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家鋪子》和 巴爾扎克

2022-02-06 00:15徐皓峰
上海文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心法巴爾扎克孔子

徐皓峰

一、素描與白描

十六世紀,米開朗基羅名字前冠以“圣”字,之前是教士貴族專利,不會給藝術家,他的素描草稿也成為商品,有人買。

十九世紀,賣不出畫的梵高,認定自己在美術史上,將和米開朗基羅并列,在日記里自我囑咐,可以多畫些素描了,像米開朗基羅一樣。

素描是創作草稿,在米開朗基羅之前是沒人買的,因為不是商品,隨心所欲,會比完成品更藝術。比如,與米開朗基羅同時代、略晚的小荷爾拜因,美術史地位是靠素描,線條簡約,品味高雅。他的油畫是不能看的,無比庸俗,人物周圍密布眼鏡、盒子、金屬鏈、羽毛筆——

因為買畫者不懂欣賞線條,小荷爾拜因就來個“迎賓大奉送”,畫上三十幾件小物件,非常逼真,顯出手藝。買方覺得值了。

為了出賣,藝術家要做許多額外的事。有時是為了照顧品味差勁的客戶,有時是藝術家領先于時代,其他門類沒人才,藝術家搶先做了其他門類的事。

雨果的小說在二十世紀受垢病,認為插入大量社科知識,跟人物情節夾生,讀著讀著,忽然像翻開了一本社科雜志或舊報紙,不像小說了。

《巴黎圣母院》被稱為“底層社會調查表”,是作家做了記者的事。因為知識的新鮮感,在十九世紀成為小說的賣點。而到二十世紀,報業繁榮,學校普遍,讀者已不需要從小說里獲得知識。

小說里的知識,不能是新聞、論文,要融化為人物情節,如牛奶提煉為奶酪。雨果“鮮牛奶”的做法,令其文學地位有所下降。

跟雨果同時代、略晚的巴爾扎克,也是“賣新聞”的記者型作家,批判資本主義,提供工廠、證券所、高利貸、法院等內幕,知識與情節的融合度略高過雨果。

他的小說在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后,即被認為是文學正脈。一是跟國人的學術轉向有關,讀書人厭惡“心法”而提倡社會實踐;二是他的小說理論,跟清朝影響深廣的金圣嘆文藝理論——“白描手法”能對接上。

雨果的“浪漫”是寫人性升華,現實吞噬人,吞噬的是物質指標的錢財、地位,但現實困不住人性,一無所有后,還有心靈。巴爾扎克的“現實”,將人生寫成死路一條,人完全是由社會塑造,沒有獨立的人性,社會制度毀滅個人財物后,心靈也就毀滅了。

國人覺得巴爾扎克清醒、徹底,雨果還在談心靈,假大空。

心法,是孔子秘傳,一種難以理解的世界觀,建立起這種世界觀后,個人可以左右世界。唐朝韓愈認為,孔子心法到孟子就絕了,之后儒生悟性太差,領悟不了,繼承的都是文章、辯才、從政等實務。

韓愈是文章寫法的一代宗師,他自我認定是孔子心法傳承人,認為孟子以后的千余年來,獨他領悟了孔子心法。他寫文章,為傳心法。

北宋年間,禪宗大盛。禪宗對于儒家,像是足球隊請的外援,踢球的技術都一樣,水平有差距,看了高水平,才知原有技術能發揮成什么樣——一個外援能將全隊水準帶起來,參考禪宗,孔子心法被宋朝人看明白了,失而復得,“二程”、張載、朱熹、陸象山等大儒都是論心法,不再談實務。

明朝也是談心法,甚至認為禪宗人才凋零,失去真傳。有“援儒入釋”的說法,儒家成了禪宗的外援,禪門子弟要借助看大儒語錄,才能明白禪宗是什么。

明末軍事危機,崇禎皇帝要增加部隊火炮,大儒劉宗周勸他,火炮解決不了問題,您只要改變你的心——心法普遍,知道的人太多了,肯定不會再失傳,但于世無用,明朝亡國了。

下一代文人,認為是上一代人文人空談心法,誤國誤民,于是又不談心法了。在明末成勢的心法代表人物王陽明,在清朝遭冷遇,認為壞事的是他。清朝大儒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傅山都談實務,日本人還看王陽明,所以清朝人認為日本文化走偏,將重復我們的錯誤。

至清末,日本崛起,大臣李鴻章狐疑,難道是因為他們看王陽明?不該呀——

歷經了二百多年的痛定思痛,國人必然覺得巴爾扎克比雨果好。民國時,巴爾扎克翻譯過來,銷量大,一代作家受影響。

巴爾扎克的大部分作品還有雨果的慣性,要預先交代人物動機、作大量心理分析。下一代作家必然受上一代作家成功因素的影響,如此才能立足市場。

二十世紀,市民階層的趣味,成為各藝術門類的攻擊對象。美術演進出抽象畫,小說也形態提純。

再看十九世紀的小說,會覺得像小荷爾拜因的油畫般,雜碎多。大作家們還在逢迎市民趣味,自污杰作。

看小荷爾拜因的油畫,總想將其恢復為素描。國人劇作課上講的巴爾扎克,是“素描版”的巴爾扎克,和文學院里講的巴爾扎克不同。

民國初年,編劇短訓班興旺。出路容易,當時話劇演出頻繁,有蓋過京戲的趨勢,二是學了編劇,就可以當記者了,好解決生計。

那時報紙多,報紙新聞的普遍做法是編造。比如,出個新聞,兩百家報紙都有專訪,甚至還有栩栩如生的對談記錄,事實是,新聞人物只見過一兩個記者。

應聘記者,如說“學過編劇”,能脫穎而出,搶先被錄用。

崔嵬導演便出身于這種編劇短訓班,后來自己也辦班。老一代編劇短訓班,由于翻譯材料的不足,需要拿中國舊有來補充,比如斯坦尼體系的精華是“組織行為”,說是表演,其實是編劇技巧。但斯坦尼原著沒翻譯過來,能看到的,只有幾篇別人評他的短論文。但國人聰明,一葉知秋,知道個概念,就能教課了。

金圣嘆點評《水滸傳》,做了大量的行為分析,當成斯坦尼來教,學生聽著很對。當作巴爾扎克來教,聽著也對。

上過我們的劇作課,會以為不作心理分析、不事先解釋人物動機是巴爾扎克特征。其實巴爾扎克很少這么做,在他的時代,不做這兩件事,讀者就看不懂了。

不事先交代人物動機,在事件過程中讓讀者猜出人物動機;不做心理描寫,以行為反應心理——白描手法,金圣嘆總結出的,在民國,榮譽歸了巴爾扎克。

白描,是繪畫術語,壁畫的小版底稿,以后按比例放大到墻壁上。壁畫是色彩繽紛,底稿只用線,不用色,稱為“白”。落實在話劇、電影上,心理活動的描寫為“彩”,只寫行為外觀,為“白”。

小說和戲曲(除了昆曲),原是農工商階層的玩藝,讀書人看的是文章,以看小說為恥。金圣嘆以文章文法點評《水滸傳》,讀書人看了佩服,《水滸傳》上了讀書人案頭,擺在明面上,破了例。

金圣嘆點評的原始用心,就是教給讀者,怎么看人物行為,行為如韓愈、歐陽修的文章般好看,“呼應、轉化”全有。他開了一代文人的眼界,書商的宣傳也是“看懂了李逵、宋江,也就看懂韓愈、歐陽修了,輕松掌握八股文,考取功名”。

明清八股文,模擬的是唐宋文章寫法,注重轉折——換概念,八股文就是“八轉文”的意思。轉折八次,是極致做法。不用那么多,韓愈文章換四五次概念,已足夠。

《林家鋪子》原著作者茅盾先生,寫社會最新變化,被稱為中國的巴爾扎克。水華導演的電影形態,是嫁接了金圣嘆的巴爾扎克。

小說里的林老板是個可憐巴巴的人,動不動就難過、委屈。片中男主林老板,跟小說不同,是個面目不清的人,觀眾不知道他的背景、性格、想法、感受,向他人說的可憐話,也不知是真的,還是裝的。

甚至化妝故意抹淡了他的眉毛。所謂“眉目傳情”,看不清眉毛動態,表情會降低一半,而大部分時候,他眼神不外露。

觀眾從他臉上讀到的信息少,會轉而注意他的行為。片中其他人物,心情、目的明顯,獨他需要揣摩,獲得高度關注,他的一舉一動都變得極其“好看”。影片后半,通過行為對比,觀眾猜出了他的心態,產生強烈共鳴。

這種共鳴,比事先交代清楚的共鳴要大。因為是觀眾思考辨識出來的,不是填鴨似的喂給觀眾的。

高倉健中年以后也如此表演?!读旨忆佔印妨掷习宓陌缪菡咧x添,跟高倉健眼鼻相似度達百分之九十,耳朵是百分之一百——高倉健是著名的大耳,所以理短平頭的發型,無一雙大耳,平頭難看。

一九七六年的日本電影《追捕》,一九七八年在國內公映,群眾大熱。影片開頭,一位女子帶警察堵住打公用電話的高倉健,指責他入室搶劫,高倉健的表演是“沒表情”。違反我們的觀影習慣,起碼得是被冤枉的憤怒、覺得滑稽的一笑吧?

而他什么反應都沒有,只是看了眼女士。

這被認為是一種先進的表演理念,開過學術研討會,影響深遠。一九九四年,電影明星姜文出演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第一集開頭,姜文身為北京一位音樂人,剛在紐約下飛機,在機場打公用電話。

研討會上,這段表演被盛贊:“太棒了,完全看不出他是什么人——”

一九五九年,《林家鋪子》里的謝添已如此表演,其他演員的情緒遞來,他不接的。不接,就顯得內心無限豐富——當然,只有主角能是這種演法,配角這么演會挨罵。

配角完成劇本,主角完成內心——按“話劇皇帝”石揮的話說,是演劇本沒字的空白處,“不演劇本”的婉轉說法。因為臺詞、配角已完成情節交代,用不著主角還要演情節,主角要提供情節之外的東西,個人風采和人物內心。

高倉健的東山再起之作,是一九七七年的《幸福的黃手帕》,最初是一部“屈辱”之作,凝結了過氣明星的心酸。他那時已失去觀眾群,導演明顯對他沒信心,找來一位當紅喜劇演員、一位少女偶像來撐場,戲在他倆身上,占據影片大半時間,高倉健是個陪襯,跟著他倆溜達。

這種惡俗商業算計的怪劇本,誤打誤撞,在觀影效果上,讓沒戲的高倉健有了內心。

竟然翻紅。

《黃手帕》之后,高倉健又成明星,再沒演過這種比例失調的怪電影。

一九六一年的《洪湖赤衛隊》是歌劇電影,歌劇演法多么直白夸張,謝添在里面是配角,還是林老板做派,一副“面目不清”的樣子,搶了主角的戲。查演職人員表,發現他是首席導演。

只有自己是導演,才會讓配角這么演吧——

受金圣嘆的影響,國人的編劇觀念,寫人就是寫行為。直接寫心理,會被認為水平不高,寫行為寫不通了,才需要心理描寫來救場。

但十九世紀的西洋小說是大量的心理描寫,歐美電影流行用疊化、夢境、畫外音獨白,以表現內心。

與我們的傳統相逆,但這是世界時髦,難免一時糊涂,受影響。一九五一年的《武訓傳》,表現女主小陶自殺,孫瑜導演用攝影機運動,將上吊繩拍得驚心動魄,本已很好。卻突然疊化出壞人們的臉,說著逼迫她的話——自壞藝術檔次。

將現實物件拍出主觀效果,是藝術。已經通過上吊繩間接表現出小陶內心,就不要再畫蛇添足,直接表現小陶內心了。人臉疊化、畫外音訴說,直白無趣。

《林家鋪子》是比《武訓傳》晚了八年的作品,孫瑜導演的這處失誤,八年里,導演同行們該早有總結。

《林家鋪子》也有一處疊印念白。林老板受到追債,獨自而行,疊化上追債者人臉和討債聲。全片形態是“以外觀表現內心”的白描手法,此刻直接拍出內心所想,破壞整體風格。

此處拍得糟爛,除了疊印,還有雪花。

林老板受追債,去錢莊借錢不成,失望出來,走出門的一刻,開始飄雪花。三流導演,才會讓風雨雷電配合人物心情,人物一害怕,正好打雷,人物一傷感,立刻下雨——太俗了,水華不該如此。

影片本身,就可以證明,此處拍法不是水華原意。片中還有一處下雪戲,雪不因人而起,早已在下。得知被錢莊坑了的消息,林老板不在意這點雪,沒打傘就上錢莊評理去了,表現他急了,就是人在雪景中越走越小。

講理不成,他回來了,雪對他沒影響,落雪沒污衣服,外觀未變,表現他失落,用的是色彩效果,從一片白茫茫里走回——這是水華原本分寸。

疊印加念白、出門就飄雪,大壞分寸??赡苁菫榧哟髮εf社會的批判力度,建議他重汁重墨,于是用了俗手。

俗——通行手法,泯滅作品個性?!段溆杺鳌沸√丈系?、《永不消逝的電波》蘭芬夜奔和《林家鋪子》這一段,表現內心崩潰,都是疊化、念白。效果一樣,看不出是三部電影三個導演。

之后的水華導演,在一九六一年的《革命家庭》中,表現人物內心,只用念白,不搞疊印。一九六五年的《烈火中永生》,江姐看到丈夫被處死的公告,是原本已下雨,不搞“心情爆發點跟雷雨爆發點同時發生”的事。

推測,《林家鋪子》中的疊印念白,如名畫上落了塊飯漬,令水華終生別扭,一直內心嘀咕:“電影不是這么拍的。即便直接拍內心,也該是這樣——”

水華導演最后一部獨立執導的電影,是一九八一年的《傷逝》,倒行逆施,違反一生審美取向,大拍內心念白、回憶段落、內心想象。

倒行逆施,畢竟不習慣,這輩子沒這么做過,分寸上還是出了問題。念白采用的是廣播劇念法,音質高昂、語氣豐富、節奏感十足。廣播劇因為是純聽覺藝術,要以過分的語氣、節奏,彌補視覺的缺失。

將其照搬到電影里,便顯得多余。

《傷逝》的念白,該顯不出語氣地念,取消鮮明節奏。越是激烈的語句,越要平淡無奇地念,一九四八年的《小城之春》便如此。水華和費穆前后腳,是一個時代人——《林家鋪子》中,林老板大多對話,是淡之又淡,沒什么語氣。

淡,才能引起觀眾關注,揣摩你究竟是什么意思,所謂“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廣播劇念法,要把所有意思都表現出來,披薩一般,肉末蔬菜都攤在面上。

采用廣播劇念法,應該不是要創新嘗試,配上幾句,就知道不合適。且這不值得試驗,幾十年前就試驗完了,電影念白和廣播劇念白的區別,是藝術常識。

兩種可能,一是電影廠請來位廣播劇大腕,上級美意,水華不好拒絕——可能不是,查演職員表,沒有念白一職,如不是大腕無私奉獻,說好不打名,便應是男主自己配的;二是,水華晚年不知經歷了什么,口味大變,覺得“平淡中顯神奇”沒勁,只想大喊大叫。我們覺得別扭的廣播腔,他覺得對脾氣。

最擅長白描的人,不愛了白描。

二、心 法

民國文藝,推崇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因為清朝以來文人厭惡了“心法”。舊文藝則是要“文以載道”——談心法,才算是文章。影響到明清小說,故事寫成什么樣都可以,但首篇都要談心法,不知是什么審查標準,好像字數得夠,大多胡亂應付,談得啰唆而粗糙。

假設以舊文藝來講《林家鋪子》的故事,會怎樣?

試驗之前,先解釋心法。

韓愈的《原毀》一文,講大眾嫉妒心理。他做實驗,公開說一人好,多數人不高興,公開說一人不好,多數人很愉悅——大眾失去了心法,便會是這種心理,是國家衰落、亂象叢生的根源。

心法是“帝王圣賢是人,你也是人,你完全等同于帝王圣賢”,韓愈認為,讓大眾重獲心法,是治國最快的辦法。

韓愈所言,承接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篇》,堯、舜是帝王兼圣賢。天子是生前稱“王”,死后稱“帝”。帝,本身是圣賢之意,王死了,就完美了,生前錯誤被原諒,當作完人受祭拜。

秦始皇是生前稱帝,太不吉祥,沒幾年就死了?;?、帝、后三字都是死人稱號,“皇帝、皇后”不是好詞,漢朝劉邦卻沿用。不知誰使的壞,欺負他家沒文化……或許沒人教唆,是他覺得秦始皇牛,想一樣。

孔子之前,圣賢都是帝王;孔子之后,圣賢和帝王分離;孔子開始,無權無位,也可稱圣賢。

《林家鋪子》公映的一九五八年十月,同月《人民日報》發表賀詩《七律二首·送瘟神》,祝賀江西余江縣治理了血吸蟲疫情,其中“六億神州盡舜堯”一句,鼓舞人心,成為時代名言,用的是孟子、韓愈典故,為了詩句押韻,將堯舜二字顛倒。

“他只不過是個人,你也是個人”,在西方也是名言,是一九七六年開始的拳擊電影《洛奇》系列的經典臺詞,幾乎每集都重復。當洛奇面對強大對手,其教練、助理以這句話勸他別怕,到第四季,演變為——助手說:“他不過是個人?!甭迤鎲枺骸澳俏沂鞘裁??”助手:“你是坦克。碾碎他?!北淮驊K的洛奇自我解嘲:“好,我是坦克?!?/p>

到第四季,影片內涵變了,經典臺詞玩不下去,還要硬玩,只能搞笑了。

《洛奇1》簡直是中國導演拍的,沈浮、鄭君里、水華一般,用現實主義手法,表現美國底層的敗壞,揭露“美國夢”的虛偽。

美國夢,宣揚“只要你努力,就會實現夢想”,給大眾腦子灌水——剝削和特權是不存在的,你活得不好,因為你不努力。

洛奇作為底層人,完全是上層的玩物。拳王的比賽對手因故退賽,拳王得掙錢,選一個底層拳手救場。高手打低手,原本是沒人看的,但拳王搬出美國夢,策劃出宣傳語“人人有機會”,最差勁的人也有跟拳王交手的機會,成了“小人物走運”的傳奇,觀眾有代入感,就會來看了。

洛奇被挑中,沒有尊嚴,因為他的拳壇綽號叫“意大利種馬”,顯得特別傻,拳王認為是個宣傳噱頭。

寫成洛奇趁機翻身,打贏了——就是好萊塢大俗片。之所以能得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是寫他沒贏,一直被拳王暴打。底層人僅有的自尊,是堅持打完比賽,最后一句臺詞是“再也不干這事了”。洛奇被揍得腫成豬頭的臉,是底層人生的寫照。

《洛奇1》寫底層人搏自尊,所獲的自尊是虛假的,傳達的信息是,不改變社會制度,永遠得不到自尊。第二季開始,為賺錢,宣揚起美國夢——不是社會的問題,是你的問題。

觀眾為洛奇一個個勝利而激動,同時被洗腦,對自己的處境自認倒霉——沒努力?!八侨?,你也是人”的臺詞成了逗樂的話。

《洛奇》系列至第五季,史泰龍賺夠了錢,出于良心,再拍底層生活、批判美國夢。票房慘敗,觀眾已被帶壞口味,看《洛奇》就是要看“夢想成真、巨大勝利”,您突然告訴我一切都是假的,滾吧您。

企圖向美國大眾講心法的《洛奇》,斷了投資,沒延續。十五年后,好萊塢創意枯竭,炒冷飯,拍了《洛奇6》,不敢再對抗“美國夢”,談的是父子和解。

故事完全勵志,僅一句臺詞還有反骨:“這是個卑鄙險惡的世界,人除了挨揍,做不了別的,不被立刻揍倒,就是勝利?!?/p>

等于說沒有勝利,個人是社會的玩物。為抵消這句話的刺耳,高潮戲拍成是洛奇以挨打消耗對手體能,說成是拳臺策略,來混淆,不敢承認講的是人生觀。

美國導演們太苦了,談心法如此難,偷偷加料,萬分謹慎。不像明清小說,心法是出版的硬指標,必須大談特談。

史泰龍要生在清朝,他該多快樂。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要是罷黜道家,治國策略由道家換成了孔子。

道家人物愛拿孔子說事,認為他很對,作為道家宗師,也可以?!读凶印ぶ倌崞酚涊d的孔子十分清醒,跟顏回對談,認為祖國魯國已大壞,我整理出的詩書禮樂,救不了魯國和現在。那么,是否在別的地方、在未來能發揮作用?

別想啦。詩書禮樂,不是應急的手段。

那么,可否將詩書禮樂改一改,來救世呢?

別想啦,我不知道怎么改。

古人學詩書禮樂,很快樂,因為以為它有用。到我這一代,已驗證出,它沒用。對我而言,沒用就沒用吧,改它干嗎?沒用的東西,怎么改,都沒用。

學了沒用的,但我很快樂。

聽了孔子言論,顏回應答,我也如此快樂。

聽懵了子貢,歸家苦思,七天后瘦出骨相,仍不明白。子貢是經商、外交天才,孔子周游列國,靠他保駕護航,如此精明的人,卻聽不懂。得知子貢魔怔了,顏回去登門講解,子貢明白后,終身勤學詩書禮樂。

子貢為什么要勤修無用之學?

顏回“通俗易懂版”的講解,是怎么說的?

《列子》這段沒寫,在另一處解答——叔孫氏對陳國大夫說:“魯國有圣人?!标惔蠓颍骸安粫强鬃影??”叔孫氏說是。陳大夫問憑什么他是?

叔孫氏回答,顏回告訴我,孔子能廢心用形——常人以頭腦來生活,孔子超越了頭腦,是另一個活法了。

唐朝由于佛經大量翻譯,用字上達成共識,頭腦為“識”,超越頭腦的為“心”,《列子》時還混淆,“廢心用形”的心,指頭腦。

以此為據,顏回登門告訴子貢的話,大概如下:詩書禮樂,不能直接用于世事,救不了風氣、改不了制度,但是它能幫助個人超越頭腦。超越頭腦后,人就能想出好主意了,就可以找出挽救風氣、改革制度的辦法。而超越頭腦,本身就是快樂。

對于孔門心法,《莊子》也有論述。對道家的莊子,韓愈說他本是孔子徒孫,考證從學于子夏,子夏是說“學而優則仕”的那位?!肚f子》里談了許多孔門的事,不是門內人,說不出來。

民國,章太炎繼承韓愈“莊子本儒家”之說,但認為莊子是顏回之徒。因為《莊子》里沒提子夏,大談顏回。

顏回早逝,孔子嘆:“天喪予!天喪予!”——死的是我!死的是我!——最杰出的學生死啦,將我的學問傳給后世,得由次一等的學生做啦,效果太不一樣。

顏回未能有著作,千古遺憾。章太炎說,沒有遺憾,去看《莊子》吧,等于是顏回親口……太暖心了。

章先生的《國學講習會講演記錄·諸子略說》言,莊子對孔子還有揶揄,對顏回,只講好話。這是孔門風氣,探討學問時,對隔代的師爺、師公可以批評,說錯了不怕,但對親自教自己的老師,則怕說錯,對老師只講好話。

說老師壞話,是下一代的事了。章太炎據此論證,顏回是莊子的“本師”,親口教他的人。

《莊子·大宗師篇》,顏回說他忘記了仁義、禮樂,進而忘了個體、超越思維,與萬事萬物同化為一體??鬃狱c評:同,是不知好歹?;?,是無法無天。你果真做到了?以后,我跟你學。

孔門風氣,老師視學生為天的恩賜,時至今日。有“教學相長”的話,通過教學,老師不斷整理思路,學問精進了。收個聰慧之徒,會孔子般感慨:“老天派你給我當學生,是為了讓我跟你學呀!”

同化,在《莊子·田子方篇》還有舉例。楚國名士溫伯雪子,來魯國,魯國名士紛紛拜訪,溫伯雪子會見后,感嘆談的都是知識,未到“心”的層面??鬃尤チ?,兩人將心比心,如兩臺聯機電腦,彼此下載對方庫存,沒話。

看傻子路,問孔子:“您很久以前就盼著見他,怎么會面了不說話,多尷尬??!”孔子答:“我倆直接溝通,語言是多余的?!?/p>

介紹道家講的孔子心法,為說明在文化上,心法是普遍議題,讀書就會知道。

回到孔子本人言辭,《論語·述而篇》,“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p>

私塾教小孩,會解釋為“言傳身教”中的身教。學生認為孔子還有秘密沒講,孔子答,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隱瞞嗎?絲毫沒有,我的行為在時時給你們做示范,你們得懂我呀。

如果對更小的小孩,就解釋為,我沒有不可告人的,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公開,光明磊落,是我的為人——總之,先讓小孩把這句話記住。

書院里,成人間討論,會解釋為,對于學生,孔子除了言說,還如雞孵蛋般,以無形的心溫暖弟子,而弟子們不自知。就像蛋沒有自覺,不覺得溫暖,只有當蛋中生命成形,有了自覺,才發現自己的心跟孔子的心早已聯網。

無形的溫暖,《莊子·天道篇》中也有記載。士成綺仰慕老子,見面后很失望,覺得老子相貌太土,沒個圣人樣,對不起自己的一路辛苦,于是發火,大罵一通后走了。次日卻回來請教,說自己身上發生了奇怪的事,罵了您之后,回到住所,平靜突然降臨,越來越美好。想問問您是怎么回事。

老子回答,你敏感,感到了我的心。

孔子年輕時訪過老子,老子用心,他會了?!墩撜Z·衛靈公篇》,“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p>

孔子問子貢:“你以為我會的多,都是學來的嗎?”子貢:“難道不是嗎?不學,怎么會?”孔子:“不是,是我從網上下載來的?!?/p>

這個無形網絡,就是“一”。受頭腦的限制,大多數人上不了網。超越頭腦后,是“同化”境界,萬物合為一體,至善至美。頭腦將萬物隔離,心將萬物合一??鬃拥膶W問,是從心而來。

怎么上網?

《論語·里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書院如孔廟,一地一城的設置,鄉紳捐款、官府也捐款的公益場所。清末,各大書院關閉,轉作西式中學的校舍。民國,有些私人出資辦書院,比如馬一浮的書院,維持的時間短,影響小。

《論語》寫法,記錄話語,不交代說話時的處境與前因后果,書院里討論,會有所補充。我也是聽聞,教我的人不是專門做學問的,年少時隨師輩在馬一浮家里長見識,聽到奇談,不好意思追問,所以不清楚是別處典籍記載、還是老人們編的。此段,彌補為:孔子在學校接待訪客,曾子當侍從,在門外聽喚。也不知道孔子要談多久,曾子沒了目的性,站久了,忘乎所以,進入同化境界??鬃映鰜?,他也沒發覺??鬃右灰娝麪顟B,贊許:“好啊你!上網啦!我的秘密,你知道了?!?/p>

曾子還在狀態里,應了一聲,答不出話??鬃与x開學校后,同學們讓曾子交代秘密,曾子覺得同學沒體驗,聽不明白,敷衍:“忠于自己、原諒他人?!?/p>

朱熹的《論語注疏》認為是敷衍,“本不消言忠恕”——曾子不該那么說,把事說小了、把人帶偏了。

一以貫之,不是孔門獨有,巴爾扎克也會下載。

在同代人的講述中,他是個奢侈虛榮的人,甚至有些無恥,但他關門寫作,就成了另一個人,家徒四壁的書房、寫作的桌椅小得像買不起似的、吃廉價食物,苦行僧的品味。

寫完,他出門,恢復原樣,聽到有賺錢新路,立刻借款投資,由于思維混亂、貪多貪大,很快失敗,欠下債務。他只好重回書房,下載寫作能力,賣文還債——這是巴爾扎克后半生的死循環。不知奢侈的他、苦行僧的他,兩者是誰控制誰。

同代人看他奇怪,小說上顯出的智慧、審美,在他本人身上一點沒有,總結:“上帝有時會借用一個差勁的人,來顯示奇跡?!?/p>

寫作,事先計劃的大綱、情節線、素材,所起的作用,只是讓人開始寫作。寫著寫著,靈感一來,就成了另一回事了。寫作的結果,一定不是開始想寫的東西。靈感到來,預先設定的就顯得愚蠢——這是寫作的樂趣,猶如進了鬼屋,不知暗處會蹦出什么東西。

畫畫,也是從心下載。印象派的代表畫家,除了馬奈、德加受過專業訓練,其余是一群業余愛好者,不知美術作坊里傳授的上色步驟,擠了顏料就畫。沒在美術學校練過四年素描,造型能力極差,讓他們畫個人,太難了,只好畫風景。

但在野外待久了,也能畫出好畫。

莫奈的《日出·印象》,筆法好極,如國畫大寫意。他哪兒懂國畫筆法?是靈感來了,忘乎所以,下手就是好筆法,他也不知怎么成的。其他的《大教堂》系列、《草垛》系列、《議會大廈》系列等都是杰作。

一旦他要正經畫,有什么企圖,都畫得很差,顯示基本功不足,笨拙簡陋,連自己發明的色彩配置法,都運用得無趣,莫奈成了莫奈的三流模仿者。比如,晚年的《睡蓮》系列,想法不錯,沒畫到。他要總結一生,畫出壓軸之作,頭腦的豪情壯志,妨礙了下載。

搞藝術的人,都經歷過靈感降臨,有人能靈感不斷,有人一生一次。它就是孔子講的“一以貫之”,靈感到來,原本不會的,你也會了,原本需要十幾年專業學習的,你瞬間也達到了。但你不知所以然。

畢加索留下多張照片,如臨大敵的神態,看著自己隨手畫出的草稿。他在揣摩,這次下載了什么。

三、舊文藝

孔門常理,是拒絕求神問卜,以人的方式解決人的問題??组T心法,認為現實是一把洗亂了的牌,等于夢,以同化境界為真。

明清舊體小說篇,篇首都要講這些,《兒女英雄傳》是“除是癡人說夢”,《說唐》是“繁華消長似浮云”,《金瓶梅》是“繁華去后行人絕”,《三國演義》是“浪花淘盡英雄”,《水滸傳》是“自來無事多生事”,《紅樓夢》是“此回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總之,認為人間的事是電子游戲,可以玩玩,別當真。

遺風所及,造成香港黑幫片在世界黑幫片之林中顯得怪異,猶如短跑比賽里,混進一個跑馬拉松的,別人停了,他還在跑。

《仁義的墓場》認為是美國人搞亂了世道,《將軍的兒子》認為是日本人搞亂了世道,《極惡非道3》認為是韓國人搞亂了世道,《伸冤人2》認為是俄國人搞亂了世道,《博薩利諾公司》認為是德國人搞亂了世道,《殺死這個愛爾蘭人》認為是意大利人搞亂了世道,《教父2》《教父3》認為是猶太人搞亂了世道,《黃?!氛J為是東北人搞亂了世道,《悲情城市》認為是上海人搞亂了世道……總之,很現實,很排外。

世界黑幫片的統一理念是,現實可以變好,只要除掉外人。

香港黑幫片則是“現實?虛幻不實!理它干嗎,別被它玩了”。

一九八六年的《英雄本色》創造票房奇跡,激活了香港黑幫片,泛濫至一九九一年,開花結果的頂峰之作《跛豪》《五億探長雷洛傳》,要反映歷史、批判社會,巴爾扎克果然在國人審美里是文藝正脈,投資一大,就要干這事。整體是現實主義,結尾是舊文藝還魂,講上心法。

《跛豪》結尾,跛豪入獄前總結:“我是不是在醉了?我在做夢?!薄貜汀秲号⑿蹅鳌返摹鞍V人說夢”;《雷洛傳》結尾,老年雷洛問仆人:“人活著為什么?”仆人答不出,雷洛自問自答:“就是為了吃飯?!薄貜汀端疂G傳》的“自來無事多生事”,只是為吃口飯,卻生出這么多事,人生真可笑。

香港黑幫的哲學高度,傲視世界黑幫,只因哲學段落,是我們通俗文學的基本配置。五百多年來,不拿哲學裝門面,就是傷風敗俗,不讓流通。

假設以舊文藝寫《林家鋪子》,會是這樣:

林家鋪子是林老板從父輩繼承來了,他年輕立志要守住,而今他已人到中年,生意正常,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如此而已,想想有些遺憾,沒去外面世界逛過。尤其看眼前的獨生女,勢必要嫁給店里的大伙計,讓大伙計入贅,方能守住祖業的鋪子。

可女兒上過中學,該有更好匹配……這個想法,想想就忘了。不久,日本攻占上海,林家鋪子所在的江浙地區受影響,供貨斷了、收賬困難,商會、官吏迅速痞化,勒索無度,林家鋪子走上絕路,為躲債,留老婆、大伙計守店,林老板帶女兒逃了。

逃亡的小船上,林老板想起很久以前的那個想法,發現它實現了,自己去了外面的世界、女兒免去嫁給大伙計的命運。有些心酸、有些欣慰,自來無事多生事——人不敢實現自己所愿,非要弄出個世道大壞,方能走出家門。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也是如此故事,香港淪陷,女主獲得了正常世道里得不到的愛情,有些懷疑戰爭是自己弄出來的。她的新派小說,骨髓是舊文藝。

四、巴爾扎克

反映現實,還不是現實主義,現實主義首先是一種“小中顯大”、“旁敲側擊”技巧,巴爾扎克在國人的編劇班上,被如此總結——呵呵,很是金圣嘆。

巴爾扎克有“鏡子”理論,小說是反映社會的鏡子。國人深化鏡子含義,鏡子是“小中見大”,拿一面巴掌大的鏡子,站在江邊,十里江面就裝進去了。巴氏代表作《高老頭》,以一所出租公寓樓照映出資產階級和貴族。

現實主義寫法,不是全景式的,是一葉知秋、一孔之見。如何將社會素材裝入一孔,選擇哪一孔,顯出藝術水準的高下。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公認的巴爾扎克技巧,典型二字,容易望文生義,認為是某一普遍現象,共性的東西。在編劇班,這二字,會被解釋為“反?!?,通過一個違背常識的反?,F象,顛覆一個更大的概念(比如公認的時代定義、對一個階層的舊有印象、對一個地區民風的舊有印象)。

典型不是現成的,不是社會顯著現象,是前人、同代人沒有達成共識的模糊地帶,是一作家一作品獨有的發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最后發現的真相,之前要有一個辨識過程,為現實主義技巧。

高老頭是新興的資產階級一員,女兒嫁給貴族,階級躍升,感恩戴德,準備當個忠貞好婦。不料資產階級的忠貞觀,在貴族階層完全沒有,貴族夫人要有情人,情人的檔次高,丈夫反而有面子——巴爾扎克揀出了一個反?,F象。

為了丈夫不丟面子,高老頭女兒花錢養情人,耗光高老頭的養老金。高老頭在女兒結婚時已關閉工廠,再無進款,坐吃山空,窮病而死。關閉工廠,也是為了女婿的面子,女兒嫁給貴族,父親還是個“賣面粉的”,會是女婿家的恥辱。

高老頭為維護貴族的各種面子,里外不是人,被玩死——顛覆了一個大概念,大眾以為資產階級和貴族結合,成為新時代的統治者,以權換錢、以錢換權,是雙贏。巴爾扎克則揭示,起碼在資本主義初始階段,資產階級淪為貴族的玩物,貴族用所謂的“文化”、低成本的控制,掏空了資產階級。

編劇班上的現實主義技巧,不是正寫。敲竹子的上部,引出竹下的烏龜爬出。射擊老虎旁邊的草叢,讓老虎從藏身的草叢跑出?,F實主義技巧,由小東西引出大東西,由奇談怪論引出真相。

女兒迫于丈夫的壓力,要找情人——為奇談怪論,旁敲側擊出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實質關系。

《林家鋪子》小說,由抵制日貨的民眾熱潮開始,林老板向官吏交了四百元好處費后,獲得許可賣日貨,只要撕去日本商標,換成隨便什么中文牌子。不是商家單方面欺騙,買貨的顧客心知肚明,叫嚷著“買國貨啦”而買了日貨。

抵制日貨,成了買方賣方共謀的騙局——這是奇談怪論,之后通過林家鋪子的倒閉過程,揭示底層經濟的衰敗,不是戰爭造成,是借著戰爭而權力泛濫的底層官吏。戰爭未打到,而民間已垮。

轉化為電影,影片開頭,宣講這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世界”,畫面是往河道里倒了一盆臟水,打上字幕“一九三一年”。這個畫面有些惡心,批判舊社會的立意太過鮮明,不是巴爾扎克做法,巴爾扎克是真相要放在最后。

《高老頭》開頭,巴爾扎克也有宣布,宣布的是:“這小說,不是巴黎人,就別看了,你們看不懂(大意)?!奔僖馀懦庾x者,反而吸引讀者——噢,想了解巴黎呢,這書正好。

照著茅盾小說,不要拍這盆臟水,先別給事件定性。講不好的,要從好的開始,開頭該是,鏡頭隨一艘小船,入了片水鄉民居,從窗戶探進一戶人家,有個賴在床上不起來的小姑娘,床上擺著許多好看衣服,見母親來了,她拿母親發火,說上學沒衣服穿。

看著沒什么事,以為是小孩耍脾氣撒嬌,不料挑不出衣服,因為學校里抵制日貨。小姑娘家開店鋪,存著許多日貨,小姑娘父親完美解決了出賣日貨的問題。她的父親是個能人,如何在戰爭期間做成生意,有許多辦法。

這個能人,最終沒了辦法,店鋪倒閉。因為他的本事,應付得了商業變化,應付不了社會結構變化,他的失敗,顯示出官吏階層已全面痞化。

五、上??腿伺c青幫

片中,貨源方派人找林老板收賬,找了陳述出演。陳述天生的青幫打手樣,所謂“一臉橫相”——眉弓、顴骨巨大,棱角外撐,對他人壓迫。同時尖嘴猴腮,顴骨下沒肉,唇薄,下巴薄,自己的福氣薄,所以在街頭打架,上不了高位。

他來收賬,林老板交不出錢,他說:“那我就只好在這等了?!?/p>

時過鏡遷,我們這代觀眾不理解上一代習俗,沖著陳述的面相,感受上是他硬話軟說,“只好在這等”的隱含意思,是拿不到錢,就要用青幫手段了。

看原著小說,發現此人物沒一絲青幫痕跡,被稱為“上??腿恕?。是呀,商家收賬,有自己人手,不需要雇傭幫會。而“只好在這等了”,沒有深意,就真只是等。茅盾交代,在鋪子大堂“坐等”,效果已足夠,旁人一看就是等賬的,會懷疑林家鋪子資金上出事了,林老板沒面子。

林老板屢次請上??腿巳ダ镂葑?,請不動,林老板越來越緊張。老輩人催賬手段,如此簡潔,說明之前世道尚且醇厚文明,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依原著,上??腿瞬辉撌谴蚴謽?,人越文靜,場面越有趣。

由陳述出演——可能為加大批判力度。

影片結尾,林老板逃了。林家鋪子有幾個入股者,拿血汗錢入股,賺利潤養家,是朱三阿婆、張寡婦幾個窮苦人,跑到店口吵鬧,聚了許多看熱鬧的。鋪子存貨遭官吏查封,見門口聚眾,放槍打人,驚得群眾逃竄,張寡婦的孩子被踩死了。

踩死孩子的鏡頭,視覺效果驚人。但光靠視覺效果,還是收不住戲,張寡婦人物單薄。所以影片結尾,還是只能回到林老板上,坐在逃亡船上的林老板一臉孤寂,最后給了江面全景,結束了全片。

小說里,則是林老板走了,就走了,沒再出現,以張寡婦收的戲。

小說寫聚在林家鋪子外的人群,沒有電影里的激動,受損失的幾個入股者已經鬧過了勁??尢旌暗?,是常態,這種冷場,更顯絕望。

小說有門口警察調戲張寡婦的戲,摸了她胸、對她說黃色笑話,而她感覺不到、聽不出來,反襯出她精神垮了。一九五○年代,電影沒法拍長時間摸胸,要到二○一五年的《讓子彈飛》才可以,可惜了茅盾的妙筆。

孩子被踩死,電影里,是張寡婦立刻警覺孩子被擠脫了手,她也被撞倒,沖著撲面而來的眾多人腳,大叫孩子名,人沒有瘋。

小說里,張寡婦沒有自覺,順利逃脫人潮,慶幸自己沒受傷,才發現手里沒了孩子。她跑回空蕩的街,人瘋了。

如按小說拍,張寡婦足夠生動,不用林老板再亮相了,確實可以由她收尾。她的受調戲、糊涂、發瘋,都是好戲,為何不拍?

翻到那個年代錄音資料,發現程硯秋改版的《鎖麟囊》,或許可聊作旁證。

原劇本寫一個富家女出嫁,途中遇上一位貧家女的出嫁隊伍。貧家女因為沒有嫁妝、給不起樂手賞錢,受樂手嘲諷而啼哭。富家女起了同情心,將自己一個裝滿珠寶的布囊送給貧家女當嫁妝。多年之后,貧富顛倒,富家女敗家,貧家女成了富豪。二女重逢,貧家女報恩,將富家女供養起來。

改為:樂手也是勞動階層,不該說嫌貧愛富的話,貧家女在花轎里啼哭,是想到父親辛苦。富家女贈鎖麟囊,貧家女有骨氣,不受接濟,將珠寶退回,留下空囊做紀念,紀念同一天出嫁的緣分。之后,富家女敗家,貧家女發家,兩人重逢,貧家女幫助富家女,純粹是為了友誼……

一九五○年代,勞動階層的社會地位提高,文藝作品中也要提升勞動者地位,維護其形象。程硯秋如此,水華也如此。

猜你喜歡
心法巴爾扎克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尋找文本解讀的“心法”
小模大樣
巴爾扎克答學生問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簡介道家丹經《天仙金丹心法》
巴爾扎克的愛好
巴爾扎克的最后一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