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發展理念的歷史演進和重大創新

2021-12-28 23:24劉瑜
理論導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發展戰略

摘 要: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自覺擔負起發展的歷史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思考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對革命勝利后如何發展進行了初步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開啟了對發展的理論探索,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理論指引。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發展的新理念。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發展理念,把對發展的認識提高到新境界,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和豐富發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發展理念;發展戰略;新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1)12-0033-06

作者簡介:劉瑜(1991-),女,重慶人,中共西安市委黨校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指出要從過去百年的奮斗史中總結成功經驗,引領我們在新的征程上繼續成功。梳理我們黨對發展理念不斷認識的思想軌跡,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發展理念的歷史演進與重大創新,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且對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努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革命淬煉中展望發展前景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1]。在總結過往歷史和對各種各樣的主義進行比較之后,結合中國的現實國情,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是中國實現發展的唯一出路。

1.發展的任務內生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是在國內軍閥混戰、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外來政治經濟滲透和軍事侵略的背景下誕生。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決定了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這一歷史使命與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是內在一致的,它是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階段性目標,而這一階段性目標又具體體現為救亡和發展兩大歷史任務,兩者密切聯系。完成救亡的任務就是要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發展的任務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救亡為發展提供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發展是救亡的必然結果,救亡與發展有機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大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若取得勝利,則意味著救亡的任務已經完成,發展將成為革命勝利后的主要任務。

2.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工業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就認識到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這一時期,我們黨大多在農村甚至最偏僻的山區開展革命活動,這些地方幾乎完全沒有現代工業。我們黨認為,“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工業”[2]146-147,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會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不能發展生產力就會失去老百姓的擁護。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首次提出生產力是衡量一個政黨的政策及實踐好壞的標準。毛澤東將工業化與社會結構變化相聯系,認為經濟工作尤其是工業“是決定一切的”,“是決定社會變化的”[2]147,同時提出我們的革命任務是“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2]207。按照毛澤東的設想,中國的發展軌跡應是從傳統農業社會舊體制向適應現代工業社會新體制的轉變。

3.發展的前途是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要在實踐中廣泛發展合作社經濟和國家經濟,將來還“要搞機械化,要搞集體化”[2]318,明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在談到黨接管城市后的經濟政策時,毛澤東使用了“現代化”的概念,提出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獲得向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3],為之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了準備。這一時期,我們黨形成了諸多關于發展的寶貴認識,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已經清醒意識到唯物史觀指明的未來社會發展方向,如1949年通過的《共同綱領》明確指出,中國將從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曲折探索中明確發展思路

新中國的建立,為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穩定的國內環境。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改變一窮二白面貌的同時,開始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

1.選擇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新中國建立后,為了在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實現國家富強,中國共產黨學習蘇聯趕超型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主張,希望能像蘇聯一樣,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中國自己的重工業體系,發展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此種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即通過國家統一管理經濟促進生產效率最大化,從而帶來物質進步,對于資本匱乏的落后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世紀50年代,我國建立起指令性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通過“三大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工業積累和投資。1952-1978年間,我國工業增長率達6%[4],僅用了20多年時間,便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未來發展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也較為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開啟對發展問題的理論思考。20世紀50年代,我們黨開始獨立思考發展問題,對發展理論進行了開創性探索。第一,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唯物史觀的社會發展理念,明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并立足中國實際,提出“以蘇為鑒”的思想。1954年,毛澤東提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我們的總任務[5]350。之后他又在不同場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要論斷。在《論十大關系》中,他提到要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同時指出,要借鑒蘇聯的經驗教訓,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少走彎路[6]23。為此,在研究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時,黨中央明確提出發展速度可以放慢一些[7]。第二,從全局和長遠出發,提出要注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要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6]24-26。第三,在科學判斷社會矛盾的基礎上,明確了發展是中心任務,提出要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發展先進生產力。1956年,毛澤東強調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盵6]1黨的八大明確提出,“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8]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改變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雖然在之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經歷了曲折和艱辛,犯了未能準確認識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調節生產關系時急躁冒進的錯誤,但是黨在這個時期提出的一系列關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黨對發展理論的探索對后續的發展實踐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3.提出“四個現代化”發展目標。1954年,中國共產黨在明確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正式提出實現工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5]350,明確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即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9]。1956年,黨的八大將這“四個現代化”寫入黨章總綱。在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6]267-268。1959年,我國進入三年困難時期,加上當時蘇聯領導人背信棄義,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毛澤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還“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0]。針對三年困難時期出現的諸多發展問題,黨中央在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整頓政策。1963年至1965年,中國經濟得以恢復,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將“四個現代化”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決定從1965年開始用3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此后,雖然遇到種種困難,這一目標仍在20世紀80年代得以實現。

基于“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發展藍圖進行了勾畫,如規劃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時間和步驟、設計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設的目標和路徑等,雖然這些設計規劃還不完整、不到位,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其意義及影響是深遠的。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在銳意進取中創新發展理念

由于受“左”的錯誤影響等原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從總體上看還相對較低,到197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11]115,工人的月平均工資才四五十元,農村廣大地區還處在貧困之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完成了對發展理念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強調發展的重要地位,制定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發展的科學路徑和價值立場,將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

1.強調發展的重要地位: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發展觀念的演進,與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密切聯系。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社會主義在各個國家興衰成敗的基礎上,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科學判斷,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這個主要矛盾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針對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的問題,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圍繞發展這個中心任務,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

20個世紀80、90年代,先是東歐劇變,后是蘇聯解體,社會主義發展遭遇重大曲折,對中國產生了巨大沖擊。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處變不驚、頂住壓力,堅定指出:中國只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便能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別想扭轉我們的社會主義航向”[12]136,“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決當代世界的根本矛盾”。他反復強調要堅決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指出我們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積極穩步地發展國民經濟”[12]59,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13]118。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13]538,發展問題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和堅持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發展思想和總結新世紀我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發展觀,并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依靠發展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諸多矛盾和問題。

2.更新發展的目標和路線圖:“三步走”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一以貫之、與時俱進地規劃發展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主要使用“四個現代化”的表述,后來改為“中國式的現代化”?!爸袊降默F代化”是結合中國實際提出的發展目標,鄧小平借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小康”的概念,將“中國式的現代化”稱為“小康之家”[14],把現代化的標準調整為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程度,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的標準。具體的發展步驟是分三步走,先花10年時間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再花10年時間達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礎上,再花30年到50年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五大將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分解為“小三步”,確立了2010年和2020年要達到的目標。黨的十六大對新的“小三步走”戰略作出進一步闡述,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不是主觀臆想,而是基于對中國現狀和發展前景的客觀分析。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對中國的發展目標作出規劃,認為可以先花十年時間也就是到90年代讓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量化指標為國民生產總值人均500美元。在此基礎上,再花10年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達到人均1000美元。因此,鄧小平最初提到的小康目標,是人均1000美元的目標。十二大召開以后,按照當時的經濟發展趨勢和人口增速,國民生產總值若在20年的時間內按計劃翻兩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只能達到800美元。所以,鄧小平后來在提到小康目標時,采用的是人均800美元到1000美元的靈活說法。在描述國家現代化建設目標時,鄧小平也會根據實踐使用更加準確的說法,如從“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到“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的轉變?!叭阶摺钡陌l展戰略的提出是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充分了解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和形成的重要理論。

3.完善發展的總體布局:從“兩個文明”到“五位一體”。關于如何發展中國經濟問題,鄧小平強調應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對外開放”[11]117?!八膫€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全都涉及經濟領域,在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基礎上,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也不斷與時俱進。鄧小平提出,不能只顧著發展物質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十二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應“三管”齊下,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15]。為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黨的十三大制定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措施。但隨后國際國內形勢急劇變化,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十三屆四中全會根據變化了的形勢,提出了加緊進行民主法治建設的重大決策。黨的十五大將政治文明擺在與“兩個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要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大深入闡述了政治建設面臨的問題和任務,正式確立“三位一體”的發展布局。

發展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社會建設日益成為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同樣重要的發展內容。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同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更高要求,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應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方面,相對應的現代化目標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位一體”發展布局正式形成。發展帶來社會問題的同時,還伴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共產黨人沒有回避這一問題,2006年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就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發展目標之一。黨的十八大從戰略高度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將其作為推動中國整體發展的重要內容。自此“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正式形成,豐富了發展的內涵。

4.優化發展思路:發展要全面協調可持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現代化建設由原先的封閉轉向開放,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國共產黨人開始認識到現代化建設是多領域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決非單純的經濟發展。鄧小平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能搞單打一。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要注意抓教育和科學技術,兩個文明都搞好,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國經濟在取得高速增長之后,需要考慮的是這種發展速度能不能持續的問題。為此,江澤民指出經濟發展要快速,也要持續、健康,“穩定是發展的根本前提”[16],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并從戰略高度分析研判了我國經濟發展可能遇到的風險,提出應對政策。圍繞跨世紀發展的目標,他還提出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實現健康、協調的發展。胡錦濤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這是針對粗放式的增長方式消耗大量資源及發展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發展新思路。這一時期,我們黨從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強調又快又好地發展到強調又好又快地發展,充分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對發展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對經濟發展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5.明確發展的價值立場: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茖W社會主義的最終價值追求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始終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導向,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基礎上,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并把它寫入黨章。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新特征。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為了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守正創新中豐富發展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尤其是十八大后取得歷史性成就和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極大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和豐富發展。

1.新發展階段加深對發展前提的認識。我們黨歷來堅持發展的目標導向,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制定了若干階段性目標。20世紀80年代,我們黨提出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三步走”戰略。90年代,又明確提出“小三步走”發展戰略和重要戰略機遇期等判斷。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向第一個一百年進軍的目標,并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新發展階段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黨的十九大制定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提前了15年),第二步再用15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新發展階段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深化和拓展。

準確把握發展階段是發展的根本前提和依據。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處在什么階段進行過探索。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我們犯了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超越階段的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和科學分析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總結了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提升到新境界,提出了新發展階段思想,即明確指出新發展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決定的,深刻分析了新發展階段的特征和依據,進一步指出了新發展階段要實現的目標。

2.新發展理念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薄袄砟钍切袆拥南葘?,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盵17]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把新發展理念理論體系的內容概括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十三個重要方面,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和憂患意識等方面論述了怎樣正確認識和把握新發展理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又是黨執政理念的本質和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19]。他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在談到共享發展理念時,他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共享理念的實質[20]。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1]。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是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從需求端看,廣大人民群眾不再僅滿足于物質層面的需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新需求。從供給端看,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看,要在新發展階段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突破口就在于要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新發展理念正是我們黨堅持問題導向提出的發展新思路,立足變化了的實際,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以及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為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科學指引。

3.新發展格局豐富對發展途徑的認識。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根據變化了的國際國內形勢,制定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

新冠疫情暴發后,習近平在推動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實踐中明確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面對逆全球化趨勢和新冠疫情的沖擊,習近平提出我國要逐步改變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22]。這一發展戰略是在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其目的是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2020年5月,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習近平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創新為動力推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逐步形成新發展格局[23]。2020年7月21日,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與擴大開放并不矛盾,是為了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其中的關鍵之處在于發揮內需潛力,對創新發展提出更高要求[24]。之后,習近平多次強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等,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動力和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戰略部署,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科學路徑,需要我們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

結語

黨對發展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仡櫚倌陙碇袊伯a黨發展理念的演進和創新,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共產黨人肩負起發展的歷史使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其發展理念在不斷探索和演進中愈發科學、清晰,引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新發展理念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理念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作出的原創性貢獻。與此同時,面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我國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必然會承受其他國家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對發展理念的認識,這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

[2]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0-1433.

[4]林毅夫.中國經濟專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5.

[5]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3.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234.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經濟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76.

[10]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52.

[16]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

[17]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789.

[19]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J].求是,2020(16).

[20]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J].求是,2019(10).

[21]習近平.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N].人民日報,2021-01-12(01).

[22]習近平.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J].求是,2020(21).

[23]習近平.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經濟形勢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N].人民日報,2020-05-24(01).

[24]習近平.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N].人民日報,2020-07-22(01).

【責任編輯:張曉妍】

猜你喜歡
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發展戰略
試論新發展理念下的創新型政府建設
創新發展的三重視閾
當前形勢下的新發展理念與全民健身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航運輸企業的發展探究
關于福建自由貿易區發展理念和輻射帶動海西產業升級模式的探究
從財務角度分析公司發展戰略問題探討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我國發展理念的演變與創新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