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檢局首部《船舶錄》出版問世

2022-01-05 07:42
中國船檢 2021年12期
關鍵詞:船級社印刷船舶

本刊記者 崔 燕

船舶錄是船級社記錄入級船舶及有關船舶信息的出版物,里面詳細記錄了船舶名稱、船舶登記號、船旗國、船旗港、船級符號、船舶主尺度和船舶機械設備等重要信息,各船級社每年都要出版自己的船舶錄。船舶檢驗局(中國船級社前身)首部《船舶錄》(1982-1983年)收錄了當時我國所有的入級船舶,包括貨船、油船、集裝箱船、客船、拖船等570余艘,以及持證船舶770余艘。首部《船舶錄》的出版發行填補了我國船檢歷史上持證船舶數據統計方面的空白,為船東、船廠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船檢局首部《船舶錄》

“紅皮書”背后的意義

船檢局首部《船舶錄》以紅色精裝硬皮為封面,封面上印有船舶檢驗局局徽以及船舶錄(1982-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等字樣,封面字體采用燙金凹凸成型工藝。因此,船檢局出版的《船舶錄》被業界親切地稱為“紅皮書”。

談到船檢局首部船舶錄的編制出版工作。據當年船檢局參與編制首部《船舶錄》工作,時任船檢局入級處員工介紹,這本記載船檢局入級船舶數據的“紅皮書”承載的意義不可小覷。

據了解,船舶錄一詞最早來自西方驗船機構,早期的船舶錄包括船東情況、船長、噸位、建造日期、建造地點、船上槍炮的數量、船體和設備情況等。英國勞氏船級社、挪威船級社和德國船級社等船級社相繼成立后,各自出版了自己的船舶錄,為保險商和船舶所有人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信息。從此,出版船舶錄成為船級社的傳統刊物。

船檢局自籌備建立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初,經過30多年的發展歷程,檢驗業務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航運和造船工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國家技術監督機構的船檢局來說,必須緊跟形勢發展,為我國航運和船舶工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船檢局已經展開加入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的籌備工作,出版自己的船舶錄勢在必行。那么,這項意義重大的工作究竟該如何開展,成為擺在船舶檢驗局面前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海量數據的統計收集

在中國船級社的檔案室里,記者找到了這本已經微微泛黃的首部《船舶錄》。翻開這本書,仿佛打開了塵封多年曾經入級船檢局的船舶檔案,里面清晰地記載著每一艘船舶的技術參數、船舶登記號碼、船舶種類以及建造廠商等重要信息。船舶信息共分8欄,詳細地記載了每一艘船舶的前世今生。第1欄,ZC登記號、船舶登記號、助航設備、船旗國;第2欄,船名、原船名、船舶所有人、船籍港;第3欄,總噸、凈噸位、載重量、干舷、吃水;第4欄,船級符號和附加標志、特檢日期、冷藏級符號;第5欄,船舶種類及用途、總長、垂線間長、型寬、型深、上層建筑及甲板室、甲板層數、艙壁數等;第6欄,貨艙數,散/包裝容積、貨艙口數及艙口尺度、冷藏艙數及總容積、集裝箱數及規格、起貨設備數及安全負荷;第7欄,主機數及類型、缸數×缸徑×行程、功率、轉速、燃料、鍋爐數×壓力×受熱面積、發電機數×功率×電壓、冷藏機數×功率、航速;第8欄,船舶建造廠、建造地點、建造時間、主機制造廠、制造地點、制造時間、鍋爐制造廠、制造地點、制造時間。在這本《船舶錄》里,記者還發現了一把塑料標尺,通過這樣一個小工具,可以更為清楚地對應每一艘船舶的相關數據,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個設計簡直是書籍出版界的天花板了。

從1982年開始,到正式出版發行《船舶錄》經過了漫長的時間?,F在我們看到的這本紅皮書,在它之前是無數海量的原始數據經過無數遍推敲和核對后完成的。遺憾的是,曾經的手稿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不然可以挖掘到更多寶貴的資料和曾經的記憶。出版首部《船舶錄》的難點在于如何將這些船舶數據收集上來。當時,舶檢局下設分支機構共有32個,由船檢局總部下文,要求32個分支機構的驗船師填寫,然后由總部統一進行統計整理工作。手工填寫完成后,全面進行審核校對,還要專門到位于北京東四大街的北京計算機中心去錄入和打印,并形成紙質版文檔。

工作不僅瑣碎,且工作量非常大。據了解,國外各船級社專職負責船舶錄出版編輯工作的人員大概有幾十個人,而船檢局負責船舶錄登記的工作人員只有兩三個人,分支機構很多是兼職人員。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很難想象,上世紀80年代初依靠人工登記進行整理出版的船舶錄從數據填寫、匯總整理,再到排版印刷等這一過程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當時并非現在這樣通過計算機直接將文字進行排版,那個時候使用的印刷技術為鉛活字印刷模式。一個版面的模塊需要一個一個字模按文章的次序排出來,然后印刷,印刷出來的文件需要一張一張地校對,校對完后再開始印刷,可想工作量是何等繁雜和無味。

談到首部《船舶錄》的印刷出版,也是大費周章。因為首次印刷數量僅為1000本,可供選擇的出版機構并不多,同時又是中英文雙語,因此只能委托外文出版社印刷。外文出版社成立于1952年,是我國主要的對外出版機構。剛開始,他們并不承接此類小單業務的印刷,而且成本很高。對此,船檢局專門聯系外文出版社的相關人員,講述船檢局出版《船舶錄》的重要意義,得到了外文出版社的理解和支持。

《船舶錄》等信息的采集納入質量體系文件控制

計算機技術在船舶檢驗工作中的應用是促進船檢科技發展和業務擴展的重要手段。上世紀80年代,隨著船檢局參與國際會議、去外國進行船舶監造和檢驗、與國外船級社的交往日漸增加,進一步了解到,英國勞氏船級社、挪威船級社等船級社都已開始使用計算機。以出版船舶錄為例,這些船級社都是計算機排版,而船檢局還停留在人工填寫登記,再由外文出版社打字、排版,出清樣后,還需組織人員一遍又一遍反復校對。于是,船檢局開始籌劃將計算機應用融入到船舶檢驗業務管理、船舶與海洋工程計算以及行政管理等諸多領域,全面開啟了船檢業務和管理工作電子信息化建設。

1988年7月,船檢局船舶檢驗信息管理SSMIS系統正式運行。SSMIS運行后,船舶檢驗信息管理告別了人工登記、手工統計、翻閱檔案查閱的落后形式。同年,中國船級社也正式成為IACS第10名正式會員。

1991年6月,IACS要求各成員社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ISO9000系列標準建立起整套嚴格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并在1993年12月31日以前通過IACS的審核認證?!洞颁洝芬彩且邮躀ACS審核組審核的內容之一。這本記載船舶重要數據的名錄信息量大,涉及環節眾多,很擔心因某個小疏忽被IACS工作組開出不合格。IACS審核組在審查《船舶錄》等出版物時,都靜靜等待以應對審查組提出問題。

現如今,中國船級社出版發行的《船舶錄》《國內船舶錄》《船用產品錄》《船東/經營人/管理公司名錄》等隨著各項業務的快速發展信息內容更加豐富,船型、船用產品全面覆蓋,全球知名船東、經營人、管理公司悉數囊括?!洞颁洝返某霭姘l行,為船東、船廠、船用設備廠商、海事院校以及其他相關機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數據。

CCS為GTT頒發NO96 Super+新型薄膜艙圍護系統原理認可(AIP)證書

2021年12月16日,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與法國GTT公司20周年友好合作慶典上,中國船級社(CCS)為GTT公司頒發了NO96 Super+新型薄膜圍護系統的原理認可(AIP)證書。CCS上海規范研究所相關領導應邀參加了發證儀式。

CCS和GTT在薄膜艙貨物圍護系統方面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在NO96、NO96-L03、NO96-L03+、MARK Ⅲ等圍護系統領域開展了良好的實船建造或AIP認可合作。此次頒發NO96 Super+圍護系統AIP證書再一次鞏固了雙方在圍護系統領域的密切合作關系,也是雙方對今年8月份簽署的技術合作備忘錄的落實。

該新型圍護系統NO96 Super+即將首次用于滬東中華第五代“長恒系列”超大型LNG運輸船,CCS為該船型提供了合同前服務,并將參與該項目的審圖和入級檢驗。

猜你喜歡
船級社印刷船舶
大數據分析的船舶航跡擬合研究
船舶穩性控制系統研究
從規范要求看各船級社對柴油機認可的差異化
船舶上層建筑建造工藝探討
基于CFD的大型船舶液艙晃蕩研究
超級印刷機
綠色印刷
綠色印刷
IACS第74次理事會舉行
全球各大船級社計劃重返伊朗市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