡協調發展的建設目標,指出政府應通過采用適宜方式進行調控以實現該目標,即在區域生產力不均衡的狀態下,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以彌補單純依靠市場無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困境[1]。列寧在此基礎上指出:“合理地分布俄國工業,使工業接近原料產地,盡量減少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一直到產出成品的各個階段的勞動力的消耗?!盵12]區域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參與,還要求政府使用科學、適宜的參與方式,區域作為包含空間維度的經濟組織[13],集聚生產活動與生產要素來降低交易成本,由此形成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經濟,與此相對應的,政府應將監管與服務活動集中設立來提升其活動效率。

(五)關于創新引領、擴大開放、堅持綠色發展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綠色發展、擴大開放、創新引領等議題皆有重要論述,恩格斯表現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憂[14]。他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盵15]對于創新發展,經典作家指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16]。經典作家對全球化及其影響亦進行理論闡述:“一切等級的與停滯的消失了,一切神圣的被褻瀆了,人們終于被迫用冷靜的眼光來注視他們的生活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盵17]隨著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實踐進程的不斷深入,很多的經典論述都將為區域經濟提供理論溯源,為推進新時代區域經濟理論創新、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區域平衡充分發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固本培元。

二、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的百年實踐探索

(一)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區域建設實踐與理論

中國共產黨在蘇區時即已開展區域經濟建設。為突破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根據地的封鎖,改變工商業蕭條,食鹽、布匹等生產生活用品極度短缺的情況,中國共產黨人在蘇區內進行廣泛且深入的實地調查?;趯μK區社會實際情況的提煉,中國共產黨在蘇區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區域經濟思想,為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實踐基礎與理論前溯。延安時期(1935—1948),毛澤東提出邊區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8],重視邊區農業發展,力爭實現輕重工業、軍事工業、煉鐵工業等協調發展。在大生產運動高潮時期(1943—1945),陜甘寧邊區工業基本實現了工業品全部自給。至1944年,輕工業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紡織業能夠自給全邊區所需布匹的40%以上,造紙和火柴可自給邊區需要的50%以上,肥皂、食鹽、油類等亦實現自給自足[19]。同年,毛澤東指出,“二十多年以來,我們黨首先學會了政治,后來又學會了軍事,去年學會了經濟建設”[20]。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列寧“新經濟政策”在中國的應用進行理論創新。隨著解放戰爭的持續推進,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恢復與發展生產力的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陳云在解放上海后,面對敵對勢力質疑中國共產黨經濟建設能力時指出,“有人認為我們是軍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經濟打零分,認為我們不會搞工業,要求給他們原料,由他們去搞輕工業”[21]。隨著物價穩定與生產秩序的恢復,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與發展區域經濟理論。陜甘寧等邊區與解放區的區域經濟工作實踐與理論探索,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組織恢復區域生產力的實踐提供了指引。

(二)生產力均衡布局理論指導下的區域經濟實踐

經歷了列強入侵、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百年風云激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加快區域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點工作。1949年,沿海地區占全國土地面積11.34%,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77.6%;國土面積占大多數的內陸地區,工業總產值卻僅占全國的22.4%[22]。為改變新中國成立初期區域間生產力分布的極度不平衡,中國共產黨人借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關于生產力平衡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論述,選擇區域生產力均衡布局理論來指導實踐。毛澤東指出:“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盵23]在該戰略指導下,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得到部分緩解,從建設布局角度看,于“一五”期間(1953—1957)開建限額以上的694個工業建設單位,分布在內地的項目有472個[24];從國外援助角度看,當時從蘇聯引進的156個重大項目分配給中西部地區124個;從投資角度看,對內地投資的比重到1957年已達49.7%;從發展成效角度看,內地工業則以20.4%的增長速度超越沿海地區[25]。但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薄弱、交通運輸不暢、生產要素聚集程度低等問題長期存在,并非短期內通過計劃布局與生產動員就可得到徹底改善,中國共產黨人在力求生產力均衡布局的同時亦對該戰略進行反思。毛澤東指出:“在這兩者的關系問題上,我們也沒有犯大的錯誤,只是最近幾年,對于沿海工業有些估計不足,對它的發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這要改變一下?!盵23]25-26這一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實踐仍以區域均衡發展為指導戰略,但在具體實踐上,相比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內陸優先則更強調沿海與內陸的協調。1958年,黨中央、國務院將全國劃分為七個經濟協作區并按照統一規劃建設區域經濟中心與工業體系。

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與對戰爭防范的綜合考量,從1964年開始到80年代在內陸十幾個省、自治區開展了三線建設。1964年,毛澤東在聽取國家計委關于“三五”計劃匯報時,提出國民經濟要有“兩個拳頭、一個屁股”,要將國防工業與基礎工業投資向內陸傾斜,“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這是毫無疑義的?!盵23]26到70年代末期,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增長到1543億元,增長4.28倍[26],構建起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然而,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沖擊下,各區域生產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967年和1968年全國生產遭受嚴重損失。1967年,全國工農業生產總值為2104億元,1968年下降至2015億元,其中1967年工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13.8%,1968年又下降5%,僅為1966年的81.8%。1975年,鄧小平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頓并取得明顯成效,至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1.5%[27]。

對區域均衡發展思路下開展的區域經濟實踐進行梳理,可將其實踐路徑總結為:從促進中西部發展以實現均衡布局,到思考沿海內陸的協調發展,再到三線建設時期大力促進中西部發展,這一思路指導下的區域經濟實踐為縮小我國東西差距、促進生產力均衡布局和中西部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打下有利基礎。

(三)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實踐

“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我國農村地區共有2.5億絕對貧困人口,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的占比只有1.8%[28]??陀^來說,單純的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已脫離新時期的區域發展規律,使生產資源配置失當,并不能成為我國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優選戰略。隨著黨中央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戰略研判,大力發展生產力已經成為我國區域發展的迫切需求。在思考生產力均衡布局戰略的基礎上,黨中央考慮到沿海地區堅實的產業基礎、外貿便捷性與技術要素集聚程度高等綜合因素,對區域發展的指導理論與實踐路徑又開始新的探索。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盵29]鑒于沿海區域發展經濟的比較優勢,中國共產黨提出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然后再逐步向內地推進的梯度發展政策,即區域發展“兩個大局”思想。1978年,黨中央將區域規劃方針定為“揚長避短,發揮優勢”[30]?!傲濉庇媱潱?981—1985)將全國區域劃分為東部沿海、內陸、邊遠與少數民族三種類型,指出要發揮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捌呶濉庇媱潱?986—1990)則以此戰略為接續,將全國經濟區域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大部分。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指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盵31]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認為,以往區域經濟平均的發展思路有悖于按勞分配觀點,充分肯定了鄧小平“先富帶動后富”思想的正確性與必要性。為加快沿海地區趕超發展,1979年黨中央同意將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四座城市設為試辦出口特區,后命名為“經濟特區”,發揮特區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32]。1984年,又新增大連等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設立經濟特區和沿海經濟開放區是中國共產黨在區域經濟發展實踐過程中的創新嘗試,充分挖掘與發揮各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通過實踐創新上升至理論創新,為后來各區域設立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區、自由貿易區等提供了實踐與理論參考。在區域非均衡發展實踐過程中,“兩個大局”“先富帶動后富”“經濟特區”等區域經濟理論的形成,為加快實現區域平衡性的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戰略找到實踐路徑,為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擴大經濟總量作出巨大貢獻。

沿海區域率先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成效,但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仍然較為緩慢。1995年西部國內生產總值不及東部的四分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東部是中部的2.1倍,是西部的2.7倍[5]。從“八五”計劃(1991—1995)開始,黨中央對區域差距擴大問題予以高度關注,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至21世紀初,在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與改善生態環境等領域進行了大量實踐,并形成豐富的創新理論。1993年,在中南、西南十省區經濟工作座談會上,江澤民指出:“對于地區間存在的發展上的差距,要有一個全面認識和科學態度,既要看到這種差距是歷史形成的客觀存在,消除它需要一個歷史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又要看到在發展過程中,這種差距是要逐步縮小的”[33],要發揮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支援中西部經濟建設。1999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完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加強城市交通、電力、能源運輸管道等項目建設。

在關注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粗放的發展模式、資源短缺與生態環境惡化等關系區域發展的重大問題日益凸顯。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將有關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主要表述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 [34]。2005年, “十一五”規劃(2006—2010)完整表述了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定位,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囊括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地區的區域發展“四大板塊”。至2008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全面超過東部地區。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沖擊?;趯鴥韧獍l展形勢變化的研判,國家將環渤海、遼中南、長株潭、北部灣、長吉圖等十多個區域性發展規劃納入國家戰略,又協調布局2009年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與2010年出臺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內所涉及的產業項目,實現區域發展的“多極增長”。

(四)新時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征程

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再次引起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關注[35]。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展開了持續實踐并不斷豐富與更新區域發展理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其主要內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并指出新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36]。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新發展理念將作為根本性原則指導區域發展實踐并為其指引方向。黨中央在區域發展“四大板塊”戰略基礎上,統籌推進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為核心的“三大支撐帶”戰略,同時指出圍繞“三大支撐帶”等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規劃,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37]。我國將區域發展融入黨治國理政整體布局,加強新時代區域發展頂層設計的支持力度,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區域進行重點突破,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其中,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開始,截至2020年11月,中國已經同超過15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耙粠б宦贰背h所涵蓋的國家不斷擴容,呈縱深發展態勢,且對中西部區域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升級與對外貿易等方面具有拉動作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2015年4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為加快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破行政邊界并促進三地協同發展,提升高端要素從核心區域向邊緣區域的擴散速率,助力河北省產業結構升級與全面脫貧引領方向,以新發展理念推動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隨著《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出臺,雄安新區將集聚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助推環雄安區域高質量發展,成為區域發展新增長極。2019年12月,中共中央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引領了方向。長三角一體化的實踐過程中,以新發展理念為原則,堅持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保障生態環境;隨著現代化新征程的開啟,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將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區域發展的新征程中踐行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九大要求,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38]。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將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方向,力爭成為全面對外開放前沿陣地與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浉郯拇鬄硡^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要素高效便捷流通為關鍵,以改善民生福祉為根本目標[39],是新時代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實踐。在“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思路下,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區域發展的重點方向。至2018年底,黃河流域地區生產總值為23.9萬億元,占全國的26.5%,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與實現生態安全保護等方面作用顯著。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40]。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黃河流域地區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體現,也是區域發展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深刻體現。

面對逆全球化帶來的發展壓力與在全世界范圍內持續擴散新冠肺炎疫情,基于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區域合作互助、區域利益補償等機制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笆奈濉睍r期,在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決策部署的實踐過程中,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創新必然進一步得到深化。

三、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理論的邏輯進路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和發展的歷程中,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并不斷創新區域經濟理論,形成理論的演進與發展邏輯。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所提出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41]的螺旋上升過程,正是理解與把握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理論演進邏輯的關鍵。

(一)生產力均衡布局理論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隨著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重點任務發生變化,為進行區域生產力恢復與建設發展,中國共產黨在參考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指導進行理論探索,毛澤東先后4次集中研讀《資本論》,強調“研究政治經濟學問題,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42]。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革命時期的經濟理論創新、經典著作為理論基底,形成以生產力均衡布局為指導戰略的區域經濟理論。中國共產黨在中西部區域建設實踐中逐步探索區域經濟規律,并對指導戰略及時進行調整,如《論十大關系》中強調要協調沿海與內陸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長期面臨帝國主義經濟、軍事多方面的包圍封鎖,基于國際與國內戰略形勢的需要,中國共產黨以生產力均衡布局理論為指導,側重對中西部區域的大量投入和建設,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生產要素低效使用,導致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缺失發展戰略機遇。但在該情境下,生產力均衡布局理論對鞏固我國國家安全、實現工業建設“自力更生”、解決工業用品自給自足等關鍵問題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的形成

在歷經生產力片面布局與“文化大革命”對區域生產力的沖擊破壞以后,中國共產黨反思總結以往的區域經濟理論,思考更貼合實際的區域建設指導理論。鄧小平指出:“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發展生產力?!盵31]312理論創新所驅動的強大勢能在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率先打造區域增長極的實踐中,基于全國與區域間的實踐新進展,不斷創新出“兩個大局”“兩步走”“先富帶動后富”“經濟特區”等區域發展指導理論,最終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29]373。中國共產黨對于區域非均衡發展的理論創新正是完善發展區域均衡發展理論的先導。在區域間發展差距逐步擴大的現實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面對新發展情況,對區域經濟理論進行深入思考,將區域經濟協調與協同發展理論作為新階段的指導戰略,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努力轉換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了區域經濟協調與協同發展理論。進入21世紀以后,面臨全球化帶來的系列問題以及以往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中國共產黨就“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命題進行接續實踐,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提出統籌兼顧和協調發展的頂層設計理念,以統籌區域、城鄉、國內外開放發展為根本要求,進一步豐富和創新了區域經濟理論。全球性金融危機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受到沖擊,以外貿換經濟增長的風險在危機發生時也充分暴露,且過于倚重該路徑則會造成中西部市場難以通過生產要素雙向流通參與到經濟體系循環之中?;谏鲜鲈?,黨中央關于區域發展的“多極增長”戰略則是實現統籌區域發展過程中的理論升華。

(三)新時期區域平衡充分發展新理論的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逆全球化與制造業回流對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帶來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帶來了區域經濟趕超發展機遇,同時區域間發展差距仍需縮小、落后地區有待培育發展新動能、健全區域發展體制機制等問題亟待解決?;趯ξ覈饕茏兓闹匾信?,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的實踐開展愈發成熟,對區域建設指導理論的構建更為全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偉大奮斗目標,確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協調、共享接續創新了生產力均衡理論與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更以創新、綠色、開放對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實踐問題給予了理論回應,形成了以平衡充分為根本目標和基本路徑的區域協調發展新理論。在新理論的指導下,黨在領導新時代區域經濟實踐中,更加注重于著力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注重城鄉協調、區域協調與社會群體間協調。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再到五大“新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在區域經濟實踐過程中找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總鑰匙——發展,即在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主攻方向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區域產業體系、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完善制度保障,在經濟總量擴大的同時解決困擾區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1]。

(四)城鄉融合發展與全面脫貧理論的形成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城鄉最終將實現融合的論斷。結合經典作家對城鄉融合的理論論述,中國共產黨在區域經濟的百年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鄉統籌理論體系。為避免受到類似于西方國家城市化過程中的負面影響,中國共產黨創新性地提出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理論[44],改變了以往追求城鎮化率指標等片面的目標導向,轉而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產城融合、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為基本導向,追求城市內涵、公共服務與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農村建設與發展在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的百年實踐過程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五個“一號文件”,到“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再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全面脫貧,中國共產黨在致力農村發展的系列實踐中不斷豐富與創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城鄉關系理論[43]。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總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這為豐富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指導鄉村振興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重要貢獻。

四、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的百年經驗總結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

“要考察中國社會的任何方面而不考察共產黨變革它的努力的來龍去脈,則是毫無意義的?!盵44]從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到生產力均衡理論,再到區域發展非均衡與均衡協調理論和現階段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平衡充分發展的理論,中國共產黨用百年理論創新的成果證明,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既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亦是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是確保區域經濟正確發展方向、集中力量實現總量突破與結構性問題解決、應對復雜局勢、化解重大風險、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選擇。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為區域發展的長遠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盵45]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遠大理想,亦是中國共產黨長期追求的根本目標。在共同富裕目標指引下,黨中央以區域為空間載體,在百年實踐的奮斗歷程中,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為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根本性目標,我國將進一步加強區域間轉移支付,提高中央財政直達基層的比例與精準性,推動要素市場化,釋放相對落后地區發展潛力,在全面脫貧的新起點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防止系統性返貧,實現鄉村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多個維度的全面振興,在區域發展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三)以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優化拓展區域經濟空間

面臨區域發展差距較大、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區域高質量發展路徑構建受阻、體制機制不配套不協調等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不斷努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深入貫徹“四大板塊”與“三個支撐帶”戰略,繼續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持續提升“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的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強化高端要素向中部地區流動,實現中部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實現創新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高質量高水平開展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城市群在區域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與理論創新,多措并舉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為區域建設培育基本單元。加快推進海洋強國戰略,形成“陸海內外聯動”的藍色經濟發展新模式。增強區域規劃頂層設計與協同,突出可操作性與可落地性,建設區域間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四)堅持系統思維,增強問題意識,回應區域發展重大關切

政治經濟學歸根結底要為“經世濟民”服務,回答時代與實踐發展關切,為促進民眾福祉的不斷提高提供理論的指導和支持[43]。中國共產黨在區域建設的偉大征程中需要持續夯實理論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應突出問題意識,加強區域重大經濟問題研究,構建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理論體系。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區域發展仍然面臨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方式轉換、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人口結構變化等重大問題,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建立從理論溯源、原理解析、現象闡釋著手,以區域經濟活動、影響因素、結構演進與政策保障等為重點的區域經濟學體系[43],在回應區域發展重大關切的同時找出適合國情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律。

五、未來展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42]。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語境下,區域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躍升的基礎單元與重要構成部分,要進一步夯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政治經濟學基礎[46],為區域經濟指導戰略的演化與創新夯實理論根基。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國共產黨胸懷兩個大局,撫今追昔,繼往開來,在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偉大實踐中,定會接續創新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實現由理論到實踐的重大飛躍,不斷開拓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參考文獻:

[1]逄錦聚,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0.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6.

[3]〔德〕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0.

[4] 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7.

[5]高伯文.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

[9] 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7.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148.

[11] 列寧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

[12] 列寧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96.

[13] 安虎森.有關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的一些思考(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1).

[14] 荊克迪.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堅定不移地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1,(2).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16]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7] 〔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8.

[18] 趙凌云.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9] 星光,等.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稿[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

[20]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0.

[21] 陳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65.

[22] 任福耀,等.中國反貧困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

[24] 楊近平.新中國十二個五年計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5] 王玉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

[26] 武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27]劉國光,等.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 楊鳳城.中國共產黨改革觀的歷史演進[J].中共黨史研究,2019,(2).

[29]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30] 光輝的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文集(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56.

[3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32] 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4-14.

[33]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70.

[34]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35] 安虎森,孫久文,吳殿廷.構建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理論體系——兼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區域經濟學》教材的中國特色[J].區域經濟評論,2019,(5).

[36]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33.

[3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8]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9]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1]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42] 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J].求是,2020,(16).

[43] 逄錦聚,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通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

[44] 費正清,等.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M].王建朗,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5]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4).

[46] 荊克迪,王永興,劉宜卓,龍禹璽.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探析[J].南開經濟研究,2020,(6).

責任編輯:鄧? ?喆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
區域經濟視角下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崗位勝任力培養研究
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實踐研究
基于物流經濟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
實踐探索商務英語專業有效服務區域經濟能力的提升
中國社會信任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