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亞文化在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

2022-02-03 08:16韓春
南方論刊 2022年2期
關鍵詞:亞文化思政思想

韓春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東茂名 525000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鞏固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保障,特別是2017年被教育部確定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以來,高校思政課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較大的改革成效。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通知,明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1]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為目標追求的課程思政建設給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真正切實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提高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實效性,就要把握好思政課教學中的“四度”與“四氣”,即教學目標要有“高度”,教學內容要有“深度”,教學過程要有“溫度”,教學方法要有“效度”;理論講授要有“底氣”、教學話語要接“地氣”、教學形式要有“生氣”、考核方式要有“靈氣”。[2]思政課教學親和力和實效性的實現,必須深刻透徹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心理特征和社會需求,特別是以青年大學生群體為主體的青年亞文化現象。

一、青年亞文化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

“亞文化”這個學術概念是芝加哥學派于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提出的,是一種通過風格對主流文化進行儀式抵抗從而建立文化認同的附屬文化。由于文章關注的是當代大學生群體,故青年亞文化主要指某種時期處于社會特殊地位的青年,為解決共同面臨的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矛盾,從而創造出的一種與主流文化與父輩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3]處于青年亞文化氛圍中的青年試圖用象征性的手段、方法去挑戰甚至顛覆社會主流文化的“領導權”,從而“解決”他們所不予認可的與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不同的主流文化,從一定意義上青年亞文化具有潛在的革命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盵4]

青年亞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充分體現和反映了新時代青年群體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發展狀況,所以將青年亞文化引入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和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參與,增強教學親和力和實效性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青年亞文化應用于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

(一)青年亞文化主體軟性抵抗思政內容,弱化思政教育目標

青年亞文化現象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回避的時代課題。人們無論對青年亞文化采取何種態度,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當代大學生都是在青年亞文化環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客觀文化現象。我國青年亞文化現象的生成和發展受到以倡導叛逆、自我、刺激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和以追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為特征的消費主義的影響,不可避免內含消極方面,與主流社會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對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極大挑戰。

現代青年亞文化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化表征諸如“屌絲文化”“佛系文化”“喪文化”等,都是通過一種形式上的不抵抗來消解主流文化。從表面上,青年群體對于思政課所引導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順從甚至全盤接受,但是從其內心層面來說,他們并不都是贊成和接受,甚至有拒絕的情況,從而弱化思政教育目標。長期以來,在不少高校思政課堂上存在的“抬頭率”低下、學生“靠后排座”、逃課以及對教育內容“虛假接受”等現象,都真實反映了青年亞文化主體軟性抵抗思政內容,致使思政課作為鞏固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作用的發揮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青年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的濫觴與源頭,代表了社會文化的蓬勃朝氣、浩然正氣、奮斗志氣與創新銳氣。青年文化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質,是最富理想、最富激情、最具奉獻精神的,盡管青年亞文化存在抵抗思政內容,消解思政教育目標的潛在威脅,但我們必須正視其存在,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化解問題,做好主流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構建。

(二)思政課教師失當處理青年亞文化

相比較西方學者,我國學者對青年亞文化研究的起步時間較晚,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2012年以后對青年亞文化的研究開始逐漸成為熱點,但研究者也主要是以新聞與傳播專業和社會學專業為主,近幾年高校思政課教師對青年亞文化對思政教育影響研究才逐漸展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對待青年亞文化現象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

一是部分教師借助新媒體了解青年亞文化能力欠缺。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對網絡及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和運用相對比較嫻熟,青年亞文化也依托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普及和運用,在青年群體中產生如暈圈的影響,并產生了顛覆傳統單向傳播模式的“多元—交互”平面溝通模式,使當代大學生主體性增強,參與性提高。譬如深受當代大學生群體所喜歡和追捧的A站、B站等,大學生群體在網絡虛擬空間“及時互動”中通過彈幕、彈屏等方式自由闡發對新聞熱點、社會現象等青年群體所關注和關心的話題。相比較當代大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了解和把握,高校部分思政課教師由于個人原因,難以學習和掌握新媒體技術,更多沿用傳統獲取資訊的方式,從而無法有效及時掌握當代大學生群體的亞文化現象和特征,自然無法及時將其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中。

二是部分教師對待青年亞文化態度消極。在新媒體文化下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出于對意識形態教育的抵抗和對于刻板的政治教育的疏離,受到“娛樂至死”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青年亞文化群體不可避免呈現負面、越軌、喪失價值、理想信念的消極方面的影響,顛覆性、抵抗性、娛樂性特征凸顯。但青年亞文化并非只有消極負面影響,而高校部分思政課教師卻對青年亞文化本身存在認識偏見,單向度認為青年亞文化就是“反文化”“負文化”,拒絕把青年亞文化融入到思政課教育教學中。

三是部分教師過分依賴青年亞文化開展課程教學。與拒絕青年亞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截然相反,部分教師又過度依賴和熱衷青年亞文化,一味將青年亞文化中的流行元素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元素。雖然將青年亞文化中的流行元素引入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其碎片化、簡潔性等元素風格畢竟與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所強調的嚴肅性、規范性及敘事性要求相矛盾,使高校思政課教學缺乏必要的神圣感,影響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

三、青年亞文化應用于思政課教育教學實踐的策略思考

要充分發揮青年亞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就必須直面其對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困境,并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有效策略。傳統亞文化研究中將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關系概況為“抵抗”和“收編”。而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與其說是主流意識形態對青年亞文化的“收編”,不如說是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雙向破壁”。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在交流對話中殊途同歸,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為多元開放的視角。[5]

(一)謹慎甄別,深化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對青年亞文化的收編

盡管青年亞文化一直以來頗為受到主流文化的詬病,但其也絕非一無是處,只體現和反映消極、頹廢、反叛。既然青年亞文化現象無法回避和消除,那高校思政課教師就必須客觀面對,謹慎甄別、深刻分析并深化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對青年亞文化的收編。

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根據青年亞文化的不同性質,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據進行謹慎甄別。青年亞文化一般可概況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不良青年亞文化。指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產生限制和阻礙影響的青年亞文化,這類亞文化現象具有很強的“越軌”性和嚴重的負面消極影響,破壞性強,比如大學校園中存在的逃學亞文化,喪文化等,不僅影響教學秩序,擾亂校園文化,而且影響大學生自身知識的積累和儲備,進而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塑造,更甚者將此不良亞文化帶入職場,影響其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污染社會風氣,對于這一類不良青年亞文化必須堅決抵制?!对怼氛n教師在講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辯證關系原理”之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能動的反作用知識點時,可讓學生自主列舉存在于身邊的不良青年亞文化現象,切身體會和感悟給他們自身帶來的危害和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而引導學生自覺辨識、批判和抵制不良青年亞文化。

第二類,中性青年亞文化。指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沒有產生明顯影響的青年亞文化。如動漫文化、“快閃”文化、“嘻哈”文化、粉絲文化和黑客文化,對于這一類中性文化應該正向引領,因為稍有疏忽就會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而變成不良青年亞文化。為慶祝建國七十周年、建黨百年華誕等特殊歷史時刻,大學生群體推出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快閃”活動等,發出青年對黨、對國家、對民族的時代號角和使命擔當。但也不可避免出現少數大學生用低俗、媚俗短視頻博取眼球,污染社會風氣的現象。對于中性青年亞文化,我們必須積極爭取,正向引導?!对怼氛n教師在講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知識點時,可通過播放精選的短視頻作品,如《建國70周年閱兵》《我和我的祖國》、五四特別版《錯位時空》、百年紅船建黨百年版《錯位時空》、建黨百年版《星辰大?!返饶捴巳丝谟执呷藠^進展現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百年奮進從孱弱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復興的希望大道,激勵大學生群體奮發讀書,樹立民族大志,勇擔時代責任的歷史使命。

第三類,健康青年亞文化。指與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趨同、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起到促進作用的青年亞文化。如高校中的志愿者群體、社團協會、創客群體等構建的積極向上亞文化氛圍。青年文化代表時代發展的方向,體現社會文化的蓬勃朝氣、浩然正氣、奮斗志氣與創新銳氣。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弊罡焕硐?、最富激情的、最具奉獻精神的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健康青年亞文化要積極合理利用,收編為主流文化?!对怼氛n教師在圍繞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結合青年亞文化主流化的訴求和官方意識形態大眾化的需求與教學知識點的契合優選創新教學范式,吸引學生參與并產生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的共鳴,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二)優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對青年亞文化的嵌入

在網絡新媒體時代,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腦”“入心”,應對青年亞文化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問題,必須要提升作為高校思想教育育人主體的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一是轉變由偏見而引起的對青年亞文化的抵觸態度。教師對待青年亞文化應該采取理性科學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抵制、否定、排斥,思政課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者,應該辯證地看待青年亞文化,關注青年亞文化,尊重青年亞文化,善于發現和挖掘青年亞文化中展現時代精神和與主流價值觀同源同向的文化亮點,從而發揮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二是打破傳統教師主控課堂,實現師生同構互動教學范式的創新。傳統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對教學過程的主導控制,而網絡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傳統單向傳播模式,出現了“多元—交互”平面溝通平臺,“多元—交互”模式對高校課程教學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這兩個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互動影響、互相滲透、互相作用,這種同構互動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三是教師要自覺提升媒介素養,實現專業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的轉變。新時代條件下,社會要求高校培養輸送復合型人才,教師也必須順應時代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原理》課本身的特點,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適時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師還應積極學習和掌握“慕課”“微課”“云課堂”等各類創新模式,并積極運用于思政課教學中;在課堂上可將彈幕、視頻等形式作為載體傳播教育內容,把青年亞文化的內容引入到案例教學中。當然,教師還要利用好青年亞文化的語言風格,將學科教學的話語體系和青年亞文化話語體系中的合理部分有效結合起來,在教學活動中用“接地氣”的教學語言,“有生氣”的教學形式,在寓教于樂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心”。

(三)強化思政課教育教學對青年亞文化的引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是大學生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魅力,并將理論升華為信仰的場域;是學生實現其專業知識的真理探索與提升社會主義覺悟的價值升華相統一的場域;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場域。[6]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特殊性使得其對青年亞文化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思政課教師比其他的專業和學科教師更加肩負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使命,更應該對青年亞文化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深刻的辨析力和高超的引導力,讓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文化的影響下自覺辨析青年亞文化,并積極融入主流文化的大潮中,成為大潮中的“水滴”和“波浪”,豐富和繁榮社會文化。

猜你喜歡
亞文化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亞文化視角下青年干部懶政現象危害與治理路徑
思想與“劍”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亞文化,不可怕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里裝
思政課“需求側”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